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优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21768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优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优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优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优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优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优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优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优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优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优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优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优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优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优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优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优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优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优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优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优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优选.docx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优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优选.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优选.docx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优选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优选】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治学(节选)

(魏)徐干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

学也。

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

民之初载,其曚未知。

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

   学者,心之白日也。

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教以六行;教以六艺;三教备而人道毕矣。

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

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

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

   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

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是以情性合人,而德音相继也。

孔子曰:

“弗学何以行?

弗思何以得?

小子勉之。

”斯可谓师人矣。

马虽有逸足,而不闲舆,则不为良骏;人虽有美质,而不习道,则不为君子。

故学者,求习道也,若有似乎画采,玄黄之色既著,而纯皓之体斯亡,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欤?

   子夏曰:

“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

”故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

   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

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

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

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易》曰:

“君子以自强不息。

   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

然鄙儒之博学也,务于物名,详于器械,矜于训诂,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以获先王之心,此无异乎女史诵诗,内竖传令也。

故使学者劳思虑而不知道,费日月而无成功,故君子必择师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教备而人道毕矣   备:

具备                            

B. 视衮龙之文   文:

花纹,彩色交错

C. 故君子心不苟愿   苟:

随便                                

D. 学者不患才之不赡   赡:

供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譬如宝在于玄室   乃设九宾礼于廷                     

B. 而不闲舆,则不为良骏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志者,学之师也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D. 故君子必择师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B. 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C. 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D. 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4)下列选项对加下划线词的文化常识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德:

分别对应六种身份——“义”为君德,“忠”为臣德,“智”为夫德,“信”为妇德,“圣”为父德,“仁”为子德。

B.六行:

六行是西周大司徒教民的六项行为标准——孝、友、睦、姻、任、恤。

C.黄钟:

亦作“黄鐘”。

古之打击乐器,多为庙堂所用。

其声音与“缶”“瓦釜”相近,所以有成语“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由来。

D.玄黄:

黑色与黄色。

《周易·坤》:

“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后也用玄黄指天地。

《千字文》第一句就写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刚出生是蒙昧无知的,有如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出,太阳的光辉照进去,各种东西就一目了然,而学习就是这太阳。

B.作者认为资质与志向相比较,志向更重要。

从古至今,求学的人不计其数,学有所成的人寥寥无几。

C.作者认为,学习是君子能够成德立行的原因。

他们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

D.学习上要以博大要旨为首务,不能斤斤计较于训诂名物,寻章摘句,但如果老师选得好,即使致力于训诂名物,也会有很大的成就。

(6)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

②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欤?

【答案】

(1)D

(2)A

(3)A

(4)C

(5)D

(6)①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

②直到它破烂而黄黑不变,有谁知道它原来的纯白颜色呢?

【解析】【分析】

(1)D项,“学者不患才之不赡”中“赡:

供养”,解释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在这里“赡”应该解释为“丰富,充足”。

故选D。

(2)A项,“譬如宝在于玄室”和“乃设九宾礼于廷”中的“于”都是介词,解释为“在”。

B项,“而不闲舆,则不为良骏”中的“则”,连词,就;“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的“则”,连词,却。

C项,“志者,学之师也”中“者”,助词,与“也”构成判读句;“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中“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项,“故君子必择师焉”中“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焉”,兼词,解释为“在那里”。

故选A。

(3)根据句式对称和虚词的用法特点,可知“如登山焉”和“如寤寐焉”、“动而益高”和“久而愈足”是对称句式,且“焉”字是虚词,放在句末,因此“高”“足”“焉”后应断开。

这样可排除C、D两项;而后面“则”要放在句首,“然”字是形容词词尾,“杳然”不能断开,这样就排除了B项,故选A。

(4)C项,“其声音与‘缶’‘瓦釜’相近,所以有成语‘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由来”表述错误。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出自《楚辞·卜居》,意思是黄钟被砸烂并被抛置一边,而把泥制的锅敲得很响。

