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彩虹 名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098440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 彩虹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1 彩虹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1 彩虹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1 彩虹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1 彩虹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11 彩虹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11 彩虹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11 彩虹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11 彩虹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11 彩虹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11 彩虹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11 彩虹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11 彩虹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 彩虹 名师教学设计.docx

《11 彩虹 名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 彩虹 名师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1 彩虹 名师教学设计.docx

11彩虹名师教学设计

11 彩虹

【课前解析】

《彩虹》是一篇富有童趣的散文。

作者写了“我”看到雨停后天空中出现的美丽的彩虹桥,思维一路发散,想象自己可以到彩虹上提着爸爸的水壶浇田,拿着妈妈的镜子为妈妈照着梳头,甚至把哥哥的秋千系在彩虹桥上荡来荡去。

本文以对话的语气,呈现了一个纯真烂漫的想象世界,传递了儿童关爱家人的美好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识字写字,积累词语,以及读好长句子。

关注课文:

课文共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用一个巧妙的比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思考。

第2、3、4自然段分别写了“我”到彩虹桥上提着爸爸的水壶浇田,拿着妈妈的镜子为妈妈照着梳头,把哥哥的秋千系在彩虹桥上荡来荡去。

这3个自然段结构相似:

都以“爸爸、妈妈、哥哥”这些亲切的称谓开始,然后用反问的方式呈现了3个奇妙的想法,每一个反问句之后紧接着一个问句加强语气“高兴吗?

”在教学第2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3、4自然段。

关注语言:

本课的语言生动、趣味性强。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去感受。

关注生字:

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7个。

其中有2个左右结构,2个上下结构,2个半包围结构,1个独体字,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

会认12个生字和衣字旁1个偏旁,可以根据已学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

关注词语:

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做动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词语,如“浇花、浇田、挑水、提、洒”等表示动作的词,“荡来荡去、飘啊飘”这样类型的词等。

关注短语:

本课中出现较长的短语,如,“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教学时,可以分步呈现,帮助学生减小阅读理解的难度。

关注朗读:

本课想象奇特,富有情趣,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

课文第2、3、4自然段都是用问号串联起来的,每段的第2句话都是由“如果……不就……”句式构成的反问句。

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反问句,读好分句间的停顿,并能尝试着读出问句的语气。

鼓励学生运用本单元已学的读好长句子的方法,如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加以运用巩固。

【教学目标】 

1.认识“虹、座”等12个生字和衣字旁1个偏旁;会写“着、到”等7个字。

2.积累“荡来荡去”等词语,并尝试说说这样的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长句子,注意分句间的停顿,并能试着读出问句的语气。

4.感受纯真的想象世界,体会关心家人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积累词语;正确朗读课文,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长句子,能读出问句的语气。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虹、座”等12个生字和衣字旁1个偏旁,会写“那、到、兴、高”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纯真的想象世界。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猜谜导入。

教师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

猜猜看,它是什么?

预设:

彩虹。

简单介绍彩虹。

2.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就是彩虹。

板书:

(11彩虹)。

同学们,你们想和彩虹交朋友吗?

那就和它打个招呼吧!

(学生齐读课题)

3.学习“虹”字。

提出要求:

请同学们找出课题里的生字,并大声读出来。

 

(1)指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识记“虹”字。

(预设:

加一加:

虫+工=虹)

(3)引导学生识记:

猜一猜,虹为什么是虫字旁?

“虹”总出现在雨后,古人就认为“虹”是一种能呼风唤雨的大虫。

这条大虫悬挂在天空,弓着身子,头伸进河里喝水。

所以,古人造这个字时,就用了“虫”做偏旁。

(设计意图:

有趣的谜语把学生带入情境,拉近了学生与彩虹的距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二、初读课文,认字读词。

1.自读课文,随文识字。

教师过渡:

多么漂亮的彩虹啊!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学习第11课《彩虹》。

请同学们打开书,借助拼音朗读课文。

出示课件,提出要求:

2.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圈画了哪些生字呢?

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1)出示带拼音的生词。

自己拼读,读准字音。

小组一起读,读准确,读整齐。

教师重点指导:

读好座、洒(平舌音),照(翘舌音),虹、兴、镜(后鼻音)。

(2)去掉拼音的这些词,你们还会读吗?

开火车读、男女生PK读等多种方式来纠正字音。

(3)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请学生来当小老师教读,读对了,跟着读,读错了,教他读。

认识偏旁“衤”,初步了解衣字旁的字一般与衣服有关。

(4)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识记字形。

齐读、指名读。

(5)交流分享识字方法。

教师小结:

运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如,“虹、座”等是形声字,用形声字的识字方法进行识记。

又如,“浇、洒”都和水有关,都能和水组词。

“提、挑”是表示动作的词,可以通过做动作的方法来识记。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从中找出生字,自读生词,自主识字,激发学生识字的愿望,培养识字的兴趣。

运用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巩固生字、生词,为学习课文扫清障碍。

三、再读课文,感知全文。

1.自读课文,读通句子。

教师过渡:

生字宝宝现在又藏到了课文中,你们还能读准确吗?

