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1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81173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1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1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1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1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1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1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1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1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1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1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1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1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1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11.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1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11.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11

文言文阅读训练

(二)

(—)

咸淳十年,大元兵大举伐宋,似道督诸军出次江上,以立信为端明殿学士、沿江制置使、江淮招讨使,俾就建康府库募兵以援江上诸郡。

立信受诏不辞,即日上道,以妻子托爱将金明,执其手曰:

“我不负国家,尔亦必不负我。

”遂行。

与似道遇芜湖,似道拊立信背哭曰:

“不用公言,以至于此。

”立信曰:

“平章、平章,瞎贼今日更说一句不得。

”似道问立信何向。

曰:

“今江南无一寸干净地,某去寻一片赵家地上死,第要死得分明尔。

”即至,则建康守兵悉溃,而四面皆北军。

立信知事不可成,叹曰:

“吾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终为国一死,但徒死无益耳,以此负国。

”率所部数千人至高邮,欲控引淮汉以为后图。

已而闻似道师溃芜湖,江汉守臣皆望风降遁。

立信叹曰:

“吾今日犹得死于宋土也。

”乃置酒召宾佐与诀,手为表起居三宫,与从子书,属以家事。

夜分起步庭中,慷慨悲歌,握拳抚案者三,以是失声,三日扼吭而卒。

《宋史·汪立信传》

l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俾就建康府库募兵以援江上诸郡。

B不用公言,以至于此。

C.欲控引淮汉以为后图。

D.夜分起步庭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妻子托爱将金明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B.①执其手曰:

“我不负国家,尔亦必不负我。

”遂行。

②(成名)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C.①终为国一死,但徒死无益耳。

②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D.①乃置酒召宾佐与诀。

②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似道)俾就建康府库募兵以援江上诸郡。

B,(妻子)执其手曰:

“我不负国家,尔亦必不负我。

C.(似道)率所部数千人至高邮。

D.(从子)三日扼吭而卒。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似道督诸军出次江上——似道带领军队按次序从江上出兵

B,立信受诏不辞——汪立信接受诏命,—毫不推辞

C,则建康守兵悉溃——那么建康守兵已知道失败

D.江汉守臣皆望风降遁——江汉守臣根据具体情况都放下了武器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汪立信忠心卫国的一组是

①立信受诏不辞②不用公言,以至于此③某去寻一片赵家地上死

④率所部数千人至高邮⑤慷慨悲歌,握拳抚案者三

A.①②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④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段写了汪立信“受诏”“上道”“立志为国捐躯”“至高邮”的言或行,或详写,或略写,塑造了汪立信忠心爱国的形象。

B.汪立信在大元兵大举伐宋之时,爱国心切,受委任后即日上道,没有接受妻子的挽留。

C.似道问及立信准备到什么地方去,立信表示要死在一处属于赵家的土地上,可见立信一心念及祖国土地的完整。

D.立信听闻似道已兵溃芜湖,江汉守臣的表现也令人失望,知道大势已去,立下决心以身殉国。

(二)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①。

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

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

“上戒君勿言于端乎?

”严准曰:

“否。

”端曰:

“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

”准遂告其故,端曰:

“何以处之?

”准曰:

“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

”端曰:

“必若人,非计之得也。

愿少缓之,端将覆奏。

”入曰:

“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

‘愿分我一杯羹。

’②夫举大幸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

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

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

”太宗曰:

“然则何如?

”端曰:

“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

”太宗抚髀称善曰:

“微卿,几误我事。

”即用其策。

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子亦死,继迁子竞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宋史·吕端传》

【注】①军:

宋代行政区域。

②事见《史记·项羽本纪》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

与:

参预

B.愿少缓之,端将覆奏。

少:

多少

C.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

坚:

坚强

D.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

寻:

寻找

8.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保安军奏获其母。

②愿少缓之,端将覆奏。

③上戒君勿言于端乎?

