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59654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城市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智慧城市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智慧城市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智慧城市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智慧城市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智慧城市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智慧城市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智慧城市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智慧城市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智慧城市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智慧城市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智慧城市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

《智慧城市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城市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智慧城市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

智慧城市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城市发展矛盾凸显,如何解决城市面临的难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讨论。

科技革命的发展,新兴技术产业的应用和推广,智慧城市也应运而生。

世界许多国家都开始了智慧城市建设之路。

本文试图阐述智慧城市的基本概念及特征、理论基础及发展现状,以个案为例,剖析G市智慧城市建设出现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以探索智慧城市发展之路。

本文的主要内容有:

绪论部分:

一是说明了本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是分析了本文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是介绍本选题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规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三种。

四是指出本文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第二部分:

介绍智慧城市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分析智慧城市的内涵和特征,并进一步辨析智慧城市和数字城市的异同。

通过对智慧城市理论尪础的深入挖掘,为智慧城市建设寻找到科学的理论支撑。

最后,探究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

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也有利于推动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还可以培育个性化的消费市场,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

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实现精细化的城市管理。

第三部分:

探讨G市智慧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有成效也有问题,问题主要是:

缺乏务实的顶层设计以及有效的宏观指导;技术发展不均衡,高科技含量技术成本高、普及率低;投资力度不够,投资方向存在问题;智慧人才存在较大缺口;信息资源安全缺乏保障。

G市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代表性,值得反思。

第四部分:

通过对国外智慧城市成功案例的分析,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经验和启示。

国外智慧城市创建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因地制宜,结合本国独特的地理区位和经济、文化、社会环境,有重点地推动当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差异化发展。

这样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值得我们学习。

第五部分:

提出了优化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重大政策制度;二是强化社会参与,提高城市科技创新水平;三为落实资金投入,扩宽融资渠道;四是强化队伍建设,保障人才供给;五是保护信息安全,建立城市信息安全服务体系。

关键词:

城市化,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信息安全

 

Abstract

Asthefasterpaceoftheurbanization,thedevelopmentofChinahasfacedwiththeperiodofsharpcontradictions.Howtosettletheproblemhasgeneratedextensivediscussionsovertheworld.Alargeamountofcountrieshasbeguntheconstructionofsmartcitywiththedevelopmentofscientificrevolutionandtheapplicationand

promotionofnewhigh-technologyindustry.Thispaperaimstoexplorethewayofsmartcitybyinstructingthebasicconceptionandfeaturesofthesmartcity,explainingitsfundamentaltheoryandcurrentsituation,usingcaseanalysisleadingtotheexistingproblemaswellaslearningfromtheforeigncountriesintheareaofsmartcityconstruction.

Thepapermainlycontainsfiveparts.

Theintroductionfirstlyinsructsthebackgroundofthesubjectandsignificance.Itsecondlyanalyzestheresearchstatushomeandabroad.Then,itexplainstheresearchmethodsincludingdatastudies,normativeanalysisandcaseanalysisstudy.Atlast,itpointsoutthekeyanddifficultpointsandtheinnovationpointofthepaper.

Chaptertwomainlyintroducestheconceptionandthefundamentaltheoryofthesmartcity.Itsimplyanalyzesthequalitiesandtraitsofthesmartcityandfurtherlycompares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betweensmartcityanddigitalcity,whichaimstosearchthecorrecttheoreticalsurpportforthesmartcityconstruction.Finally,itinstructsthesignificanceofsmartcitybuilding.Theconctructionofthesmartcitywillmodifytheindustrialstructure,promotetheharmonioussociety,boottheindividualconsumermarketandenhancethecitizens'standardofliving.What'smore,thesmartcitycanalsomakethedelicacymanagementofthecitycometrue.

ChapterthreediscussestheexitingandpossibleproblemsduringtheconstructionofthesmartcityaccordingtotheGcity'sconstructionofitasaleadingcase.

