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政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3356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胶州市政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胶州市政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胶州市政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胶州市政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胶州市政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胶州市政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胶州市政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胶州市政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胶州市政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胶州市政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胶州市政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胶州市政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胶州市政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胶州市政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胶州市政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胶州市政府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胶州湾产业新区承载高端产业和生态新城的功能初步形成。

坚持国际化视野、高起点定位,着力打造75平方公里“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风景优美、生态宜居”的滨海新城。

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总长67.9公里的14条主干路网全面拉开,变电站、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加快建设,13平方公里核心区实现“九通一平”,跃进河以南区域完全具备项目承载条件。

争取上级支持,总投资15亿元的双积路、海湾大桥胶州连接线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全面展开,直接连接青岛市主城区指日可待。

事关产业新区长远发展的胶州湾三河入海口岸线保护工程经过数次协调、极力争取,已由国务院正式批准。

2.1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区奠基开工,如意湖、金湖岸线景观建设全面展开,3.2平方公里湖景风貌和75万平方米绿化效果初步展现。

项目引进成效显著,已签约落户项目6个、总投资500亿元。

东方风电装备10万平方米厂房建成主体;

香港新恒基东方之光科技项目、台湾禧通科技项目已经开始资金到位,为我市建成全国最大、世界一流的千亿级光电产业基地奠定基础;

金田阳光青岛国际商贸交易展示中心、新加坡亚星(胶州)信息产业园、北京英蓝青岛国际服务外包科技城等项目正在进行开工建设前期筹备,为我市建设现代服务业高地赢得了先机。

曾经的荒凉滩涂,现已成为众多世界级创新型企业集团争相进驻、竞相发展的热土。

少海新城特色休闲度假景区功能初步显现。

着眼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湖景新城,16平方公里少海新城初步展现“东方古埠、北国江南”的城市风采。

少海新城三年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土地征迁全面完成,“一环两纵三横”路网体系和营旧路少海段全线贯通。

南湖景观建成开放,少海长堤、游人广场及水上游乐区、体育旅游公园成为市民亲水休闲、观光旅游的重要去处。

商业娱乐岛完成主体,以中国秧歌城、高丽亭馆等七大人文景观为主体的板桥镇基本建成。

北湖植物园、爱琴岛、白鹭洲度假村建设扎实推进,9万平方米奥特莱斯购物广场主体竣工,欧洲镇特色商业街、中信森林湖等商业地产项目加快建设。

少海新城创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成为“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十大项目”和山东省37个重点旅游项目之一。

昔日的不毛之地,正向一个休闲度假胜地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迅速崛起。

胶州湾国际物流中心陆港功能优势日益突出。

着力打造以多式联运为主导、以货物中转分拨为核心的6平方公里国际化铁路物流中心区。

中国铁路集装箱青岛中心站正式运营,由持续多年的项目启动期整体跨入提升运力、扩大运量的加速发展期,服务半岛、辐射全国的陆港功能初步显现。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中心区实现“七通一平”,老北外环、胶平路等外围交通改扩建工程基本完成。

海关、国检进驻取得突破性进展,物流大厦主体竣工。

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格局日益形成,中国物流、艾法史密斯机械等一批总投资24亿元的产业项目扎实推进。

胶州湾国际物流中心作为国际货运进出山东半岛、连接内陆与海外市场的黄金节点,集聚辐射效应不断扩大。

(三)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高端项目引进实现新跨越。

始终坚持开放带动、项目拉动战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产业调整振兴的动力明显增强。

大力实施定点、定向、定位招商,累计实际利用内资322亿元,到账外资11.37亿美元。

2010年到账外资3.32亿美元,超青岛计划1.52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项目引进实现“三个重大突破”:

高新技术项目引进实现重大突破,累计达到78个、总投资335亿元。

总投资22亿元的青岛软控胶州装备产业园是国家轮胎中心唯一技术支持项目,具备亚洲一流的橡胶生产装备制造技术;

崇友电梯、奥普莱电机等项目的产品技术世界领先。

大项目引进实现重大突破,累计引进投资过10亿元或过亿美元项目22个。

年产600万台的海尔无氟变频空调专业化创新基地,立足国际领先、全国最大的发展目标,主要生产代表未来生活方式、顺应低碳环保潮流的创新产品,投产后年产值200亿元,将成为国内首个全产业链无氟变频空调创新龙头基地。

服务业招商实现重大突破,服务外包、电子商务、五星级酒店、金融商务中心等高端业态项目纷纷落户,服务经济转入跨越发展新阶段。

(四)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制造业升级、服务业转型明显加快。

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商贸活市,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高端产业规模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效显现。

