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15330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泸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泸州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长 刘强

(2012年1月3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第六届市政府工作回顾

  2007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届期目标任务,从2008年起连续三年获全省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开创了泸州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预计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达890亿元,是2006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435亿元,年均增长30.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6:

59.5:

25.9;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719亿元,是上个五年的3.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06亿元,年均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62亿元,年均增长3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750元,年均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470元,年均增长13.6%。

在此,我郑重地向大会报告,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第六届市政府历年承诺的民生工程全部兑现!

  一、优势优先,产业发展提升经济实力

  白酒产业强势扩张。

大力推进酒业发展,2011年酒业实现销售收入460亿元、工业增加值230亿元、利税105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7.1倍、7.9倍和8.1倍。

泸州老窖、郎酒集团分别完成酒业销售收入160亿元和100亿元,是2006年的5.3倍和12.9倍。

培育发展酒业“小巨人”企业26家。

全市酒类行业共有中国驰名商标13个、四川名牌22个。

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提前两年迈入“百亿园区”行列,“二郎•名酒名镇”加快建设。

酒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5%,挑起了全市经济发展的“大梁”。

  传统工业提质增效。

工业新开工建设重点项目201个,总投资达500亿元,完成技改投资481亿元。

化工产业加快调整步伐,泸州化工园区原料结构调整项目启动,天华公司3万吨三聚氰胺和γ—丁内酯、北方公司3万吨有机硅、泸天化硝酸节能技改项目建成投产。

机械产业加快开放合作,泸州机械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玉柴重工西部基地项目全面实施,中国国机重工集团与长起公司、厦门海翼集团与长液公司合作取得成效。

能源产业不断壮大,古叙煤田加快开发,开工新建7对大中型矿井,泸州电厂一期建成发电。

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太阳能光伏玻璃项目开工建设。

我市被列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重大机遇。

  现代农业初具规模。

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208万吨。

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生猪规模养殖比例达55.6%;建成优质稻、高粱、名优果蔬基地423万亩;竹林面积达286.2万亩,占全省的1/5;发展烤烟20万亩。

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136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1353个。

泸州桂圆、泸州糯红高粱、合江荔枝等获国家地理保护标志,龙马潭区、泸县、合江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整体认定,泸县生猪、泸州老窖有机高粱成功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项目。

新增有效灌面17.6万亩,古蔺龙爪河引水工程顺利完工,纳溪黄桷坝水库等一批水利工程扎实推进。

推广使用农业机具12.3万台(套),全市农机装备总动力达140万千瓦。

快速推进14个省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纳溪天仙、泸县龙脑示范片获全省优秀示范片,“名酒•名园•名镇•名村”成为统筹城乡发展新模式。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着力打造现代商贸物流中心,西南商贸城一期工程建成,2011年泸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142万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万标箱,泸州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28.6万人次,全市物流企业达804家。

着力打造旅游组织中心,泸州老窖旅游区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区,3A级旅游区达5个,2011年实现旅游总收入84亿元。

着力打造金融服务中心,成功引进兴业、交通、招商三家股份制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达12家,2011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

  二、重点突破,项目驱动增强区域活力

  城市发展突飞猛进。

编制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立“双百”、“双两百”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目标。

“四桥”、“五园”、“六路”、“多工程”快速推进,沱江三桥、沱江一桥复线桥建成通车,国窖长江大桥顺利合龙,酒城大道、城南大道等20余条城市道路建成投入使用。

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6年的43平方公里扩展到9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60万人增长到92万人,实现了城市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县城及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城镇化率达40%以上。

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功创建“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顺利通过第五次“国家卫生城市”复审。

  交通枢纽加快构建。

大力实施“千亿交通工程”,纳叙铁路、川黔高速公路纳溪至叙永段、泸州港进港铁路专用线建成通车;泸州港集装箱码头二期工程建成投入运营,年吞吐能力达50万标箱,成为全国内河唯一实现铁水联运的集装箱港口;叙大铁路,宜泸渝、成自泸赤等高速公路,集装箱码头二期续建工程加快建设;叙蔺高速公路实现开工;泸州机场迁建工程进展顺利。

泸州客运中心站基本建成。

新建农村公路7300公里,全市100%的乡镇、76%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油路。

