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09327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雄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3.第I卷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第n卷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卷不回收。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末到战国时代,人文思潮达到了全面兴盛时期”,各学派纷纷“提出各自的要求与愿望”。

这种“人文思潮”的兴盛是指

A.三教合一

B.百家争鸣

C.春秋大一统

D.学在民间

【答案】B

【解析】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争霸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林立纷争。

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各学派思想应运而生,由此产生百家争鸣,故B项正确;三教合一是指儒教、释教、道教三个教派的融合出现于魏晋时期,A错误;春秋大一统是西汉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结束,C错误;学在民间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之一,故D错误。

2.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被誉为“终极关怀的觉醒”。

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是

A.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B.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C.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D.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诸子百家思想。

儒家提倡“仁”、“礼”的思想,讲究“仁政”、“德治”、“克己复礼”等,所以儒家思想推崇的人格应当是君子;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兼相爱,交相利”,所以它推崇的理想人格应当是侠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提倡顺应自然,所以它推崇的理想人格应当是隐士;法家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强调君主在国家和事物中的巨大作用,主张加强君主专制,所以,它推崇的理想人格应当是英雄。

因此D选项正确。

A、B、C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春秋繁露》云: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此话强调

A.三纲五常

B.独尊儒术

C.天人感应

D.君权至上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董仲舒的思想。

依据材料“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可知董仲舒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遵循天道的统治者能够使国泰民安,违反天道的统治者则会使民不聊生,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三纲五常是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提出的理论。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与材料内容无关;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天人感应思想,并未涉及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天人感应思想,并非君权至上的观点。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据史料记载,明朝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仆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认为犯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大防,最终被饿死。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古人严格的道德自律精神

B.海瑞治家的严谨态度

C.理学成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D.理学对人性的摧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在传统理学影响下,人们要遵循传统的道德规范: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

这些道德规范虽然在培养民族性格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也扼杀了人的天性,摧残了人性。

而海瑞的做法就是这些道德规范消极性的体现。

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这并非道德的自律,而是对人性的极端摧残;B选项错误,这是整个社会思想层面的问题,不是海瑞自身的问题;C选项错误,理学思想维护了封建统治,不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5.二十四史中,元代之前每部正史收录的妇女最多不过60人,元代开始数量大幅增加,《元史》收入了187人,《明史》则收入了308人,而且基本上都是“贞、孝、节、烈”的典型。

这反映了

A.官方史学受理学影响

B.妇女地位较大改善

C.主流文化思想发生质变

D.蒙古政权迅速汉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B项为错误项,南宋以后中国妇女的地位不断的下降,理学对妇女的迫害越来越严重。

C项也是错误项,从西汉武帝开始中国的儒家学说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以后,一直到清末它都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D项为无关项。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理学对妇女的影响

6.中国古代长期盛行“华夏中心论”。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推测:

中国”以外另有发达古文明,进而他又提出“文化中心转移”论,认为诸文明“衰旺彼此迭相易”。

A.体现了朴素的唯心主义史观

B.反映了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C.旨在论证文明中心转移趋势

D.有利于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依据材料可知,王夫之提出了与传统的“华夏中心论”思想不同的“文化中心转移”论,这冲击了传统的认知,有利于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朴素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与材料内容无关;B选项错误,王夫之的“文化中心转移”论与推翻君主专制的政治主张无关;C选项错误,王夫之只是认为文化中心是随着各大文明的兴衰而转移,并未论证其具体的转移趋势。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7.明代小说家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为背景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

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

“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弓、火箭、火炮、干柴等物往山下释放。

”这说明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

B.火器的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C.明朝时期在军事上已广泛使用火器

D.神魔小说远远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火药武器的发明与使用。

依据材料可知,明朝小说中出现了火药武器的描写,结合所学可知,火药武器在两宋之后广泛使用与军事领域,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小说中的火器描写只是作者站在明朝的角度主观想象的产物,并不能根据小说的描写得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B选项错误,火器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开始于两宋时期,并没有三千多年的历史;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朝火药武器已经广泛使用,该小说的创作灵感依然来自于现实,并未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8.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

汉赋“包括宇宙,总览人物”“控引天地,错综古今”的文化追求,体现了西汉鼎盛时期的主流文化精神。

这里的“主流文化精神”是指

A.夸张铺陈

B.奋发向上

C.全面鼎盛

D.贯通古今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王朝的恢弘气势。

展现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故选B。

A是汉赋的手法,不符合题目要求,故排除A。

C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贯通古今”的信息,故排除D。

9.同治(1861-1875)以后,有关考察外国史地的撰述逐渐增多,如王韬的《法国志略》和《普法战纪》、黄遵宪的《日本国志》、薛福成的《续瀛环志略》、徐建寅的《德国合盟纪事》等。

