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68480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25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教育学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教育学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教育学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教育学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教育学原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教育学原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教育学原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教育学原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教育学原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教育学原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教育学原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教育学原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教育学原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教育学原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教育学原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教育学原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教育学原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教育学原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教育学原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docx

《教育学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原理.docx

教育学原理

第一讲绪论

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产生,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与此相适应,有关教育的理论知识也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丰富。

教育学所承担的任务就是要揭示人类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教育理论研究并未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从17世纪开始,随着师范教育的出现和发展,对教育理论的进步和教育学学科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研究什么?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教育存在?

1.教育学主要是以学校教育作为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一切培养人的活动外在表现和表面特征。

虽然这种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教育实践的产物;但是,它只有被人们关注、讨论、评说,被看作是“教育问题”时,才成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探求教育规律,离不开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

教育规律和反映教育规律要求的教育理论,不是教育经验的汇编;教育的实践经验乃是发展教育学的源泉;离开了实践活动、实际的经验,教育学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第三节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1.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学是一门理论学科还是应用学科?

教育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科学,是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

因为没有理论就不能称其为科学,而理论若不能用于指导实践,不去研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教育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还是自然科学范畴?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科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尽管研究和解决教育问题时也会运用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但教育科学在本质上有别于自然科学,不能完全采用实证的方法,不能用自然科学常用的定理、法则的形式表达其研究成果,也不能像自然科学对技术问题那样对教育实践直接地发生作用。

第四节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

所谓历史研究方法,就是从教育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角度进行教育研究,通过记述教育历史的发展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来探索教育活动和教育问题发展的规律性,并预测今后教育发展的趋势。

2.比较分析法

比较研究法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教育现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来揭示教育本质与探求教育规律的方法。

它可以采取横向的比较,也可以采取纵向的比较。

3.多学科研究法

教育学研究不仅是从事教育学研究者的责任,还需要从事其它专业的人士积极参与,甚至学生和家长都能够涉足。

尤其是鉴于教育问题乃是一个由众多因素复杂结合的有机整体,就更需要广泛吸取各门学科的具体方法,需要从多学科专家所掌握的研究方法和思想中找到“利刃”。

4.其他研究法

除上述研究方法外,观察法、实验法、个案分析法、统计法、社会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也是常用的研究方法。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教育学的理论功能:

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

(二)教育学的实践意义: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为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基础。

第二讲教育的本质

本章学习要求

●理解教育本质的规定性

●举例说明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的内涵

●了解教育活动的要素

●分析现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教育的优势特点

●说明教育制度的含义和世界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教育的本质规定性

1.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教育的本质规定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不是动物界的一种普遍活动。

作为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它与动物自发的生存本能和个体活动有着本质区别。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教育扩大了人的认识范围

•教育加速了个体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

•教育和学习过程促进了个体生理基础——身体与大脑的发展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不同于以物质或精神产品为直接对象的活动

•教育不同于以人为直接对象的不以传授社会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

•教育不同于仅传授信息和社会经验的不以培养和促进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活动

•教育不同于向人以外的对象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2.教育的概念

2.2教育的一般含义

➢广义: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

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的特性

•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机构,通过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实施专门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发展人的素质。

•学校教育是系统性、组织性、计划性最强的系统性教育活动。

第二节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是教的过程中“教”的主体

对教育者的界定

●广义:

包括一切对他人施加有意识的教育影响的人。

●狭义:

主要指教师。

●含义:

所谓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

教育者的作用

➢教育者是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中“教”的主体。

2.受教育者是教的过程中“学”的主体

对“受教育者”的界定

●广义:

凡是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的人。

●狭义:

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主要指学生。

●含义:

所谓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职责的人。

受教育者的地位作用

➢它是教育活动中的另一个基本要素。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

➢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另一个主体。

3.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主体

3.1学校教育内容的特点

➢明确的目的性和充分的预定性

➢基于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选择性

➢广泛的信息量和严密的逻辑性

➢教育影响力具有优势性

现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社会的教育与以前的教育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广泛普及和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教育形式多样化;

