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15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54099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15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15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15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15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15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15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15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15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15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15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15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15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15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15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15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15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15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15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15新人教版必修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15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15新人教版必修1

学案15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要求]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2.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蓄谋侵略中国。

(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乘机入侵朝鲜。

2.过程

(1)战争爆发:

1894年,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战争爆发。

(2)平壤战役:

清军失利,退回国内。

(3)黄海大战:

中方损失略大,但主力尚存,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4)辽东战役:

日军占领了大连、旅顺等地。

(5)威海卫战役:

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

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与危害

内容

危害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影响: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难点释疑]

为什么在甲午战争后日本等列强有资本输出的要求?

甲午战争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列强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过剩,迫切需要广阔的投资场所。

这表明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教材互补]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从此,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

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巨额战争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外债。

甲午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

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

(岳麓版)

[深化探究]

材料一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    日本明治天皇1868~1912年在位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思考 

(1)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第四年,英国发动了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什么阶段特征?

(3)近代史上中国曾多次遭受资本主义列强侵略。

与此前的多次战争相比,日本明治天皇在位第27年的那场战争结果是什么,这个结果对中国而言有什么重要影响?

答案 

(1)根本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特征:

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3)结果:

清政府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影响:

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刺激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

(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过程

(1)1900年6月,英、美等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在廊坊、天津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英勇打击。

(3)7、8月,八国联军相继占领天津、北京,瓦德西将司令部设在紫禁城内。

(4)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下令清军镇压义和团,并与侵略者“议和”。

3.结果:

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

(1)内容

①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

②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

③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影响

①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②“使馆界”成为列强策划侵华的大本营。

③清朝腹地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④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⑤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教材互补]

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人民版)

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岳麓版)

[特别提醒]

如何理解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1)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带有局限性: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性质。

[辨析比较]

《辛丑条约》的内容与以往的不平等条约相比有哪些新特点?

《辛丑条约》没有割地、开放通商口岸等内容,但增加了设立军事据点和占领区以及在外交上加强对清政府控制的内容,反映了列强把清政府作为侵华的工具和维护其利益的代理人。

[关键点拨]

《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最大

相对于其他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尽管没有割地、开辟通商口岸的规定,但它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特别是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的规定,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沦落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深化探究]

材料一

材料二 大

清国国家应允许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臣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思考 

(1)请用一句话说明两则材料反映的主题。

(2)《辛丑条约》的哪一项内容最能体现这一主题?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丑条约》的影响。

答案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2)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3)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课堂小结

1.运用数轴可以有效记忆和掌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请依据下图填写出数轴中空缺的内容(  )

A.虎门销烟B.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D.义和团运动

答案 C

解析 本题运用数轴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列强侵华知识的记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生在1894~1895年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故答案为C项。

2.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签订的条约相比,最显著的不同点是增加了(  )

A.割地的面积B.列强办厂的特权

C

.开放的口岸

D.赔款的数额

答案 B

解析 在1895年的《马关条约》中,日本取得了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特权,这是以往不平等条约中所没有的。

而A、C、D三项早在《南京条约》中就已经出现。

3.将通商口岸开放到长江上游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 C

解析 《马关条约》被迫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其中重庆处于长江上游。

故选C项。

4.某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民谣: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你认为此民谣应出自(  )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B.义和团运动期间

C.鸦片战争期间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答案 B

解析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从材料中可判断民谣中的皇上是清朝廷,洋人即外国侵略者,该民谣应出自义和团。

5.下图是1900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强人正在合理痛打一位弱者”的宣传画。

据你所学历史知识推测他们

痛打的结果是(  )

A.“弱者”最终灭亡

B.“弱者”成为“木偶”

C.“弱者”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

D.“弱者”被肢解瓜分

答案 B

解析 宣传画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被痛打的弱者是指清政府。

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

学思

之窗

思考:

联系甲午中日战争,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想。

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空前危机。

谭嗣同的诗寄托了他无限的惆怅和悲凉。

为了救亡图存,诗人投身于变法维新运动,甚至不惜以死来唤醒世人。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列举1894~1901年间,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

史实。

答案 

(1)1894年,日本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严重损失。

(2)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

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为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

争。

八国联军在北京城烧杀抢掠,罪行累累。

(4)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二、学习延伸

有人说:

“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

”阅读上面材料,试从赔款的角度,分析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答案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原因如下:

(1)日本从中国获得的赔款总额相当于当时日本四年的财政预算额,或者中国三年的国库收入。

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起步较晚,这笔钱无疑促进了日本的资本积累。

而中国不能在短期内偿付这些赔款,只能向列强大举借债,这种政治性贷款使中国经济命脉被列强控制。

(2)日本把这笔巨款的绝大部分用于发展军事力量,使日本军队实力大增。

(3)用于教育基金的比例虽然不高,但总额仍然巨大。

这笔钱帮助日本在20世纪初迅速实现了六年制的小学义务教育,为日后日本教育兴邦奠定了基础。

(4)19世纪末以后,中日差距越拉越大,中国教育落后、人才凋敝、政局混乱、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军事实力与列强相比不堪一击,而日本凭借甲午战争赔款大力发展军事和教育,效果良好,因此,“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基础达标]

1.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

其依据是(  )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

B.甲午战争后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引文意思分析,甲午战争没有动员全国力量与日本作战,而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一个领导者身上,体现了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A、C两项不符合史实;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

2.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

这里的“要求”是指(  )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答案 B

解析 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正值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

