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初中部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25984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4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初中部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初中部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初中部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初中部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初中部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初中部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初中部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初中部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初中部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初中部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初中部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初中部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初中部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初中部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初中部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初中部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初中部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初中部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初中部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初中部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初中部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初中部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初中部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初中部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初中部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初中部)2021年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科学研究发现:

金星大气层的成分之一是三氧化二碳(C2O3),实验证明三氧化二碳的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

下列关于三氧化二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C2O3属于氧化物

B.C2O3在一定条件下能还原氧化铁

C.C2O3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产物为CO2

D.C2O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SO4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A.-2B.+2C.+4D.+6

3.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

A.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B.

探究燃烧的条件

C.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

氧气验满

4.蜡烛(足量)在如图甲图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B.蜡烛熄灭时并没有消耗装置内所有的氧气

C.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

D.蜡烛燃烧能将密闭装置中的氧气耗尽

5.已知:

,CaCO3

CaO+CO2↑。

取12.9gMg(OH)2和CaCO3的混合物,加热,剩余固体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点剩余固体成分为CaCO3、MgO和Mg(OH)2

B.y点剩余固体中镁元素质量为1.2g

C.z点发生的反应为CaCO3

CaO+CO2↑

D.若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0%,则剩余固体的成分为CaCO3和MgO

6.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

下列实验方法设计不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B

鉴别空气和氧气

将燃着的木炭放入集气瓶中

C

鉴别食盐和白糖

观察颜色进行区别

D

验证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氧气和空气中

 

A.AB.BC.CD.D

7.有氧化镁和另一种金属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共4g,经测定其中含有氧元素1.8g,则另一种金属氧化物是(  )

A.Al2O3B.CuOC.CaOD.Fe2O3

8.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4

10

1

25

反应后的质量/g

待测

21

10

9

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生成B与C的质量比为21:

10

B.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该反应中A与D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

2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9.依据下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步骤如下:

①通入N2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O2片刻,加热一段时间后,熄灭酒精灯,a中红磷不燃烧,b中红磷燃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可以证明氮气不能支持红磷的燃烧

B.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是为了排除装置中的空气

C.实验过程②的现象证明可燃物燃烧只需要足够的氧气

D.对比①②实验现象可知:

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和达到一定的温度

10.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变化关系的是

A向a.b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样品,a中是氯酸钾,b中是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

B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打开止水夹前)

C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和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

DCO和过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完全反应

 

A.AB.BC.CD.D

11.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设计如图装置,利用传感器技术测得实验过程中温度、压强和氧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Y是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B.X曲线中A到B点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是燃烧放热

C.实验过程中大致在t3时刻打开活塞K

D.Z曲线中C到D点变化的原因是装置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

12.在反应X+2Y→M+2N中,已知M和N的摩尔质量之比为

,当1.6g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gM。

则在此反应中Y和N的质量之比为

A.

B.

C.

D.

13.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表示硫原子,“

”表示氧原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丙是氧化物

B.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

1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均不变。

14.现有氢气、氧气、空气、甲烷和二氧化碳五种气体,要用最简单的方法把它们鉴别出来,提供的用品有:

①火柴②石灰水③石蕊试液④干冷的小烧杯⑤内壁沾有石灰水的小烧杯.应选用()

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④⑤D.①⑤

15.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20

3

2

20

反应后质量/g

X

28

2

0

 

A.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

B.反应后甲物质的质量值x=15

C.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参加反应的丁物质与生成的乙物质的质量比为4:

7

16.现将一定质量的铜粉和碳粉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灼烧,最后所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原混合物的质量相同,则原混合物中铜粉与碳粉的质量比为

A.4:

1B.1:

1C.16:

3D.32:

3

17.我国一些城市使用焦炉煤气作为生活燃料。

以下实验流程是对焦炉煤气的成分进行局部探究。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焦炉煤气可能含有COB.X、Y都是碳酸钙

C.上述流程中可能有化合反应发生D.焦炉煤气中一定含有CO2和CH4

18.下列有关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红色火焰,并放热

C.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D.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

19.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称量固体时,左盘放砝码,右盘放氯化钠

B.将配好的溶液倒入细口瓶中,盖紧瓶塞,并贴上标签

C.量取液体时,手持量筒,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D.称量固体时,发现指针向左偏,应该用镊子将游码向右移动直至天平平衡

2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固体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与b质量差是生成氧气的质量

B.P点处固体成分是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C.反应前高锰酸钾的质量为

D.反应过程中,锰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保持不变

21.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小圆圈均代表碳原子,这两种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却明显不同,如导电性、硬度等。

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乙两种物质中的碳原子大小相同

B.将甲乙两种物质混合后得到的是纯净物

C.甲乙两种物质中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不同

D.甲乙两种物质由相同的原子构成

22.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

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

B.

加热一定质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C.

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D.

