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64515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2页
亲,该文档总共9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的学生活经验和所学过的上册的知识列举出我国各地在自然和人文方面存在的差别。

2.试运用地图简单分析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地理差异形成的原因。

3.知道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会列表比较该线南北两侧的诸多差异,理解其形成的原因。

4.了解划分区域的依据,知道依据不同,划分的区域不同。

掌握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并能合作探究出分界线的主导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读图、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中国的地理差异并探究其成因,进一步培养利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各种课堂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人地和谐相处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本的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各地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的形成原因。

2.记住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秦岭淮河,能够列表比较其南北两侧在气温、降水、农业学生产等方面的不同。

3.知道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了解其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利用图表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地理差异的主导因素。

体会这种差异对人们学生产、学生活的影响。

2.探究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了解区域差异的成因。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提问:

同学们,今天我们班请来了四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提前布置四位同学预习,做好准备),现在请他们一一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家乡情况好吗?

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同时用多媒体分别展示与四位学生口述内容一致的景观图:

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景观图和湖荡星罗棋布的长江三角洲农业景观图,依次打开。

问题:

四位同学的家乡景观相同吗?

为什么呢?

承转:

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和地形等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人文景观也千姿百态,各地的地域差异十分显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五章:

我国的地理差异。

 

以图像导入,加上学生口述说明,创设情境,导入我国地理差异,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明确学习的课题。

二、合作探究

多媒体出示本节课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读图:

分别出示中国地形图、中国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请同学们阅读三幅地图和课本P1的前三自然段内容,从宏观上感受我国各地的地理差异)。

承转:

各地的地理差异既有自然方面的,也有人文方面的,请大家结合刚才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的学生活经验试着说一说。

还可以补充更多的内容。

提问:

下面我们就看看广州人和哈尔滨人是怎样描述自己的学生活方式的,想一想原因是什么?

总结:

我国南北跨纬度广,距离长,南北气温、昼夜长短差异很大。

广州纬度低,全年气温高,白天时间较长,人们晚上活动丰富,很晚才休息;哈尔滨纬度高,除夏季几个月白天较长气温较高以外,全年气温较低,大部分时间非常寒冷,因此,晚上8点以后人们很少出门。

提问:

请同学们阅读P3小资料“我国饮食习俗的地方差异”,补充更多反映我国各地风土人情的事例。

(提示:

从衣食住行等方面)

承转:

有些自然地理事物,尤其是山脉,由于其两侧的地理差异明显,往往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就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其南北两侧在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

下面我们就看看具体有哪些差异。

指导学生填写表格:

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表一)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月平均气温

(高于0℃/低于0℃)

年降水量

主要地形

干湿地区

温度带

河流流量

典型植被类型

北方与南方的的人文差异:

(表二)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______为主

______为主

主要农作物

作物熟制

 

传统运输方式

陆地运输(汽车、马车)

传统民居

屋顶坡度_______,

墙体_____。

屋顶坡______,

墙体_____。

其他不同

(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自然组和人文组,安排学生读中国地形图、中国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以及课本P4秦淮南北地区农村学生活景观图,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完成表格内容。

自然组填表一,人文组填表二,然后小组间交流订正,看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提问:

南方地区和北地区在自然环境和学生活文化传统方面差异真的不小,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哪。

你们知道形成南北方在植被类型、河流流量方面差异的共同因素是什么?

总结:

北方地区1月份气温低于0℃,较为寒冷,年降水量在400毫米——800毫米之间,降水较少,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因此河流流量较小,植被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南方地区1月份气温在0℃以上,较为温暖,年降水量超过800毫米,降水较多,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河流流量大,植被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说到底是因为南北方的气候不同造成的。

承转:

我国各地地理差异巨大,为了方便认识,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

阅读P5最后两自然段,说说我国可以划分成哪些地理区域?

划分依据是什么?