④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

A.两个“奏”字相同,两个“戒”字也相同。

B.两个“奏”字不同,两个“戒”字相同。

C.两个“奏”字相同,两个“戒”字不同。

D.两个“奏”字不同,两个“戒”字不同。

9.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至是,太宗欲诛之②何以处之

③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④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

A.两个“之”相同,两个“以”也相同。

B.两个“之”,相同,两个“以”不同。

C.两个“之”不同,两个“以”也不同。

D.两个“之”不同,两个“以”相同。

10.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独召与(李继迁)谋B.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边鄙常事)也

C.(寇准)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D.以臣之愚,宜置(继迁之母)于延州

11.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准遂告其故②必若此,非计之得也

A.①寇准就把皇上召见商议的事说出来了②假若一定这样做,就不是计划想达到的

B.①寇准于是告诉了他其中的原因②假若一定这样做,绝不是个好办法

C.①寇准就把皇上召见商议的事说出来了②假如一定这样做,绝不是个好办法

D.①寇准于是告诉了他其中的原因②假如一定这样做,就不是计划想达到的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吕端身为宰相,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不论边鄙常事还是军国大计,都认为不可不知。

B.吕端认为凡是干大事业的人是不顾他的亲属的,就如当年的汉高祖对待刘太公的态度一样,因此对待悖逆之人李继迁更应如此,只是处理的方法宜更妥善些。

C.吕端认为杀人不是上策,只会徒结怨仇,令“戒凶逆”的愿望适得其反。

D.吕端善待他人的看法得到太宗的首肯。

最后继迁的儿子纳款请命,不能说不是吕端计谋的成功。

(三)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

“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

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

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

”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

无知曰:

“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

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

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

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

”汉王召让平曰:

“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

”平曰:

“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

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

臣躶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

诚臣计画有可采者,(顾)(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

”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

诸将乃不敢复言。

《史记·陈丞相世家》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官:

管理,

B.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察:

观察

C.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让:

让……说

D.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

距:

抗争

14.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②诚臣计画有可采者

③信者固多心乎④项王不能信人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选择15~16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

15.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A.陈平虽然是个美男子,但也不过是像带上美玉装饰,一般人当中未必有这样的人。

B.陈平虽然是个好丈夫,但也不过是像带上美玉装饰,其实内在不一定有真正的才能。

C.陈平虽然是个美男子,但也不过像装饰帽子的美玉罢了,其实内在不一定有真正的才能。

D.陈平虽然是个好丈夫,但也不过像装饰帽子的美玉罢了,一般人当中未必有这样的人。

16.①事魏不容②得请骸骨

A.①事奉魏王不能容身②请求辞职B.①不同意事奉魏王②请求辞职

C.①事奉魏王不能容身②请把我处死D.①不同意事奉魏王②请把我处死

1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说明陈平受汉王责问原因的一组是

①居家时盗其嫂②事魏不容,归楚不中,亡归汉③尊官之,令护军

④信者固多心乎⑤受诸将金⑥得请骸骨

A.①②B.②③C.④⑤D.⑤⑥

(四)

至齐悼惠王时,曾参为相;礼下贤人,请通为客。

初,齐主田荣怨项羽;:

谋举兵畔之,劫齐士,不与者死。

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在劫中,强从。

及田荣败,二人丑之,相与入深山隐居。

客谓通曰:

“先生之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齐国莫若先生者。

先生知梁石君、东郭先生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

”通曰:

“诺。

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

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

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与事而谢之。

里母曰:

‘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

’即束请火于亡肉家,曰:

‘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

’亡肉家遽追呼其妇。

故里母非谈说之士也,束乞火非还妇之道也,然物有相感,事有适可。

臣请乞火于曹相国。

”乃见相国曰:

“妇人有夫死三日而嫁者,有幽居守寡不出门者,足下即欲求妇,何取?

”曰:

“取不嫁者。

”通曰:

“然则求臣亦犹是也,彼东郭先生、梁石君,齐之俊士也,隐居不嫁,未尝卑节下意以求仕也。

愿足下使人礼之。

”曾相国曰:

“敬受命。

”皆以为上宾。

《汉书·蒯伍江息夫传》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谋举兵畔之。

畔:

伴随,跟随

B;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在劫中,强从。

强:

坚决

C.拾遗举过,显贤进能。

举:

指出

D,里妇夜亡肉。

亡:

没有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①臣请乞火于曹相国②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C.①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②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D.①妇人有夫死三日而嫁者②逐而得之。

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

20.与“(足下即欲求妇)何取”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裹以帷幕。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竖子不足与谋。

21.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

A.她早晨离开家,前往善良的各位老妇家,把事情说了并向她们道歉。

B.她早晨出门,顺路看望跟她友好的各位老妇,把事情说了并向她们道歉

C.她早晨出门,前往善良的各位老妇家,把事情说了并,向她们告辞。

D.她早晨离开家,顺路看望跟她友好的各位老妇,把事情说了并向她们告辞。

2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东郭先生、梁石君是齐国的英才。

当初跟从田荣作乱,是迫不得以的。

B.有人知道蒯通知人善用,显贤进能,所以希望他能向曹参推荐梁石君、东郭先生两人

C.蒯通将“怒而逐”里妇的“亡肉家”比喻成当时的执政者,认为是当时的执政者逼东郭先生及梁石君人深山隐居,故蒯通用“束请火于亡肉家”的做法套用在向曹参推荐这两个人才的方法上,是行之有效的。

