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228925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教学设计.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15自相矛盾

设计说明

《矛与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告诫人们说话要前后一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本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有的学习能力,通过多读、查阅工具书、借助文中的大意等来独立阅读思考,并与同学一道研究探讨,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

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4.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5.初步接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6.凭借课文中具体的注释,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交流故事,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成语故事吗?

(喜欢)请你观察老师出示的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一个成语吗?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说成语《揠苗助长》《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画蛇添足》《郑人买履》)。

2.谈话揭题: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史中的瑰宝,成语故事无疑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语言简洁、内容完整、含义深远的故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今天我们要学的第15课就是一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

二、借题拓展,初步交流。

1.了解寓言:

《自相矛盾》是一则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2.简介出处,了解作者。

(1)《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2)韩非:

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子”是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3.观察课文插图,结合题目说说自己的发现。

①矛:

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②盾:

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③演示象形字“矛”和“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

三、借助“矛”“盾”,引导交流。

1.咬文嚼字。

(1)引导学生结合对“矛”和“盾”的了解,说说“矛”和“盾”的特点。

(“矛”锐利,“盾”坚固。

(2)鼓励学生把“矛”和“盾”两个字与“锐利”“坚固”结合起来说一说,进行词语搭配与说话的训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如:

古代人在战斗中用锐利的长矛刺穿敌人的胸膛;古代人在战斗中用坚固的盾抵挡敌人刀枪和剑戟的进攻。

2.观察插图,想象故事。

(1)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

矛、盾、拿、卖,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

(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

(2)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

矛、盾、拿、卖、夸、锐利、坚固。

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

①互相交流:

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

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

②问题引导:

那个人是怎样夸自己的矛的?

又是怎样夸自己的盾的?

(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

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

“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它!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

“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刺穿!

”)

(3)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

矛、盾、拿、卖、夸、锐利、坚固、无言以对、嘲笑,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

(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

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

“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它!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

“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刺穿!

”市场上的人质问他: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

”那个人无言以对。

众人嘲笑他。

(4)你见过像故事中的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说的这样的矛和盾吗?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3.谈话过渡:

以上我们是用白话文来看图说话讲故事,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人,那时候人们使用的语言文字和我们现在有很大的差别,我们称那时候人们用的是文言文,我们称那时候人们写出的文章为文言文文章,韩非写出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一起去阅读欣赏韩非的《自相矛盾》。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学会不认识的字,借助注释理解难懂的词语。

2.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难读、难懂)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教师指导。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学生自由朗读,熟读成诵。

五、作业设计:

把课文读给别人听,争取别人的意见,把课文读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3.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指导朗读。

二、再读课文,交流探究。

1.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2.互相交流:

讲述故事时要把哪些问题交代清楚?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3.了解时间、地点、主要人物。

(1)谁能说说文言文《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时间:

战国时期;地点:

楚国;主要人物:

一个楚国人。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楚人”)

(2)了解“楚人”。

①“楚人”是做什么的?

(卖盾和矛。

②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③“鬻”是什么意思?

(卖。

)“者”是什么意思?

(……的人。

④是能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一说。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⑤教师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学生说“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4.了解事情的经过。

(1)韩非是怎样描写事情的经过的?

(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2)“誉之曰”是什么意思?

(“誉”,夸耀;“之”,这里指盾;“曰”,说;“誉之曰”的意思是夸耀他的盾说。

(3)那个人是怎样夸耀他的盾的?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盾吗?

(“吾”,我,我的;“之”,的;“坚”,坚硬,坚固;“莫能”,不能;“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意思是“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

”)

(4)“又誉其矛曰”是什么意思?

(那个人又夸耀他的矛说。

)他是怎样说的?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矛吗?

(“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

(5)指导朗读。

①那个人是怎么夸耀自己的矛和盾的?

(学生各抒己见。

)他先夸自己的(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②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多人朗读,学生评价。

③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引导学生读出“夸耀”的语气,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

5.了解事情的结果。

(1)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

为什么?

