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桂花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82415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桂花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桂花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桂花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桂花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桂花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桂花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桂花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桂花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桂花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桂花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桂花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桂花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桂花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桂花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桂花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桂花雨.docx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桂花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桂花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桂花雨.docx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桂花雨

维扬区小学语文“书香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

四年级

主备人

杨元娣

所在学校

平山小学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11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描写“摇花乐”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激发学生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和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描写“摇花乐”的情景,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通用设计

设计意图

个性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本课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什么叫“桂花雨”?

3、精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1、板书课题:

11桂花雨,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什么是桂花雨?

作者为什么要以桂花雨为题?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

好,你们的问题提得有价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先要清扫我们探索路中的拦路虎: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边读边想,教师巡视。

3、检查字词情况。

小黑板出示:

左右新鲜谢落尤其吩咐帮着糕饼拣都

笨笨拙拙湿漉漉炉烟袅袅檀香桂花卤撮

(1)指名读,注意:

“吩”前鼻音;“帮”后鼻音;“都”多音字。

(2)提示“谢、尤、拣”书写。

(3)齐读。

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刚刚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可以在书中适当圈画写。

4、什么是“桂花雨”?

谁带头交流自己的收获。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主要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三、精读一、二自然段。

1、课文作者琦君,原名潘希真,名列十大女作家之首。

三十多年来她笔耕不辍,出版散文、小说、儿童文学等近三十种,有些散文被选入中学课本,作品被译为英、日、朝鲜文,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就这样一位杰出的女作家为什么唯独喜欢桂花呢?

自由读一、二自然段。

2、交流:

(1)“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花香,具有不张扬的品格。

/板书:

香)

(2)香气持久迷人。

①“没有不”换句话说就是——

②“浸”原意是什么?

这里指……?

③如果你是琦君的邻居,你有感受?

④是呀!

村上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都沉浸在桂花香里。

这时,请你们再次来读一读这段话?

⑤指名读

3、小结:

琦君小时候就喜欢桂花真的仅仅是因为它香气迷人吗?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看看我们是否有新的收获!

四、布置作业。

1、读读抄抄书后3词语。

2、熟读课文。

3、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一植物,写明喜欢它的原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课文3~6自然段。

2、凭借课文语言想象摇桂花的情境及体会其乐趣。

3、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桂花雨》。

2、引读:

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

是因为桂花虽然——笨笨拙拙的,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喜欢桂花,是因为它的香味令人陶醉,芳香——四溢。

喜欢桂花,还因为什么呢?

默读3——6小节思考。

二、精读感悟。

1、你知道作者喜欢桂花还有什么原因?

(如果学生答出就直接品读“摇花乐”等教学环节)

2、出示句子:

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一)品读“摇花乐”

1、“摇花乐”乐在哪里呢?

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用“——”画出描写摇花乐的句子。

2、交流: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

“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①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急切、迫不及待)从哪儿感受到的?

(大事、老、缠、!

②谁再来读一读,可以加上动作,读出这种急切、迫不及待的心情?

③引读:

师读前部分,生齐读说话内容。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

“啊!

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呀!

①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的“摇花乐”?

(帮着、铺、使劲、摇、喊)

②结合插图,自由读读这句话。

③出示:

桂花纷纷落下,像()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

“啊!

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呀!

④交流各自想法。

同学们说得真好,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

⑤你们想象真丰富呀!

我想你们一定和小琦君一样陶醉了,这时,你再读读这句话?

指名读。

⑥齐读这段话。

(3)小琦君陶醉了,那她的父母亲呢?

①交流,说说你的感受。

(洗净、撮、檀香、口占一绝)

②“口占一绝”?

(随口吟诵一首绝句)请各自再读一读这首诗。

③谁来读?

你读懂了吗?

交流诗的大意。

④出示:

在摇桂花的这一天,白天,花雨缤纷。

晚上,夜深人静,小琦君梦见,多甜啊!