传统制造业实现高端化发展。

深入开展“企业发展年”和“携手企业千人行”活动,综合运用担保融资、基金扶持、搬迁奖励、组建行业协会等政策措施,推动传统产业由加工制造向研发制造和自主创造迈进,产业发展能力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区第21位。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22家,比“十五”末增加555家;

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10亿元,是“十五”末的2.1倍。

机械装备、食品加工、服装鞋帽、木器家具“四大制造业集群”高端化、基地化、品牌化发展势头强劲。

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超过300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是“十五”的5.8倍和5.5倍。

累计新发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17项,“国家运动帽生产标准”成为全国制帽行业首个国标。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36%,比“十五”末提高12.3个百分点。

增资投产项目累计达到1021个,中集、欧堡等34家外资企业和武晓、春明等50家本土企业均增资扩产3次以上,建成风电装备、塑料机械、船用锅炉等20余个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产品基地。

中集集团冷藏半挂车项目,拥有14项专利技术,填补国际市场空白,中集胶州基地销售收入有望3年内超过50亿元。

省级以上著名品牌达到31个,比“十五”末增加24个。

东方铁塔集团成功上市,品品好、海众锅炉等一批企业进入上市程序,我市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的势头良好。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目标圆满完成。

服务业实现转型发展。

完善服务业统筹发展机制,新兴业态与传统业态同步跨越。

整合发展西部商贸区,钢材、家居等市场群扩张加速,辐射带动力增强,总投资16亿元的青岛禧徕乐国际家居生活广场启动建设,业态质量和功能布局实现重大突破。

现代物流业布局更加优化,累计新增物流企业142家,形成了北部以生产资料物流、南部以生活资料物流、东西部节点以散货配送为主的发展格局。

零售商业取得突破发展,利群购物广场正式营业,银座购物中心、维客购物中心将于年内启用。

金融业实现跨越发展,累计引进银行机构6家,新成立融资担保及小额贷款公司8家,贷款余额由2005年的53亿元增加到173亿元,存贷比由50%提高到61%。

建筑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产业地位更加巩固。

我市被评为“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和“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

(五)特色精品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始终坚持打造特色精品城市理念,精心规划建设,城市功能形象显著提升。

规划引领作用增强。

着眼接轨大青岛发展格局,编制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实施全球招标和知名专家评审,高标准完成胶州湾产业新区、少海新城等各项规划设计,修编新城区控规及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98平方公里,中等城市框架全面拉开。

完成村庄布点规划,城乡规划实现全覆盖。

发挥城规委职能作用,规划执行的严肃性、规范性得到有效维护。

城市建设更加靓丽。

以片区改造、“三河”整治为重点,提升老城区景观形象。

积极推动片区规划、片区拆迁、片区建设,启动46处拆迁改造,15个城中村完成拆迁,庄里头、向阳市场等重点片区顺利回迁,老城区商业核心区基本建成。

加快实施总投资18.7亿元的“三河”整治工程,沿河21处地块19.8万平方米拆迁基本结束,一期工程已收尾,“三河”部分地段初步显现以水为轴、以绿为体的生态景观环境。

以中轴线景观塑造、商住开发及城市功能完善为重点,全力加快新城中心区建设。

北轴线景观基本建成,水岸府邸、御花园等高层建筑已竣工,市民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主体封顶,市民期盼的“三大中心”将于年内正式开放;

新城区商圈日益形成,3.5平方公里核心区进入功能设施加速完善、人气商气加速集聚、整体形象加速显现的新阶段。

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持续开展“畅通城市、整洁城市、安静城市”三大行动,荣获“山东人居环境奖”,成功创成“国家园林城市”。

累计投资8亿元,实施杭州路、胶州路等36条道路改扩建工程,主干道实现南北贯通,真正形成“五纵五横”市区交通网络。

站前大道完成路基、桥涵建设,作为我市发展新的重要轴线,将有效激活沿线区域发展潜力。

城市公共交通设施日益完善,公交线路增至24条,胶济客运专线胶州北站正式运营,我市人流集聚疏散功能实现历史性跨越。

背街小巷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城市节点绿化及景观建设全面铺开,广州南路样板街、韩国风情街等商业街面貌明显改观。

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42个小区无物业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完成升级扩建,覆盖7个街道办事处工业集聚区的雨污管网建成启用。

人均公共绿地增至11.9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5.1%。

(六)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

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新型城镇化步入快车道,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胶东、营海实现撤镇设街道办事处,全市城镇化水平由2005年的49.8%提高到63%。

镇域经济实现整体跨越。

镇级财政收入全部过2000万元,其中8个镇办过亿元。

镇级工业集聚区规模档次显著提升,青岛市中小企业创业园启动建设。

以“三集中”为特点的小城镇建设成效明显,所有镇启动驻地改造开发,新建农村社区46万平方米。

8个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镇”。

李哥庄、铺集两个重点镇发展良好,李哥庄被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严格落实惠农政策,累计发放涉农补贴4亿多元,农民政策性收入不断增加。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在建成“四个15万亩”农业示范区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8.34万亩,农机化水平提高到85%,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19家。

