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37861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docx

《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docx

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新丰初中傅依梅

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

2.掌握重点词句,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里指出人生有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他认为人生不断寻觅的是返璞归真的境界,这与晋代诗人陶渊明勾勒的世外桃源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想了解世外桃源吗?

你想去感受一下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桃花源记》。

导语设计2:

一、新课导入

晋朝的陶渊明,因人而名,因事而名,因诗而名。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

29那年,他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

此后,他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时间都很短。

在这十几年中,他的经济状况不断下降。

到39岁那年,他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

然而,“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在亲友的劝告下,他再一次出仕。

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说:

“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当天就离职回乡,并且写了著名的《归去来辞》,表示归隐的决心。

这时候,他41岁。

从此,他就“躬耕自资”,一直到去世。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文言知识归纳

(1)生字注音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mò)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刘子骥(jì)诣太守(yì)

(2)古今异义:

①交通绝境

古:

交错相通古:

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

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今:

走投无路的境地

②妻子鲜美

古:

妻子儿女古:

鲜艳美丽

今:

男子的配偶今:

味道好

③无论如此

古:

不要说,更不必说古:

像这样

今:

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今:

这样

④缺乏

古:

不值得

今:

不够

(3)一词多义:

①舍:

舍弃“便舍船”

房子,“屋舍俨然”

②寻:

寻找,“寻向所志”

不久,“寻病终”

③志:

做标志,“处处志之”

标志,“寻向所志”

④向:

以前,“寻向所志”

对着,“眈眈相向”

2作者名片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3背景追溯

作《桃花源记》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十六年了。

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

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4了解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写景、状物。

可以分为杂记和游记。

杂记包括:

(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

(2)笔记文。

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内容丰富。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桃花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交流点拨】虚构的。

2想象桃源之“美”,讲解“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提问:

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_____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交流点拨】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

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教师小结:

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二)深层理解

1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交流点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哪几句?

【交流点拨】“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交流点拨】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4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

【交流点拨】因为他们长期与世隔绝,不见外人。

文中还有“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句暗示。

四、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线索:

渔人的行踪顺序:

时间

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发现)

舍船从口入,欣赏桃源景(进入)

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访问)

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离开,再寻)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

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

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忽名声大噪。

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

这节课,我们将沿着作者的足迹,进一步探寻其中的奥秘。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走进文本

理解桃源之“乐”,感受桃源之“奇”。

1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交流点拨】男女、老幼、渔人

提问:

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

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交流点拨】(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师生小结:

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2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

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

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同答。

学生讨论,交流。

【交流点拨】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

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人奇。

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

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走进语言

1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为什么此人的“具言”一句都没写?

你认为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交流点拨】因为渔人是从现实社会中去的,读者也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当时的情况都知道的,故略去不写。

感叹桃花源外的人们竟然还过着不幸的生活。

2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交流点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3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交流点拨】这段景物描写带点神秘色彩,“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4桃花源人为什么要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从这里能不能看出作者的用意?

【交流点拨】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从这些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他向往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完美的统一,向往没有压迫、没有纷争、没有忧伤的生活,渴望处处恬静、和乐,人人淳厚、纯朴。

(三)走进写法

层层设疑。

【交流点拨】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

因此,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没有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不著姓名。

接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

写桃林的通道更是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

待到渔人进人桃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

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

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尚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未果”“病终”。

这样一来,桃花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了“千古之谜”了。

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既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又能激起读者的兴趣。

(四)走进主题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桃源胜景?

【交流点拨】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

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三、拓展延伸

面对污浊的社会,陶渊明不屑与之同流合污,毅然辞官,归隐田园。

你赞成这种做法吗?

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一】东晋末年,陶渊明家乡九江一带,由于战乱频频,民不聊生。

面对这样的现实,作者看不到希望,只好把自己理想的社会情形寄于《桃花源记》中,这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示例二】俗话说: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社会黑暗是现实,但作为一个有志向、有能力的人,应该积极去改变现实。

即使能力有限,也可像包拯一样做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多少也能发出一些光亮,照亮一些苦难的人。

否则,人人像陶渊明一样消极逃避现实,国家将永无光明之日。

所以,我不赞成陶渊明消极避世的态度。

老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