请大家试试看。

提出要求:

教师小结: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

你标对了吗?

2.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示范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边听边想: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创设情境,练习朗读。

提出问题:

“我”看到美丽的彩虹桥,小脑袋里冒出了很多奇妙的想法,“我”把这些奇妙的想法都跟谁说了?

预设:

爸爸、妈妈、哥哥。

教师追问:

谁愿意当“我”,来问一问呢?

学生齐生朗读第1自然段,指名朗读第2、3、4自然段。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

先读好生字、词语,再读通句子,便能把课文读正确。

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4个生字“那、到、兴、高”。

指名认读、领读。

2.学写生字:

那、到、兴、高。

(1)出示田字格中的“那、到”。

①学生观察这两个字,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好它们。

预设:

这两个字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

“那”第一笔“横折钩”的折写在竖中线上。

“到”第二笔“撇折”贴着横中线。

②教师板书:

(那),提醒学生双耳旁要先写横撇弯钩,再写竖。

学生书空、描红、临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规范学生书写姿势。

③教师板书:

(到),提醒学生“土”下面一横变成一提。

学生书空、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书写。

(2)出示田字格中的“兴”。

①学生观察怎样写好这个字。

预设:

第二笔“点”写在竖中线上,第四笔“横”写到横中线上。

②教师板书:

(兴),提醒学生注意“兴”的点分布要均匀,第一笔在左上格靠近横中线,第二笔比第一笔短小写在竖中线上,第三笔撇略长在横中线上收笔。

最后两笔“撇”和“点”分别写在左下格和右下格。

学生书空、描红、临写。

(3)①学生观察怎样写好这个字。

预设:

第七笔“横折钩”写在横中线上。

②教师板书:

(高),提醒学生“高”字两个“口”要写得扁一些。

学生书空、描红、临写。

3.评选出写字小能手。

(设计意图:

要写好生字,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做到:

一看结构,二看位置,三看笔画。

在学生描红、临写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掌握生字的结构,关注特殊笔画。

同时,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保持正确写字姿势,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有机结合。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11彩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着、成、千”3个生字。

2.积累“荡来荡去”等词语,并尝试说说这样的词语。

3.读懂、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长句子,注意分句间的停顿,并能试着读出问句的语气。

4.感受纯真的想象世界,体会关心家人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复习巩固。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1课,认识了许多生字宝宝,你们还能读正确吗?

(识字游戏)

2.朗读课文。

提出要求:

请同学们打开书,朗读课文,注意把字词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3.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文《彩虹》,共同感受文中小姑娘的奇妙想法。

板书:

(11彩虹),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生动活泼的识字游戏,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巩固了所学知识,真正让学生“在乐中学”。

二、读听结合,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座”的用法。

出示“座”,帮助学生掌握它的量词用法。

提出问题:

除了知道一座桥,你还知道一座什么?

预设:

一座山、一座房子等。

教师指导:

区别“座”和“坐”。

今天老师还请来了它的一个好兄弟,你们看,它是谁?

出示“坐”。

引导学生了解“座”是量词,还是名词,作名词时表示座位。

“坐”是动词,表示动作,坐下。

(3)学习写法。

引导学生理解“这座美丽的桥”就是彩虹。

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生动,不出现“彩虹”同样可以把事物说清楚,说具体。

(4)指导朗读。

你们喜不喜欢这么美丽的彩虹呢?

谁能够带着对彩虹的喜欢,读一读这一段。

指生读第一段。

教师指导:

雨停了,“了”是轻声。

“美丽的桥”词语连读。

全班齐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1)教师过渡:

多么美丽的彩虹桥啊!

文中的“我”想做什么呢?

“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学生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

②小组内交流。

③指生朗读并汇报交流,其他学生补充。

④教师相机指导。

(2)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话。

①引读短语:

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

让学生明白“我”想要的是爸爸那把浇花用的水壶。

(设计意图:

先从较短的短语朗读,读出事物的特点,再逐层展开读。

这样逐层指导,引导学生把句子读正确,读明白。

②读出问句的语气。

(3)出示长句子“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

①自由练习朗读,找一找、圈一圈“我”的动作。

②教师做一做这些动作,引导学生发现这是三个连续的动作,感受动作的连续性、承接性。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注意句子的停顿。

③“我”真的提着爸爸那把水壶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学生关注“如果”,表明这只是一种假设,是“我”的想象。

④读出反问句的语气,体会句子的意思。

⑤创设情境,练习朗读第2句话。

(4)出示长句子“你就不用挑水去浇田了,你高兴吗?

①自由练习朗读。

②同桌合作学习,互读互评。

(评价内容:

是否读好停顿,读出问句语气。

③如果你是小女孩的爸爸,你高兴吗?

为什么?