•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观念和教师素质等要求现代化;

•通才教育和全面教育是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目的,要求培养专业面宽、基础知识广阔、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人才。

•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

•社会主义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

•社会主义教育以人类的先进思想、健康向上的教育内容、科学的文化知识和优秀的精神文明教育年轻一代,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主义教育更好地实现了教育平等;

•社会主义教育消除了民族和种族歧视,国家尤其重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教育与宗教分离,不受宗教影响。

现代教育的发展态势:

第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正由理论走向实践;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

第三,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表现在教育开始普及化、法制化,教育机会均等;

第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第五,教育普及制度化和教育形式多样化;

第六,终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和富有感召力;

第七,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的共同追求。

教育现代化一是指教育要尽可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二是指在适应中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等。

第四节制度化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

现代社会,教育成为一种复杂的立体化的网络体系。

为使教育有条不紊地高速运转,许多国家通过法律对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进行规范,这就是制度化的教育。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现。

3.世界学校教育发展趋势

➢重视早期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普及义务教育和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样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逐渐淡化;

➢各国教育制度相互靠近和接轨。

第三讲教育的目的

本章学习要求

●了解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其制约因素

●明确学校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比较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和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

●结合实际分析两性平等教育的实现途径

●掌握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

1.教育到底有无目的?

第一、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第二、教育到底有无目的?

2.教育目的一般表述、意义及其特征

教育目的实质上是在教育活动之前预测和确定的对教育活动过程具有导向作用,对教育活动结果具有评价作用的标准,它集中或最终体现在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上。

具体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次理解:

·教育目的是在教育活动之前的预测结果;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过程具有导向作用的预测结果;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的实际结果具有评价作用的预测结果。

3.教育目的结构和关系分析

➢主导性教育目的与辅助性教育目的的关系分析

主导性教育目的是官方即国家政府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体要求。

辅助性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学校教育目的三个层面的关系分析

学校教育目的由三个层面组成:

一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即主导性教育目的;

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要求,即培养目标;

三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各种课程和教学活动的目标。

➢理论性教育目的与行动性教育目的的关系分析

理论性教育目的主要解决目的的构件和关系问题。

行动性教育目的主要解决的是实践中各环节的操作标准问题。

理论性教育目的与行动性教育目的相比较有各自的特点:

一是二者的立足点不同;二是稳定性不同。

理论性教育目的与行动性教育目的的不同特点,决定了二者在教育目的导向教育实践中的作用不同。

首先,理论性目的是确定行动目的的科学依据和指导思想;其次,行动性目的是理论性目的导向教育实践的中介和桥梁。

➢教育的理想目的与现实目的的关系分析

教育的理想目的是指教育活动中各种资源、条件和因素处于最佳状态,使教育活动取得最佳结果的目的。

教育的现实目的是指教育活动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教育活动的最终结果很少能够达到理想境界。

教育的理想目的是教育活动努力的方向;教育的现实目的是教育活动必须达到的标准。

4.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个人本位、人格本位、文化本位、生活本位、伦理本位、社会本位

5.良好的教育目的的标准

教育应能与实际教育情境相联

教育的确定应能与社会所要求的人才培养标准相联系

教育要具有在教育活动中得到检验的可能性

第二节教育的永恒目的

1.解放人的潜在能量──体力和心力充分发展

马克思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对体力与心力和谐发展的问题作了更加系统的论述。

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

从哲学的角度看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看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性力量。

(2)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发展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

2.提升人的生存质量──全面素质教育

1.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点:

(1)强调人无论是自然属性还是理性都是永恒不变的;

(2)强调人的个性价值和内在价值,要求教育要从这些人性价值出发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

