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八含答案 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76739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八含答案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八含答案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八含答案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八含答案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八含答案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八含答案 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八含答案 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八含答案 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八含答案 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八含答案 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八含答案 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八含答案 3.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八含答案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八含答案 3.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八含答案 3.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八含答案3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八(含答案)

阅读以下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________·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乙)曹刿论战

(1)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3)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1.这两篇作品都与作战相关。

甲词的作者是宋代的____________(姓名),词牌名是________。

乙文选自史书《_______》。

22.以下对两篇作品中描写沙场作战的部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所占篇幅都不多

B.都描写了激烈的战斗场面

C.都刻画了明君和忠臣的形象

D.都强调了勇气是作战取胜的关键

2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既克,公问其故。

24.两篇作品的主人公具有共同的特点,即_______,但甲词重在表达______和_______;乙文则重在论述作战取胜的关键在于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

21.辛弃疾破阵子左传

22.A

23.打了胜仗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

24.爱国抗金决心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惰取信于民善于把握战机

【解析】

【分析】

21.考查作者及文学常识。

这首诗是辛弃疾写给陈同甫的一首词。

破阵子,词牌名,又名“十拍子”等。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题目。

乙文《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22.B.有误,甲词描写了激烈的战争场面,乙文重点写曹刿“论战”,对战争过程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

C.有误,甲词创作背景是辛弃疾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整首词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所以甲词没有刻画明君的形象;

D.有误,甲词没有强调勇气是作战取胜的关键;

故选A。

23.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句式特点等。

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既,已经。

既克,战胜齐军后。

故,原因。

句中加点词“其”代的是曹刿。

24.考查内容及情感。

甲词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

乙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了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远谋的人物。

由此可知两篇作品的主人公辛弃疾和曹刿都是爱国的人。

甲词作者通过追忆他当年在起义军中的火热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率师北伐,统一南北的美好愿望,但是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大概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了,充满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由此可知作者重点在于表达抗金的决心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乙文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可知,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的条件,看出曹刿政治上主张取信于民,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作战时,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军事上善于抓住有利的追击、进攻时机,审时度势。

【点睛】

《曹刿论战》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

他的同乡说:

“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

“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

“您凭借什么作战?

”鲁庄公说:

“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

“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

“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

”曹刿说: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回答说:

“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

“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

“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溃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

“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

“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

“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

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小组同学准备用下面三段选文制作一期信息推送,助力中考冲刺。

请你担任主编,完成下列任务。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集》卷一)

(乙)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丙)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全集》)

25.请为下列加点字提供注释。

①君子之行行:

②但当涉猎但:

③裘葛之遗遗:

26.为便于读者深入理解,需为重点语句添加批注。

下列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批注:

强调一事无成的悲惨结局,告诫儿子早日成就功名,循循善诱,情真意切。

B.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批注:

孙权虽为君主,却以平易近人的口吻娓娓而谈,语重心长的劝勉更易接受。

C.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批注:

列举太学的优越条件,用事实说话,避免板起面孔的说教,更发人深省。

27.(丙)文中画线句特别具有警示作用,为加深读者印象,请用(甲)(乙)两文的内容印证这一看法。

28.同学们想摘录《论语》中的治学名言作为信息推送的导语。

下列语录与三则选文主旨联系最密切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答案】

25.①行为(操守)②只(只是)③给予(赠送)

26.A

27.【甲】文中“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印证了不专心治学则业不精、德不成;【乙】中吕蒙潜心学习,才智精进,印证了专心比天资更加重要。

28.C

【解析】

【分析】

25.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

君子的行为操守。

行:

行为(操守)。

(2)句意: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

但:

只是。

(3)句意:

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

遗:

给予(赠送)。

26.考查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与分析,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判断选项正误。

A.有误,句子的意思是: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诸葛亮谆谆教导儿子,时间易逝,要想成为济世之才,一定要珍惜时间,不这样后悔就来不及了,并不是告诫儿子早日成就功名。

故选A。

27.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划线句的意思是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解答此题,从[甲][乙]中找到能体现学习需专一这一观点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甲]文中“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意思是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说明学习需专心致志,否则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修养性情,印证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乙]文中主要写吕蒙通过潜心学习,最终有了很大进步,让人刮目相看的事例,说明专心比天资更加重要,印证了“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28.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中心的把握。

首先需理解三则选文的主旨,然后分析选项中的名言所表达的内涵,选项中的名言表达的内容与三则选文的主旨一致的则为正确选项。

三则选文主旨都强调了专心学习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说明一个人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激发出内在的潜能,才能有所成就,才能修养性情等。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说明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道理。

与主旨联系不密切;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与主旨联系不密切;

C.“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的意思是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强调了学习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的。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更快。

强调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与主旨联系不密切;

故选C。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

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

“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

”吕蒙说:

“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丙】现在这些学生在太学里学习,朝廷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了;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了。

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

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蓼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鱼我所欲也

《盂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英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9.《过零丁洋》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

除《鱼我所欲也》外,初中阶段我们学过的出自《孟子》的文章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1.下列对《过零丁洋》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叙写了诗人“寒窗苦读;进入仕途”一件大事。

B.颔联写出了大宋国势的危亡和诗人一生坎坷的命运。

C.颈联巧借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尾联表明诗人誓死不屈以身殉国的决心和民族气节。

32.《过零丁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表达的___________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

【答案】

29.文天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0.因此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

31.A

3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舍生取义

【解析】

【分析】

29.

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

《过零丁洋》是南宋末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

我们初中阶段学过的出自《孟子》的文章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

30.

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本句重点词有:

“是故”,因此;“所欲”,想要的;“甚”,超过;“于”,比。

31.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

A.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即四年。

天祥于德祐元年(1275),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1278)被俘,恰为四个年头。

所以首联写了两件大事。

故选A。

32.

此题考查的是比较阅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这句话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鱼我所欲也》中的主旨句“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了“正义”比“生命”更重要,孟子主张舍生取义。

故这两句话的观点是相似的。

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

《鱼我所欲也》翻译: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因此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