总结:

同学们回答的很好。

我国地理区域有很多,划分依据不同,地理区域也就不同。

如依据行政管辖范围不同,我国可划分为省、县、乡等行政单位;依据夏季风的影响范围不同,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依据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我国可分为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等等。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知识。

指导学生读图:

(多媒体出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读中国地形图、中国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以及四大地理区域图,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小组,分别思考完成P6活动题。

然后小组间交流。

【教师学生共同总结】

A小组:

1.经过大兴安岭

(1)界线A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最接近;

(2)确定界线A的主导因素:

夏季风的影响或者年降水量。

B小组:

2.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1)界线B与1月份0℃等温线最接近

(2)界线B与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最接近;

(3)确定界线B的主导因素:

气候或者气温和降水。

C小组:

3.经过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一线

(1)界线C与我国地势一、二阶梯的分界线基本吻合;

(2)确定界线C的主导因素:

地形、地势(海拔)

三、布置作业

见学以致用。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

 

结合生活体验和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养成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的习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结合教材中的图文资料,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学生自由发言,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读图自学、归纳的能力。

 

由浅入深,使学生感受到我们已经接触过很多区域的划分,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

 

各小组能顺利完成任务,就说明他们对划分依据和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已经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师生共同总结,较好的达到了培养学生地理表述能力的目的,课堂形成了师生交流互动的局面。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自然环境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人文环境差异

秦岭——淮河:

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区域

二、四大地理区域名称

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

划分依据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读图描述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2.在北方地区地形图上找出本区的主要山脉、河流、地形区。

3.阅读齐齐哈尔、石家庄和延吉的气温和降水图,总结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阅读课文了解土壤特点分析气候与土壤对农业的影响

4.读图文资料总结本区的农业特色,试着分析农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用图,进一步熟悉学生读图、用图的方法。

2.通过观察气温降水图,总结气候特点,进而分析对发展农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发展农业的优势与不足,培养学生前面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了解国家为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而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讨论人们为应对春旱而采取的种种措施等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励他们为改变家乡的面貌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1.依图描述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2.利用地图识记北方的主要山脉、河流、地形区,了解农业特色。

【教学难点】

1.读齐齐哈尔、石家庄、延安的气温与降水图分析北方各地的气候差异,并说出其主导因素。

2.理解华北平原春旱的原因,了解人们的应对措施。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毛泽东诗词:

沁园春·雪,找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或大家齐读。

提问:

这首词描述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景观?

就让我们在这首大气磅礴的诗词中开始北方地区的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积极、高涨的情绪投入课堂。

2、合作探究

(一)概况

教师:

下面我们来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概况。

指导学生读图:

(多媒体出示北方地区地形图)安排同学们结合P9前两段课文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并把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在图上做标记。

1.描述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2.找出本区的主要山脉、河流和三大地形区。

学生展示问题的答案,个别地方老师进行指导或补充。

板书:

位置和范围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

1.(指图)北方地区位于大兴安岭和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纬度范围:

33°N——53°N,位于中纬度,北温带。

2.(指图)北方地区包括东北三省黑、吉、辽;黄河中下游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以及甘肃、宁夏的东南部,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

板书:

山脉和河流

3.(指图)北方地区的主要山脉有: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秦岭;主要河流有:

黑龙江、松花江、海河、黄河、淮河

三大地形区是:

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承转:

以上我们明确了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知道了北方的主要地形,下面我们再来学习本区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

(多媒体出示我国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要求学生读图结合P9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读1月份气温分布图,找出1月0℃等温线,说出北方地区1月份气温在多少度以下?

2.读7月份气温分布图,说出北方地区7月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在多少度以上?

3.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说出北方地区的年降水量大致是多少毫米?

4.说出本区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

北方地区1月份的气温在0℃以下;7月份大部分地区气温在20℃以上;降水量大致在400——800毫米之间;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提问:

北方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但本区地域辽阔,跨经纬度较广,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三部分,它们的气候特点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多媒体出示:

齐齐哈尔、石家庄、延安三城市的各月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1.说出三个城市共同的气候特征。

2.比较齐齐哈尔与石家庄的气候差异,并说出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3.比较延安与石家庄的气候差异,并说出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

1.三城市都是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0℃),夏季高温多雨(>20℃)

2.冬季:

齐齐哈尔气温远低于石家庄(接近-20℃),夏季:

齐齐哈尔气温也低于石家庄;年降水量齐齐哈尔小于石家庄。

(纬度因素)

3.冬季和夏季延安的气温都低于石家庄。

(地形因素,延安位于黄土高原,海拔较高)石家庄年降水量大于延安。

(海陆因素,石家庄距海近,受夏季风影响大)

承转:

北方地区我们的家乡,使我们劳动和生活的地方。

说起这里,人们亲切的称它为黑土地和黄土地,你知道为什么这样称呼吗?