(3)强调人自我实现的境界,认为教育就是培养完美个性,使人获得美好精神生活的手段,而非谋生手段。

2.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观点:

(1)从事物不断发展变化出发,强调教育目的要适应人和社会两方面的变化,使教育更好地为人和社会发展服务;

(2)从事物的有用性和价值出发,强调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尤其是物质功利;(3)从科学技术日益显示的社会功效出发,强调学校要实现科学技术教育。

3.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主要点:

(1)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

(2)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观的价值趋向。

3.完善人类──实现两性平等教育

1)忽视女子教育是古代社会的普遍现象。

2)现代社会,女子在入学机会上获得了与男子同等的权利。

3)女子在教育上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第三节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

1.建国以来对教育目的的表述

2.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我国教育宗旨:

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人才培养规格:

培养和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人才培养途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四讲教育的功能

本章学习要求

●现代社会的教育有哪些功能?

如何发挥这些功能?

●人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这些特点是如何制约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

●结合你的学习历程,分析教育的价值应该是什么?

教育如何实现这些价值?

4.现代教育本体功能的构成

•加速人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进程

教育之所以区别于生产劳动、科学艺术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形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自始至终保持着培养人、促进人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的职责,保持着通过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组织形式进行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体质增强、品德提高的职能。

•传递和继承人类的精神文明

人类个体在发展中始终包含着漫长的生物进化史的缩影与社会文明发展史的缩影。

首先,人类从原生细胞经过若干亿年的进化才发展到今天的智慧生物,而人类个体经过完全依附母体十个月的生长就完成了这一历程。

其次,人类社会从原始群体也经过了若干万年的发展才到达今天的现代文明社会,而个体通过二十多年的学习就可以完成这一过程。

人类个体之所以能够在最短时间完成若干亿年的进化历程,归功于人的生物遗传机制能够把进化的优质因子传递给后代。

人类个体之所以能够在最短时间完成若干万年的社会文明发展历程,归功于社会教育机制能够把文明发展历程中的优秀遗产传递给后代。

•选择经验和人才

学校教育为培养人才而进行的社会文明的传递是通过严格的科学的筛选完成的。

整个知识传授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知识不断选择和优化的过程。

同时,学校教育对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也是通过竞争性选拔进行的。

这种选拔具有国家政府通过法律赋予的权威性和层层淘汰的严格性。

在强调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益并重的今天,学校教育选拔人才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2.现代社会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生产力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人口和生态功能;

2.1教育的生产力功能

•教育通过劳动力再生产与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教育通过科学技术的再生产及新的科学技术的生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教育能够产生经济效益

2.2教育的政治功能

为社会政治服务曾是传统教育的核心功能。

到了现代社会,尽管教育的功能大为扩展,政治功能只是教育诸多功能中的一种,而且内容和形式也都发生了诸多变化,但教育的政治功能仍然是教育社会功能的重要方面。

•传播一定的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和法律规范,促使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以维系社会政治的稳定

•根据社会的政治需要,培养符合一定阶级需要的政治管理人才,保证一定社会政治的巩固与稳定

•教育能够制造和传播政治舆论和思潮,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

•教育通过选拔和社会的分层,引导社会的文明进步

•教育是促进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2.3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可以选择、传递和保存文化

•教育可以传播、交流文化

•教育对文化的创造和更新有巨大的作用

2.4教育的人口与生态功能

•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使人口的社会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环境教育提高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责任

•通过发展创造科学技术,有效地解决生态问题,提高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三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1.2人的发展呈现出的特点

历史性与社会性;顺序性与阶段性;稳定性与可变性;不均衡性与差异性;现实性与潜在性

2.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2.1生物因素基本因素

遗传因素;先天的但非遗传的各种因素;成熟机制

2.2社会因素

人的发展就其实质而言是从一个生物的人向社会的人的转变,实现这个转变的必备条件是人类社会。

当生物因素确定之后,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社会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家庭,二是学校,三是社会环境。

2.3个体因素

人是积极的能动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及其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说,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专门性、选择性和计划性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目的性、专门性、选择性、计划性的实现程度;教育过程中能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内容;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

•社会影响与学校影响的一致性;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协调程度

第五讲教育主体构成

本章学习要求

●教师应具备的何种职业素质?