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

黄钟的声音与缶、瓦釜的声音完全不同,选项曲解成语含义与出处。

故选C。

(5)D项,“但如果老师选得好,即使致力于训诂名物,也会有很大的成就”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矜于训诂,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以获先王之心”可知,致力于诂训名物,只会徒而无功,没有成就。

此项误解了原文的意思。

故选D。

(6)重点注意:

①判断句:

所以,表凭借,是用来;上务,最为看重的事情。

②敝,破旧;渝,改变;孰,谁;素:

素色、白色。

故答案为:

⑴D;⑵A;⑶A;⑷C;⑸D;

⑹①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

②直到它破烂而黄黑不变,有谁知道它原来的纯白颜色呢?

 

【点评】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

解答本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等)分析判断。

(4)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

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6)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身体死亡而名声不朽,是什么原因呢?

那就是学习。

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

人刚出生的时候,处于蒙昧的状态,什么也不知道,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太阳的光辉一照进来,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

   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

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

具有了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器物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奉给神祇祖先。

   聆听过了黄钟的声音,这样以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这样以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

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来由,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完全不正确了。

《诗经》说: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说的是好学啊。

   倚着器物伫立而想着要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达远方,仰着头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实现梦想,孤身独处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则一定能达到目标。

所以,君子的内心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

因此君子的性情温文有礼平易近人,而美名也会不断的流传开来。

因此君子的性情温文有礼平易近人,而美名也会不断的流传开来。

孔子说:

“不学习哪能有所作为呢?

不思考怎么会有收获呢?

弟子们要以此勉励自己啊!

”能这样就称得上善于从人而学了。

马虽跑得快,如不熟习驾车,也不能成为好马;一个人虽有很好的禀赋,如不学习处世的道理,也不能成为君子。

所以为学的目的,在于学习做人的道理。

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就如绘画时的颜色,把黑色黄色涂上去后,画布原有的纯白就消失了,一直到画布破烂而黄黑色仍不变,有谁知道它原来是纯白色的呢?

   子夏说:

“天天复习,所学的就不会忘记;每日努力,则不会退步;时时听取天下美好的言论,心志就会更高远。

”君子对于学习,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就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死后才停止。

   因此,虽然有那样的天赋才华,却没有那样的远大志向,也不能够建立那样大的功业。

志向在学习中起的是主导作用,才华在学习中起的是次要作用。

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而担心志向没有确立。

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

因此,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

《易》说:

“君子以自强不息。

   凡是求学的人,以明大义为先,以物名为后,大义取得后物名也会接踵而来。

然而那些儒生广博地学习,致力于物名,在器械方面有详细的了解,遵循训诂,摘录其中的章句,而不能在大义方面有所成就,最终徒劳无功,不被先王重用。

这和女史诵诗没有什么差别,是宦官传达命令啊。

因此使学者空费心思和精力却不懂道义,花费时间而没有成就。

因此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选择老师啊。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将作大匠严之子。

为人美辞貌,有俊才。

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

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

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

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

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

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友人曰:

“古人有言:

‘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

’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

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

   故往应骘召。

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注)典校秘书。

是时,邓太后监朝,骘兄弟辅政。

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

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

元初二年,上《广成颂》以讽谏。

颂奏,忤邓氏,滞于东观,十年不得调。

因兄子丧,自劾归。

太后闻之怒,谓融羞薄诏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锢之。

太后崩,安帝亲政,召还郎署,复在讲部。

出为河间王厩长史。

时车驾东巡岱宗,融上《东巡颂》,帝奇其文,召拜郎中。

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

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

居宇器服,多存侈饰。

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

年八十八,延熹九年卒于家。

遗令薄葬。

  

   论曰:

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夫事苦,则矜全之情薄;生厚,故安存之虑深。

登高不惧者,胥靡之人也;坐不垂堂者,千金之子也。

原其大略,归于所安而已矣。

(注)东观:

汉代宫中藏书、著书的机构。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 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B.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C.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D.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2)下列是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人,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明代军卫应袭子弟也称“舍人”。

B.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并称,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人性本善”“逍遥齐物”等思想。

C.岱宗,泰山的尊称,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历代帝王封禅的神山,是佛道两家的圣地,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

D.《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融年轻时长相英俊,擅长辞令,颇有才气,拜隐居的挚恂为师,学业大有长进。

挚恂认为马融是个奇才,将女儿嫁给了他。

B.马融起初拒绝了大将军邓骘的征召,客居在武都、汉阳一带,后边境不安定,物价飞涨,马融生活陷入困顿,最终接受了邓骘的邀请。

C.马融因上奏《广成颂》讽谏朝廷,得罪了当权的邓氏,被滞留在东观,十年得不到升迁,还遭到禁锢,被限制了人身自由。

D.马融门下学生数以千计。

教授学生时,他坐在高堂上,堂上设置红色纱帐,纱帐后安排女乐,学生按照次序传习他的学说,能登堂入室得其面授者很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古人有言:

“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

”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

②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

【答案】

(1)C

(2)B

(3)C

(4)①古人有这样的话:

“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

”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

②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于是停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盗贼放纵横行,乘朝廷当时没有防备。

【解析】【分析】

(1)“马融辞命”的对象是“邓氏”,所以“邓氏”要紧挨着“辞命”,“马融辞命邓氏”主谓宾结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不赀之躯”作“惜”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所以“惜”与“不赀之躯”之间不能断开,而且“羞曲士之节”与“惜不赀之躯”是对称句,中间须断开,排除D项;此句译为:

马融不应邓骘之请,犹豫徘徊在陇、汉一带,是想要坚守自己的操守吗?

接着却羞愧于孤陋寡闻的人保持所谓的名节,爱惜自己高贵之身,最终因为奢侈享乐放纵心性,纠合亲附朋党成为别人讥笑的对象,原本就知道懂得节制自己欲望的人很少啊。

故选C。

(2)B项“人性本善”出自《水信无分于东西》中的孔子曰性相近,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

由作者孟子所著。

由此判断其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

故选B。

(3)C项“马融因上奏《广成颂》讽谏朝廷……被限制了人身自由。

”错误,原文“上《广成颂》以讽谏。

颂奏,忤邓氏,滞于东观,十年不得调。

因兄子丧,自劾归。

太后闻之怒,谓融羞薄诏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锢之。

”可见,他被禁锢是因为他借着兄长之子去世向朝廷请求回乡,自我弹劾,太后认为马融轻视、羞辱了朝廷的任命,想到州郡做官,于是下令禁锢他。

因此不是因为上奏《广成颂》被禁锢。

故选C。

(4)本题:

①古人有言:

“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

”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

翻译为:

古人有这样的话:

“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

”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

翻译时注意得分点:

据,拿着;刎,割;为,做;生,生命;于,比;所以,……的原因;生贵于天下,状语后置句。

②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

翻译为:

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于是停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盗贼放纵横行,乘朝廷当时没有防备。

翻译时注意得分点:

以为,认为;武功,军事武勋;宜,应该;寝,停止;从横,纵横;无备,没有防备。

“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两句亦可作互文理解,对学生不作要求。

故答案为:

⑴C;⑵B;⑶C;

⑷①古人有这样的话:

“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

”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

②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于是停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盗贼放纵横行,乘朝廷当时没有防备。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

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

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附参考译文】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将作大匠马严的儿子。

马融长相英俊,善于言辞很有才气。

起初,京城的挚恂用儒术教授生徒,在南山隐居,不答应朝廷征召聘任,在关西一带名气很大。

马融跟着他游学,学识渊博精通儒学经典。

挚恂认为马融有奇才,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听说了马融的名声,把他召为舍人。

但不是他内心喜好的,就没答应,客居在凉州的武都和汉阳境内。

恰逢羌虏迅猛扰边,边境混乱不安,粮价飞涨,关内以西之地,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