加热碳和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23.学好化学,就要学会归纳和总结,下列总结有错误的一组是()

A

安全常识

B

生活知识

瓦斯爆炸──天然气引起

煤气中毒──CO引起

硬水──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含量高

蜂窝煤易于燃烧──与空气充分接触

C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D

物质分类

H2作高能燃料──可燃性

N2作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空气──混合物

河水──氧化物

 

A.AB.BC.CD.D

24.一瓶无色透明的液体,经过分析只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那么这瓶液体()

A.一定是化合物B.一定是混合物C.可能是化合物D.可能是单质

25.下列实验不可行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区分氯化钠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观察溶液的颜色

B

除去CO2中少量的CO

点燃

C

除去CO中少量的CO2

通过足量灼热的炭层

D

焊接金属时所用燃料乙炔(化学式C2H2)充分燃烧时的产物检验

在火焰上方罩上干冷的烧杯,一段时间后迅速倒转烧杯并加入澄清石灰水

 

A.AB.BC.CD.D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26.

(1)请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①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

a______;

②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氧气,可选用装置A和______(选填序号)组合,装入药品前要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选填序号),用符号表示该化学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用排水法收集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证明氧气已经收集满。

(2)已知澄清石灰水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①下述三个反应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多选,填序号)。

A.都是化合反应B.都是氧化反应C.生成物都是固体  D.都需要点燃E.都是非金属与氧气反应

②在做甲实验时,事先需在集气瓶底部装有少量水,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装置乙改装为如图所示装置,还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经测定,集气瓶的容积为250mL,在此实验中,观察到量筒中减少的水的体积为50mL,则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__。

如果未冷却到室温便打开弹簧夹观察量筒内减少的水的体积,则实验结果将___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反思此实验的探究过程,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在药品的选择或生成物的要求上应考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条)。

27.下图是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和收集氧气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

①_______;②________。

(2)改正装置图中的一处错误:

_______。

(3)实验前必须检验装置的________。

(4)试管加热时,用酒精灯的_______先给试管_______,然后对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5)停止加热时,先要把_______,然后再______,若上述操作顺序颠倒,可能造成的结果是:

___________。

(6)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___________。

三、九年级化学上册推断题

28.如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其中D、E为单质,其余为化合物,且B与C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无色液体。

已知A为黑色粉末,H为绿色粉末,D、E、F、G在常温下是气体,其中F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

试推断:

(1)化学式:

F___________,H____________。

(2)以上①~⑤五个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__(选填反应序号)。

(3)由反应②中体现的能量转化关系是___________(选填序号)。

a.电能转化为化学能b.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4)用化学符号表示反应:

①__________;实验室检验G的反应_________。

29.A--G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表示可转化,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略去)。

已知C、E为常见的气体,C能结合血红蛋白,使人中毒,E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

请回答:

(1)F的化学式_____,D物质的用途._____

(2)写出“A→B”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D→C的基本反应类型______

30.A~F是目前我们已学的几种常见的物质,它们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化学反应的反应条件、反应物、生成物未给出)。

已知B是黑色粉末,D能供动植物呼吸,氧化物F是空气的污染性气体之一(其中两元素的质量比为1:

1),反应②的条件是通电。

请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有关物质名称:

A_____,D_____E_____

(2)写出反应①﹣⑤的表示式(均用化学式表示)

反应①:

_____

反应②:

_____

反应③:

_____

反应④:

_____

反应⑤:

_____

(3)反应④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是_____

(4)B物质在反应①④中起_____作用。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A、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分析;

B、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分析;

C、根据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分析;

D、根据一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析;

【详解】

A、三氧化二碳是由碳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氧化物,A正确;

B、由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因此C2O3在一定条件下能还原氧化铁,B正确;

C、根据一氧化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C2O3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产物为CO2,C正确;

D、一氧化碳不能和氢氧化钙反应,因此C2O3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错误;

故选:

D。

【点睛】

此类试题的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考查三氧化二碳实际是对一氧化碳性质的考查。

2.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设SO4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x;

X+(-2×4)=-2

X=+6

故选:

D。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化合价的计算,本题需注意到,原子团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总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

3.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A、硫粉和氧气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硫,不会造成压强差,不能验证,不符合题意;

B、铜片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可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符合题意;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因为有氧气参加反应,反应后固体质量会明显增大,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D、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选用药品和装置应考虑:

①只有质量没有变化的化学变化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②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应该选用密闭装置。

4.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故错误;

B、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蜡烛熄灭时并没有消耗装置内所有的氧气,故正确。

C、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是19.56%,说明蜡烛燃烧前装置内不只有氧气,故错误;

D、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蜡烛燃烧不能将密闭装置中的氧气耗尽,故错误;

故选:

B。

5.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氢氧化镁受热易分解生成了水蒸气,固体的质量要减少;碳酸钙高温下分解放出了二氧化碳气体,固体的质量要减少,完全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

A、12.9g为CaCO3、Mg(OH)2的混合物,加热,Mg(OH)2首先分解跑掉水蒸气,固体质量开始减少,当固体质量变为12g时,Mg(OH)2分解完,生成水的质量为12.9g-12g=0.9g;所以x点表示Mg(OH)2正在分解的阶段,即x点剩余固体物质为CaCO3、Mg(OH)2和MgO;