⑤师:

对,正如你们所说,她梦见了摇桂花的喜悦,桂花的丰收,摇桂花一家人的欢乐。

(板书:

乐)

⑥让我们来甜甜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4)摇桂花除了给作者和全家人带来了欢乐,还给谁也带来了欢乐?

出示: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①指名读。

你又读懂了什么?

(摇桂花给全村人带来了欢乐)

②我们只知道桂花开得最茂盛时,香飘十里,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气里。

现在怎么会“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呢?

(因为全年人们都能品尝到桂花作的食品,如课文中说的桂花卤、桂花茶、桂花糕,除此以为还有桂花酒酿、桂花元宵这一棵桂花树让大家一年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丰收的喜悦中,全村老老少少的其乐融融中。

③齐读这句话。

(二)品味“思乡情”

1、师口述:

琦君1918年生于浙江永嘉。

十二岁,随父母迁居杭州,入弘道女中。

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定居美国。

虽然作者十二岁就离开了家乡,但她时刻没有忘记桂花给自己带来了童年的快乐,给一家人带来天伦之乐,给全村人带来丰收之乐。

因此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生齐读第五小节。

2、出示:

可是母亲常常说:

“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的金桂。

(1)谁来读,你想说什么?

(2)现在,我们来到了作者母亲的身边,假如,我们对她说:

    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

……

    这里的环境真舒适,她会说:

……

(3)小结:

桂花里有母亲的欢乐,母亲的辛劳,也有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板书:

情)琦君44岁时完成了这篇文章,此时她身处台湾,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琦君又会梦见什么呢?

(4)梦是香甜的,也是苦涩的,让我们一起来读:

出示:

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三、总结全文。

1、课文学到这你能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喜欢桂花吗?

(看板书)

2、作者琦君在她的许多作品中记叙了童年故乡的人和事。

在另一部作品《烟愁》里有这样一段后记(教师朗读):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像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

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从段话中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热爱家乡、重视感情)

3、最后,让我们再一起包含深情地读最后一小节。

四、布置作业。

(一)、比一比,再组词。

尤()吩()拣()糕()

优()纷()练()羔()

(二)、课文填空。

1、“桂花开得最(   )时,不说(     ),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   )。

”若将句中“没有不”换成别的词语,可以是:

(    )。

2、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 )小枝小叶,( )在簟子上,( )好几个天太阳。

桂花晒干了,( )铁罐子里,( )茶叶中泡茶,( )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

全年,整个村庄都( )在桂花香中。

这正是父亲诗中所说的:

“(       )。

板书设计:

11桂花雨

香乐情

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方能思,有思方能有长进。

紧扣有价值的问题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围绕主要问题,也是文章重难点由浅入深地展开教学。

抓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引导想象促进体会指导朗读。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呼应上课时学习思路,激发学习兴趣。

围绕课文重点,画句子扣词语理解文本内容,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利用课文原有资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以促进理解内容、朗读课文。

在想象中进一步理解体会摇花了的趣味。

介绍作者相关资料为理解课文难点做好铺垫。

整合所学知识点,整体上把握课文重难点。

借助琦君作品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三个词很能表现作者的心情,建议再深入引导一下,不能一带而过。

如,缠:

从语言、动作两方面去体会作者是如何缠着母亲要求摇桂花的

教后反思

友情链接

相关搜索:

(见教参)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永嘉县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里,既是官家小姐,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爱之深教亦严,父亲潘国纲虽出身农野,久历戎行,身为师长,却酷爱中国古典文学,盼她成为才女,就请一位姓叶的家庭教师教她。

于是:

五岁,认方块字;六岁,学描红;七岁,读诗经、唐诗、习字;八岁,读女诫,孟子;九岁,读论语、唐宋古文、左传,学做古文;十岁,她就过目能涌,挥笔成文了。

十二岁,随父母迁居杭州,入弘道女中。

由于古典文学根基好,加之父亲的书房里有许多古今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她常偷读。

