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2798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3月24日

在达州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罗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过去一年的工作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共达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人民政府紧紧依靠和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三大目标”、推进“三大任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

——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全市生产总值510.41亿元,增长14.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8亿元,增长38.1%。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5.02亿元,增长34.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6.6亿元,增长35.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21亿元,增长17.8%。

出口创汇3160万美元,增长89.9%。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

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3.74%和93.92%。

人口自然增长率2.82‰。

——节能减排卓有成效。

预计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02%,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8.26%,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分别减少6.4%和7.4%,氨氮控制在3300吨以内。

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89.7%,较上年上升28.8个百分点,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基本实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91元,分别增长18.7%和14.9%。

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89万人。

取得这些成绩,我们着力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大“三农”工作力度。

全市财政用于农林水事务支出9.63亿元,增长46.45%。

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10.85亿元,启动建设市、县级示范村200个。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又有17.6万人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新增2.8万农村沼气用户,建成通乡油(水泥)路493公里、新增39个乡通油(水泥)路,建成通村油(水泥)路1942公里、新增560个村通公路,新建农村客运站20个,改造中低产田土8.8万亩,整治病险水库71座。

特色农产品基地不断扩大,建成“一乡一业”特色乡镇20个、“一村一品”特色村200个。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2.2%,肉类总产量82.56万吨、增长3.6%,生猪出栏678万头、增长2.7%。

累计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0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19家,带动农户占农村总户数的53%。

农业标准化建设成效明显,新增绿色食品认证2个、有机食品认证2个、无公害农产品和畜产品认证11个,农产品优质率达到78%。

劳务培训49万人(次),劳务输转16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00亿元,增加25亿元。

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全年粮食总产281.78万吨,增长8.9%,被列为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

(二)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

实施“四个一批”重点项目100个,开工在建的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亿元以上项目38个。

工业新上项目和技改投入164.38亿元,增长55.5%。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1.47亿元,增长70%,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户。

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88户。

六大产业集群完成增加值113.98亿元,增长39.5%。

达州电厂2×300MW火电第一台机组、达钢二炼钢等项目竣工投产,齐鲁石化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汇鑫能源20万吨天然气综合利用等项目进入设备安装阶段,普光天然气净化厂、香港玖源40万吨合成氨/45万吨尿素、利森水泥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等项目加快推进,川投集团2×350MW天然气发电、中石化60万吨烯烃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建设快速推进,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

启动实施硫化工、苎麻、中药材、农产品深加工四个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5%。

新增国家免检产品1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3个。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7.22亿元、增长11.2%。

“万村千乡”、“双百”、“新网”工程深入推进,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商品市场达到11个。

旅游总收入28.19亿元,增长30.6%,成功举办首届元九登高节,圆满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颁奖典礼。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04.55亿元、比年初增长15.3%,贷款余额214.7亿元、比年初增长16.9%。

实现保费收入18.26亿元,同比增长50.52%。

(三)突出抓好城乡建设。

全市城镇化率达到28.8%,提高1.7个百分点。

科学编制城乡建设规划,中心城区控详规划覆盖率达到近期规划的95%以上,各县(市)达到85%以上。

编制完成重点场镇规划3个、村镇规划92个、省级人居环境治理示范村规划16个。

完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9.68亿元,增长37.6%。

元稹纪念馆、战洪图雕塑、“六相”广场、城区道路改造工程如期竣工,大东街、塔环路等9条街道整治和老城区48条小街小巷路灯安装全面完成,人民公园改造、市植物园和凤凰山公园建设有序推进,金龙大桥、长田坝隧道、市博物馆等建设项目顺利启动,市城区黑沟钢材市场成功搬迁,基本解决老城区内涝问题。

规范房地产业秩序,加大违法违规建设查处力度,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39.54亿元,增长74.6%。

重点工程建设快速推进,达成铁路扩能、襄渝铁路二线加快建设,达陕高速公路全面开工,达万高速公路完成“工可”报告,城区过境公路建设加快。

村镇建设切实加强,启动村庄整治237个,村镇建设投资19.03亿元。

(四)大力推进改革开放。

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达棉总厂、川纺达棉厂、川鼓公司、市食品公司等企业依法破产及改革工作进展顺利。

国有资产监管力度加大,国有企业实现保值增值。

筹资1.64亿元回购长城、信达、海立建、东方4家资产公司金融债权9.61亿元,已兑付达渝高速公路集资债券488万元。

推进资源市场化配置,实现政府土地收入11.19亿元、矿权收益2037万元。

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启动。

国有控股银行和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有序推进。

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占GDP的比重达到51.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组团参加西博会、渝洽会、广交会等重大经贸招商活动,成功举办首届秦巴地区(达州)商品交易会,总交易额29.8亿元。

全年招商引资履约项目239个,实际到位资金119.26亿元,增长74.3%。

(五)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完善节能减排工作机制,推广应用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加强对52户重点用能企业的监管,关停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企业42户。