西部重要次级综合交通枢纽的主框架基本形成。

  园区建设实现飞跃。

从2006年的一个园区发展到九大园区,建成面积6.5万亩,入驻规模以上企业282家,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810亿元。

三个园区进入全省“1525”工程名单,五个园区列入《四川省“十二五”开发区发展规划》,五个园区迈入“百亿园区”行列。

园区成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构建了工业集群发展的大平台。

  要素保障更加充分。

累计争取中央、省专项补助资金150亿元。

争取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11亿元。

政府融资平台为重大项目建设融资45亿元,其中发行兴泸集团一、二期企业债券17亿元,成为全省唯一发行两次企业债券的市州。

2011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突破500亿元。

累计获批用地14.3万亩,排名全省第二位;《泸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启动实施,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05平方公里。

供应天然气68亿立方米、成品油136万吨。

建成以500KV泸州变电站为中心枢纽、220KV双环网为骨干的电网体系,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三、开拓创新,改革开放激发内生动力

  重点改革有序推进。

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企事业单位改制不断深化。

扩权强县试点成效明显。

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财政制度改革稳健推进,收入分配秩序逐步规范。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积极推进。

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显著,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完成,林权抵押贷款等配套改革持续深化。

医疗卫生体制、文化体制、水利体制、行政执法体系、资源性产品价格等改革稳步实施。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4.8%,发展经验在全省交流。

  开放合作全面加强。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累计引进项目4300个,实际到位资金1325亿元,是上个五年的10.4倍,成功引进广西玉柴、上海波司登、江苏三木、中国远洋物流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

累计到位外资1.1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6.6亿美元。

港口开放合作成效明显,与成都、武汉签订《港口物流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我市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湖南常德市、上海长宁区和松江区等缔结为友好城市。

连续四年成功举办酒业博览会,“中国白酒金三角2011年酒业博览会”升格为商务部重点支持、省政府主办的展会。

  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实施国家、省、市各类科技项目541项,完成科技成果及专利转化278项。

“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四川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泸州)示范基地”加快建设。

纵深推进“以质取胜”战略,大力开展品牌化、标准化工作。

国家酒检中心建成运营,为酒业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金融体系不断创新,泸州老窖集团成功控股华西证券;龙马兴达小额贷款公司成立,注册资本居全国小额贷款公司之首。

在全省率先启动“智慧城市”建设。

  四、关注民生,社会和谐汇聚强大合力

  民生工程见实效。

投入资金114亿元,实施民生工程项目403项。

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五项社会保险”覆盖城乡居民256万人次。

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7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7%。

城乡医疗救助年人均补助193元。

“五保”集中供养率达50%。

成功应对“7•8”洪灾、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和特大高温干旱。

全面完成我市灾后恢复重建和对口支援广元市昭化镇的任务。

完成主城区26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农家店1583家。

筹集和新建廉租房1.6万套,改造棚户区6342户。

完成红层打井16.1万口,新建沼气池12.6万口,改造农村困难群众危房1.4万户,解决109.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投入扶贫资金7.5亿元,解决38.6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生态环境塑新貌。

积极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7个、垃圾填埋场5个,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水环境、声环境、城区空气质量保持优良状态。

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全市耕地面积591万亩。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0平方公里。

大力开展“双创”工作,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成功创建“省园林城市”;加强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石漠化治理,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9%,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为全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社会事业上台阶。

加快建设教育培训中心,各项教育发展态势良好,“川滇黔渝结合部教科城”建设顺利推进,成功创办川南第一所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四川三河职业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确定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

不断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西南医疗康健城”建设顺利启动。

“十大重点文化工程”加快推进,成功创建“全国集邮文化先进城市”,新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

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全面提升,邹凯等泸州籍运动员在奥运会、世锦赛上连创佳绩。

公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生育秩序专项治理成效明显,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

广播电视覆盖面不断扩大,实现“村村通”的自然村突破1万个。

农村防灾减灾和应急反应能力建设取得实效。

  平安稳定有保障。

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成功创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

城市社区建设不断深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面启动。

群众和信访工作网络不断完善,全市集体访、越级访、重复访等指标逐年下降。

政法“三项重点工作”和公安“三基工程”、“三项建设”成效明显,维稳安保、严打整治等专项行动扎实开展。

司法行政工作不断加强,“五五”普法工作圆满完成。

严格执行“三个一律”,安全生产“四项指标”全面下降,连续三年获“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市”。

