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84727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在一密闭容器中放入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0

2

1

37

反应后质量/g

15

32

1

未知

 

A.物质Y一定是单质

B.反应后物质Q的质量为12g

C.反应过程中X、Q的质量比为9:

4

D.物质Z一定的该反应的催化剂

2.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3.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后挤压取液

D.加热KMnO4并用排水法收集O2的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4.下列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部分操作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

检查装置气密性B.

加热立即收集

C.

收满后移出集气瓶D.

结束时停止加热

5.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属于不同种元素B.④属于离子,离子符号为Mg2-

C.②③的化学性质相似D.①④均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6.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基本的规律之一。

下列装置及实验(天平未画出)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

B.

C.

D.

7.下列关于CO2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制CO2的药品

B、发生装置

C、收集装置

D、比较CO2与空气的密度

 

A.AB.BC.CD.D

8.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则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B.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C.单质含有一种元素,则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D.催化剂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则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9.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能加快反应速率B.二氧化锰在任何化学反应中都是催化剂

C.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D.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10.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内发生的某化学反应,测得t1和t2时各物质的质量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M

N

P

Q

t1时的质量/g

51

9

3

17

t2时的质量/g

23

3

x

51

 

A.x的值小于3B.Q可能是单质

C.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D.M与N的质量变化比为14:

3

11.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的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继续燃烧,而在呼出的气体瓶内熄灭。

由此说明()

A.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B.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小

C.呼吸过程中消耗了空气D.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12.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衬底高光效氮化镓发光二极管(简称LED)技术,已广泛用于照明、显像等多个领域。

氮和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镓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属于金属元素B.镓原子核内有31个中子

C.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72gD.氮化镓的化学式为GaN

13.维生素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缺乏维生素A1(C20H30O),会引起夜盲症。

下列关于维生素A1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维生素A1属于无机化合物

B.维生素A1中O元素的质量分数最低

C.维生素A1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

3

D.维生素A1由20个碳原子、30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14.一种由甲醇为原料的薪型手机电池,可连续使用一个月才充一次电,其反应原理为:

2CH3OH+3X+4NaOH=2Na2CO3+6H2O,其中X的化学式为(  )

A.COB.O2C.CO2D.H2

15.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来做家庭小实验,其乐无穷!

小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a、d为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湿润棉花,b、c为用紫色石蕊试液浸过的干燥棉花。

垂直固定装璃管的装置末画出)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下列关于该实验装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通过推压性注射器活塞,可以控制进入饮料瓶内液体的量

B.利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注射器内的液体可为稀硫酸

C.利用该装置可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及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

D.该装置的左半部也可用于制取氧气

16.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质量/g

10

3

90

0

反应后质量/g

3.2

3

待测

3.2

 

A.W可能是单质

B.Y可能是催化剂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反应后Z物质的质量为86.4g

17.下列关于S+O2

S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表示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B.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是2:

1

C.反应前后硫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分子个数比为1:

1

18.关于物质燃烧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雾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9.过氧化钠(Na2O2)可作呼吸面具中氧气的来源,它与二氧化碳反应后的生成物为()

A.Na2CO3和H2B.Na2O和O2C.NaOH和O2D.Na2CO3和O2

20.化学实验操作应严谨规范,下列操作符合要求的是

A.

看B.

听C.

闻D.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下面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

(1)取棉球的仪器名称为_____;

(2)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是_____;

(3)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

(4)实验二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_____;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_____(填“低”或“高”)

(5)实验三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填序号)。

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84%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22.图甲是电解水的实验图示,图乙是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图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电解水时,常在水中放少量的氢氧化钠或硫酸,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甲的实验结论说明水的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时,在试管口位置放一团棉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3.化学科学十分重视实证和理性思维。

在课堂学习中,通过选用典型物质进行典型实验,采用实证法进行有关物质化学性质的研究。

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得出一些科学结论。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

图中所示的是探究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

据图回答问题

(1)图③中的现象:

铁丝在纯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木炭在图⑤中燃烧与木炭在图④中燃烧剧烈程度_____(选填“不同”或“相同”)。

图⑥的实验目的是_____。

(2)根据上述木炭和铁丝燃烧的实验,你能归纳出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_____有关。

与燃烧一样,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

因此,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使之满足人们的需要。

请举一个生活中控制化学反应速率的具体实例:

_____。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在通常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够与水、碱溶液等物质发生反应。

(1)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之前,小聪曾用紫色干燥的石蕊小花做了下图所示的探究实验,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的结论,各实验的目的或结论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I

II

实验现象

紫色石蕊小花变红色

紫色石蕊小花不变色

紫色石蕊小花变红色

实验目的和结论

证明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证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小明同学对小聪同学的实验方案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酸”,其理由是_____。