市热电厂、建设水泥厂、小河嘴水泥厂成功关闭。

达钢、华蓥山电厂等企业节能工作得到加强。

纳入省、市限期治理的28户企业全面完成治理任务。

机动车尾气污染整治顺利开展。

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达标率96%以上,万源、大竹垃圾处理厂已投入试运行,开江、渠县垃圾处理厂和宣汉、万源、开江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顺利。

取缔城市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排污口10个,市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强力整治铜钵河、妈妈河、东柳河沿岸污染企业,限期治理12家,停产治理5家,取缔关闭35家,妈妈河、东柳河水质由劣Ⅴ类恢复到III类,铜钵河入达县和州河断面水质由劣Ⅴ类恢复到III类,渠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III类标准。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1平方公里,完成营造林15.74万亩。

万源花萼山创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县铁山创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宣汉百里峡、万源八台山创建为省级地质公园。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金土地”工程整理土地9.34万亩,新增耕地1.16万亩,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536.1万亩,耕地保有面积保持在639.15万亩以上。

(六)有效解决事关民生的突出问题。

认真实施“十大惠民行动”,市、县两级建立惠民帮扶中心和群众接待中心。

全年累计投入惠民行动资金19.6亿元,73个分项目标全面或超额完成。

“两免一补”179万人(次)2.23亿元,1.6万进城农民工子女同等接受义务教育。

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22.39万平方米。

中职招生人数创历史新高,普通高考本科上线首次突破万人大关。

整合达州电大、达州财贸校、达州商干校、达州粮干校资源,调整通川区一小、二小、七小布局,市城区教育资源得到优化。

改革通川区城区招生办法,缩减借读生比例,直接惠民2000万元。

筹集各类慈善资金资助1700名贫困大学生入学。

建成“留守学生之家”92个。

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3个,改造乡镇卫生院43个,市中心医院门诊综合楼建成投入使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扩大到6个,覆盖农村人口492.21万人,参合率达到93%。

达县被评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

认真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万源市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

完成3084个“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任务,新增覆盖人口20万。

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新增就业2.8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1.58万人。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2.73万人、15.52万人、24.19万人、14万人和0.99万人。

为18.14万名农村低保对象和13.45万名城市低保对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68亿元。

城乡医疗救助25.56万人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2042万元。

新改(扩)建敬老院29所,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20.8%。

完成安居工程任务2826户,建成经济适用房2.23万平方米,廉租房保障覆盖率达90%以上。

全面完成“户户通电”工程。

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和农资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加强价格监管,建立粮油、猪肉、化肥储备制度,设立猪肉直销网点,建成常年蔬菜基地3万亩,市、县财政两次为城乡低保人员、五保户等困难群众发放物价补贴3050万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

积极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紧急转移安置灾民32.76万人,下拨救灾及灾后重建资金2.4亿元,恢复重建房屋3.7万间,倒房户已搬进新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七)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涌现出了“优秀共产党员”范洪明、“模范基层税务干部”郭志刚、“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袁居奎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扎实推进“五五”普法,依法治市工作进一步加强。

认真落实《监督法》,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

全年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133件、市政协委员提案276件,办复率100%,满意率98%。

基层民主建设健康发展,社区建设得到加强,村(居)委会换届工作全面完成。

深入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科学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经济损失分别下降29.9%、19.8%和42.9%,综合目标考核位居全省第二。

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

重视国防教育,部队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圆满完成征兵任务,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接收安置和优抚工作,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

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保密、方志、档案、工会、青年、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项工作也取得新的进步。

(八)积极探索政府管理创新。

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管理创新为重点,集中开展“强化管理年”活动。

建立“十项管理制度”,组建8个重点工作督导组,推行市级机关公务员季度考核办法,政府机关和公务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下放、合并行政审批事项105项,实现承诺时限比法定时限减半。

政务服务中心全面建立,电子政务建设积极推进,限额以上招投标交易纳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进行。

全年受理各项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事项315501件,办结率100%。

实施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推进政务公开,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完善政府与公众对话机制,市长热线、市长信箱、网络论坛、信息手机等成为政府与市民沟通的重要平台。

全年召开新闻发布会13次,播出市长热线面对面电视专题18期,受理市民有效来电27297件、电子邮件3200件,办结率分别达到99.71%和96.3%,信访总量同比下降13.8%。

以实施《公务员法》为契机,扎实推进“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作风建设活动,切实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工作,深入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政府机关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过去的一年,是达州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

面对突发的清溪1井天然气溢流事件,各级干部冒着生命危险,全力救助受困群众,确保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面对连续发生的三次特大暴雨洪灾,全市干部群众万众一心抗洪抢险,千方百计生产自救,全力以赴重建家园,夺取了抗灾自救的重大胜利;面对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各级各部门坚持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准确把握机遇,科学应对挑战,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各位代表,我们之所以能在经历宏观环境新变化、经受复杂局面新考验中取得新的成绩,主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凝聚着各方面的心血、智慧和辛劳。