  五、求真务实,政府建设提高行政能力

  依法行政积极推进。

建立政府常务会学法制度,修订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制定《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实施办法》、《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形成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集体决定的行政决策机制。

制定规范性文件实施办法,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4664件(次)。

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2521件,办结率、满意率达100%。

政务公开不断深化,广大群众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知情权和监督领域不断扩大。

  行政效能持续强化。

全面实行绩效目标考核,创新并推行发展目标全省对照比、加分不封顶、重大项目进度公示、督查问责等激励措施。

取消和调整市级行政审批事项598项,建设工程项目实现网上招投标。

“12345”市长热线受理群众有效来电9.8万件。

全面建立市、区县、乡镇(街道)、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市政务服务中心实现提前办结率、按时办结率、现场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四个100%”。

  廉政建设持之以恒。

坚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常态化,创新开展党风廉政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构建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经验在全国交流、全省推广。

监察、审计职能充分发挥,重点领域专项治理工作深入推进,风清气正泸州氛围更加浓厚。

  全民国防教育不断深入,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双拥、人防等工作成效明显,顺利通过第六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审查验收。

民族宗教、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对台、外事、侨务、消防、保密、档案、气象等工作扎实推进。

完成续修《泸州市志(1991—2005)》。

第六次人口普查、第二次经济普查顺利完成。

  各位代表: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第六届市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预计全市生产总值比2010年增长15.8%,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1%。

市六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十二五”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各位代表:

第六届市政府任期的五年,是泸州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效最好、人民群众获益最多的五年。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奠基开拓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关心、支持、推动泸州发展的全市人民、驻泸部队官兵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首五年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以科学的理念完善思路;必须坚持抢抓机遇,以务实的举措加快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用统筹的方法构建和谐;必须坚持勇争一流,用创业的激情凝聚力量。

正是这样,才铸就了泸州过去五年的辉煌成绩;只有这样,才能续写泸州跨越腾飞的崭新篇章!

  审视发展现状,我们清醒认识到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济增长较快,但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发展不够、发展不足的问题仍较为突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与广大群众的期盼仍有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仍十分繁重;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但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维护稳定的压力仍然较大;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但个别部门和单位的服务水平、办事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们将以成绩为起点,变压力为动力,推动泸州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

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的宏伟目标。

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期盼,激励我们必须搏浪前进、奋勇前行。

未来五年,是泸州加快发展、跨越突破的重要时期,是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机遇就在眼前,发展不容错失。

我们要立足区位,放大优势,顺势而为,借力而行,抓住一切机遇,抢占发展高地。

  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强力实施“156”发展战略,加大统筹城乡力度,着力推进“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加快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长江上游重要港口城市、成渝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努力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

  预期目标是:

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翻番,超过18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翻番,达到1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翻番,达到13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番,达到13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番,达到356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升。

  主要任务是: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经济转型升级取得突破,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加快推进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两化”互动发展,全力发展白酒千亿产业,基本建成全国循环化工生产基地、川南能源保障基地和大型装备制造基地,初步形成沿江百公里产业集中循环发展带、古叙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带和通道经济发展带。

“千亿产业园区”加快建设,综合性收入突破2000亿元。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农村示范片覆盖率达到50%,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农村建设、扶贫连片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五个大变样”。

第三产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基本建成现代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旅游组织、教育培训、医卫服务“五大中心”。

  ——城市魅力更加彰显。

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基本形成“一核两副多组团”空间格局,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建设“江南新区”和“泸州临港产业物流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2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30万人。

“一主四副多点”新型城镇体系逐步完善,城镇化率达到52%。

城市内涵不断丰富,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大力塑造“中国酒城•醉美泸州”品牌形象,深入开展“国家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活动,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巩固和发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成果。

  ——枢纽功能更加完善。

“一横二纵五港区”水运体系基本形成,航道等级全面提升,泸州港形成4000万吨的年吞吐能力。

“一环七射一横”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建成,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8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

“三纵四横”铁路网络加快构建。

建成泸州新机场。

国省干线公路全部改造完成。

实现10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油路。

“水公铁空”立体交通网络初具规模,形成安全、畅通、便捷的交通运输体系。

  ——文化特色更加鲜明。

按照“酒+N”文化建设思路,以酒文化为城市主题文化,促进历史文化、长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全面繁荣,建成“中国酒城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泸州大剧院、泸州市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工程。