Thesmartcitybuildingisasystemengineeringwithbenefitsandproblems.Lackofpracticalfundamentaldesignandvalidmarcroguidanceaswellasequalizationdevelopment,costlyandrarehightechnology,lowinvestmentdegree,wronginvestmentdirection,bigshotageoftalentsandendangeredmessageresourcesarethemaintroubleencounteredinthesmartcityinGcityofGprovincebuilding,whichisworthyofrethinking.

Chapterfourprovidesussomeexperienceandenlightenmentforusthroughtheanalysisofthesuccessfulcasehomeandabroadintheareaofsmartcitybuilding.Themostsignificantfeatureoftheforeignpeersisthattheycanactaccordingtolocalconditionscombiningwiththelocalgeographicpositionandeconomic,culturalandsocialenvironment,whenconstructingtheirsmartcityfocusingdifferently.Thatiswhatweshouldlearnfromthem.

Chapterfivecomesupwiththespecificstrategyofoptimizingthesmartcitybuilding.Oneistoenhancethetop-leveldesignandimprovetherelevantregime;twoistostrengthensocialparticipationandpromotethecityscientificinnovation;Threeistocarryoutthefinancialpolicyandbroadenthefinancingchannels;fouristointensifytheteamconstructionandensurethesupplyoftalents;fiveistoprotecttheinformationsecurityandsetupthecityinformationsecurityservicesystem.

Keywords:

urbanization;smartcity;thetopdesign;informationsecurity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城市是一个多维度的地理空间,是区域范围内人口与财富积聚的集中体现,它不仅代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

地域内个人与群休共生繁衍,孕育出各具风韵的城市风貌、文化思想、经济结构与社会形态。

人类活动创造了城市,以群体性价值为导向进行城市的制度构建和生存方式塑造,形成城市内部的社会组织结构。

这种结构也约束人类行为,使城市与群体形成互动共存的一休。

城市化,即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代表着这一区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城市化的进程速度快,则代表着该城市的发展程度较高,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

在我国,自古以来城市都是国家治理的元素单位和关键节点。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攀升。

截止2014年末,我国的城市化率为54.77%。

社会学家预测到2025年,我国将会产生221座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而5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将达到23座,规模惊人1。

城市的高速发展不仅代表着经济的繁荣与社会进步,也意味着市民对于衣、食、住、行等有更高、更多的需求。

同时,更多的社会矛盾与问题也层出不穷:

城市人口超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供应不足,城市的管理服务效率和水平不高等等。

其后果是“城市病”严重泛滥:

城市交通拥堵,房价高、租房难,就业竞争压力大,入学难,医患矛盾尖锐,城市的贫富分化加剧,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对于政府来说,城市需要一定的发展速度,但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加大了治理城市的难度,从而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迫使政府寻找新的途径、方法提高其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

邓小平曾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城市建设的新引擎,大力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面临世界性的城市发展难题,2008年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随之而来的“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成为奥巴马钦点的国家发展战略。

此后,“智慧城市”建设得到各国的普遍认可,美国、日本、新加坡等纷纷推出相关的发展战略,我国也不甘落后,智慧城市建设在全国遍地开花。

截止2013年底,我国施行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超过230座气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以全球视野回应科技和城市发展新趋势,以创新为主体建设智慧城市,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促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中,《关于加快“信息”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全市电子政务建设的通知》、《关于加快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出台,为进行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第十次党代会明确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地位,掀开智慧建设新篇章。

2012年12月,在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年会上获评全国智慧城市第二名,智慧建设成效初显。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任何实践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智慧城市的实践是一项创新,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上的新兴事物,它会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升级与融合。

虽然国外已经有许多相关的理论指导,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也有一些理论基础,但不管是概念内涵、技术基础、高层设计还是建设方案,国内外的智慧城市理论体系尚不完善。