暑假中,饱看新文学作品,外国小说则偏爱《简爱》、《约翰克利斯多夫》、《小妇人》,等等。

她从古典文学、新文学及外国文学佳作中吸其精华,因此作文比赛,常得第一,被同学们封为“国文大将”。

高一那年,她在《浙江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我的好朋友——小黄狗》,自此,她立志当文学家。

高中毕业时,她以优秀的成绩直接升入之江大学,成为我国“一代词宗”夏承焘的得意女弟子,琦君因此诗词造诣极高,其中又以同更获赞赏。

大学毕业后曾在上海汇文女中及故乡永嘉县中教书。

1949年去台湾,服务于司法界,任高检处记录股长及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等职,同时在大学任教,并挤出时间写作。

1964年获台湾文艺协会散文奖,1966年代表台湾妇女写作协会访问韩国。

1970年《红纱灯》散文集获中山学术基金会散文创作奖。

1972年应美国官方邀请访问夏威夷及美国本土参观各大学,与教授作家们交换教学、写作意见。

1969年在台湾司法部志愿退休后,在台湾的中央大学及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专心教课与写作。

后其夫李唐基赴美任职,她也随任作“闲妻”而又闲不住,仍常给报刊写稿。

1985年《琦君寄小读者》获台湾新闻局金鼎奖,1986年《此处有仙桃》散文集获台湾第十一届国家文艺奖,是年10月12日出席了在纽约举行的有大陆、台湾两地作家参加的第四十八届国际笔会学术活动。

在台湾作一个畅销作家并不难,但从事真正的纯文学创作而作品畅销的作家却极少,琦君就是这极少数作家中的一位。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最近台湾对三十年来图书出版情况作了一次调查,统计结果,作品最畅销的男女作家是琦君和林清玄。

琦君名列十大女作家之首。

三十多年来她笔耕不辍,出版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词研究等近三十本,有些散文被选入中学课本,作品被译为英、日、朝鲜文,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推荐阅读:

鲁迅《朝花夕拾》;散文集《桂花雨》;林海音《城南旧事》。

优秀课例:

《桂花雨》教学实录

一、背景导入,揭示中心句。

师生问好

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桂花雨》

生:

读题

师:

桂花雨非常的香,再读——

生:

再次读题

师:

(深情地讲述)作者琦君在1949年离开大陆,去了台湾。

她身在异乡,却常常想起家乡的桂花。

课文一开头,就写到“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

”(出示在黑板上)为什么呢?

生:

因为桂花的香味真是迷人。

(教师出示句子“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在黑板上,并指名一学生读)

生:

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教师提醒读出儿化,学生再读)

师:

(点“迷人”二字)迷人是什么意思呀?

生:

迷人就是令人陶醉。

二、品味香气迷人.

师:

香气味儿令人陶醉。

怎么使人陶醉呢?

大家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认真自由朗读第二节。

生:

课文中说“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中“没有不”就是说全都浸在桂花香里了。

生:

我觉得“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可以看出很多家都陶醉在桂花香里了。

师:

同学们,刚才这两个同学发现了同一句话,看(出示: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

师:

“浸”本来是指一个东西泡在水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生:

这里是指沉浸。

生:

就是说人们都陶醉在桂花香里了。

师:

如果你是琦君的邻居,你有感受?

生:

我觉得桂花的香味真是迷人呀!

生:

桂花真香呀!

我都想摘一些下来泡泡茶!

生:

如果我在吃饭,我会觉得饭都特别的香。

生:

我真得想多摘一些下来,做糕饼、桂花卤、各种好吃的。

师:

其实你用不着摘,琦君的母亲会送给村上的你们!

生:

我觉得这琦君家桂花的香味让村上的人都分享到了。

师:

是呀!

村上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都沉浸在桂花香里。

这时,请你们再次来读一读这段话?