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治理大沽河、洋河等骨干河道37.6公里,完成35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新建扩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2处,农民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累计新造林11.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8.26%。

东营一级渔港码头一期完工。

“胶州大白菜”作为青岛首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创成中国驰名商标;

“里岔黑猪”等11个品牌通过省和国家无公害畜产品认证。

我市被评为“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市”。

新农村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累计投资7亿元,率先实现村庄“五化”全覆盖,新农村建设由普及村庄“五化”转入改善群众生活、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的新阶段。

健全农村公路“建管养”长效机制,累计投资25.32亿元,完成省道、国道大中修197公里,硬化改造农村公路770公里,在青岛五市率先实现“村村通”,“十一五”成为农村道路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五年,“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累计投资2.77亿元,建成新农村电气化村庄562个,成为全国首批新农村电气化先进县市。

城管执法、物业管理实现向镇村延伸,垃圾集中清运扩展到260个村庄,在青岛市率先建成一批污水收集处理试点村,农村环境明显改善。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汽车下乡”活动深入开展,连锁超市、放心农家店实现镇村广覆盖,农民消费层次大幅提升。

(七)持续改善民计民生,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更加巩固。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累计安排政府实事工程49件,总投资30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340元和10067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倍和1.73倍,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4.9%和11.6%。

我市荣膺“2010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教育事业不断进步。

教育投入逐年提升,累计达到33.5亿元,是“十五”的2倍。

建立健全学生资助、补助体系,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部免除。

着力改善办学条件,连年实施“三新”、“双热”、“双安”等教育实事工程,新建改建教学楼面积33.5万平方米,青岛市标准化学校达到70%。

高标准建成启用职教中心、特教中心,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教育“三统”改革率先完成,生均公用经费大幅提高,城乡教育资源趋于均衡。

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学前三年入园率、高中入学率和适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比重分别由“十五”末的92.1%、87.3%、76.5%提高到95.6%、99%和90.8%,名牌高校录取学生人数实现历史性突破。

文化传承成效突出。

扎实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城隍庙等多处历史遗存完成修复或建成开放。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成功举办两届中国秧歌节,我市被确定为中国秧歌节永久举办地,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秧歌之乡”、“中国剪纸之乡”等称号。

市镇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数字电视覆盖城乡。

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升。

投资1.4亿元,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所有卫生院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实现零差率销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由“十五”末的30元提高到150元,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问题基本解决。

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完成全部镇卫生院改貌达标和717处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成为青岛五市启动最早、标准最高、完成最快的样板工程。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完善,传染病防控能力大幅提高。

社保体系更加健全。

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五保供养、社会救助实现全覆盖。

城乡低保完成3次提标,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270元和每人每年1800元。

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项目惠及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民经济适用房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提高到32.2平方米和37.1平方米。

27个库区移民村生产生活困难问题基本解决。

残疾人安居工程惠及634户贫困家庭,集中托养取得重大突破。

支持开展“周行一善”活动,特殊困难家庭得到有效救助。

平安建设深入民心。

累计增加人防、技防投入4.5亿元,城乡巡逻力量和街面防控能力不断增强,市镇村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治安实现根本好转,群众安全感和社会满意度显著提升。

认真落实市级领导公开接访、“六长”接访等制度,信访积案实现100%化解,被评为“山东省信访工作先进市”。

完善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法治胶州”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我市成为首批“全国法治创建先进市”。

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机制和企业主体责任得到较好落实,应对突发事件防控机制日益完善。

社会各业全面进步。

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两届全民运动会,我市输送的运动员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赢得两金一铜的好成绩。

人口计生工作跨入全国先进行列,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成功创成“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市”和“全国计生协会工作先进市”。

第二次经济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圆满完成。

镇村档案管理模式全国领先,史志、地震、机关事务工作成为全省先进。

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外事侨务、贸促、对台、对口支援、老龄、民族宗教、盐务、烟草专卖、邮政通信、气象、水文、红十字、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等工作都取得了新进步。

(八)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行政执行力明显增强。

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打造行政服务中心、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信访中心等“五大中心”,行政效能显著提高。

建立健全电子监察网络,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得到严格落实,网上审批系统高效运行,市镇村便民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坚持定期向市人大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累计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714件、政协委员提案713件,办结率、满意率均达到100%。

坚持重大决策专家咨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市长信箱、公开电话、行风在线等群众诉求渠道不断拓宽,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以土地、环保等执法领域为重点,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

政府机构改革“三定”任务圆满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和文化执法体制改革顺利结束。

财政预算的规范性和约束力显著提高,政府审计、监察力度不断强化,一批损害群众利益的人和事受到严肃查处,我市纠风工作模式在全国推广。

各位代表,五年来,面对起伏多变的宏观环境和市场形势,面对来自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新要求、新期待,全市上下始终坚持高起点不停步、高平台迈稳步、高追求探新步,放眼世界,未雨绸缪,务实求进,谱写了胶州发展史上又一部新篇章!

