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必备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34685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必备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复习必备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复习必备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复习必备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复习必备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复习必备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复习必备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复习必备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复习必备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复习必备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复习必备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复习必备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复习必备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复习必备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复习必备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必备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

《复习必备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必备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复习必备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

复习必备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岳麓版必修1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从容说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主要大国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

战争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所有资本主义强国,欧洲列强和日本遭到严重削弱,美国成为战后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苏联在战争中提高了国际地位,成为唯一能与美国匹敌的大国。

由于美苏两国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分歧,使两国战时盟友关系破裂。

美国为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对苏联发起“冷战”,其政治表1现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经济表现是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军事表现是北约的建立。

苏联则针锋相对,经济上与东欧国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成立华约。

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格局出现,标志着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两极对峙格局是以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它的形成和发展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造成欧洲的分裂与紧张局面;其次,两个超级大国的军备竞争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威胁之下,但同时,双方势均力敌,又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三,美苏两大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在亚太地区的争夺中,美国先后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教材重点介绍了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及其影响。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冷战”的兴起以及北约和华约,而“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重点

“冷战”的兴起;北约和华约;“冷战”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冷战”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教具准备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的基础知识

(1)掌握“冷战”兴起的背景、原因及形成过程。

(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对国际关系发展的重大影响。

(3)“冷战”中的“热战”。

2.理解和运用

(1)理解“冷战”主要是由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分歧而引发的,但根源则是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

(2)两极格局的特点是两种不同制度的国家在经济上的封锁与反封锁、军事上的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意识形态上的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相结合。

(3)两极格局的形成是以美苏国家实力势均力敌为基础的,它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另一方面,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

分组进行预习。

三个子目录由三个组分别承担:

①每组概括各自子目录的知识要点。

②以课件形式展示知识要点。

③搜集与该子目录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备回答其他组的提问。

④对其他两个子目录的内容进行设问。

第四组负责总结本课的知识结构,以课件形式展示,并作出相应解释。

2.阅读材料,分析认识美苏战时盟友关系破裂的原因。

3.通过学习,分析两极对峙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4.讨论是否应该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认识意识形态对处理国际关系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两极格局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在国际交往中,外交政策的制定,是以最大限度维护本国利益为前提的;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是以它的实力为基础的,尤其是经济实力,决定着国际地位。

2.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正确认识意识形态差异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认识意识形态的差异是形成矛盾冲突的根源,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共同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作出了贡献。

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分歧只会加深国际矛盾,威胁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式

以小组为单位,将本课内容按三个黑体字标题分成三部分,分配给三个小组。

小组内分工要求:

①概括知识要点。

②将知识要点制作成简单的课件,上课时分别派代表展示。

③搜集与本组任务相关的资料,以备其他小组的提问。

④预习其他两个子目录,设计一些问题,上课时向其他两小组提问。

第四小组通篇预习,设计本课的知识结构,制作成课件形式,派代表展示,同时对三部分内容进行设问,上课时向其他三小组提问。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单元引言,能否提出一个令你感到陌生的历史概念?

我对“冷战”的概念比较陌生。

什么是“冷战”?

美苏之间展开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较量和对抗的形式。

“除战争以外的一切较量和对抗”是什么意思?

就是没有武力的对抗,没有诉诸战争的对抗。

这位同学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冷战”就是不打仗的战争。

那么除了打仗之外,国与国之间还有什么形式的较量呢?

政治、外交手段,制造国际舆论,经济封锁和制裁都是两个国家之间的较量形式。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这节课,看看这节课讲到了哪些除了战争之外的国与国对抗方式。

当然,同学们也需要考虑一个问题:

“冷战”是不是一定没有武力对抗?

学习完本课,大家会找到答案。

推进新课

 板 书:

一、“冷战”的兴起

(教师准备)

设问:

(1)“冷战”在怎样的背景下兴起?

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

二战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苏联则是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美国实行称霸全球的战略,视苏联为主要障碍;

苏联为维护国家利益,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2)“冷战”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国家利益的冲突——主要原因。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矛盾根源。

(3)“冷战”的概念及其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概念:

(略)

开始标志: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4)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苏联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目的:

复兴西欧,增强遏制苏联的力量;

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为美国称霸世界政策服务。

苏联的应对措施:

与东欧国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知识要点:

(1)“冷战”兴起的背景

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重大变化:

两大社会制度对立、国际力量对比变化。

战后美苏对外政策:

(略)

(2)“冷战”兴起的原因

国家利益的冲突——主要原因。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矛盾根源。

(3)“冷战”的兴起

标志——杜鲁门主义(政治上的表现)。

实施——马歇尔计划(经济上的表现)。

苏联的对策——成立经互会。

课堂控制:

(1)第一小组派代表展示知识要点,作简要描述。

(2)由其他小组就该目内容对第一小组提问,由第一小组成员解答。

(3)教师对提问与解答作相关评论。

(4)教师就知识要点和其他各组提问的遗漏之处,根据自己的准备作相应补充。

 板 书:

二、北约和华约

(教师准备)

设问:

(1)北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美国倡导成立北约的目的是什么?