请大家阅读P10课文,说说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有什么特点?

承转:

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辽阔的平原,肥沃的土壤,孕育了发达的农业,勤劳的北方人民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培育出了很多的农作物,形成了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多媒体出示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和农产品的分布图,安排学生读P11的图文资料,完成表格。

粮食

作物

经济

作物

耕作

制度

优势

不足及措施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

提问: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华北平原长期以来春旱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这里的人们又是怎样应对春旱的呢?

(多媒体出示北京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点拨:

1.春季华北平原气温迅速回升,蒸发量增大,而夏季风弱,雨季未到,降水很少,气候干旱。

2.春季,冬小麦返青和玉米、棉花出苗,农田需水量大;加上华北地区人口、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多,造成水资源短缺。

春旱严重威胁着农作物的生长,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3.①推广种植耐旱作物品种,增强抗旱能力;②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节约灌溉用水;③国家修建了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工程;④新建水库等水利设施,夏季时多储备水资源。

三、布置作业

见学以致用。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

 

通过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能够直观的、准确地认识北方地区的位置。

 

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自然地理要素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由各地气候差异的“现象”到差异的“本质”的探索问题的方法。

 

通过逐步分析,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位置范围

一、北方的自然特征主要地形

气候类型及特点

二、黑土地与黄土地

优势

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不足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第1课时——东北三省的自然概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读东北地形图,掌握该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地形。

2.读东北三省气温和降水分布图,东北三省雪期、终期和雪厚的分布图及课文资料,总结本区的气候特征,阐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丰富的图文资料,会利用图中的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继续巩固和培养读图用图能力,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东北平原的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利用地图描述东北三省的位置范围、地形。

【教学难点】

读气温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和雪期图分析东北三省的气候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2、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赵本山或小沈阳表演的小品《不差钱》片段。

提问:

你们知道小品中人物都是哪的人吗?

大家想了解东北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吗?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通过生动的视频片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东北地区的浓厚兴趣。

2、合作探究

(一)位置范围

提问:

说起东北三省,人们常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来形容它,你们知道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承转:

同学们回答很好,“白山黑水”就是指长白山和黑龙江,泛指今天的东北三省。

林海雪原大家解释的很对,它反映了东北三省一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要想学习一个地理区域,先从哪开始呢?

指导学生读图:

多媒体展示东北三省的地形图,安排学生看图和P14课本文字。

提示:

通过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来描述。

提问:

本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那三省以什么地形为主呢?

承转:

东北平原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它是我国最大的平原。

东北平原包括三部分,就是刚才同学们说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那东北地区有哪些主要河流呢?

读图考查:

出示空白地形图,请1—2名学生做练习。

承转:

东北三省地域辽阔,东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人们常用山水环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

说起东北,人们最突出的感受就是一个字“冷”,你知道为什么吗?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东北三省的气候特点。

(二)气候特点

指导学生读图:

多媒体展示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

提问:

把学生分成两小组,分别合作探究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小组

(一)1.东北三省的年均温是多少?

如何分布的?

有什么规律?

2.你认为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小组

(二)3.东北三省年降水量大致是多少毫米?

有什么分布规律?

4.你认为受什么因素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点拨:

1.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8℃以下,越往北越低。

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大小兴安岭北部地区气温常年在0℃以下,长冬无夏。

只有南部的辽东丘陵冬季较短。

气温的分布规律大致上是从南向北递减。

2.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

在东部山区,等温线有弯曲,说明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

3.东北三省年降水量大致在400毫米至800毫米之间,位于半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大致从东南西向北递减。

4.主要受受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影响,东部山区距海较近,夏季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影响显著降水较多;往西北距海渐远,加上山脉的阻挡,降水较少。

针对地图提问:

出示东北三省雪期始期、终期和雪厚的分布图。

由于东北三省气温低,冬季前后的降水主要是降雪下面我们研究一下本区降雪有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点拨:

1.三地的雪期依次是北极村:

9个月多一点;齐齐哈尔:

7个多月;沈阳:

5个半月,雪期从北往南逐渐变短。

2.三地的积雪厚度分别是延吉:

58厘米;长春:

22厘米;北极村:

53厘米

延吉和长春比,延吉积雪更厚。

因为延吉位于东部山区,海拔高,气温低;距海近,降雪量大(海陆因素和地形因素)

北极村和长春比,北极村积雪更厚。

因为北极村纬度高,位于山区海拔也高,气温极低,(维度因素、地形因素)

3.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房顶坡度大,因为本区降雪较多,为了减小厚厚的积雪对屋顶的压力,同时也为了便于泄水。

墙体厚、窗户小因为本区纬度高气温低。

冬季寒冷漫长,大风天多,有利于房屋保暖。

总结:

东北三省跨纬度多,南北距离长,区域内部的气候特点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气温一般是自南向北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年降水量受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除了山区外,积雪厚度自南向北逐渐加厚。

从整体上来看东北三省气候冷湿,这种气候特点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关于本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我们下节再学。

三、布置作业

见学以致用。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和阅读文字总结东北三省的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解决地理问题的一般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通过生生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意思及归纳能力。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东北三省的自然概况

位置、范围

一、自然概况地形、河流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

温带季风气候

气候冷湿

第2课时——东北三省的工农业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东北三省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分析其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知道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理解其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2.知道东北三省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初步通过课本的图文资料分析其优势条件与存在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丰富的图文资料,会利用图中的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继续巩固和培养读图用图能力,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对本区工农业的介绍,体会本区是北方乃至全国重要的地理区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保护湿地的学习,树立人地和谐相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正确看待工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培养学生全面看待事物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1.理解气候冷湿的原因,理解对农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2.根据图文资料会分析本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重工业基地,了解其发展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

【教学难点】

1.依据图文资料分析东北三省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条件。

2.依据图文资料分析东北三省重工业发达的原因。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讲述并提问:

上节我们讲了东北三省的自然特征,大家还记得东北三省的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温暖,具有冷湿的特点。

气候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起着很大的影响,比如上节课我们讲到的东北地区传统民居屋顶坡度大是为了减少积雪对屋顶的压力,便于泄水;冬季寒冷且多大北风,墙体厚窗户小是为了防寒保温。

其实,气候还影响到一个重要的生产部门,大家说是什么部门?

好!

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东北三省的农业。

 

联系前面学到的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联想到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合作探究

(一)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读图指导:

(出示北大荒和北大仓图片)虽然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但它却成为了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提问:

请让学生阅读P17—P18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本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优势?

有什么不足?

2.本区主要有哪些农作物?

3.随着农业的发展,本区出现了什么问题?

你认为如何解决?

点拨:

由于东北三省耕地面积广阔,而人口较少,所以人均耕地多,因此,对粮食的消费量较少,粮食的商品率很高,超过了60%,东北三省每年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1/4左右。

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但是随着不断的开发,也出现了湿地减少,水土流失等现象,生态环境恶化。

为了恢复生态,国家已停止开发。

提问:

从东北三省的自然条件,你分析一下这里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讲述:

有利的一面如:

土地肥沃,雨热同期、机械化程度高等;不利的一面如:

热量不足,只能一年一熟,春秋季节,易受寒潮影响,发生低温冻害等。

读图提问:

出示东北三省人口、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图,让学生在读图的基础上,讨论交流P18—19的三道活动题。

教师点拨学生答案:

1.我们常吃的稻米、大豆有很多是来自东北三省,白糖是来自东北的甜菜加工制作而成的。

(有道理即可)

2.东北三省人口仅占全国的8.16%,而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5.83%,由于人口较少,对粮食的消费量少,粮食的商品率很高,大约占到全国的25%,是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总结拓展:

除了书上给的条件外,还有①气候雨热同期,适于农作物生长,②灌溉水源便利,③交通便利有利于农业物资的运输和粮食的流通,④大规模机械化耕种,降低了粮食成本。

承转:

东北三省不仅农业发达,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而且它也是我国建国后建立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本区的工业。

(二)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安排学生阅读P19小资料—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体会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地位。

承转:

东北三省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曾创下了多项工业之最。

为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那今天的老工业基地又怎样了呢?

读图指导:

多媒体展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