(学生自由读)

师:

我刚才看到你边读边摇头,请你来读!

生:

有感情地读

师:

都要陶醉了。

还有谁来读?

(一生再读,更有感情)

师:

是呀!

此刻人们都浸在桂花香里了!

(板书:

“香”)现在谁再来读一读指板书:

“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一学生闭着眼睛读了一遍)

师:

你怎么闭着眼睛读呀?

生:

因为我陶醉在桂花香里了。

三、学习摇花乐。

师:

真是香啊!

前后左右的邻居们都陶醉在桂花香里了,琦君一家呢?

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节?

(学生自由朗读)

师:

谁来说一说?

生:

这节主要写了琦君缠母亲摇桂花。

生:

这节主要写了缠母亲摇桂花、怎样摇桂花、和父亲的一首诗。

师:

你真会概括。

还有谁来说!

生:

这节写了摇桂花的情景。

师:

刚才第一个女生说小时候琦君缠母亲摇桂花,请你把这句话读一读。

(出示: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

“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

师:

我听出来你把“大”字读得特别的高。

好,现在你们就是童年的琦君,我就当“妈妈”,谁来缠缠我?

生:

(娇声地)“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

你开始急了。

生:

(撒娇般地)“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

你迫不及待了。

生:

(皱眉着急地)“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生:

(欲哭似的)“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

哟!

看你无奈地都快要哭了。

你们这么缠想干什么呢?

生:

我想早点看摇桂花的情景。

生:

我想看看那桂花落下的美景。

生:

我想闻闻那香香的雨。

师:

摇桂花是件大事。

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大家快来摇吧!

(学生做动作摇)

师:

这时你是什么心情?

生:

分别说:

“高兴、快乐、开心”

师:

好,让我们一起读: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

“啊!

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呀!

“)

师:

你来喊一喊?

(三位学生喊。

师:

你们想看看桂花落下的情景吗?

(播放动画的桂花飘落的情景约二十秒)

师:

(深情地)此时此刻你就是小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沐浴着缤纷的桂花雨,你想到了什么?

请拿出笔,把自己心中想说的话写出来。

(音乐声中学生写并交流)

生:

我终于看到桂花雨啦!

沐浴着这桂花雨,我都要陶醉了!

真是太美了呀!

生:

那朵朵桂花就仿佛是一个个金光闪闪的萤火虫,向我纷纷飞来,我跳起来喊:

“太好看了!

师:

你的想象真丰富呀!

生:

我终于实现了心中的愿望,看到了迷人的桂花雨,真想这一刻永远陪伴着我。

那黄色的小花落满地,就如铺了金子一般!

师:

好,那就让这一刻在你的心中成为永恒。

生:

我还说一个比喻,飘落的桂花就如一只只飞舞的蝴蝶。

生:

啊!

桂花真香呀!

飞舞的桂花如同金色的雪花。

这幅美景让我陶醉,真想天天闻到桂花香。

师:

对呀!

桂花如雪落得我们满头满身。

生:

这是一场纷纷扬扬的桂花雪呀!

我沉醉在其中,不由翩翩起舞。

“桂花雪!

桂花雪!

你快快下吧!

”我情不自禁地大声喊着。

师:

你们想象真丰富呀!

桂花雨在你的眼中又变成了桂花雪。

真的使小琦君陶醉了。

这时,你再读读这句话?

生:

师:

你最后一句读得那样轻,看来你真的陶醉了。

谁再读?

生:

师:

同学们通过想象,读得真如陶醉一样。

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

师:

小琦君陶醉了,那她的父母亲呢?

(引生齐读:

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

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

“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

师:

这首诗请各自再读一读。

(生读)谁来读?

(有三位学生读,读得很有感情,教师评点最后一位学生“梦”字读得很甜。

师:

课件出示:

(在摇桂花的这一天,白天,花雨缤纷。

晚上,夜深人静,小琦君梦见,多甜啊!