背景:

1948年,美苏“冷战”出现第一次高潮,美国加快分裂德国的步伐,导致柏林危机出现,美国乘机渲染战争气氛,提出建立针对苏联的军事集团。

目的:

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实质上是为美国称霸世界战略服务,是“冷战”的军事举措。

(2)华约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

它的出现有什么重大影响?

背景:

美苏“冷战”的发展,北约的建立;为了对抗北约,1955年苏联联合东欧国家建立华约。

影响:

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标志着两极对峙的格局正式形成。

(3)“冷战”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两极对峙格局对国际关系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造成欧洲的分裂与紧张;美苏对抗、军备竞争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但双方势均力敌,彼此不敢动武,避免了新的大战的爆发;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知识要点:

(1)北约的建立

背景:

“冷战”的第一次高潮——柏林危机。

美国的意图:

遏制苏联;加强控制西欧。

成立:

1949年,美、英、法、意等12国建立北约。

(2)华约的建立

背景:

北约建立;为对抗北约。

建立:

1955年,苏联与东欧七国建立华约。

影响:

两极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3)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

造成欧洲的分裂与紧张;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使世界避免了新的大战的爆发;

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课堂控制:

(1)第二小组派代表展示知识要点,作简要描述。

(2)由其他小组就该目内容对第二小组提问,由第二小组成员解答。

(3)教师对提问与解答作相关评论。

(4)教师就知识要点和其他各组提问的遗漏之处,根据自己的准备作相应补充。

 板 书:

三、“冷战”中的“热战”

(教师准备)

设问:

(1)怎样理解美苏全面“冷战”过程中还要进行局部“热战”?

美苏之间采取“冷战”的方式主要是基于双方实力势均力敌;加上通过二战的深刻教训,谁都没有决心进行武力对抗。

因此,在美苏对抗的最前沿——欧洲,采取了全面“冷战”的方式。

而美苏对抗还表现在对亚、非、拉美的争夺中。

在争夺亚、非、拉美这些“中间地带”时,不惜采取武力,发动局部战争。

因此在全面“冷战”的同时,还爆发了局部的“热战”。

(2)“热战”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朝鲜战争:

以中朝的胜利而告终。

它沉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使两个朝鲜的局面最终稳定下来,给地区和平带来负面影响。

越南战争:

以美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再次挫败了美国的侵略政策,使美国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能力相对衰弱;在资本主义世界里,美国的相对衰弱和西欧、日本的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呈现三足鼎立的局势;同时使苏联在军事实力上大体赶上美国。

“热战”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使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知识要点:

(1)“热战”的主要表现: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2)朝鲜战争及影响。

(3)越南战争及影响。

课堂控制:

(1)第三小组派代表展示知识要点,作简要描述。

(2)由其他小组就该目内容对第三小组提问,由第三小组成员解答。

(3)教师对提问与解答作相关评论。

(4)教师就知识要点和其他各组提问的遗漏之处,根据自己的准备作相应补充。

知识拓展

何为国际关系格局?

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因素有哪些?

国际关系格局,实际上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强国力量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秩序和利益分配体系,是国与国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

两极对峙格局即在美苏两强实力相对均衡的基础上,根据美苏双方分割势力范围和世界版图的协议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

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因素:

强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强国之间利害关系和矛盾的发展变化。

而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的根本原因是国家之间实力对比的变化,包括经济、军事和政治影响力等。

两极格局的演变主要是由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尤其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国家实力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以经济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科技又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

由于美苏两国在两极对峙格局中,把过多的精力投放在扩张争霸上,导致两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

而日本、西欧等竞争对手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经济,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强,两极对峙格局不断朝多极化趋势发展。

课堂小结

老师准备本课知识结构——板书设计,用课件形式展示。

板书设计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的兴起

1.二战后主要国家的实力对比:

美苏两强并立

2.美苏盟友关系的破裂

原因——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

二、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表现

(1)美苏全面“冷战”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冷战”开始)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与经互会成立

军事上——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2)局部“热战”

2.影响

(1)造成欧洲的分裂与紧张

(2)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3)使世界避免新的大战的爆发

(4)严重破坏世界和平

活动与探究

1.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如果出现有学生提出当堂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布置分组查询研究。