B、y点对应阶段为CaCO3尚未分解的阶段,固体为CaCO3和MgO,根据生成水质量0.9g,设氢氧化镁及氧化镁质量分别为m、n。

,得m=2.9g,n=2g,氧化镁中镁元素质量为:

2g×

=1.2g,碳酸钙质量为12.9g-2.9g=10g;

C、z点表示CaCO3分解的阶段,方程式为:

CaCO3

CaO+CO2↑;

D、若剩余固体为CaCO3和MgO,说明Mg(OH)2已经反应完、CaCO3还没有分解(如果开始分解,剩余固体中肯定有氧化钙);此时剩余固体为12克,其中有10克碳酸钙,则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表示为:

,不等于36%,D选项错误。

6.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A、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气体是氧气,反之则不是氧气,该选项设计合理;

B、将燃着的木炭放入集气瓶中时,能使燃烧更剧烈的是氧气,无明显变化的是空气,该选项设计合理;

C、食盐和白糖都是白色固体,通过观察颜色不能区分食盐和白糖,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氧气和空气中,伸入氧气中的木条燃烧更剧烈,说明氧气浓度越大,可燃物燃烧越剧烈,该选项设计合理。

故选C

7.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5%,氧化镁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0%,所以要达到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5%,另一种金属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需大于45%。

【详解】

A.Al2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7.1%>45%,此选项符合题意;

B.Cu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0%<45%,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Ca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8.6%<45%,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Fe2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0%<45%,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数据,分别对比A、B、C、D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的前后质量增或减少的量,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判断,B、C反应后质量增加,说明它们是生成物,且生成的质量分别为:

B的生成质量21-10=11g;C的生成质量10-1=9g。

D反应后质量减少,说明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25-9=16g,反应物总质量16g小于生成物总质量(11g+9g),所以A为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质量11g+9g-16g=4g。

因此该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为:

【详解】

A、根据该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反应中生成B与C的质量比为11:

9,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说法不正确,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C、设反应中反应物A、D的计量数之比为x:

y。

已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则

因此,反应中A与D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

2,符合题意;

D、该反应是

,不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本题难度较大,特别是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以及计算反应中A与D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该题较快的解决方法是排除法解答。

9.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A、①通入N2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a、b中均无明显现象,该实验可以证明氮气不能支持红磷的燃烧;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是为了排除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干扰实验;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②改通O2片刻,加热一段时间后,熄灭酒精灯,a中红磷不燃烧,b中红磷燃烧,实验过程②的现象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同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D、对比①②实验现象可知:

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和达到一定的温度;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0.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a.b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样品,a中是氯酸钾,产生的氧气质量大,b中是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二氧化锰不能产生氧气,但是有催化作用,则b中产生的氧气少,但产生的氧气快;故选项正确;

B、利用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热,装置内温度升高,压强先变大,随着反应的结束,氧气被消耗,热量散失,压强变小;故选项错误;

C、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和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锌粒先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溶液中的硝酸铜的质量不减少,与硝酸铜开始反应时,质量减少;故选项错误;

D、CO和过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2CO+O2

2CO2,反应物由3个分子变为2个分子,容器内的分子总数减少;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11.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详解】

A、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完全反应后温度下降,直至降低至室温,因此Y曲线表示的是温度变化,选项A正确;

B、X曲线是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A到B点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红磷燃烧放出热量,气体体积膨胀导致气压增大,选项B正确;

C、t3时温度恢复至室温,压强增大,是因为此时打开了止水夹,烧杯内水流入瓶内,导致瓶内气体压强增大,选项C正确;

D、实验是在密闭容器内进行,Z曲线中C到D点变化的原因是水进入集气瓶,使瓶内气体体积缩小,残留在瓶内的氧气浓度就增大,选项D错误。

故选D。

12.A

解析:

A

【解析】

试题分析:

物质反应的质量比即为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现M和N的摩尔质量之比为

,那么M与N反应的质量比=22:

18=11:

9,。

根据题意生成4.4gM,那么生成N的质量为11:

9=4.4g:

N,N=3.6g。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那么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4.4g+3.6g-1.6g=6.4g。

故此反应中Y和N的质量之比=6.4g:

3.6g=16:

9.故选A。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3.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得,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A、丙图中有2种分子,是混合物,故选项A不正确;

B、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得,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

1,故选项B不正确;

C、该反应是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二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C正确;

D、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故选项D不正确;

故选:

C。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微观粒子的反应示意图,首先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化学方程式,再依据化学方程式逐项进行解答。

14.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根据气体的可燃性及助燃性进行分析以及相对应该的实验现象进行判断。

【详解】

氢气具有可燃性,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空气中含有一定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所以使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二氧化碳具有不助燃不可燃的性质,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甲烷具有可燃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先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五种气体中,气体被点燃且发出淡蓝色火焰的是氢气和甲烷,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无明显变化的是空气,熄灭的是二氧化碳,然后再将内壁沾有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能燃烧气体的火焰上方,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甲烷,无明显变化的是氢气。

故选:

D。

【点睛】

本题为物质鉴别题,综合考查了常见气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