此时它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成以资本输出为主。

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取得了在华开设工厂的特权,正反映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3.翻阅《中国近代史》时,看到有关某不平等条约的一段文字: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你推断这段文字出自(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 C

解析 本题解答时应注意从材料中提取关键的历史信息,如“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等。

4.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

“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却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

”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B.从中国掠走大量贵金属

C.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D.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答案 D

解析 A、B、C三项仅体现了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破坏和掠夺。

列强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一方面是经济上对中国的侵略,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另一方面又使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故D项正确。

5.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典型的农民运动,那么,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义和团运动的时代特点最突出地表现在(  )

A.群众基础B.救国主张

C.革命矛头D.革命方式

答案 C

解析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目的在于镇压和防范中国人民的反抗,并把清

政府作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工具

6.德国《前进报》1900年6月19日在社论中指出:

毫无疑问,中国人民运动的爆发,是几年前宣布对中国的铁拳政策引起的。

社论中“铁拳政策”指的是(  )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B.英法武力威胁“修约”

C.列强掀起瓜分狂潮D.八国联军悍然侵华

答案 C

解析 八国联军侵华发生于1900年6月,义和团运动爆发于1898年,根据时间判断材料中的中国人民运动是指义和团运动,所谓的“铁拳政策”是指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7.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并成功加入WTO,这成为一份给予中国的新世纪贺礼,而在距此100年前,帝国主义列强却给中国送来了一份无法忍受的“新世纪贺礼”,这份“贺礼”是(  )

A.日本挑起甲午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

C.签订《辛丑条约》D.签订《马关条约》

答案 C

解析 距此(2001年)100年前为1901年。

A项发生于1894年;B项发生于1900年;D项发生于1895年;C项《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901年。

8.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

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

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

“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

严重后果是(  )

A.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B.设厂开矿、修建铁路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列强共同宰割中国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时间以及“大国们”的“集体亮相”可推断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其后果是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能力提升]

9.在某个条约的签字仪式上,一个自称“中国通”的帝国主义分子写了一副上联: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一位中方官员义正辞严地对了一副下联: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此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 D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辛丑条约》签订及其背景的认识。

对联中帝国主义分子所称“八大王”应指八个国家,由此可判断该条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

10.义和团运动兴起前,其口号是“反清复明”;兴起后,其口号是“扶清灭洋”;运动被镇压后,其余部又提出“扫清灭洋”的口号。

这表明(  )

A.农民阶级的运动也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B.民族矛盾已成为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C.农民阶级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不断深入

D.义和团不断变换斗争口号,斗争目标不明确

答案 C

解析 本题对义和团运动不同时期的斗争口号进行比较,从而揭示了农民运动的基本特点。

解题时要用阶级的眼光来分析。

从义和团运动口号的不断变化中,可看出农民阶级对清政府和洋人的认识在不断深入。

11.如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注:

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

坛、提勺、漏斗、壶)。

其政治寓意是(  )

A.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近代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C.中国领土主权不断遭到破坏

D.近代中国呈现国富民穷的格局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1907年”分析,此时处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

漫画寓意是提勺(官)将坛(民)中的油水通过漏斗(政府)提到壶(外国)中,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2.《辛丑条约》的签订被称为是“吸干中国最后一滴血”,对此表述错误的是(  )

A.列强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

B.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C.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D.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首先是准确读懂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据此可知D项错误。

13.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进步作家,其创作的一生正值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这一时期,他用其特有的讽刺笔墨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罪行进行了辛辣的批判。

下面是1900年8月12日他写给朋友的信中的一段话:

“现在全中国都站起来了,我的同情完全在中国人民方面。

欧洲的匪徒们曾经欺凌他们多年,我希望他们能把外国人都轰走,永远不让他们再回去。

请回答:

(1)材料中“现在全中国都站起来了”中的“现在”指什么时候?

(2)“全中国都站起来了”可能是指什么事件?

这一事件有何结局和意义?

(3)“欧洲的匪徒”是指谁?

他们的到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

答案 

(1)“现在”指1900年。

(2)指义和团运动。

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它显

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狂妄的企图。

(3)欧洲的匪徒:

包括八国联军在内的侵华列强。

危害:

镇压了义和团运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4.阅读以下与《马关条约》签订有关的材料:

材料一 伊藤:

“停战多日,期限甚足,和款应从速定夺,我已备有改定条款节略……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李:

“难道不准分辩?

”伊藤:

“只管辩证,但不减少。

”李:

“既知我国为难情形,则所求者,必量我力之所为。

”伊藤:

“日限既定,故将我所能做到者,直言无隐,以免多方辩论。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材料二 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

材料三 张之洞说:

“速向英、俄、德诸国恳切筹商,伏与利益,亲立条约,恳其实力相助,问其所欲,许以重酬,绝不吝惜。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对话双方态度有什么区别?

(2)材料二的说法是否完全正确?

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一、三分析,李鸿章和张之洞在对日本态度上是否有原则性差异?

为什么?

答案 

(1)日方盛气凌人,蛮横强硬;中方狼狈应酬,俯首听命。

(2)不完全正确,因为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并非李鸿章一个人造成的,而是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造成的。

(3)没有。

张之洞为反抗日本而向英、俄、德等几个强盗卖身投靠的做法与李鸿章的投降主义没有区别。

解析 第

(1)问主要考查归纳概括能力。

(2)、(3)问应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统治集团的卖国行为等角度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