《伤仲永》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36990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仲永》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伤仲永》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伤仲永》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伤仲永》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伤仲永》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伤仲永》教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伤仲永》教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伤仲永》教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仲永》教案设计.docx

《《伤仲永》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仲永》教案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伤仲永》教案设计.docx

《伤仲永》教案设计

  《伤仲永》教案设计教学目的:

1、理解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以及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

  性。

  2、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了解“之”

  “于”的用法以及

  文言词活用情况。

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

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

  作者的思想观点?

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

  “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妮?

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本文题目中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

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三、析读课文

  1、朗读课文。

  2、翻译课文。

  学生一人一句轮译,要讲清重点词语;教师适当点拨对文中的“之”

  “于”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

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

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

这事。

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

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

语气助词,不译。

  于环谒于邑人:

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

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

比,介词。

受于人者不至:

从,介词。

  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

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

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

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

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四、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

  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

  久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

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

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

  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第一段:

写方仲永才华初露时的情形。

  第二段:

写方仲永才能衰竭,终于成为普通人。

  第三段:

议论,虽有先天的聪明,但后天的学习更重要。

  五、问题发掘。

  ①文章第一段介绍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的目

  的是什么?

(衬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资。

一个没有家学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见其大资非凡。

也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学”的原因。

  ②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有两层,试归纳层意。

  (第一层:

写仲永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第二层:

写其父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作法。

  ③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终成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

(其父负其利不使学。

  ④第三段议论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⑤请把本文与《孙权劝学》相比较,说说你的人才观。

  (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而像吕蒙这样大字不识几个的武将,通过学习,也具有了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那么,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思考:

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

如:

  “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思考:

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

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

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六、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

  “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

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

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

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七、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

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

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八、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九、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

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3.思考:

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

各有什么特点?

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混然众人矣”。

  4.思考:

方仲永由神童论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5.讨论:

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说明:

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6.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

  “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

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

  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

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

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

  “忽”

  “即”

  “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7.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来。

  8.扩写课文第一段。

要求:

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十、课文归结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

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扬后抑,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