从其概念、特征、发展实践入手,本文试图梳理智慧城市的理论脉络,力求完善智慧城市的基本理论。

(2)实践意义

智慧城市建设已具有几年的实践经验。

本文试图通过阐述智慧城市的埜本概念及特征、理论基础及发展现状,通过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经验进行对比分析,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及教训。

剖析智慧城市建设出现的问题,根据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现状及水平,提出对策建议。

这对于破解城市发展困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智慧城市建设研究现状

3.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智慧城市概念的研究

对于智慧城市的概念,全球范围内并没有形成统一。

国外学者从技术和“人的参与”两种角度来研究智慧城市的概念。

第一,技术角度。

IBM(2008)认为,“智慧城市”就是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全方位感测、信息分析、数据整合,从而对经济活动,公共服务包括交通、安全、教育等方面的需求提供快速、智能的反馈,进而为市民提供更便捷、美好、智能的城市生活。

",1机构Forrester(2008)则认为,智慧城市就是利用智能计算技术使一座城市的关键耻础设施更加智能,城市的埜本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和高效。

4Toppeta(2010)认为,智慧城市就是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3.0技术与城市的公共服务职能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运转。

第二,从“人的参与”角度来看,认为“智慧”并不只是技术的智能,而应强调与人的互动,继而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应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更具一般意义的结论。

美国智慧城市学者AnthonyTownsend(2008)曾强调:

“你目前所居住的城市,就是全世界最智慧的城市。

只有将草根与社群的科技引进城市建设,才能真正的改变城市。

"6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乔纳森·雷兹(2014)为建筑智慧城市提出了“一条更智慧的方式”:

建设智慧城市,除了需要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还需要引进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

这样多元的团队,可以超越技术角度的局限,获得城巾的“终端用户”市民更好的理解

(2)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

IDC联合IBM(2015)发布的白皮书中,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做出了明确指引:

“智慧城市的建设路径应该以顶层设计为依托;城市管理者需要依靠新兴技术手段以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需要找到新的商业模式来激活生产力,从而实现城市的智能。

安东尼·汤森(2008)认为“把市民的需求提升到第一位,不仅是重新布局、建造城市的最佳理由,更是寻找最经济的方法,采用最合适的手段去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科学途径。

智慧城市建设具有特殊性,每一个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都存在自身的厢洞和缺陷。

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科技的价值以及如何应对科技可能产生的副作用都值得我们深思。

4.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智慧城市概念的研究

张克平(2014)认为:

智慧城市建设是借助于无所不能的网络体系,运用无所不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构建一种无微不至的社会环境,从而形成生活、产业与城市的管理服务和谐共荣的社会新形态,所以智慧城市不光是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它最终一定会形成一种社会新形态。

10单志广(2015)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提出,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更深、更广的发展视角。

这种全新的城市发展实现模式,也促使原有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和完善。

“互联网+”的布局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点,需要以国家政策为引导,继而推动地方政府的智慧城市建设。

(2)关于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探讨

杨学山(2014)说道,在智慧城市的理论理解中需要注意:

一是智慧城市中的“智慧”是手段和方式,需要回到城市本身去理解。

任何发展方向都不可能把以前的建设全盘否定、推倒重来。

智慧城市是为了实现市民更便捷、更智慧、更幸福的生活,而不是和以前的东西全部区分开。

二是,城市发展具有特殊性,城市建设的基础具有差异性,不同区域文化中市民的接纳和包容程度各不相同。

所以不管是实践还是理论,都要向下看、也要回头看。

12相宏(2014)看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如何使科技的创新与社会的发展实现融合,二是如何将信息化技术与城市实现协调。

13罗文(2013)指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常常被当作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着重投资而轻应用服务,从而导致技术资源的硬件技术投入和开发应用投入比例失衡,最终导致公共服务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3)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

丁宝贵(2011)分析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快速转变依赖于企业与政府的携手合作,特别是互联网企业与政府的“牵手”,定会碰撞出不同的火花。