(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

)有什么问题?

(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2)如果你就是其中围观的人,听了那个人的话你会怎样想?

又会怎样说?

(学生自由发言。

(3)文中“或曰”是什么意思?

(“或”,有人;“曰”,说;“或曰”,有的人问他。

)有人说了什么?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以”,用;“子”,你;“之”,的;“陷”,动词,戳、穿;“何如”,会怎么样呢?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4)面对别人的质疑,那个卖矛和盾的人有什么反应?

(其人弗能应也。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其人”,那个人;“弗”,不能;“应”,回答。

“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那个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

(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5)你认为,如果“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有什么的结果?

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坚固,这跟他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一句话相矛盾。

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锐利,这跟他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一句话相抵触,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6)指导朗读,读好人物对话,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

6.了解后人评价。

(1)后人是怎样评价这件事的?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

(“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不可陷”,无法穿透;“无不陷”,什么都能穿透;“之”,的;“同世而立”,同时存在;“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7.你能用自己的话再一次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吗?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

“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

“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有的人问他: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8.反复读课文,熟读成诵。

四、总结学习方法,课本剧小表演。

1.交流学法:

通过学习《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你觉得文言文好不好学?

(好学)你是怎样学习《自相矛盾》这篇文言文的?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熟读课文,读准语气,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表演朗读:

学生自愿到讲台上表演读课文,鼓励学生分角色表演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卖矛盾先得意扬扬地炫耀自己的矛和盾,后来被问住,张口结舌的语气、神态。

五、联系生活,明白道理。

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你受到什么启发?

(说话、做事必须实事求是,讲究分寸,而不能相互抵触,或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2.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

(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的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

如果有,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学生自

3.拓展交流:

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1)我肯定刘彪大概是生病了,所以没来上学。

(“肯定”和“大概”矛盾。

(2)我估计今天一定会下大雨。

(“估计”和“一定”矛盾。

(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

(“昨天”和“一夜”矛盾。

(4)六一儿童节到了,会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

(“五颜六色”和“红”矛盾。

(5)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清明上河图就是仅有的一个。

(“很多”和“仅有”矛盾。

(6)我今天的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一篇日记没写。

(“全部”和“只剩下”矛盾。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通读全文。

2.总结全文:

《自相矛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物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

3.课堂练习:

(1)我能说出下列加粗词的意思,我还能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吾盾之固,物莫能陷也。

(固:

坚固。

莫:

没有。

②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利:

锋利。

物:

东西。

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子:

你、您。

何如:

怎么样?

(2)快乐阅读,开心做题。

学习之说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①填空。

“子曰”中的“子指(孔子),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的创始人,“不亦说乎中的“说”的读意是(yuè)。

这段话出自《论语》一书。

这本书中关于学习方面的一句名言是(温故而知新)。

②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a.说:

(说。

b.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c.有朋自远旁来,不亦乐乎?

(朋友从远方来,难道能不高兴吗?

(3)阅读《徐孺子赏月》,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短文的内容,了解徐孺子的思维过程。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徐曰:

“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①若令:

如果。

物:

指人和事物。

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②尝:

曾经。

③瞳子:

瞳孔。

④语:

对……说。

⑤然:

是这样。

⑥戏:

玩耍,嬉戏。

参考答案:

译文:

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

“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

”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

徐孺子的思维过程:

徐孺子的思维过程妙就妙在他避开了“月亮”这一概念,而偷换了“眼睛”的概念,以“眼有瞳仁”优于对方的“月中有物”,这是辩论中常用的技巧---“偷换概念”。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1.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2.高潮——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结局——其人弗能应也。

4.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16田忌赛马

设计说明

《田忌赛马》是部编版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第一次比赛,田忌输了,孙膑仔细地观看了这场比赛,巧用智谋,马还是相同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转败为胜,表现了孙膑的足智多谋。

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首轮战败”、“准备再战”、“反败为胜”三部分,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做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

教学目标:

  1.从田忌两次赛马一输一赢的事情中,让学生懂得要办成事需对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合理使用力量。

  2.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解“扫兴、挖苦、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目瞪口呆、疑惑”等词语。

教学重点:

  叙述两次赛马的情况是阅读的重点。

  解决的方法:

运用比较、分析法。

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解决下列问题有一定难度:

  1.比赛规则“各自把马分等级”是孙膑计策的必要条件,学生不一定给予足够注意;

  2.“大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是孙膑计策制定依据,学生容易只理解为这是田忌误以为挖苦之言;

  3.齐威王的骄傲轻敌是孙膑计策得以实施的原因。

暗含在作者遣词用句中须从人物上去理解。

  解决的方法:

运用设疑、讨论法。

教学用具:

  彩色图画六匹马,黑、白各三匹,并注明:

上、中、下三个等级。

  部分板书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理解内容

  1.揭题板书(可课件出示)。

指导书写“忌”字。

  2.通过预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孙膑、田忌、齐威王;赛了几次?

怎样赛的?

结果怎样?

……)(板书)

  3.同样的马,两次的比赛结果却截然相反。

你有什么疑问吗?

  (第一次是怎样赛的?

田忌为什么输了?

第二次是怎样赛的?

田忌为什么会转败为胜?

  4.小组合作学习。

(拿出课前做的马,演示两次比赛的经过,说出失败或胜利的原因。

  5.指名演示,填充图表,指导理解两句话。

  

(1)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三场比赛下来,田忌都失败了。

  

(2)“从刚才的情形看,大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

6.假设:

(1)如果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快得多,孙膑的计策能成功吗?

为什么?

  

(2)如果要进行第三次比赛,齐威王看破了孙膑的计策,这样调整了马的出场顺序:

中下上;下上中,田忌要想取胜,应该怎么办(黑板连线)

  7.谈谈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以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二、角色朗读,升华认识

  表面上是马的竞赛,实际上是人的智慧的较量。

课文在写赛马这件事的过程中,把每个人物的特点刻画得很是鲜明,尤其是田忌、齐威王在不同情况下的神态、语气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们就来把课文中人物的对话部分再用心地读一读,读了以后看看会有什么新的认识或发现。

  1.学生自由朗读。

(提示注意过渡语的理解,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

  2.指名角色朗读,并说说是怎样处理的(为什么这样读?

有什么新的认识?

)。

  3.学生评价并朗读。

(启发说出理由)

  4.教师范读,学生评价。

(启发说出理由)

三、课外练习,巩固认识

  查找孙膑、田忌的有关故事资料,讲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孙 膑↘

        智      智

       高        高

      田忌→第一次(输)→齐威王

        ↘第二次(赢)↗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联系实际,理解课文。

  从田忌两次赛马转败为胜的事情中,使学生懂得遇事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取胜,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2.熟读课文,分析内容。

  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课文。

  3.学懂课文,掌握生字。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扫兴、挖苦、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疑惑、轻蔑、转败为胜、目瞪口呆”等词语。

  词语注释——

  扫兴:

正当高兴时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兴致低落。

  垂头丧气:

形容失望的神情。

在课文中是写田忌缺乏再赛的信心。

  挖苦:

用尖酸刻薄的话讥笑人。

在课文中是说田忌此时连好朋友的诚挚帮助都错误地理解了。

  疑惑:

怀疑不解的意思。

  胸有成竹:

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主意,有打算。

在课文中,是说孙膑经过对主客观情况的分析,已有转败为胜的策略和把握。

  讥讽:

用尖刻的话嘲笑对方的错误、缺点或某种表现。

课文指齐威王嘲笑田忌赛马输了。

表现出齐威王骄傲自满的弱点。

  轻蔑:

轻视;不放在眼里的意思。

文中指齐威王只凭马力不善智谋的盲目骄傲。

  目瞪口呆:

眼睛直盯着不动,嘴说不出话来。

形容齐威王吃惊而发愣,觉醒过来为时已晚了。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新词。

初读全文,感知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

逐段讲读、深入理解,把握中心思想。

  第三课时:

研究写作方法,如何表达中心思想。

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1.解题入手,理清脉络,感知全文。

  

(1)主要写什么?