这些著述

A.反映了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萌发

B.促进了社会进化论的传播

C.构建了“中体西用”的话语体系

D.拓展了国人对西方的认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西学东渐。

依据材料“同治(1861-1875)以后,有关考察外国史地的撰述逐渐增多”结合所学可知,这些著作的出现拓展了国人对西方的认知。

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萌发出现于1840年前后,代表人物是林则徐和魏源,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进化论思想;C选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等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撰述主要涉及的是对西方国家政治、历史地理情况的介绍,并未涉及“中体西用”的主张。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0.晚清重臣曾国藩和大学士倭仁虽然在对待西学的态度方面方面针锋相对,但是他们都具有浓厚的理学色彩,在他们影响下“学人轻蔑宋学的观念一变。

”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社会危机的影响

B.经济变迁的推动

C.理学功能的更新

D.中央集权的削弱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如何维护统治,清政府内部分化出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顽固派都主张单纯用旧的理学思想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这与理学中包含的文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样在社会危机面前得以弘扬,故A项正确;经济变迁的推动与理学强调的社会责任感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理学功能是维护封建统治,没有出现更新,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削弱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中体西用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了解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主要内容,归纳近代西方思想传入和中国学习西方在思想上的演变.客观评价学习西方的思想。

11.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中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

这体现了维新派

A.改革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B.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

C.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

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B

【解析】

材料“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反映了维新派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故B正确;维新派改革指导思想明确,即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维新派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维新派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新变法的特点入手,结合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2.古代文书不加标点,会给未加训练者造成阅读困难,因此1919年胡适等人联名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的第一部“新书”。

标点符号的使用,表明

A.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

B.白话文完全取代了文言文

C.“尊孔复古”受到批判

D.“文学革命”的影响扩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提倡白话文,胡适是提倡新文学的代表,材料中胡适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是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影响,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近代出版业发展情况,排除A;B项“完全”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尊孔复古”受到批判,排除C。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919年胡适等人联名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联系所学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分析解答。

13.如果历史是一架巨大的钟摆,五四运动之后的前三十年,中国为追求现代化,基本上朝着丢失文化主体性的方向摆动;后七十年重新思考、定义、创造现代性,试图获得一份文化坚守。

五四时期“丢失文化主体性”主要表现为

A.反对尊孔复古,信奉天演进化

B.废除等级制度,开展民主革命

C.否定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

D.抨击封建礼教,宣传启蒙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马克思主义和各种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在文化上向西方学习,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导致了文化主体性的丢失,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反对尊孔复古,信奉天演进化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B选项错误,废除等级制度,开展民主革命是辛亥革命的内容;D选项错误,抨击封建礼教,宣传启蒙思想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4.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

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这体现了他主张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社会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三民主义。

依据材料“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可知,孙中山反对君主专制,这体现的他的民权主义主张。

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与材料内容不符;C选项错误,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解决土地问题,与材料内容不符;D选项错误,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者,并不主张社会主义。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5.毛泽东在湖南农村考察时指出,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一切革命同志须知:

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

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这表明毛泽东

A.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B.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确立中国革命的领袖地位

D.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成熟

【答案】A

【解析】

【详解】“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

”说明毛泽东认识到农民在中国革命中地位重要性,A正确。

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井冈山时期,材料属于国民大革命时期,B错误。

C是在遵义会议上。

D是延安时期形成。

16.“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

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

”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

D.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理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及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理论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因此A、C、D选项表述片面,错误,B选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7.“双百”方针使广大文艺工作者有一种“如沾春雨,如坐春风”之感,整个文艺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这是因为“双百”方针

A.激励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B.破除了文艺意识形态限制

C.强化对社会主义的歌颂

D.体现了自由主义的创作风格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具体内容是:

百花齐放指的是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的是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

双百方针的提出为科学文化工作创造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激励了人们的创新精神,故选A。

B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双百方针是为了保证科学文化工作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故B可排除;C是双百方针的作用而不是双百方针提出的原因,可排除;自由主义是资产阶级思想,因此D的说法是错误的。

18.1964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向白宫提供的一份秘密情报中分析:

“根据新拍摄的太空照片,我们现在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中国一个可疑的设施,是一个能够在两个月内投入使用的核试验基地。

