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单位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62905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度单位教案.docx

《长度单位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度单位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长度单位教案.docx

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

约6课时

 

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材第1页的例1和第2页的做一做,例1是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测量活动中感悟不同的工具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从而产生统一测量工具的需要。

做一做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观察、操作和估计的水平。

教学时要多提供学生身边的素材,给予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交流的时间。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测量物体等具体操作活动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学生能用不同的学具测量身边的物体,并能观察到不同的结果,也能主动和同学合作。

教学重点: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借助身边熟悉的物体去估测其他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

回形针、小方块、小刀、新橡皮、小棒、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大头儿子看到学校的小栏杆坏了,想让小头爸爸帮重做一个,他身边没有任何工具,只好用手指“一拃、一拃”地量起来,正好5拃。

)你们觉得,大头儿子的做法可行吗你想用身边的小东西来量物体的长度吗

二、活动中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以“不同的物品为标准”测量数学书的宽。

(1)选用学具盒里的(回形针、小方块、小三角形、1角硬币、小刀、新橡皮)物品,量出数学书的宽是多少(操作之前适当提醒:

要摆成直线)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测量结果、提出疑问。

(4)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列表。

选择物品

回形针

小方块

硬币

三角形

……

数学书宽

你有什么想法

(5)为什么同学们的结果都不一样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与思考呢

引导学生发现并表述用不同的物品测量同一物品得到的数量是不同的。

2.以“相同的物品”为标准量去测量物体长度。

(1)用回形针量数学书的长、课桌的宽。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测量结果:

数学书的长是()个回形针,课桌的宽是()个回形针。

引导学生归纳:

用回形针测同一物品的个数是一样,也就是测量结果是唯一的。

(3)完成做一做;再质疑追问:

全世界的小方块一样吗如果是课堂外的人看到这个结果会明白吗(要以相同的物品为标准,“作标准的物品”还必须世界上统一的)

3.统一认识:

体验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1)质疑:

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想得到一个唯一的结果,必需怎样

(用一个全世界统一标准的长度作测量工具)

(2)你认为用什么比较合适(尺子)

(3)你想知道尺子是如何演变的吗(播放有关尺的由来的资料)

三、在操作与练习中增长估测能力

1.活动:

用新铅笔量出课桌的长、宽、高分别有几枝新铅笔的长度。

测量后交流各自的方法以及应注意的地方。

2.独立完成书本P2页做一做第1、3题,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生。

3.反馈交流学生的估测结果,重点讲评书本P2页做一做第3题。

方法1:

可以先直接估测,然后用相同的实物进行实际测量,检验自己的估测是否正确。

方法2:

可以在第一个方块下面做一个记号,然后按照第一段的长度依次画下去,看能画出几段,就说明有几个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哪些工具来测量身边物品的长度

五、布置作业

1、回家选择4-5件物品,用自己的学具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2、课后继续研究你的小尺子,并用它试着量量上面选定物体的长度。

3、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尺产生、应用、演变的历史。

【教学反思】

第2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材第3的例2和例3、第4页做一做及练习一1、2。

主要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会用尺子测量具体实物的长度。

不少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尺子,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和交流的机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自己用拃,拃一拃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2.听故事,教师谈话:

为什么衣服短了呢

3.导入:

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新授

1、认识直尺

1)师: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

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

cm)

2)认识直尺上的0刻度、三种刻度线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

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1)师:

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cm)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3、认识几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

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问:

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4、学习用厘米量

1)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

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问:

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2)小结:

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3)学生活动:

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5、师:

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读儿歌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问:

假如一个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几个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图片“磨损的尺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就用这把磨损的尺子测量出物体的准确长度吗

四、归纳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第3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教材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是教材第4页例4、例5,及p4做一做和练习一3—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问: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2.师:

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二、教授新知

1.认识米

(1)导入谈话:

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2)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20厘米的刻度尺)

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

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题.(如A:

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

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4)师:

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

(5)师:

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

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7)拿出1米长的卷尺和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请两个同学上台来用卷尺量一量,其中一个把两臂伸开,另一个测量,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初步质疑.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那么10厘米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0厘米.