D.蒯通认为没有“卑节下意”以求做官的东郭先生、梁石君与“幽居守寡不出门”

的妇人相类似,令人敬服,应重用他们。

(五)

希崇素朴厚,尤嗜书,莅事之余,手不释卷,不好酒乐,不蓄姬仆,祁寒盛暑,必俨其衣冠,厮养之辈,未尝闻亵慢之言。

事母至谨,每食必侍立,俟盥漱毕方退,物议高之。

性虽仁恕,或遇奸恶,则嫉之若仇。

在州日①,有民与郭氏为义子,自孩提以至成人,因乖戾不受训,遣之。

郭氏夫妇相次俱死。

郭氏有嫡子,已长,时郭氏诸亲与义子相约,云是亲子,欲分其财物,助而讼之,前后数政不能理,遂成疑狱。

希崇览其诉,判云:

“父在已离,母死不至。

止称假子,孤二十年抚养之恩;倘曰亲儿,犯三千条悖逆之罪。

颇为伤害名教,安敢理认田园!

其生涯并付亲子,所讼人与朋奸者,委法官以律定刑。

闻者服其明。

《旧五代史·晋书·张希崇传》

[注]①在州日:

清泰(公元934—936年)年间,张希崇任州(今陕西彬县)节度使。

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莅事之余,手不释卷。

莅:

管理B.事母至谨。

谨:

重要

C.物议高之。

高:

高度D.止称假子。

止:

禁止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或遇奸恶,则嫉之若仇。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有民与郭氏为义子。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C.欲分其财物。

其生涯并付亲子。

D.遂成疑狱。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25.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尝闻(姬仆)亵慢之言B.每(希崇)食必侍之

C.云(嫡子)是亲子D.(义子)孤二十年抚养之恩

26.选择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

①郭氏有嫡子②希崇览其诉.

A.郭氏夫妇有个亲生儿字张希崇听了他的控诉

B,郭氏夫妇有一仇家的儿子张希崇看了状子

C.郭氏夫妇有一仇家的儿子张希崇听了他的控诉

D.郭氏夫妇有个亲生儿子张希崇看了状子

2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张希崇品性宽厚仁爱的一组是

①不好酒乐②必俨其衣冠③事母至谨④未尝闻亵慢之言

⑤或遇奸恶,则嫉恶如仇⑥止称假子

A.①③B.③④C.④⑤D.②⑥

(六)

金人迫弁①仕刘豫,且怵之曰:

“此南归之渐。

”弁曰:

“豫乃国贼,吾尝恨不食其肉,又忍北面臣之,吾有死耳。

”金人怒,绝其饩遗以困之。

弁固拒驿门,忍饥待尽,誓不为屈。

金人亦感动,致礼如初。

久之,复欲易其官,弁曰:

“自古兵交,使在其间,言可从从之,不可从则囚之、杀之,何必易其官?

吾官受之本朝,有死而已,誓不易以辱吾君也。

”且移书耶律绍文等曰:

“上国之威命朝以至,则使人夕以死,夕以至则朝以死。

”又以书诀后使洪皓曰:

“杀行人非细事,吾曹遭之,命也,要当舍生以全义尔。

”乃具酒食,召被掠士夫饮,半酣,语之曰:

“吾已得近郊某寺地,一旦毕命报国,诸公幸瘗②我其处,题其上曰:

‘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于我幸矣。

”众皆泣下,莫能仰视。

弁谈笑自若,曰:

“此臣子之常,诸君何悲也?

”金人知其终不可屈,遂不复强。

《宋史·朱弁传》

【注】①弁:

朱弁(1085~1144),字少章,今江西婺源人,朱熹族叔祖。

建炎中,以通问副使赴金,为金拘留。

绍兴初,金人逼仕伪齐,誓死不屈,被留十六年始得归。

②瘗:

深埋入地。

2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又忍北面臣之B.金人亦感动

C.则使人夕以死D.杀行人非细事

2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金人迫弁仕刘豫。

仕:

学习B.吾尝恨不食其肉。

恨:

遗憾

C,金人亦感动,致礼如初。

致:

表达D,于我幸矣。

幸:

宠幸

30.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绝其饩遗以困之②誓不易以辱吾君也

③久之,复欲易其官④吾曹遭之,命也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B。

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C.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31.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南归之渐——这样你才有希望南归B.复欲易其官——又想交换其他的官员