马融在陷入饥饿困苦后,才后悔并且叹息着对朋友说:

“古人有这样的话:

‘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

’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

现在因为一点点世俗的屈辱,而毁灭自己高贵的身体,这大概也不是老子庄子所认可的啊。

   于是就答应了邓骘的邀请。

永初四年,任命为校书郎中,到东观做典校秘书。

这个时候,邓太后主持朝政,邓骘兄弟辅佐她。

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于是停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盗贼放纵横行,乘朝廷当时没有防备。

马融于是感慨激愤,认为文武之道,圣贤都没有放弃,勇、智、仁、信、忠五才,没有一个可以废止。

元初二年,上奏《广成颂》来规劝进谏此事。

《广成颂》的上奏,违逆(得罪)了邓氏,马融被滞留在东观,十年都没有调任新职。

因为哥哥的孩子死了,他便向朝廷请求回乡。

太后听到这个消息很生气,认为马融羞辱轻视了朝廷的任命,想到州郡做官,于是下令监禁他。

太后死后,安帝刘祜亲政,把他召回郎署做侍从郎官,又做了皇帝的侍讲官。

后离开京师做了河间王的厩长史。

当时皇帝车马东巡泰山,马融上了一篇《东巡颂》,皇帝认为他的文章写得很不一般,召他进京任命为郎中。

马融才高博学,是当时的一个大学者,教授的学生常以千数。

擅长演奏琴,喜欢吹笛子,性情放达率真,不拘泥于儒士的礼节。

居室房屋里的器物服饰,多有奢侈讲究的装饰。

曾经坐在高堂上,挂着绛纱帐,前面教授学生,后面排列着女乐,学生按照次序传习他的学说,很少有人登堂入室。

曾经想注解《左氏春秋》,等到看到贾逵、郑众的注解,就说:

“贾先生精深而不广博,郑先生广博而不精深。

又精深又广博的,谁又能超过我呢?

”著《三传异同说》,注《孝经》、《论语》、《诗》等,所著赋、颂、碑、诔……一共二十一篇。

当初,马融被邓氏惩罚,不敢再违逆得罪权势人家,于是替大将军梁冀起草奏书参奏李固,又写了吹捧梁冀的《西第颂》,因此被正直之人羞耻。

八十八岁,延熹九年死在家中。

留下遗嘱要求简单安葬自己。

   (范晔)评价说:

马融不应邓骘之请,犹豫徘徊在陇、汉一带,是想要坚守自己的操守吗?

接着却羞愧于孤陋寡闻的人保持所谓的名节,爱惜自己高贵之身,最终因为奢侈享乐放纵心性,纠合亲附朋党成为别人讥笑的对象,原本就知道懂得节制自己欲望的人很少啊。

大概做事艰苦,那么顾惜保全自己的想法就少一些;生活优厚,所以想要安定保全自己的顾虑就多了。

登上高处而不害怕的,那是刑徒之人;不坐在屋檐下的,那是家有千金之人。

推究其中主要的原因,归于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罢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

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

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

事亲以孝闻。

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

无几,禄山果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乃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之,玄宗大喜。

清河客李萼,年二十余,与郡人来乞师,谓真卿曰:

“闻公义烈,首唱大顺,河朔诸郡恃公为长城。

今清河,实公之西邻也,仆幸寓家,得其虚实,知可为长者用。

今计其蓄积,足以三平原之富,士卒可以二平原之强。

公因而抚之,腹心辅车之郡,其他小城,运之如臂使指耳。

唯公所意,谁敢不从?

”真卿借兵千人。

代宗嗣位,时元载引用私党,惧朝臣论奏其短,乃请,百官凡欲论事,皆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然后上闻。

真卿上疏曰:

“臣闻此语已来,朝野嚣然,人心亦多衰退。

何则?

诸司长官皆达官也,言皆专达于天子也。

郎官御史者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