(赛马)

  

(2)“田忌赛马”是写谁和谁赛马?

  (3)课文怎样写赛马的经过?

比赛的结果怎样?

  (4)教师边提问边板书

  2.分段讲读

  【第一段】首先放手让学生根据板书自读课文,然后提问:

  

(1)田忌为什么都失败了?

体会“垂头丧气”是写田忌一败涂地的情绪。

  

(2)你认为田忌要怎样才能赛过齐威王?

组织学生议论,各抒己见,最后让学生带着求知欲望学习第二段。

  【第二段】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讲解体会三个人的对话。

提问:

  

(1)孙膑是根据什么安排出场顺序的?

  

(2)孙膑想出的比赛方法是什么?

  板书设计

  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后,帮助学生理解孙膑是在观察赛马的同时,认真分析,从中找出取胜的可能性。

突出孙膑善于观察,认真思考、深入分析的好品质。

  (3)齐威王为什么失败?

讲解描写齐威王情绪变化的语言,指出他盲目骄傲自满,只凭马力、不善智谋。

孙膑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安排了田忌赛马的出场顺序才取得胜利的。

  (4)齐读最后一小节后,启发思考:

  第二次比赛,马还是原来的马,田忌为什么能战胜齐威王?

  让学生统观全文从第一次赛马田忌失败的原因是“齐威王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来领会以强赛的方法不当,必然要失败。

孙膑的赛法是在不同等马出场顺序上想出最佳方案帮助孙膑准备再赛。

最后田忌按着孙膑的指点,终以二比一战胜了齐威王。

  (5)从田忌第二次与齐威王赛马的胜利,你认为孙膑是怎样的人?

(善于观察、分析、全面思索、多谋善断的人)

  (6)说说你还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7)教师总结:

田忌和齐威王赛马,是智力的比赛,不是力量的比赛,田忌的胜利是孙膑智慧的胜利,齐威王的失败是不善于动脑思考的失败。

因此,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取胜。

总结后完成全部板书。

  3.通读全文,每读一段后说出段意,读全文后明确本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三、提示

  

(一)讲读重点:

  1.全文抓住“赛马”这一线索进行讲读。

  2.第一段抓住赛马失败的原因讲读。

第二段抓住再赛转败为胜的原因讲读。

第三段抓“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一句讲读。

同时讲清比赛方法。

  

(二)教法建议:

  教学时,可以围绕“赛马”这条主线抓住三个“顺序”安排教学步骤:

  1.抓情节发展顺序。

紧扣题目,从田忌的角度,理清“初赛失败”“孙膑献策”“再赛胜利”三个层次,使学生明确课文是按“田忌赛马”的故事情节发展顺序记叙的。

  2.抓马匹对应顺序。

根据“初赛失败”和“再赛胜利”的原因理清出场顺序,使学生明确马匹对应顺序的改变才转败为胜的。

  3.抓再赛胜利的输赢顺序。

根据马匹对应顺序、理清输——胜——胜的顺序。

明确田忌是在孙膑赛马的巧妙策略下的指点后取得再赛胜利的。

  (三)朗读建议:

  1.(老师)讲前读:

读全文,粗知课文主要内容;分节读,要扣住教师提问读。

  2.(老师)讲后读:

分角色读“孙膑献策”部分,要读出两个人物不同的感情;分角色读田忌和齐威王的对话,要读出人物的不同感情。

全班齐读每次比赛结果的语言。

结尾句是中心句,在教学中要结合讲解反复读。

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第一次:

 第一场 上上败 

       第二场 中中败

       第三场 下下败

  第二次:

第一场 上下败

       第二场中上胜

  第三场下中胜

教学反思

《田忌赛马》是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