●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家长和社会的教育责任是什么?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法律赋予学生的权利

○1生存的权利○2受教育的权利○3获得物质保障的权利○4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5获得尊重的权利○6获得安全的权利○7申请法律救济的权利

2.3我国法律要求学生承担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的义务

3遵守学校管理制度的义务

4努力完成学业的义务

5尊重师长的义务

3.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

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第三节家长和其他社会教育主体

1.家长的教育职责

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妇女联合会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联合颁布了《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在总结和继承我国家庭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针对新时期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社会发展对国民素质的总体要求,对家长提出了十条要求。

(见附表)

2.其他社会主体的教育职责

《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劳动法》、《禁止使用童工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规界定了社会各方面在教育青少年儿童方面承担的责任。

第六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本章学习要求

●什么是素质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应注意那些原则要求?

●结合实际分析创新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结合实际分析影响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因素。

第一节素质教育

➢素质的含义

 狭义的素质概念主要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性尤为重要。

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也称禀赋。

  广义的素质概念包括自然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等多方面。

因此,广义的素质是指个体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比较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

➢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操作技能等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

3.素质教育的原则

第二节创新教育

➢什么是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为了培养起学生这些创新素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管理机制等也要逐步创新,构建适合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机制。

所以,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创新教育是泛指教育活动中的一切创新活动,包括学生的学习创新与创新素质的养成、教师的教学创新和管理者的管理创新等。

3.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影响创造力的一般因素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群体组织因素

✵学校中妨碍学生创造力发挥的因素

1.过分强调追求成功;

2.以同龄人的行为作为楷模;

3.禁止随便提问;

4.教师难于容忍学生游戏般的学习态度;

5.对创造性活动抱有偏见;

6.强大的世俗压力;

7.按照钟点在不断的时间压力下工作;

8.师生之间的“畏惧”关系;

9.要求学生顺从。

5、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

•教育因素既能促进创造力的发展,也能阻碍创造力的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如何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就成为学习化社会中教育非常关注的问题。

•创新教育系统中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有:

(1)全程化的目标;

(2)多层面的内容;(3)展个性的方法;(4)重思想的评价;(5)新风范的教师;(6)新世纪的大学。

•创新教育的社会环境:

(1)国家创新系统;

(2)企事业单位用人和创新机制;(3)社会文化风尚;(4)家庭亲友氛围;(5)大众媒体导向。

1.1.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过程

一、教师应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其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

再次,老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情感。

二、教师应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

首先,教师同学生交流沟通时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其次,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再次,与学生沟通,还应当勤与学生家长联系,赢得家长的信任,有他们配合做工作,效果会很不一样。

三、教师应正确处理师生间的矛盾

四、教师应当做到言传身教

当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绝不仅仅是上面所谈到的几个方面,还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去探索,去总结,但是只要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就一定会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第七讲教学的意义、任务及其过程

本章学习要求

●理解并阐释教学的概念

●明确中小学的教学任务,并结合实际加以分析

●试对现代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多元化作简要的分析

●阐释教学过程的概念和本质

●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及其规律

1

教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共同组成的统一活动。

关于教学的概念,概括起来有三种解释:

1.把教学看成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2.把教学看成是在教师辅助下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经验并引起行为变化的过程

3.把教学(Instruction)看成是由教师(Teaching)与学生的学(Learning)所组成的一种共同的双边活动

第三种观点基本上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二、教学的任务

1.中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1.1教学任务的概念

教学任务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反映,并体现在课程与教学内容之中。

教学任务的完成既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结果,也是用以评价与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标准。

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课程目标是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