师:

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

师:

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

谁来说说,1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

1米=100厘米)

(5)老师这里有一把30厘米长的刻度尺,现在我们拿它来验证下上面的结论

(6)教师出示卷尺.说:

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作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作单位。

2、测量:

我们的教室长()米,黑板长()米.课桌高()厘米.

3、填上“米”或“厘米。

4、判断

5、你还见过哪些测量长度的工具

四、归纳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第4课时认识线段画线段

教学内容:

教材第5页例6、做一做,第6页例7、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实际的量画活动,学生有比较熟练的作图技能,并在作图中增进对线段的理解。

教学重点:

掌握线段的特征,量画线段。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弯曲的两根线、每个学生一张白纸、一张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电视片断:

消防员叔叔滑钢管、快速集合的情境。

0

师:

为什么不走楼梯,而滑钢管生活中类似这样直的东西很多,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直观比较,感知特征

(一)认一认

1、老师拿出两根线,请你观察这两根线是什么样子的生:

弯曲的。

2、师:

小朋友,你能帮我比一比这两条线哪条长哪条短吗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

说说哪条长哪条短。

3、教师把红线和蓝线拉直贴到黑板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线段。

(揭示课题:

线段。

4、师:

人有高有矮,线段也有长有短,这条线段从这儿(一个端点)开始,在这里(另一个端点)结束,这两点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端点。

(板书:

端点)那么,线段有几个端点生:

两个

5、小结: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6、那么,线段在图上怎么表示呢(课件出示)

7、现在我要考考大家,这样是线段吗为什么师小结: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位置可以不同,可以横着可以竖着,可长可短,但是弯弯曲曲的都不能说成是线段。

三、练习

1、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呢请你找一找。

(提示)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接合着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如果把书搞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了或是边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所以我们小朋友一定要爱护书本,让线段王国的臣民一直住在书本上。

2、数一数,说说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强调有顺序的数,并与四边形、五边形等知识联系起来。

3、折一折,我告诉你一个秘密。

我们可以折出线段。

拿出长方形纸,动手折一折,

(1)指给同桌看一看你折的线段在哪里,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

(2)和你的同桌比比谁折的线段长。

(3)谁能折出最长的线段。

4、连一连你能用直尺把这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

5、从学校到少年宫的路有两条路,一条直的,一条弯的。

你想走哪条为什么6、从学校到少年宫再到快乐小屋怎么走

四、画线段

1、师:

刚才我们认识了线段,知道了线段的特点,线段是直的,它有两个端点,它可以是横的、竖的、斜的,长的,短的,既然我们认识了线段,那么你们想不想来画画线段,现在就请你们在本子上试着画一画。

2、指名两个学生在黑板上画。

师:

都画好了吗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尺)我们小朋友真聪明,知道用尺来画,除了尺,还能借助什么来画为什么(数学书的一条边、橡皮的一条边、文具盒的一条边等)

3、请你们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教师示范画线段。

边说边画:

先画一个端点,再引出一条直线,线段有几个端点的(两个)现在画了几个(一个)那么再添上一个端点。

4、画线段的方法有很多种,请你们再试着画一画,这一次来借助别的东西画一画。

问:

你是怎样画的(学生说)

5、小结画法:

1、先画一个端点,再引出一条直线,再添上一个端点。

2、先画好一条直线,再在两边点上两个端点。

3、先点好两个端点,再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

 

第5课时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教学目标:

1、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合适的单位;

2、能估计出物品大概的长度,培养估算意识;

3、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合适的单位;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请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1米大概有多长同桌之间进行检验。

2、说一说在你的心目中用厘米作单位的物体,用米作单位的物体。

二、综合运用

1、选用哪种长度单位合适米或厘米

铅笔长18()一棵大树高10()曲别针长3()一张床长2()

教室长10()桌子高90()操场长200()1个杯子高10()

桌子长100()或是1()

2、用线连起来:

练习本课桌小朋友的身高图钉

100厘米1厘米25厘米125厘米

3、回答问题:

(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做单位;

(2)量篮球场的长,用()做单位;

(3)从直尺的0—1是()厘米;从直尺的0—5是()厘米。

4、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

(4)因为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

(6)黑板边、桌子边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

(7)一枝铅笔长13米。

()