C.有死而已——只有一死罢了D.又以书诀后使洪皓——又写信给后使洪皓诀别

3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朱弁宁死不屈精神的一组是

①固拒驿门,忍饥待尽②复欲易其官③誓不易以辱吾君也

④要当舍生以全义矣乃具酒食,召被掠士夫饮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弁不肯与刘豫合作,不甘做刘豫手下的官员,主要原因是认为他们两人志不同,道不合,不足与谋。

B,朱弁忠贞爱国,面对敌人或“困之”或“易其官”这些软硬兼施之举,丝毫没有屈服动摇。

C.朱弁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具酒食,召被掠士夫饮,坦然交代身后事,进一步表明了他爱国的心志。

D.朱弁谢绝了众人的劝告,没有放弃死的念头,谈笑自若,反而不明白诸君悲痛什么。

(七)

庭芝初至扬时,扬新遭火,庐舍尽毁。

州赖盐为利,而亭户多亡去,公私萧然。

庭芝

悉贷民负逋,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官民居皆具。

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

庆场,以省车运。

兼浚他运河,放亭户负盐二百余万。

亭民无车运之劳,又得免所负,逃

者皆来归,盐利大兴。

始,平山堂瞰扬城,大元兵至,则构望楼其上,张车弩以射城中。

庭芝乃筑大城包之,城中募汴南流民二万人以实之,有诏命为武锐军。

又大修学,为诗书、

俎豆,与士行习射礼。

郡中有水旱,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

扬民德之如父母。

刘榘自淮南入朝,帝问淮事,榘对曰:

“李庭芝老成谨重,军民安之。

今边尘不惊,XX具

举,皆陛下委任得人之效也。

《宋史·李庭芝传》

【注】①俎豆:

古代礼器。

祭祀时用以盛牛羊等祭品。

②射礼:

古代贵族男子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分四种,此处指乡射。

3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庭芝悉贷民负逋悉:

获知B.而亭户多亡去亡:

出外。

C.不足则以私财振之振:

救济。

D.扬民德之如父母德:

感恩戴德。

3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屋成又免期假钱假:

与“真”相对;B.亭民无车运之劳劳:

劳动。

C.官民居皆具居:

居住。

D.帝问淮事事:

情况。

36.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假钱使为屋②有诏命为武锐军

③庭芝乃筑大城包之④城中募汴南流民二万人以实之

A.两个“为”相同,两个“之”不同。

B.两个“为”相同,两个“之”也相同。

C.两个“为”不同,两个“之”相同。

D.两个“为”不同,两个“之”也不同。

37.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则构望楼其上②又大修学

A.①那上面就构成望楼②又努力进修学习

B.①就在上面构筑望楼②又大力提倡办学

C.①那上面就构成望楼②又大力提倡办学

D.①就在上面构筑望楼②又努力进修学习

38.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李庭芝初到扬州时,扬州新遭火灾,依赖盐业赢利的经济很不景气。

B.李庭芝为了振兴扬州的经济,采取了免税等一系列措施,并亲自为百姓修房盖屋。

C.扬州和平安稳,经济发展,全因皇帝用人得当,刘槃的经济策略得当。

D.李庭芝之所以深受百姓爱戴,是因为他读了大量的诗书,并且经常拿个人的财产与百姓分享。

参考答案及说明

1.A(招募士兵B.落到C,把……作为D.起床,漫步)2.C(①“但”,转折连词;②“只”,副词。

A.“把”,介词B,“于是,就”,副词D.“于是,就”,副词)3.A(B.立信C.立信D.立信)4.B(A.“出次”:

出兵驻扎C.“悉溃”:

都已全部失败D.“降遁”:

投降或逃跑)5.D(②似道所说③⑤爱国表现)6.B(本文段没写“没有接受妻子的挽留”)

(一)【译文】咸淳十年(1274),大元兵大举征讨南宋王朝。

贾似道统率各军出兵驻扎江上,任命汪立信为端明殿学士、沿江制置使,让(他)去建康(今江苏南京)府库招募士兵以援助江上各郡。

汪立信接受诏命,毫不推辞,当天就上了路。

他把妻子儿女托给爱将金明,握着金明的手说:

“我不辜负国家,你也必定不负我。

”道别后就走了。

在芜湖见到贾似道,贾似道用手拍着汪立信的背哭道:

“不采纳您的意见,以致到了这个地步。

”汪立信说:

“平章(指贾似道),平章,瞎贼今日更不能说一句话了。

”贾似道问他到什么地方去,他说:

“如今江南没有一寸干净的土地,我要去寻找一片属于赵家的土地,死在那儿,只要死得分明。

”汪立信到建康,守兵已全部溃败,各处都是元军乙他知道募兵一事已不可能,感叹道:

“我生为宋臣,死为宋鬼,最终是为国而死,但白白送死没用,这样就辜负了国家。

”于是率领部下数千人到了高邮(今属江苏),想控制淮、汉,作最后的打算。

不久,就传来了贾似道兵溃芜湖的消息,江汉守臣也都望风投降或逃跑。

汪立信感叹道:

“我今天还能够死在宋土上。

”于是就置酒召集宾客与手下官员,与他们诀别,亲自写奏章给皇帝,又给侄子写信嘱托家事。

夜半,他心绪难平,信步来到庭中,慷慨悲歌,紧握双拳反复抚拍桌子,以至悲情难抑失声痛哭。

三天后,他上吊而自杀殉国。

7.A(B.稍微C.坚定,使动用法D.不久)8.C(奏:

臣子向君主进言,上书。

戒:

告诫/警告)9.B(之:

代母亲以:

依,按,介词/由于,连词)10.D(A.寇准B.军国大事C.皇上)11,C12.A(见“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

”)

(二)、【译文】当初,李继迁骚扰西部边疆,保安军送上奏章说捕获了李继迁的母亲。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宋太宗打算把李母杀掉,由于寇准官居枢密副使,所以(太宗)只召见寇准商量这件事。

寇准议事归来,路经宰相府,吕端猜测寇准与皇上商量的是国家大事,就邀请寇准进府,并对寇准说:

“皇上让您别告诉我吗?

”寇准说:

“不是。

”吕端说:

“边疆上一般的事情,我不一定参预,倘若是军国大事,我身为宰相,不能不知道啊。

”寇准就把皇上召见商议的事说出采了。

吕端说:

“怎么处置李继迁的母亲呢?

”寇准说:

“皇上想在保安军的北门外把她杀了。

用来警告行凶叛逆之徒。

”吕端说:

“假若一定这样做,绝不是个好办法。

请您稍缓一下办理,我再去向皇上奏本。

”吕端进了朝内,向宋太宗讲道:

“当年项羽抓到刘太公后,想把他烹了,汉高祖却说:

‘希望能分一碗肉汤给我喝。

’凡是干大事业的人是不顾他的亲属的;何况李继迁是一个背叛朝廷、犯上作乱的恶人呢?

陛下今天把他母亲杀了,明天李继迁就可擒住吗?

如果抓不到他,那就白白地结下了怨仇,会更进一步坚定他的叛逆之心啊。

”宋太宗说:

“这样说来,该怎么办呢?

”吕端说:

“依臣的愚见,把他的母亲安置在延州,派人好生地照顾她,用这个方法来召降李继迁,即使他不能马上就投降,但终究可以用他老母亲来牵住他的心。

他母亲或死或生不是全在我们吗?

”宋太宗拍了下大腿,高兴得连连说好:

“要不是你,几乎误了我的大事!

”于是采用了吕端的办法。

后来李母在延州病死,隔了不久李继迁也死了。

李继迁的儿子最后向朝廷缴纳钱款,服从管辖。

这都是靠吕端的计谋才实现的。

13.D(A.授高官B.审查C责问)14.B(诚:

的确,实在/假如,果真;信:

讲信用/信任)15..C16.A17.C

(三)【译文】周勃、灌婴等人都在高祖面前诋毁陈平,他们说:

“陈平虽然是个美男但也不过像装饰帽子的美玉罢了,其实内在不一定有真正的才能。

我们听说陈平在家时,曾与她嫂子私通;事奉魏王不能容身,又逃归楚(项羽);在楚不合意,又逃归汉。

现在大王器重他;授他高官,又让他监护军队。

听说陈平接受诸将的金钱,金钱给得多受到好的待遇,金钱给得少得到差的待遇。

陈平乃是反复无常的乱臣,希望大王审查他。

”于是汉王怀疑陈平,召来魏无知责问他。

魏无知说:

“我所介绍的,是他的才能;陛下所责问的,是他的品行。

假如有尾生、孝己的品行,但对作战的胜负毫无益处的人,(那么)陛下又哪有空闲去使用他呢?

现在楚、汉相抗争,我推荐有奇谋的人,只考虑他的奇谋是否有利于国家。

至于私通嫂子、接受金钱又哪里值得考虑呢?

”汉王又召见陈平责问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