这五年,是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是人民群众生活更加殷实幸福的五年,也是广大干部和各界群众团结一心、开拓奋进、创新实践的五年!

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个领域的同志们,向为胶州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全市人民,向历届市级领导班子的各位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全市机关干部,所有驻胶单位、驻胶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向所有来胶的建设者和劳动者,所有参与、支持和关心胶州发展的海内外投资者、朋友们和港澳台同胞,表示衷心的感谢!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

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城中村改造任务繁重,城乡一体化进程还需提速;

人才、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更加突出,水系治理、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社会公共服务尚不能完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还需付出更大努力;

社会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少数政府工作人员在解放思想、执行落实、服务效能、廉洁勤政等方面与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等等。

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前景展望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将是胶州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

当前,胶州已进入工业化调整优化、城市化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突破的崭新阶段,我市能否在新一轮产业分工中抢占先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领先一步,直接决定了城市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地位。

对此,我们必须以世界眼光和国际标准,审视形势的变化,坚定发展的目标,率先突破、锐意进取,努力在转型升级中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站在新起点,“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加快提升开放经济、创新经济、服务经济发展水平,着力打造装备制造业基地、新兴产业高地、商贸物流业枢纽、历史文化名城,努力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青岛特色新区。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

围绕打造“幸福和美新胶州”的愿景目标,实施倍增计划,实现两个率先(即各项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比“十一五”末增长一倍,率先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快向青岛特色新区跨越。

根据上述目标,今后五年将突出抓好“三大工作重点”:

加快产业结构由传统业态为主向传统与新兴业态同步跨越转变,推进产业现代化水平实现新提升。

按照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商贸物流业、现代服务业“四轮驱动”的思路,打造高端主导、优势集聚、特色鲜明、彰显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促进传统制造业扩张升级,力争传统制造业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全国领先的产品基地发展到30个以上,全行业产值或全产业链产值过百亿的产业集群发展到3个以上;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到2015年,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据工业经济半壁江山,培育形成空调整机、平面显示、新能源整车等3~5个百亿级产品基地或产业集群,将新型半导体及关联产业建成千亿级光电产业集群,产值过百亿元企业达到5家以上,真正实现我市“大型企业集群、高端产业集聚”的理想。

加快以商贸物流为主导的传统服务业信息化、国际化进程,推动区域性市场升级为国际化市场,胶州湾国际物流中心建成国际货运中转分拨中心;

加快金融、旅游、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四大业态升级为服务业支柱性产业,努力建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金融重镇、旅游目的地、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和文化名城。

到2015年,力争服务业营业收入过200亿元的产业发展到3~5个,服务业比重提高到43%以上。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农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品牌农业和农民联合专业合作社四项重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推动农业生产进入以规模经营和现代科技为主导,标准化生产、公司化运作的新时代。

加快城市形态由分散布局向有机联系转变,推进城市特色化水平实现新提升。

按照打造特色精品、促进城市风貌和空间布局对接融合的发展导向,推动市域内各主体功能区实现紧密衔接,加快融为一体。

着力构建“三大发展平台”与新老城区联动发展的城市格局,产业新区建成高度现代化的城市景观和功能环境,实现与青岛市主城区全方位对接,成为现代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生态宜居的滨海新城;

少海新城建成休闲度假、购物旅游、定居创业的地标场所和国内知名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加快老城区改造提升,城中村拆迁改造、“三河”整治全面完成,商住核心区提档升级,西部商贸区与城区西北部实现功能对接、融合发展,初步建成商贸发达、现代宜居的综合商务区;

不断完善新城区功能,推动以城市中轴线为主轴的现代化城市景观、功能环境向南北延伸、东西拓展,实现新老城区、少海新城、产业新区有机联系,真正形成170平方公里现代化中等城市发展框架。

到2015年,力争全市人口规模达到13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8%。

加快城乡由二元格局向一体发展转变,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实现新提升。

按照城乡统筹、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基本要求,初步形成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联动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全面提升小城镇功能形象,加快推动李哥庄、铺集两个重点镇向小城市转型升级,突破发展一批特色精品小城镇,科学确定中心村布局,不断提高农村社区功能档次,基本实现基础设施城市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完成城乡教育均质化布局,所有学校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