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74209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四单元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四单元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四单元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四单元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四单元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四单元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四单元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四单元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四单元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第四单元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第四单元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第四单元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第四单元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第四单元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第四单元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第四单元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第四单元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第四单元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第四单元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新.docx

《第四单元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新.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单元新.docx

第四单元新

第四单元单元备课

一、单元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14《北京的春节》略读课文:

15《藏戏》16《各具特色的民居》17《和田的维吾尔》回顾•拓展四口语交际和习作四

本组教材围绕“中华民风民俗”一专题编写的。

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激发探究不同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读懂每篇课文的句子段落,理解重点词语,写会生字词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思维情感目标:

感受北京风俗人情,体会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三学情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民俗风情的材料以扩展知识面,并与“品德与社会”“艺术”学科内容或学科老师联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指导学生认真做好笔记或制作卡片,总结从课文中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列出课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及例子,为“交流平台”中的单元小结做好准备。

四、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

2、学习说明方法和语言的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五、基本功训练重点

学习本组课文,学生搜集民俗风情的材料以拓展知识面,避免把语文课变成品德与社会课或艺术课,应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上。

六、课时及课时安排(七、八周共9课时)

14、北京的春节2课时15、藏戏1课时

16、各具特色的民居1课时17、和田的维吾尔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四3课时回顾•拓展四1课时

七、教学策略:

1、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八、教学用具:

课件录音机

九、单元检测试题:

1、组词:

饺()狡()掺()渗()

摊()滩()浒()许()

2、写出近义词。

掺和()分外()预备()

3、写出反义词。

热闹()娴熟()喜欢()

4、写出破折号的作用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5、我会填。

(1)爆竹声中一岁除,()。

(2)至今不会天中事,()。

(3)百里不同风,()。

(4)我了解了许多地方各具特色的居民,他们是()、()、()、()等。

6、句子: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的是什么?

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

 

14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思维情感目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上网查询、想象、朗读、教师导读、合作学习

课型:

新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盘点

2、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

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

(播放动漫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说说你的感受。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

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

),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

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

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五、课堂练习:

1.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

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2.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六、课堂小结:

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七、作业:

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

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

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

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

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

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

“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

(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0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

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巩固练习: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

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

粘豆包多

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

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

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

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

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

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

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

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北京的春节,希望课余时间大家再了解一些其它民族春节的一些民风民俗,交流一下。

六、作业:

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14北京的春节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独特的民俗文化

《北京的春节》

教学反思

教学这一课,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接下来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精彩的句段,仔细研读,体会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感受;最后,再回顾全文,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文章的主题。

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教学过程,我作出如下反思。

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

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制定的教学目标合理,基本上达成预定的目标。

2、基础知识点把握准确。

对修辞手法、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在充分引导学生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善于表达。

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渗透体会句子的方法。

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3、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抓大放小,在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分清详略重点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最感兴趣的部分,充分发挥他们主动性的同时,也不忘教师的引导作用。

但是,这一节课,依然有几点做得不够:

1、课前让学生去搜集各民族过春节的不同习俗,应该在课堂上有所展示有所侧重,否则以后孩子们会对资料搜集失去兴趣,慢慢变成纯粹的应付或者耳边风。

2、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当然,感悟的基点是“读”,也就是本课的教学中,学生读得不够充分,读的形式也比较单一,这是以后必须重视的。

对于现在的毕业班教学,我对每篇课文都尽量做到教学扎实,努力去深挖可以训练的知识点,思考文章的重点在哪一方面,学生在这一次课堂上应该学会什么,即使一次学不会,再在以后课堂上多接触几次,直到他们有这些意识为止。

比如体会修辞手法的好处,破折号、双引号、省略号等的用法;分段的方法,主要内容及段意的概括等等,尽力做到每节课都能训练这些,我就不信,久而久之,学生不会学以致用。

15*藏戏

课堂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1.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思维情感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

教学难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方法:

引导自学法朗读法

教学准备:

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授课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

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2.板书课题

二、读文,理清思路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生读:

8-16自然段。

2.师读: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

生读:

17和18自然段。

3.师读: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生读:

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

21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

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

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

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

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

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

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

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

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五、课堂练习、作业: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六、课堂小结:

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巩固练习:

1、读拼音写汉字。

    jiānɡ             shì            jùn               nuó

    (     )绳       (   )图       (   )俏      婀(    )

    边(     )       擦(   )       严(   )          (    )动

2、把词语补充完整。

    哄(   )大笑     两面三(   )    (   )心所欲    (   )哉游哉

   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歌声  (     )的容貌   (     )的舞姿   (     )的江水

    【句段集锦】

作业:

摘抄课文中你印象深刻的词语或句子。

    板书设计:

戴面具演出

15藏戏没有舞台传奇来历:

为民造福开创藏戏

三五天没结束

16*各具特色的民居

课堂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能力目标:

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思维情感目标:

对各地民族的民风、民俗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授课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图片,猜是哪个地方民居?

(播放课件:

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

(画出中心段落:

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

指名说,互相补充。

(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

(列数字;打比方)

五、小结:

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七、课堂练习:

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

八、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仿佛走进了客家与傣家,真像课文题目一样,真是“各具特色的民居”呀!

板书设计:

16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傣家竹楼世界民居奇葩

17*《和田的维吾尔》

课堂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能力目标:

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思维情感目标:

感受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教学方法:

讨论学习法

教学准备:

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授课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动漫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

(如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

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

3.讨论:

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

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A.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

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

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

B.找一找文中的对比:

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

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

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

A.“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

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

B.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

想象那样的情景:

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

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

C.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

诗人艾青曾深情吟诵: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3)爱美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

B.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

(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不受任何限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

3.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五、课堂小结:

我为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寂静而单调的沙漠而惊叹!

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朗读一下课文吧!

六、巩固练习:

1、多音字组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