两位同学讨论后补充做了一个实验,从而证明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酸”。

补充实验的操作方法和现象分别是_____和_____。

(2)化学课上,老师将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有明显现象,后者无明显现象。

为了探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是否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所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试图通过观察现象来间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①如图所示,甲的实验现象:

“在水下取出试管口的橡胶塞,试管内液面上升”;乙的实验现象:

“气球慢慢胀大”;丙的实验现象:

“软塑料瓶变瘪”。

小智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使容器内压_____大气压(选填“大于”或“小于”)小慧同学提出了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小慧思考后,对比甲实验装置又补充了一个对比实验,使实验方案更完善。

小慧的补充实验中改变的因素是:

将甲实验中的_____换成_____。

②小慧同学认为还可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我们来帮她完成: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慧第一方案

_____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小慧第二方案

_____(短线上文字说明,不要再选用盐)

_____

(探究收获)通过上述对比实验的探究,同学们总结出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要判断反应的发生,可以通过改变实验装置,创设新的情境来观察到明显的反应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也可以_____的存在来判断反应的发生。

24.实验室常用甲酸(H2CO2)和浓硫酸混合加热制备一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H2CO2

H2O+CO↑,再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反应方程式为CO+CuO

Cu+CO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请回答:

(1)装置G中①的名称是_____,装置B的作用是_____。

(2)装置E是用来检验装置D吸收二氧化碳是否完全,该装置_____(填“能”或“不能”达到目的:

写出D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

(3)为避免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回收利用一氧化碳,方框中应连接装置F和G,导管接口的顺序为a→_____→_____→e。

(4)反应过程中,装置C的烧瓶内氧化铜粉末处于“沸腾”状态(一氧化碳气流冲击所致),这样有利于_____,烧瓶内固体物质的颜色变化:

_____。

25.归纳与演绎是重要的科学方法,也是常用的化学学习方法。

(1)写出装置中编号仪器的名称:

a_____,b_____。

(2)我们已经学习过实验室制取O2、CO2两种气体的反应原理、制取与收集方法。

请你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反应的共同点_____(填序号)

①要加热②使用催化剂③没有气体参加反应④原料为纯净物⑤只生成一种气体

(3)关闭B装置中的止水夹后,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中注入一定量的水,静止后一段时间,如图所示,则B装置_____(填“漏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观察图C装置,该反应处于_____(填“进行”或“停止”)中。

(4)若用B、F组合成装置来制取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

_____,在制取过程中发现反应过于剧烈,可将装置做哪些改动?

_____。

(5)若用如图G装置进行收集二氧化碳的实验,气体应从_____(选填“a”或“b”)端导入;若瓶中装满水,收集氢气,气体应从_____(选填“a”或“b”)端导入。

(6)用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用C装置(多孔隔板用来放块状固体)代替B装置的优点是_____;其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7)拓展与延伸:

实验室如何制取氮气呢?

请阅读资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

①重铬酸铵为桔黄色粉末,加热至180℃时可分解得到氮气;

②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很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但在高温或点燃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反应,如:

镁能够在氮气中燃烧。

利用如图仪器和重铬酸铵在实验室制取少量氮气,其发生装置应选择的仪器有_____(填序号),还必须补充的一种仪器是_____。

若用上述装置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6.某无色溶液可能由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

为探究其组成,小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Ⅰ、取适量样品放入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

再向试管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观察到有沉淀产生。

过滤,所得滤液为红色。

(1)由实验Ⅰ中的现象可推断出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写化学式,下同),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

为了进一步探究样品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否存在,小华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

Ⅱ、取适量实验Ⅰ所得的红色滤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溶液变无色。

再向试管中逐滴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过滤,所得滤液为无色。

Ⅲ、从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钾溶液中选择一种试剂,代替实验Ⅰ中的氢氧化钙溶液进行实验,其余的试剂及操作与实验Ⅰ的均相同。

通过实验Ⅱ和实验Ⅲ,小华得出结论:

样品中可能含有的物质确实存在。

(2)实验Ⅱ所得无色滤液中,除酚酞以外,还含有的溶质为_____;

(3)实验Ⅲ中代替氢氧化钙溶液的试剂是________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

27.根据图1装置,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装置图中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

(2)写出以纯净物为原料用装置A制O2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3)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若用G装置采用排空气法收集NH3,氨气应从________口进(选“b”或“c”),若检验NH3是否集满,需将湿润的________色石蕊试纸放在____________管口。

(4)医用H2O2在常温下难分解,但在双氧水溶液中加入铁锈,就会迅速分解,且反应结束后过滤出的铁锈可重复使用。

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若需要控制该反应的速率,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填装置序号)。

某学生利用烧杯、球形干燥管和单孔橡皮塞等组成制取氢气的装置(如图2),根据图2回答以下问题。

(5)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6)实验前,该装置B处应放的药品是____________。