指导学生用“高兴”说话。

④情境朗读,读出疑问语气,体会“我”体贴懂事,关心家人的心情。

(5)回顾学法。

提出问题:

仔细读一读课文的第2至4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

预设:

这三个自然段每段都是由三个问句构成,而且句子结构相似,结尾都是“高兴吗”。

引导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即先带着问题朗读第2自然段,再按要求勾画,画完后自己读一读,最后小组交流。

请学生按着这种学习方法学习第3、4自然段,比一比谁学得更认真。

3.学习第3、4自然段。

(1)学生自学。

(2)组内交流。

(3)指生读第3自然,汇报交流。

(4)教师相机指导第3自然段。

①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话,要求读好长句的断句,读好问句。

②理解“如果我拿着它,走到桥上,天上不就多了一个月亮吗?

”这句话的意思。

(指导学生找出“我”的动作,并且感知反问句,理解句子意思。

③如果你是小女孩的妈妈,你高兴吗?

为什么?

④再次朗读,读出“我”对家人的关心,读出问句语气。

(5)指生读第4自然,汇报交流。

(6)教师相机指导第4自然段。

①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

要求读好长句的断句,读好问句。

②学习词语“荡来荡去”。

指生读词语,并仿说这样的词语。

③理解“如果我把它挂在彩虹桥上,坐着秋千荡来荡去,花裙子飘啊飘的,不就成了一朵彩云吗?

”这个句子的意思。

(指导学生找出“我”的动作,并且感知反问句,理解句子意思。

④如果你是小女孩的哥哥,你高兴吗?

为什么?

⑤再次朗读,读出“我”对家人的关心,读出问句语气。

4.引导思考:

文中反复出现“你高兴吗”,你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板书:

(高兴)。

预设:

懂事、关心家人。

板书:

(关心家人)。

那么,我们也应该向这位小朋友学习,多关心家人。

同学们,平时你们在家里是怎么做的?

(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

课文第2至4自然段分别写了小女孩想帮助爸爸、妈妈、哥哥做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构成段落形式相同。

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2自然段,然后用相同方法学习第3、4自然段。

以读促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5.仿写,拓展练习。

①多么可爱的小女孩啊!

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这篇文章吧!

②请仿照其中一个自然段,说一说如果你面前有这样一座彩虹桥,你想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

③小组内交流。

④汇报交流。

⑤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

在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尝试仿写,从而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能力,启发学生从“我”身上懂得要学会体贴、关心他人,做一个懂事的孩子。

三、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着、成、千”。

教师过渡:

刚才同学们读书读得很好,可是写字怎么样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写三个字宝宝。

学生齐读生字、组词。

2.写字时应保持什么样的姿势呢?

我们来复习一下。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3.出示“着”。

(1)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写好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

预设:

第一、二笔点和撇分别写在竖中线的左右两侧,第五笔长横写在横中线上,第六笔撇在竖中线上起笔。

(2)教师在评价中肯定学生的发现,教师板书:

(着),提醒学生注意“着”下面的部分是“目”,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4)评选优秀,并展示。

4.分别出示“成”和“千”。

(1)提出问题:

仔细观察,要写好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

预设:

“成”横折钩位于左下格靠近交叉点,斜钩在竖中线的左边起笔。

“千”第二笔横写在横中线上,第三笔竖写在竖中线上。

(2)教师板书:

(成、千)。

书写“成”字时,提醒学生注意最后一笔点写在横的斜上方,不能高于斜钩。

学生书空。

(3)小组内竞赛描红、临帖,并展示。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主观察,锻炼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

小组内竞赛写字,可以大大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11彩虹

高兴关心家人

 

【教学反思】

《彩虹》是一篇富有童趣的散文。

它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纯真烂漫的想象世界,传递了儿童关爱家人的美好情感。

识字、学词、读好课文是新课标低学段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因此,在识字教学环节中,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积累生词,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扫清了障碍。

本课教学重点除了生字词,还有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长句子,读出问句的语气。

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在教学中,我采用“小步子”的方法。

如,在学习带有“的”的复杂短语时,我先指导学生从较短的短语朗读,再逐层展开,这样长句子也就不难读了。

另外,在读好长句子的基础上,还要读出问句语气。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创设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反复练习读出问句语气。

在学生的朗读反馈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把句子读得通顺、流利,并能读出一定的语气。

本课第2、3、4自然段结构相似,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仿写拓展练习,意图是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能力,启发学生从作者身上学会关爱家人,做一个懂事的孩子。

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仿写这一环节,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是提升,但对于一部分能力弱的学生还是有压力,可以设计有一些有梯度的仿写,让学生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长句子的朗读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对长句子的指导以及安排的朗读练习还不到位,应该在学生初步理解句子、掌握句子停顿的基础上,除了引导学生找出并勾划“我”的动作之外,让学生通过模仿动作,进一步体会动作的先后顺序,感受动作的连续性、承接性,进而切实理解句子,读好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