”这反映出

A.美国对华主权构成严重威胁

B.中国核试验的步伐难以阻挡

C.中国国防科技达到一流水平

D.中国核研究独立自主的特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依据材料中的“1964年”、美国情报分析结论及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的结果可知,美国当时的情报非常准确,但已经无法阻挡中国进行核试验的步伐,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美国威胁中国主权;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国防科技达到一流水平;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国核研究独立自主的特征。

故正确答案B选项。

19.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有可能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

A.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引发外族入侵和奴役

C.导致雅典人口的流失

D.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智者学派活动不能“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

在以神为中心时代,一下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在原始自然宗教统治下自我意识的觉醒,其否定了神的权威,D项正确。

考点:

人是万物的尺度

点评:

智者运动知识点还可以从背景、探索主题、内容和影响等角度考查

20.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是一种感官艺术,虽然它很多主题都与宗教有关。

可是,对健美的人体的描绘成为这一时期绘画的一大特色。

这突出的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

A.仅仅是感官艺术

B.腐蚀了宗教伦理

C.重现了人性之美

D.体现了高尚主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对健美的人体的描绘成为这一时期绘画的一大特色”可知这突出的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重现了人性之美,故C项正确。

材料主要强调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体现了人文主义,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材料主要反映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重现人性之美,B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批判了教会的虚伪腐败,但他们还是十分宗教化的,并没有发展到否定上帝至尊地位的程度。

这说明文艺复兴

A.未能彻底冲破神学束缚

B.受到了教会的压迫

C.并未认识到人的重要性

D.推动了神学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没有发展到否定上帝至尊地位的程度”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批判的是教会的虚伪腐败,没有触及基督教的基本理论及其赖以生存的根基,未能彻底冲破神学束缚,A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教会对文艺复兴的态度,B项错误;C项材料不能说明且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并未涉及文艺复兴的影响,D项错误。

22.“奴隶是人,不管其社会地位如何,他们的灵魂中同样赋有人类的自豪、荣誉、勇敢和高尚的品性。

”你认为下列对其评价最准确的是

A.抨击、批判奴隶制度

B.提倡解放奴隶

C.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

D.强调了天赋人权的人文思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奴隶是人,不管其社会地位如何,他们的灵魂中同样赋有人类的自豪、荣誉、勇敢和高尚的品性。

”反映了天赋人权、平等的人文思想。

因此选D。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内容

23.“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材料闸述的主要观点是

A.民主共和

B.三权分立

C.人民主权

D.社会契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人……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可知,这体现的是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三权分立”的思想主张,故选B;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政体形式。

共和范围形式上包括全体公民在内,最高国家权力由多人执掌和行使,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任期限定,可以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排除A;人民主权即主权在民,指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全体人民具有平等的参与政治决策过程的权利,排除C;社会契约说是启蒙运动期间资产阶级国家学说,认为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以契约建立的国家,排除D。

24.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相信,自然科学会支配世界,而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一个繁荣平等的社会。

思想家们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A.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

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

C.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

D.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启蒙思想的影响。

依据材料“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一个繁荣平等的社会。

”可知,启蒙运动中的理性思考对社会进步起引领作用,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近代科学并不追求王权公平;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世界的繁荣决定性因素是世界经济的繁荣;物质决定意识,哲学属于意识范畴,不能支配世界繁荣。

故B项错误。

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理性思考的影响,不是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5.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大量引用出自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明朝末期李时珍《本草纲目》和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内容。

这些著作被引用说明

A.东西方的科技特点趋于一致

B.科学发展需要开放精神

C.中国科技推动了世界近代化

D.中国科技领先于西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物种起源》一书中大量引用出自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朝末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的内容”可知西方科技吸收先进的中国科技,故中国科技推动了世界近代化,C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错在“趋于一致”,中国科技的特点是经验性的总结,而西方近代科技注重实验,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科学发展需要开放精神的信息,而是强调中国科技推动了世界近代化,排除B。

材料只是体现西方科技吸收中国的先进科技,没有存在中国和西方科技的比较,故不是中国科技领先于西方,排除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

“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

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摘编自何怀宏《世袭社会:

西周至春秋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得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治国的制度体系发生的变化。

面对春秋时期出现的新局面,孔子提出怎样的治国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学者是如何改造孔孟的儒家思想的?

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的时代气息。

【答案】

(1)变化:

从“以礼治国”到“以法治国”逐渐兴起。

思想:

为政以德;以“礼”治国,并改良政治。

(2)改造:

汉代董仲舒继承孔孟儒学,糅合法家、道家和阴阳家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胜利:

董仲舒的新儒学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在汉代也确立了正统的地位,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时代气息:

君主专制受到质疑;经世致用受到重视;工商皆本思想凸显。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到了春秋战国……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可概括得出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