(8)有三条纸带子,第一根长6米;第二根长6厘米;第三根长60厘米;()最短

把三条带子的长度都化成一样的单位再去进行大小的比较。

6米=600厘米。

所以第一根最长。

5、一个小朋友的身高有这样两种说法,你们认为哪种说法对

小华身高1米20厘米小华身高120厘米

1、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2、小结:

这两种说法都对,只是对于身高的表示方法不相同而已。

在第一种说法中

1米20厘米就可以看成1米=100厘米。

100厘米20厘米,合起来就是120厘米。

同样,第二种说法可以换成第一种说法:

120厘米有了100厘米,就可以换成1米,20厘米不够100厘米就还是原来的20厘米表示,所以120厘米=1米20厘米。

说一说,昨天你们父母帮你们记录的身高,进行两种表示方法之间的换算。

6、单位换算练习:

1米=()厘米4米=()厘米500厘米=()米

1米65厘米=()厘米210厘米=()米()厘米

3米20厘米=()厘米152厘米=()米()厘米

7、判断:

(1)2米=20(厘米)

(2)300厘米=1米(3)一条线段长8厘米。

8、计算:

14米-6米=()米18米+20米=()米粉32厘米+7厘米=()厘米

43厘米-30厘米=()厘米15厘米+9厘米=()厘米

1米-40厘米=()厘米70厘米+30厘米=()厘米=()米

1米40厘米+20厘米=()米()厘米=()厘米

115厘米+5厘米=()厘米=()米()厘米

120厘米+60厘米=()米()厘米1米40厘米+10厘米=()厘米

9、应用题:

(1)第一条线段比第二条线段长6厘米,第二条长3厘米,第一条长多少两条线段连起来有多长

(2)把一根11米长的竹竿插到小底,竹竿露出水面4米。

河水深多少米

(3)姐姐从学校往家走,弟弟从家往学校去。

他们碰面时,弟弟走了20米,姐姐走了60米。

问1:

姐姐比弟弟多走多少米

问2:

他们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第6课时单元复习

教材分析:

本课是单元复习,以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长度单位厘米、米及相互关系、线段)和基本技能(测量长度、画线段)为核心,通过适量的练习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是要认真分析学生前面学习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实情设计和组织教学,重点放在确保基础和有效沟通上。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整理,学生建立更清晰的长度观念(1厘米、几厘米、1米)。

2.通过有意识的估测活动,学生有更好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

3.通过实际的量画活动,学生有比较熟练的作图技能,并在作图中增进对线段的理解。

教学重点:

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巩固,能测量和画图。

教学难点:

估测能力、灵活的作图能力的形成

教学准备:

各种实物、线段、学生尺、1米尺、断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学会了哪些新本领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2.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并板书:

长度单位:

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

厘米(cm)

量比较长的物体长度:

米(m)1米=100厘米

线段:

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长度。

技能:

会量会画会比划

二、实践操作活动

1.比划:

学生借助手和身体比划1厘米、3厘米、5厘米、7厘米、1米、2米等,并互相检查和比较。

2.画:

学生分别画出长度是1厘米、3厘米、5厘米、7厘米的线段,选择部分展示并实际测量是否标准。

3.再次比划:

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3厘米、5厘米、7厘米的长度

4.量你身边的短小物体的长度:

任意四件(先估、再量,用厘米做单位不到整厘米的取整厘米数)

5.量教室内窗户、门的长、宽。

先估计分别是多少长度并记录;再想用什么工具、使用什么单位,为什么最后实际测量,并交流测量结果。

交流心得:

对同学有哪些温馨提示

引导学生小结:

测量比较短的物品(如橡皮)用学生尺,厘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品(如黑板)要用米尺,用米做单位。

三、综合练习

1.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枝铅笔长17(),数学书本宽14()。

(2)教室门高2(),黑板长4()。

2.

(1)画一条长6cm的线段;

(2)画一条比6cm短2cm的线段。

3.先估计、再测量。

4.看下图填空。

5.看图思考,小刀长()厘米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校对答案并讲解学生中错误比较多的习题。

如果学生对第5小题有困难,应让会的学生讲解方法后在出类似的习题进行巩固。

四、总结全课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本单元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你画线段、量线段的能力有没有提高应注意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1.配套作业本。

2.实践作业:

画出长6厘米的5条线段,并组成一个五角星。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