生:

她会梦见自己在吃桂花糕、桂花卤。

生:

她梦见桂花丰收的情景。

生:

她梦见自己随桂花雨一起翩翩起舞。

师:

是啊!

摇桂花非常的快乐!

梦多甜呀!

生:

她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和桂花一起飞舞。

师:

对,正如你们所说,她梦见了摇桂花的喜悦,桂花的丰收,摇桂花一家人的欢乐。

(板书:

乐)这时(指板书)你再读读“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除了香,还有什么?

(三名学生欢快地读,然后全班齐读)

四、品味生活香浓。

师:

是啊!

梦里是香的,现实生活中更香。

(出示第四节,音乐起,让一学生读,接着请三位学生反复读最后一句话)

师:

同学们看,有这样两句话。

出示:

(1、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2、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生:

前面一句是十几家邻居浸在桂花香中,后面一句是整个村庄浸在桂花香中,范围扩大了。

生:

这两句都写香的。

生:

我发现这两句都有“浸”,我认为是同一个意思?

师:

她认为是同一个意思,你呢?

生:

我觉得前一个只是浸在,后一个是指渗透进去了。

师:

对呀!

桂花香还渗透到了桂花糕、桂花卤里去了。

还有什么不同?

生:

前面是桂花开得最茂盛的时候,而下面一句是全年都浸在花香里了。

师:

一年中除了闻花香,还能尝花味,吃上桂花糕、桂花卤,这一棵桂花树让大家一年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丰收的喜悦中,全村老老少少的其乐融融中。

五、感受乡愁。

师:

(深情怀念般地)后来,作者离开故乡,到了外地。

从此,童年的摇花.乐没有了,丰收的喜悦又那么遥远。

一家人其乐融融摇桂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以后,琦君从外地回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

师饱含深情的范读(可是母亲常常说:

“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的金桂。

”)你想说什么?

生:

我想母亲其实非常想家乡的那棵桂花树。

生:

琦君的母亲认为家乡的桂花比外地的要香,要好。

师:

这里的“金桂”就是“金贵”,为什么母亲心中的桂花树如此金贵呢?

生:

因为母亲也很怀念他们一家其乐融融的日子。

(该生眼睛湿润了。

生:

可见母亲非常的思念家乡的桂花。

师:

这棵桂花有童年的欢乐。

生:

(哭着)因为这桂花是全家人悉心照料的,包含着母亲的心血,所以外地桂花比不得。

师:

桂花里有母亲的欢乐,母亲的辛劳,也有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板书:

情)这树如此金贵,其实就是母亲的根哪!

(板书:

根)

外地的桂花再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里的“根”哪?

深深地扎在故乡的泥土里!

琦君漂泊台湾,年纪大了,她多想叶落归根啊。

在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琦君又会梦见什么呢?

生:

她会梦见一家一起摇桂花的情景。

师:

甜中带着苦涩。

生:

她会梦见尝美味的桂花糕。

师:

可是她不能回到故乡了。

生:

会梦见一家人在一起快乐的情景。

师:

梦是香甜的,也是苦涩的,让我们一起来读:

“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

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学生低沉、深情地读,进入了情境)

师:

(教师带着无限地眷恋讲述并朗读)琦君很多作品都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情。

对家乡有深深的眷恋。

她在《烟愁》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配乐逐行出示: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分情,像花草树木似的,谁能没有根呢?

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师:

你想说什么?

生:

琦君永远不会忘记故乡的。

师:

是的,现在琦君.已经80多岁了,为了寻根,去年她又回到.故乡,喝一杯故乡的桂花茶,尝一口故乡的桂花糕,听一听那熟悉的乡音,看看美丽的山山水水,不禁泪水涟涟。

其实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故乡,因为故乡就在她的心里。

(学生完全沉浸在课堂营造的思乡情中了。

)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