赛迪库信息化研究中心(2013)表示“在建设过程中,投资问题非常棘手。

以前政府全权投入专营的模式已难以为继,需要利用市场机制助推城市建设,引入社会资源,拓宽融资渠道,弥补资金不足。

万碧玉(2013)表示,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拥有绝对实力独揽项目建设。

企业之间建立合作联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服务能力,实现合作开发,共同运营,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明智之举。

主清宪(2014)指出“智慧城市不可能一跋而就,必须因地制宜,分步实施,脚踏实地,量力而行。

5.评述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智慧城市的定义在技术方面达成了共识。

都认为,智慧城市最核心的要义在于,智慧城市的建设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不管是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还是传感技术,以及最新的“互联网+"'这些技术的发展都为城市实现对信息的搜集和存储,数据的分析与利用提供了支撑,从而实现城市对内部单位的全面感知和调控。

技术便捷的最大优势在于城市管理者可以通过分析数据,进行更科学的规划,发布更优的城市指令。

虽然学者们试图从人文参与的角度、历史的角度等不同方面阐述“智慧城市”定义,但不论是从智慧城市的提出和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学界都没有达成统一。

其次,国内外专家、学者也都意识到,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特别是提防各地”重技术忽略建设”,害怕智慧城市的建设成为“形象工程”而在实施中变形走样。

国外虽然具有很多智慧城市建设的模式和经验,但各国的社会、经济环境等背景差异,特别是国外的顶层设计和实施策略,稍有不慎,就会成为商业公司贩卖概念的产物。

因此,本文从本国国情出发,分析智慧城市的现状、特征及问题,从个案分析入手,力戒“千城一面"'"不求面广但求质精”,从而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不同的研究视角。

(三)研究方法、思路

6.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通过搜集、汇总、归纳、分析相关的专业著作、学术论文、期刊杂志等文献资料,对智慧城市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加深理论学习,进一步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发展趋势。

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智慧城市的认知,为论文的撰写奠定一定基础。

(2)比较分析

通过以为例展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提出问题。

再通过对国外发展较为成熟的智慧城市的经验和成果进行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国内外城市虽在城市发展阶段、软硬环境等方面具有差异,但仍可从实际出发,通过对比分析,提炼出对建设智慧城市有用的指导经验。

(3)个案研究法

6

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各国学术界研究热点,但以单一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相关文

7

献并不多见。

作为我国的中心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无论从顶层设计还是计划执行,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成果值得探讨与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四)论文写作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7.研究重点

智慧城市功能的彰显,使许多城市管理者看到了未来城市建设的蓝图,引发各城市趋之若赘,争相发展。

特别是国外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的不俗成绩,让许多城市管理者看到了希望,企图移植、模仿建设。

这种不切实际的建设行为,易引发”于城一面”的智慧城市建设格局,更易导致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劳民伤财。

如何因地制宜,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破解城市的发展难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8.研究难点

8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智慧城市层层布局,得到中央和地方的政策支持,政府统筹规划,企业与市民群策群力,使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全面掌握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从实际出发,层层剖析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本文研究的一大难点。

另外,国外的智慧城市建设出发早,建设成效好,从顶层设计到分级目标,逐步实现,脚踏实地。

但毕竟国外城市与国内城市,从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市政埜础、管理理念到科技水平都存在较大差异,国外的成功之处能否移植到中国,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经验和启示,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难题。

对不同智慧城市建设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炼经验,总结教训,提出启发,是本文的又一大困难。

9.可能的创新点

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具有一种求大求全的趋势。

在第二章匡外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中,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建设着重于实现城市的节能减排。

这种实践经验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从细节处着手、山小到大的建设视角和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和价值。

当前,对于智慧城市的研究已成为各国的研究热点,在我国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慧城市与信息技术,如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互联网+”等相关概念的衍生进行研究,大多只停留在概念辨析、现状描述等方向,本文针对智慧城市出现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特别是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一系列重大政策制度,这具有一定的创新,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作出了些许贡献。

二、智慧城市基本概念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