加快构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每个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和社区有图书室和文化活动室,区县文化馆、图书馆全面达标升级。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文化演艺、影视制作、印刷发行、创意设计等产业集聚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左右。

  ——开放合作更加充分。

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到位市外国内资金年均增长15%以上,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建设一批省级、国家级开放型示范园区和出口基地。

泸州港对外合作功能充分发挥,争取在泸州设立四川保税港区。

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在成渝经济区发展中主动作为,强化与滇黔的交流合作,加大与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洲等区域的合作力度,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民生工程投入大幅增长。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面覆盖。

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系。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基本实现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难有所助、住有所居、学有所教,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社会更加平安稳定,全力打造“和谐泸州”。

  各位代表:

时代赋予重任,奋斗铸就辉煌。

我们坚信,勤劳智慧的泸州人民一定能把美好的蓝图变成生动的现实,现代化“中国酒城”一定会在西部大地上快速崛起!

  2012年重点工作

  2012年是新一届市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

计划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5.1%,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

  一、提升泸酒比较优势,夯实现代化“中国酒城”发展基础

  坚持优先发展酒业不动摇,着力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奠定坚实基础。

  推动酒业集群发展。

促进酒业高端化、品牌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强化规模扩张和市场拓展,完成酒业销售收入550亿元。

提升泸州老窖、郎酒集团龙头引领作用,启动泸州老窖30万吨新酒库项目规划建设,完成郎酒两河口1万吨酱酒技改项目和泸州包装中心三期工程建设。

深入实施酒业“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发展壮大骨干型中小酒类企业。

加大物流、包材、印刷、会展交易等关联产业配套发展力度,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增强酒业核心竞争力。

筑牢品质基础,做强做大优质酿酒有机高粱生产基地和优质白酒生产基地。

完善功能平台,加快推进“名酒•名园•名镇•名村”、“二郎•名酒名镇”、“中国(四川)酒类产品交易中心”和“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建成“泸州•中国名酒价格指数”发布平台。

强化质量保障,完善和提升国家酒检中心功能,建成“四川酒类包装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全力打造“中国酒城•醉美泸州”城市品牌,推进城市品牌与产品品牌融合塑造、互动提升。

举办“中国白酒金三角2012年酒业博览会”。

  大力培育酒文化。

着力构建以酿造文化、营销文化、消费文化为重点的泸酒文化体系。

强化酒文化载体建设,启动“中国酒城广场”、酒文化一条街等城市文化景观建设。

加强酒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积极推动酒类窖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开展“中国酒生态(社区)博物馆”前期工作。

编制“中国酒城文化产业园”发展规划,争创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精心策划“中国白酒金三角”国际旅游专线,着力打造名酒旅游精品景区。

扩大酒文化标识系统覆盖面。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优化结构中增强经济实力。

  突出发展新型工业。

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2亿元。

延伸化工产业链,加快泸州化工园区原料结构调整、中海沥青加氢等项目建设。

提升机械产业技术水平,加快推进“三长”及配套企业技改搬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机械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快玉柴重工西部基地项目建设。

利用资源优势,推进古叙矿区综合开发。

加快编制《泸州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建立转型发展工作机制。

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确保太阳能光伏玻璃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

坚持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完善园区产业规划,推动园区上档升级,力争九大园区完成销售收入900亿元。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临港优势,推进“一区八园”物流体系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商贸业,启动城西城市综合体建设,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做强做大。

加快发展现代旅游业,实施旅游“产品、文化、质量、服务”提升工程,力争旅游总收入达到95亿元。

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推进“金融生态示范市”创建工作,继续引进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企业上市融资。

着力培育信息产业,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总产量达到209万吨。

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发展酿酒专用高粱54万亩;新建10个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增出栏优质生猪20万头,新建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2个;新建、改造竹林基地25万亩。

切实抓好“菜篮子”工程,保障猪肉、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供给。

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力争培育引进1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0个。

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着力培养新型农民。

加强农产品安全全程质量管理。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全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实现“双百”城市发展目标。

  科学编制城市规划。

依据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完成新增城市规划区控规编制,城市控规覆盖率达到100%。

完成《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城市进出口通道景观设计》和《两江四岸城市设计》。

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分区,完善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宜学城市功能。

  快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