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04434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3.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3.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3.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23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回答各题。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83.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敢稍逾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B.色愈恭,礼愈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C.媵人持汤沃灌赴汤蹈火

D.久而乃和心平气和

184.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翻译:

家里穷,没办法得到书,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理解: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家境贫寒无书可读,便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这一困难。

从“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中可以看出作者读书的艰辛。

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翻译:

我站在旁边伺候着,提出问题,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理解:

作者“趋百里外”拜访名师,寻求教导,从“俯身倾耳”这一细节中我们仿佛看到作者虚心求教的情态。

C.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翻译:

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嫉妒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人。

理解:

面对周围同学的锦衣玉食,作者不羡慕、不嫉妒,因为作者知道羡慕嫉妒会使自己与同学产生隔阂,徒增烦恼,内心的丰富才能战胜物质的贫穷。

185.选段中作者记叙了自己求学的经历,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勤学苦学、虚心求教等优秀品质。

宋濂身上还有许多优秀品质,如为官清廉,为人诚实。

阅读两则材料,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明他的清廉和诚实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宋潜溪①临财廉,尝大书于门曰:

“宁可忍饿而死,不可苟利而生。

”君子以为名言。

权要非其人,虽置金满橐②,一字不肯,纵与之,亦不受馈。

日本使奉敕请文,以百金为献,先生不受。

上以问先生,先生对曰:

“天朝侍从之臣而受小夷金,非所以崇国体也。

取材于明代焦竑《玉堂丛语·卷五》

(材料二)

宋景廉③尝曰:

“君犹父也,天也,其可欺耶?

”上尝曰:

“昨日饮酒否?

座客为谁?

馔为何物?

”悉以其人及膳馐品对。

上笑曰:

“卿饮时,朕令人视之,果如卿言,卿信不欺我。

”故上久而益信其诚。

先生尝诫子孙曰:

“上德犹天地也,何以为报?

独有诚敬忠勤,略可自效④万一耳。

取材于明代焦竑《玉堂丛语·卷五》

注释①潜溪:

宋濂的号。

②橐:

口袋。

③景廉:

宋濂的字。

④效:

贡献、献出。

【答案】

183.C

184.C

185.材料一:

宋濂面对财物非常廉洁。

在门上写大字,即使饿死,也不能贪利而活。

/日本使臣以一百两黄金求字,宋濂推辞而不接受。

材料二:

宋濂为人处世非常诚实。

一次皇帝问宋濂昨日是和人否喝酒一事,宋濂一一如实回答。

皇帝大赞宋濂诚实。

/宋濂告诫子孙,陛下的恩德就像天地一样,只有做到诚敬忠勤,才稍微可以为天下贡献出一份力量作为回报。

【解析】

【分析】

183.

这道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A.稍微/俸禄;

B.周到/到;

C.热水;

D.暖和/温和;

故选C。

184.

这道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C.“因为作者知道羡慕嫉妒会使自己与同学产生隔阂,徒增烦恼,内心的丰富才能战胜物质的贫穷”表述有误。

正确理解是:

因为作者知道只有以读书为乐,才能不在意物质的匮乏,最终才能学有所成。

故选C。

185.

这道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

从材料一的“尝大书于门曰:

‘宁可忍饿而死,不可苟利而生。

’”“日本使奉敕请文,以百金为献,先生不受”可以看出:

宋濂面对财物非常廉洁。

在门上写大字,即使饿死,也不能贪利而活。

日本使臣以一百两黄金求字,宋濂推辞而不接受。

从材料二的“悉以其人及膳馐品对”“先生尝诫子孙曰:

‘上德犹天地也,何以为报?

独有诚敬忠勤,略可自效④万一耳。

’”可以看出:

宋濂为人处世非常诚实。

表现在如实回答和别人喝酒之事;皇帝大赞宋濂诚实;告诫子孙为天下贡献出一份力量回报皇帝的恩德。

【点睛】

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

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

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读书。

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前辈道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

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回到学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

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

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学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

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

材料一翻译:

宋濂面对财物非常廉洁,曾经在门上写了大字:

“宁愿忍受饥饿而死,不能贪利而活着。

”有修养的人把这句话当成名言。

掌权的官吏如果宋濂不喜欢那个人,即使拿一满袋子黄金,只要谈论中有一点矛盾,即使把钱送给宋濂,他也不接受。

日本的使臣奉旨向宋濂求文章,把一百两黄金送给他,宋濂推辞而不接受。

皇帝问他这件事,宋濂回答说:

“大国的侍臣却接受蛮夷小国的金钱,不是维护国家形象的做法。

材料二翻译:

宋濂曾经说:

“君王犹如父亲一样,像天一样,怎么能够欺骗!

”皇帝问:

“昨天喝酒了吗?

都请了哪些人?

吃了什么东西?

”(宋濂)详细的说了请了哪些人吃了哪些东西。

皇帝笑着说:

“你喝酒时,我命人去观察,和你说的一样,你诚实不欺骗我。

”因此皇帝越来越相信(宋濂)的忠诚。

先生常常告诫子孙说:

“皇帝对我的恩德犹如天地一般,拿什么去回报呢?

只有诚实敬重忠心勤勉,才能够报答万分之一。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表耳。

一草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18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恶有甚于死者(恶:

讨厌,憎恨)

B.故患有所不辟也(患:

祸患,灾难)

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

虛报)

D.乡为身死而不受(乡:

同“向”,先前,从前)

187.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为苟得也/为宫室之美

B.呼尔而与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所欲有甚于生者/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蹴尔而与之/长跪而谢之

18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开头,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说理生动。

B.孟子说理善用精妙的比喻、精当的对比,语言纵横驰骋,气势恢宏。

C.文章第2段讲述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D.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

“贤者能勿丧耳”,表明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有“本心”。

【答案】

186.C

187.D

188.A

【解析】

【分析】

186.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C.“万钟于我何加焉”的“加”是“益处”,不是“虛报”。

故选C。

187.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

平时要归纳整理,作答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分析。

A.故不为苟得也/为宫室之美(为:

做/为了);

B.呼尔而与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

给/语气助词);

C.所欲有甚于生者/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于:

比/从);

D.蹴尔而与之/长跪而谢之(而:

都是表修饰);

故选D。

18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文章以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开头,运用的是“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不是“举例论证”。

故选A。

【点睛】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

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