(7)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只需回答一点)。

(8)若使正在发生的反应停止,可以通过________来实现(写出操作过程)。

28.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帮助下探究氢气的燃烧实验。

(1)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从图甲中选择仪器组装一套便于添加液体药品的发生装置,所需仪器为_______(填仪器编号);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

(2)按图乙操作研究氢气的燃烧实验,需用试管收集不同体积比的氢气与空气的混合物,现用

(1)中组装的正确装置制取氢气,如何用试管(假设试管容积为10mL)收集氢气与空气体积比为4:

1的混合气体,写出其操作方法:

______。

(3)用不同体积比的混合气体做氢气的燃烧实验,结果如表:

序号

氢气与空气体积比

点燃现象

1

9:

1

安静燃烧

2

8:

2

安静燃烧

3

7:

3

弱的爆鸣声

4

5:

5

强的爆鸣声

5

3:

7

强的爆鸣声

6

1:

9

弱的爆鸣声

7

0.5:

9.5

不燃烧不爆鸣

分析上表信息,你对燃烧或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本题可分析X、Y、Z三种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Q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X的质量减少了20g﹣15g=5g,为反应物;Y的质量增加了32g﹣2g=30g,故Y是生成物,生成的Y的质量为30g;Z的质量不变,Z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Q应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Q的质量为30g﹣5g=25g,未知的数值为37g﹣25g=12g。

因此:

A、该反应为:

X+Q→Y,物质Y一定是化合物,故A错误;B、反应后物质Q的质量为12g,故B正确;C、反应过程中X、Q的质量比为:

5:

25=1:

5,故D错误;D、Z的质量不变,Z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2.B

解析:

B

【解析】

A、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含量降低,故曲线①表示氧气含量的变化,故错误;

B、反应后有一氧化碳生成,故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反应,故正确;

C、蜡烛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故错误;

D、当氧气的浓度降低到一定的程度时蜡烛就熄灭,故错误。

故选B。

3.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会收集不到所制取的气体,造成药品浪费;故A错误;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故B正确;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应先在外面挤压橡胶乳头,赶净空气后再将其伸入液体内;故C错误;

D、先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再把导管移出水槽.这样随着试管的温度越来越低,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就越来越小,内部大气压变小,在外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槽内的水就会被顺着导管压到试管内,可能使试管由于受热不均从而炸裂;故D错误;

故选B.

4.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连接装置,将导管一端插入水槽液面以下,双手握住试管,若有气泡冒出,则装置气密性良好,故A正确;

B、加热时排出的气体很大一部分是试管和导管中的空气,故加热后不能立即收集气体,应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故B不正确;

C、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故收集满氧气后应在水槽中将玻璃片盖好再和集气瓶一同取出水面,故C不正确;

D、实验结束应先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中再移去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炸裂,故D不正确。

故选A。

5.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①③属于不同种元素,是错误的叙述,因为二者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

B.④属于离子,离子符号为Mg2-,是错误的表示,应该为Mg2+;

C.②③的化学性质相似,是错误的叙述,因为二者的最外层的电子数不同;

D.①④均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是正确的叙述,故答案选择D

6.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只研究化学变化质量问题。

A硝酸银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可以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实验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C镁的燃烧实验,涉及到气体,但是没有在密闭容器内进行,不能称量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D实验生成氧气,逸出,不能称量生成氧气的质量。

故选A.

7.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

稀盐酸和大理石,故符合题意;

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是固液不加热型装置,故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故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可以像倒水一样倾倒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8.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A、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不一定显负价,例如水中,氢元素化合价是+1,不符合题意;

B、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电灯通电时放热,不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单质含有一种元素,则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符合题意;

D、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例如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氮气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是氮气不是催化剂,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催化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详解】

A、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也可减慢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锰不能做所有反应的催化剂,其它物质也可以作催化剂,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C、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生成物的质量无影响,使用催化剂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改变,说法正确。

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掌握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D

解析:

D

【解析】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51+9+3+17)﹣(23+3+51)=3,故错误;B、反应后MN的质量减小,是反应物,Q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因此反应属于化合反应,Q不可能是单质,故错误;C、反应后MN的质量减小,是反应物,Q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因此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错误;D、反应中,M、N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51﹣23)g:

(9﹣3)g=14:

3,故正确;故选D.

11.B

解析:

B

【解析】

呼出的气体中大部分的氧气被人体吸收,并通过新陈代谢转变成二氧化碳,所以呼出的气体中氧气要比空气中含量低,又因为氧气越多燃烧越旺,所以燃着的木条在空气瓶中比呼出气体的瓶中更旺。

解:

A、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此选项与题意不相符,所以A不正确;

B、呼出的气体中大部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