2.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认识两极对峙格局对新中国外交产生的影响。

习题详解

解析与探究

1.苏联:

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并把社会主义制度推广到那里。

美国:

攫取世界霸权。

2.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

自我测评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与经互会成立。

军事上——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2.答案见“北约和华约”部分的知识要点(3)。

备课资料

1.杜鲁门

杜鲁门(1884~1972),美国第33任总统(1945~1953)。

出生于密苏里州,中学毕业后参加工作,是20世纪美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上过大学的总统。

他性格倔强、果断,工作踏实、讲究实效。

1917年入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晋升为陆军少校。

1919年复员。

1922年,在民主党的支持下,出任密苏里州杰克逊县东区的县法官。

1934年,当选参议员;6年后,再次当选。

他长期支持罗斯福的政策,被选为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的竞选伙伴。

1944年成为美国副总统。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总统逝世,他继任为总统。

1948年,获得连任。

他在位期间,下令对日本投放原子弹,对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结束作出了贡献,同时也推动了美国战后经济的恢复和民用工业的发展。

在民权、社会保障方面,他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

在战后对外政策上,他积极谋求世界霸权,同苏联进行“冷战”,推行复兴西欧的马歇尔计划,支持中国国民党发动内战,扩大侵朝战争,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他著有《杜鲁门回忆录》。

2.战后初期的美国和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军事上,美国军队人数达到1200万,拥有航空母舰30艘,垄断了核武器,在50多个国家里建立了500多个军事基地。

经济上,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总产量的60%,黄金储备的59%,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控制了世界金融;还通过《关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战争的胜利使苏联的军事实力空前强大,政治威望空前提高。

到1945年,苏联拥有军队1140万,军事工业仅次于美国。

战争使苏联领土扩大,建立起“东方战线”,西部邻国的一些地区先后划入苏联的版图。

在亚洲,苏军进驻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占领日本北方四岛。

在苏联的影响和帮助下,欧亚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杜鲁门主义的直接起因是1947年2月英国驻美国大使馆向美国发出照会,希望从4月1日开始,由美国接手原由英国承担的对希腊和土耳其的援助。

美国政府接到照会,立刻意识到英国是在向美国交出世界的领导权,而美国应该当仁不让地接过来。

希腊和土耳其地处黑海海峡两侧,位置十分重要。

两国国内共产党和左派力量相当强大,而苏联也早已把该地区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了。

1946年希腊内战爆发。

英国担心一旦无力援助两国,苏联势力势必扩大。

美国当然不能坐视两国落入苏联之手,于是,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形成了美国战后外交政策长期遵循的总构想,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4.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曾通过联合国救济总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给西欧国家提供90亿美元的贷款。

但是,欧洲没能走出经济的恶性循环。

美国担心工人运动兴起,同时,欧洲经济困难使他们无力购买美国产品,于是美国意识到欧洲的复兴和美国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著名演讲,提出欧洲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已经极为恶化,需要帮助,如无实质性的外援,任其发展,必然引起社会动乱。

这种情况对美国必将带来严重后果。

因此,美国应该尽可能帮助欧洲恢复正常和健康的经济。

经过几个月的酝酿,1948年3月,美国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到1952年,共提供130多亿美元的援助。

5.柏林危机和德国分裂

德国无条件投降后,1945年6月,苏、美、英法四国签署一系列协议,对德国领土和首都实行分区占领。

1947年1月,英美占领区合并,这是分裂德国的开始。

此后,随着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德国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战区。

德国的复兴和发展成为美国称霸欧洲的重要战略步骤,于是,美国加快了德国分裂的步伐。

不久,法占区与美英占区合并,使德国政治经济走上全面分裂的道路。

1948年6月,美、英、法决定在西方占领区和西柏林实行货币改革,成为柏林危机的导火线。

作为反击措施,苏联在苏占区也实行货币改革,并从6月24日起,全面切断西方占领区同西柏林的水陆联系,柏林危机形成。

这是战后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双方虽然剑拔弩张,但都没下决心走向武力对抗。

不久双方达成协议,柏林危机暂时缓和。

但是,德国分裂的形势已经不可逆转。

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两个德国的局面最终形成。

6.北约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称“北大西洋联盟”或“北大西洋集团”,简称“北约”,是战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维护其在欧洲的地位,联合西方国家建立的军事政治组织。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决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年8月24日各国完成批准手续,该组织正式成立。

希腊、土耳其于1952年2月18日、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6日、西班牙于1982年正式加入该组织。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欧洲的政治与安全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北约的职能转变为政治军事组织。

1991年12月,北约首创成立了由北约国家、前华约国家、独联体及波罗的海三国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

