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11131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电子备课

 

 

 

 

桃园镇语文学科电子备课

(2011至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执教教师:

执教年级:

班级:

执教学科:

 

 

 

桃园镇小学

2011年9月

 

电子备课第二单元教案

学科:

语文年级:

四主备人:

阴启云执教人:

单元课题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

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本组教材中还安排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链接”“资料袋”,有趣的“比眼力”口语交际,以及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写观察日记等内容……所有语文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利的。

教学目标

设计

 在本组文章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他作了长期的观察,而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体现这一些,所以品析语言、体会文章里的重点词语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活动。

为了完成本组的训练任务、达到训练目的,教材中的“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内容必须和每课时的教学活动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知识与能力:

1、认识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能会写会运用23个词语,会读会认2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感悟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2、深入领悟观察和写作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

重点:

教学时要着力体现“观察和发现”这个训练重点,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帮助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这个目的去展开。

 

难点:

本组课文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学生并不陌生,但认认真真地做过观察的人并不会多,尤其是坚持长期观察同一种事物的人会更少。

持久的观察力需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浓烈情感来支持,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同时还要通过教学促使学生在感受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观察自然、体味生活的兴趣。

 

教法学法设计

 1、 课前布置学生进行实地或图象的实际观察,通过直观感受,达到对课文的认知。

2、 以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觉到观察与发现的乐趣。

3、 理清文章顺序,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

4、 在学习过程中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兴趣。

 

电子备课课时教案

 语文

年级

 四

主备人

单位

里留 

拟授课时间

学期第周

姓名

 阴启云

课题

5、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个性化

修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

难点

 读懂句子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哲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

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二、按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5.品读悟意境

(1)启发谈话悟意境:

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

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2)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三、品读诗名,读书读意

1.反复练习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教后反思

 

 

 

电子备课课时教案

 语文

年级

四 

主备人

单位

 里留

拟授课时间

学期第周

姓名

 阴启云

课题

 5、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个性化

修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游山西村》。

  

 

教学重点

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

难点

 读懂句子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哲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就读成诵。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电子备课课时教案

执教人:

2011——2012学年

语文 

年级

 四

主备人

单位

 里留

拟授课时间

学期第周

姓名

 阴启云

课题

6、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

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具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

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

(字形重点:

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

(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

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

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

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

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

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教后反思

电子备课课时教案

执教人:

——学年

语文 

年级

四 

主备人

单位

 里留

拟授课时间

学期第周

姓名

 阴启云

课题

6、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个性化

修改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

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具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

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

(注意)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

为什么?

讨论、汇报。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电子备课课时教案

执教人:

2011——2012学年

 语文

年级

 四

主备人

单位

里留 

拟授课时间

学期第周

姓名

 阴启云

课题

7、蟋蟀的住宅(第一课时)

个性化

修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

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

叫什么?

蟋蟀。

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

(蛐蛐)

师:

“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

师:

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

(好斗、唱歌、建住宅)

板书:

蟋蟀的住宅

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

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2、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

(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

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1、师:

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你们认识王老师的住宅吗?

(不认识)

师:

(惊讶、不认识)王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

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

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

好不好?

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

小家伙的住宅什么样?

有什么特点?

请各评委了解一下。

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

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位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

隐蔽、弃去、慎重、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

2、讨论词义。

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

(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

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电子备课课时教案

执教人:

2011——2012学年

语文 

年级

 四

主备人

单位

里留 

拟授课时间

学期第周

姓名

阴启云 

课题

7、 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

个性化

修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教学

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1、师: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

请各位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

3、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

4、讨论、比较住宅特点。

生:

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

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

师:

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灯、电话、有线电视、电脑等等,它有吗?

谁的住宅好?

(当然老师的好)

二、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

1、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呢?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读后再比。

生:

蟋蟀建房子是一点一点挖掘的。

师:

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

生:

蟋蟀不断修整住宅。

师:

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

……

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投影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

(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三、换角色,指导说话。

1、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2、学生准备后,发言。

(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四、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1、看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

2、谈体会:

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电子备课课时教案

执教人:

2011——2012学年

 语文

年级

 四

主备人

单位

 里留

拟授课时间

学期第周

姓名

 

课题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个性化

修改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

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具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

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说说初读课文应该做什么?

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自学情况

  1.读认读生字词理解词义。

  2.按自然段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

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分组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五、师:

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

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

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出示幻灯,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六、出示课文填空,回顾课文内容

  七、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电子备课课时教案

执教人:

2011——2012学年

 语文

年级

 四

主备人

单位

 里留

拟授课时间

学期第周

姓名

 阴启云

课题

语文园地二(第一课时)

个性化

修改

教学目标

1、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3、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教学重点

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教学

难点

 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教具准备

1、提前一段时间布置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准备“爬山虎”图片。

 

教学过程

 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⑴自由读记,读中正音。

  ⑵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⑴住宅住址隐蔽隐藏

  ⑵洞穴倾斜平坦宽敞

  ⑶均匀重叠空隙痕迹

  ⑷引人注意毫不可惜随遇而安

  ◆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⑴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⑵按顺序齐读。

  ⑶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释说话。

  ⑴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

  ⑵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

  ◆我的发现

  ⑴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⑵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⑶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

思考交流。

  ⑷读“小林”“小东”的话。

  ◆成语故事

  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

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⑴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

  ⑵文中第二自然段几地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

  4、说故事。

  ◆日积月累

  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

先听老师唱唱。

(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

  2、读句正音。

  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

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

(“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2、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板书设计

 

后思教反

 

电子备课课时教案

执教人:

2011——2012学年

语文 

年级

四 

主备人

单位

 里留

拟授课时间

学期第周

姓名

 阴启云

课题

语文园地二(第二课时)

个性化

修改

教学目标

 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教学重点

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感受和想法 

教学

难点

体会观察的乐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

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

  2、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的?

  3、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也许还有奥妙没被发现呢。

  4、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的最清楚、最精彩,将获得“独具慧眼”奖。

  ⑴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⑵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

  ⑶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

  ⑷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5、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

  6、评议“独具慧眼”奖的主人选。

  1、拓展:

这幅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也许会得到丰收的喜悦。

仔细看图,清楚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朋友。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