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达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达州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的差距,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然是最大的市情,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仍然突出,前进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经济总体实力不强,尤其是人均指标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差距大,工业化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的质量还不高。

二是“资源富市、财政穷市”的局面还没有彻底扭转,资源转化战略尚需深入推进。

三是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四是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统筹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偏低,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压力加大,去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2%,超出预定目标2.2个百分点,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

六是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不少群众不满意的方面,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作风不实、效能不高等问题在一些地方和个别干部身上还不同程度存在,个别地方和单位腐败现象比较突出。

我们将正视这些困难和问题,知难而进,加倍努力,绝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望。

2008年工作安排

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我市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年,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快,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发展,全省四大城市群建设快速推进等,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经过多年积累,我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形象显著提升,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改革发展任务繁重而艰巨。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全省上年实际涨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4.4%。

完成上述奋斗目标,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二届十次全会确立的“打造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建设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的战略定位和“突出一条主线、加速三化进程、推进四大战略”的基本思路,按照“三步走”的奋斗目标,奋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工作中,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更加坚定地推进资源转化和发展方式转变,更加坚定地推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更加坚定地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更加坚定地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着力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今年要着重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好字优先,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提升优势产业,加强和改进项目工作,注重节能减排和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推进新型工业化。

深入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确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分别增长25%。

推进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向集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做好中石油、中石化在我市勘探开发天然气的服务工作,确保汇鑫能源20万吨天然气综合利用、石河天然气净化厂等项目建成投产,加快达钢二甲醚、香港玖源40万吨合成氨/45万吨尿素等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川投集团2×350MW天然气发电、广东利农康盛5.25万吨双甘膦等项目开工建设。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确保达州电厂2×300MW第二台机组、利森水泥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建成投产。

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完成市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主干道、供电、给排水、消防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铁路专线、仓储物流、供气管网等配套设施。

加快大竹苎麻产业集中区、宣汉普光工业集中区建设,启动通川食品医药工业集中区、渠县工业集中区建设,搞好万源、开江工业集中区规划编制,推动一批企业入园建设。

深入推进“百亿工程”,加快培育达钢、普光天然气净化厂等“百亿企业”集团,扶持发展35户成长型企业。

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0户以上。

做好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跟踪监控,加强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的协调调度,不断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有效引导投资增长。

大力实施项目支撑战略,着力优化投资结构,重点抓好以交通、水利、环保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项目,以资源转化为重点的工业发展项目,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项目。

继续抓好“四个一批”项目,加快推进在建项目,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一批重大项目如期竣工投产。

加快项目前期工作,争取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立足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谋划储备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项目,确保项目有序接替。

积极搭建融资平台,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认真落实产品扶持和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政策,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

组织企业实施40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着力提高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9家省级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

大力推进市校科技合作,筹建硫化工工程技术中心,把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建成自主创新示范区。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争创省级以上名牌产品5个。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搞好引智工作。

抓好生态文明建设。

认真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所有公共服务机构带头节能降耗。

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支持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技术改造,抓好达钢集团干法熄焦、达竹煤电瓦斯抽采利用等技改项目实施工作。

加大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抓好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监管,促进水质和环境空气质量继续好转。

严厉打击违法用地、乱占耕地和私挖滥采矿产资源的行为。

强化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

积极做好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

全年削减二氧化硫15000吨、化学需氧量3500吨,氨氮控制在3300吨内。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面貌不断改善。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做大做强优质粮油、畜禽、苎麻、水果四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中药材、油橄榄、富硒茶叶、蔬菜花卉四大特色产业,巩固提高“一乡一业”专业乡镇2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200个,新建“一乡一业”专业乡镇1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30个。

突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顺鑫鹏程、金桥麻业、八仙桥食品、天友西塔乳业、天源油橄榄等龙头企业。

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制定并实施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做大做强“中国富硒农产品”品牌。

加快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努力使粮食总产达到284万吨以上。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农业气候适应性论证工作,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动物食品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认真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抓好40个省级示范村建设,新启动建设7个市级示范镇、30个示范村。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完成通乡油(水泥)路355公里、新增30个乡通油(水泥)路,完成通村公路1100公里、新增131个村通水泥路和278个村通公路,新建乡镇客运站点18个。

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35个场镇和1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12个旱山村和缺水村治理。

整治病险水库57座。

改造中低产田土6.75万亩,“金土地”工程整理土地3.9万亩。

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9万口。

改扩建“农户科学储粮示范工程”2000个。

启动实施48个扶贫新村建设,解决3.37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2.78万农村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加快农产品专业市场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专合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

继续实施“百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和“科普惠民”工程,着力打造“川厨师”、“川建工”、“川妹子”等特色劳务品牌,全年培训农民工11万人(次)。

大力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