1994年1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首脑会议一致通过了同中欧、东欧国家和俄罗斯建立“和平伙伴关系”的方案。

1997年5月,为“把北约与伙伴国的政治军事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加强欧洲和大西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北约国家与伙伴国家外长共同决定成立欧洲北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

该组织的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

华约解体后,北约谋求扩大其使命,如维持和平和通过对话促进区域稳定等。

7.华约

简称华约组织或华约,是针对1949年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1955年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而由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包括民主德国)成立的,全称为《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该条约由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起草,1955年5月14日于波兰首都华沙签署,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其他全部加入华约组织。

条约规定:

“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北约、华约两大国际组织的成立,也标志着双方以“冷战”为形式的军事对抗正式开始。

1968年8月华约组织武装力量曾对捷克斯洛伐克进行了大规模武装入侵。

阿尔巴尼亚于1968年9月13日宣布退出华约。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统一后退出华约。

华约于1991年3月31日停止一切活动,官方于1991年7月1日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签署了关于华沙条约停止生效的议定书,正式宣布解体。

8.两个朝鲜的形成

二战末期,苏联对日宣战后不久,苏军进入朝鲜。

美国政府在匆忙中将北纬38度线定为美苏军事分界线,作为两国在朝鲜的对日军事行动分界线。

1945年8月15日,杜鲁门致函斯大林,表明美国的意图,斯大林很快复函表示同意。

9月8日,美军在仁川和釜山登陆,占领朝鲜半岛北纬38度线以南地区,而已经占领38度线以南地区的苏军则退回38度线以北。

美国在朝鲜南部扶持亲美政权,利用它在联合国的影响,促使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在朝鲜南部进行选举。

1948年8月15日,大韩民国成立,李承晚任总统。

美国还推动第三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承认大韩民国的合法地位。

针对南朝鲜政府的成立,1948年9月9日,朝鲜北部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为首相。

至此,两个朝鲜的局面形成。

9.朝鲜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爆发内战。

为实现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杜鲁门总统于6月27日发表声明,公然宣布出兵朝鲜。

同一天,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胁迫联合国成员国随从美国侵略朝鲜的决议。

接着,美国纠集英法等15国组成“联合国军”,侵略朝鲜。

战争最初,北朝鲜人民军占有优势,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战争形势恶化。

10月19日,联合国军占领平壤,把战火烧到中国东北边境。

朝鲜劳动党和政府要求中国出兵援助。

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19日赴朝参战。

经过三年奋战,中朝军队共歼灭敌人109万人,击落、击伤敌机12000多架,击毁、击伤敌坦克2690多辆,击毁其他车辆和武器不计其数。

1953年7月27日,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将军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朝鲜战争结束。

10.越南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南、老挝、柬埔寨人民经过武装斗争和起义,先后取得了独立。

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在越南北方的河内以临时政府的名义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并积极采取行动恢复越南的统一。

与此同时,在越南南方,一直坚持反共的吴庭艳,于1955年10月在美国的支持下,在西贡成立新的政府。

1961年5月,为防止吴庭艳政权垮台,美国派遣100名代号为“绿色贝雷帽”的所谓“特种部队”进入南越。

1962年2月8日,美国在西贡设立了由保罗·哈金斯将军指挥的军事司令部,标志着美国开始直接介入越南战争。

1963年11月1日,美国在南越策动军事政变,杀了吴庭艳,换上了新的傀儡杨文明,并积极寻找扩大战争的借口。

接着,美军开始推行“饱和轰炸”和“焦土政策”,大规模轰炸越南北方。

与此同时,美国还不断增兵,到1967年,在越南的美军人数超过50万。

由于南方人民武装的坚决抵抗和越南军民团结一致,美国在越南耗费了巨大人力、物力却没有取得预想效果,还遭致国内外一致反对。

迫于国内外的强大压力,尼克松找到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希望他能帮助美国走出越战泥潭。

于是基辛格开始积极奔走斡旋。

1969年6月8日,尼克松总统在中途岛宣布:

在当年8月底以前,从越南撤出美军2.5万人。

这是尼克松政府从越南的第一次撤军。

迫不得已,美国在加强南越政权力量的同时,加快撤军步伐,驻越美军逐步减少。

1973年1月27日,美国经过长期谈判,与越南民主共和国在关于越南问题的《巴黎协定》上签字,宣告美国在越南军事行动的失败。

美军撤出后,在南越留下了2万多名军事顾问,并保留相当规模的海空部队,支援110万南越军队作战。

1975年春,越南北方军队和南方人民武装发动了著名的春季攻势,经过西原、顺化—岘港、西贡三大战役,击溃了南越军队。

1976年7月越南完成南北统一,越南战争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