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01325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x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x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3.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知识导学】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孟子》简介: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3.背景资料: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

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

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

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

梁惠王对孟子说:

“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

”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

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

“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

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

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好(   )战   弃甲曳(   )兵而走  衣(  )帛 数罟(    )不入洿(   )池  庠(   )序

养生丧(    )死无憾   鸡豚(   )狗彘(   )之畜(   )  然而不王(   )者  涂有饿莩(   ) 

2.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       通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         涂有饿殍        通     

 

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       今义            河内凶 古义        今义         

请以战喻  古义       今义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      今义         

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       今义              或百步而后止 古义     今义         

斯天下之民至焉 古义       今义         

 

4.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

②王

然而不王者(      )梁惠王曰(                )

③以

请以战喻(       )可以无饥矣(      )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

④食

狗彘食人(           )食而不知检(            )

⑤之

填然鼓之(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         )申之以孝悌之义(                  )

 

5.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①填然鼓之(                                                                 )

②树之以桑(                                                                 )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④谨庠序之教(                                                               )

⑤然而不王者(                                                               )

【合作探究】

1.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

①在提出“民不加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其具体做法是什么?

 

 

②孟子哪些话是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③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④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2.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3.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请分别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4.现代社会人口增加会加重社会负担,所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梁王为什么却希望“民加多”呢?

 

 

【巩固提升】

1.下列加点字读音和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罟(gū,网)         饿殍(piǎo,饿死的人)

 B.颁白(bān,通“斑”)   曳兵(zhuài,摇着)

C.庠序(xiáng,学校)     衣帛(yì,穿)

D.孝悌(tì,尊重父母)    鸡豚狗彘(zhì,猪)

2.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数罟不入洿池

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昔者以为东蒙主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5.下面的加点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李商隐《无题》)

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⑤/②/③/④   B.①③⑤/②/④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⑤/③④

7.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

树之以桑

A.非我也,岁也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或五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8.翻译下列语句

⑴“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⑵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这部分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种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请用“   ”在文中划出孟子主张“教民”的具体内容。

 

10.第一段文字共五句,可分几层?

概括每层的大意。

 

 

 

11.第三段文字孟子尖锐斥责了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现象,他揭露说:

a.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9字)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8字)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6字)

12.与“谷不可胜食也”一句中“胜”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D )

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B.驴不胜怒,蹄之

C.日出江花红胜火                    D.不胜枚举

13.“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B)

A.孝悌之义      B.树之以桑     C.百亩之田     D.邻国之政

14.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D)

A.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弃甲曳兵而走     D.吾谁与归

 

15.用自己的话回答:

孟子向梁惠王指出的美好前景“天下之民至焉”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16.孟子的谈话具有雄辩的气势,这一部分在语言上的主要特点是(C)

A.使用比喻句式    B.使用对偶句式

C.使用排偶句式    D.使用排比句式

 

寡人之于国也答案

【基础演练】

1、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而走  衣(yì)帛   数罟(cùgǔ)不入洿wū)池  庠(xiáng)序

养生丧(sāng)死无憾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

2、(直,通“只”,“不过”。

句意是:

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无,通“毋”不要。

句意是:

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通“斑’。

句意是:

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同“途”,道路。

句意是:

路上有饿死的人。

3、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容孤单的人。

河,黄河。

今泛指河流。

句意是:

河内遇到饥荒。

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4、4.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寡人之于国(对,介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

②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

③以

请以战喻(用,介词)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以时入山林(按,介词)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④食

狗彘食人(吃,动词)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

⑤之

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五亩之宅(“的”,助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5.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①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

敲起鼓。

句意是:

咚咚地敲着战鼓。

②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

种植。

句意是:

<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

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④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句意是: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合作探究】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2、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2.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3.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请分别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参考答案]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4.现代社会人口增加会加重社会负担,所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梁王为什么却希望“民加多”呢?

明确: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巩固提升】

1.下列加点字读音和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C )

 A.数罟(gū,网)         饿殍(piǎo,饿死的人)

 B.颁白(bān,通“斑”)   曳兵(zhuài,摇着)

C.庠序(xiáng,学校)     衣帛(yì,穿)

D.孝悌(tì,尊重父母)    鸡豚狗彘(zhì,猪)

2.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数罟不入洿池

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昔者以为东蒙主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D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5.下面的加点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 )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李商隐《无题》)

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D )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⑤/②/③/④   B.①③⑤/②/④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⑤/③④

7.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D )

例:

树之以桑

A.非我也,岁也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或五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8.翻译下列语句

⑴“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⑵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这部分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种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请用“   ”在文中划出孟子主张“教民”的具体内容。

 

10.第一段文字共五句,可分几层?

概括每层的大意。

 

 

 

11.第三段文字孟子尖锐斥责了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现象,他揭露说:

a.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9字)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8字)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6字)

12.与“谷不可胜食也”一句中“胜”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D )

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B.驴不胜怒,蹄之

C.日出江花红胜火                    D.不胜枚举

13.“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B)

A.孝悌之义      B.树之以桑     C.百亩之田     D.邻国之政

14.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D)

A.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弃甲曳兵而走     D.吾谁与归

15.用自己的话回答:

孟子向梁惠王指出的美好前景“天下之民至焉”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16.孟子的谈话具有雄辩的气势,这一部分在语言上的主要特点是(C)

A.使用比喻句式    B.使用对偶句式

C.使用排偶句式    D.使用排比句式

 

《寡人之于国也》参考答案:

1.C 2.D 3.B 4.D 5.A6.A 7.D  8.⑴观察邻国的当权者,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

 ⑵兵器刚接触,(士卒们)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走。

⑶认真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百姓,头发发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9.谨庠序之教,……不负戴于道路矣。

 10.分三层:

一层(1-3句),提出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

二层(4句)小结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

三层(5句)推出新的结论:

王道之始也。

11.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12.D13.B14.D15.广施仁政,若百姓生活不好,要归咎自己而不归罪年成。

16.C

《过秦论》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2.学习文章1、2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3.学习渲染、反衬、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

    学习文章1、2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学习难点】

    学习渲染、反衬、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一. 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

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哭泣岁余,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

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

其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

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全力抗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一颗璀璨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二.写作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

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史载当时: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三.解题

   本文选自《新书》,《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

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

    四。

朗读课文,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生字】

    腴        轸          镞              笞     

    恬        崤          膏腴            逡    

    镞       系颈            黔首           牖       

    氓隶     隳             鞭笞           藩     

    瓮       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