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78992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搭石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搭石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搭石优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搭石优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搭石优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搭石优秀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搭石优秀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搭石优秀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搭石优秀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搭石优秀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搭石优秀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搭石优秀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搭石优秀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搭石优秀教案.docx

《搭石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搭石优秀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搭石优秀教案.docx

搭石优秀教案

搭石优秀教案

【篇一:

《搭石》郭傲公开课教案】

《搭石》教学设计

教者:

郭傲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再次走入第21课《搭石》,请齐读课题。

二、入题

师:

什么是搭石?

生: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板书)

三、精读课文,感悟“美”。

师:

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

搭石在作者眼中不仅仅是过小溪的一种方式,还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风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

足以引起人们审美与欣赏的景象。

让我们走进文章2—4自然段,用______划出描写家乡风景美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家乡人心灵美的句子,并在相应的空白处写写感受。

ppt(出示自读提示:

读2—4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家乡风景美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家乡人心灵美的句子,并写写感受。

师:

好的,我看到同学们的书本上都已经留下了许多思考的痕迹。

咱们先来读读体现家乡风景美的句子。

生读。

(一)、体会风景美的句子

ppt(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

瞧,这有一个多音字。

“行”(ppt颜色变化)读什么?

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的人们叫作一行人。

师:

这还有几个生词呢,谁来读?

(男、女分读)

师:

再读这两句话,你从哪些词体会到这画面的美?

生说(ppt变色)

师:

“协调有序”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

师:

协调有序的动作是一种怎样的动作呢?

生说

师:

这样吧,让我们一起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

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读一读。

同学们,现在你们走的是什么?

搭石。

走得不好就要掉进水里,有没有信心?

师导读,越读越紧促。

抬起脚来,紧跟上去(三遍),踏踏的声音,像——

——

继续走在搭石上面,把学生分两部分。

师导读。

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动作是那么的默契,原来这动作就叫作——协调有序。

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可是没有。

一行人,动作是那么的默契,那么的的和谐,难怪作者会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

再看这两个句子,你又从哪里体会到了美?

生说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生展开想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仿佛看到什么?

生说(2个)。

读一读。

师评:

感觉把我们带到了画前面,谁能把我们带到画里面?

生再读。

其他同学可以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师评:

你的朗读让我想到了一句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

”真是画一般的美。

我们大家一起再来美美地读一读。

生读

师评:

这既像一幅美丽的

画面,又像一首清丽的小诗。

看,多美。

谁来读一读。

(ppt将文字变成诗歌的格式)

指名读(ppt配乐)

师评:

真美。

让我们再一次随着流淌的溪水,感受那一份和谐和诗意的美。

生齐读(ppt配乐)

师:

好一幅让人陶醉的画,难怪作者会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过渡:

师:

咱们接着来读读体现家乡人物美的句子。

(二)体会人物美的句子

1、生读: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ppt)出示句子

师:

想象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和动作又会怎样?

生说,再读一读。

(2个)

师:

老人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

怎样做?

生说,一起读一读。

师:

老人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和表情?

生说,一起读一读。

师:

你感受到这些老人有什么样的品质?

(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师:

谁能读出这种美?

指名读

师:

你们从哪些词感受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这种美?

(生说,深情地读一读。

师:

多么无私奉献的老人,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感谢他们?

生齐读。

师:

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难怪作者会由衷地赞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这是一道(无私奉献)的风景。

2.生读: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

哪些词特别能打动你?

师:

什么叫“理所当然”?

“人们都把哪些事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

真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能谈谈你对这幅画的感受吗?

师评:

好一个谦让,请男同学一同来感受这份美。

师:

是的,一块块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的淳朴、善良、谦让和敬老,也深深地敲击着我们的心灵!

来,让我们把心中的这份感动,读出来。

师:

这一排排搭石,每天该有多少人走啊!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人来走?

小小的搭石上,还会有哪些让我们感动的画面?

请你把心中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

小练笔。

假如遇到孩子上学,来走搭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

是啊,正是这一幕幕熟悉而感人的画面,传递着乡民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也让这——(齐读: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

四、总结升华,赞颂美

师:

课文学到现在,你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

是一排排任人走,任人踏的搭石吗?

那它是什么?

(ppt出示)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师:

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反复的朗读,提升情感。

)(预设:

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写照?

?

师:

是呀,本文的作者刘章,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后来在石家庄工作,当他看到熙攘的人流,便不自觉地想到家乡那潺潺的小溪,看到人们没有秩序地挤抢公共汽车,便想到了乡亲们走搭石的协调有序和礼让,看到马路上的石头、树杈,人们绕着走也不肯弯腰拾起,便想到乡亲们在雨后,主动摆搭石的情景,他突然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在1980年,他写出了这篇情真意切的精美散文《搭石》。

因为他由衷地感受到——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篇二:

公开课搭石教学设计】

人教版《搭石》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搭石》教材分析

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而现在的孩子大多却是见所未见,缺少农村生活体验,要领会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家乡的小路,联结乡亲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难。

本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

设计理念: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综观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新增了许多图文并茂,极富人文性的精美短文,编者的用意不言而喻,就是要让教师作为孩子“学习的引领者”,引导孩子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自主,富有想象力的学习舞台,让孩子用他的眼睛看世界,让孩子按他的理解来感知课文,用他的方式来展示学习收获,孩子必将还你一片湛蓝的天空。

本案例的设计,旨在以孩子最感兴趣的学习视角──“寻找美的风景”为“教学触发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情景创设和教师的语言渲染,让孩子在感受“搭石”这一生活中的寻常事物所蕴含的不寻常的美的同时,受到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

二、《搭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课前准备:

1、课文的插图,有关搭石的资料介绍。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格言导入,确立学习交流话题:

1、师谈话,推荐格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学生说说对格言的理解。

2、确立学习话题“寻找一片美的风景”,(板书课题:

搭石)

3.整体回顾课文围绕搭石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4.随学生读句交流,总结出四个重点内容:

什么是搭石,人们怎样搭石,人们怎样走搭石,搭石联结着人们美好的情感。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出示自学提示一、

1、什么是搭石?

人们是怎么搭石的?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如果找到了你就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

注意,读课文时字字读响亮,句句读通顺。

)学生思考交流汇报。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到相关语句。

2.指名读描写搭石的句子。

(随学生朗读出示课件)

3.读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搭石。

在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原来搭石就是为连接水的两岸而铺设的一条石头路。

板书:

一条路)

一.把“话”变“画”,品味语言。

(1)村里的人们会选择哪种石头来摆搭石呢?

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平整方正”理解。

(2)石头选好了,怎样搭呢?

你来选一选,哪条是搭石呢?

(引导学生抓住“二尺左右间隔”)教师适时点拨,二尺左右间隔就是人走路时,两脚之间最舒服的距离

(3)引发学生思考:

“平整方正”的石头,“二尺左右间隔”,这样搭有什么好处呀?

学生能够感受到乡亲们这样摆搭石是为了让人们走起来更平稳更安全。

(4)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四、出示自学提示二

1、默读课文,了解乡亲们走搭石的过程中是怎样调整搭石的,感受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在文中找出关键词)

2、默读课文三、四段了解年轻人是怎样走搭石的?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从文中的最后一段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二)想象、体验,乡亲们怎样走搭石

过渡:

石头路铺好了,那怎样走呀?

先来看看第二自然段。

1.了解乡亲们走搭石的过程中是怎样整搭石的,感受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1

)学生认真听,用心体会。

看看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打动了你。

(课件出示本段文字,随学生的理解、回答,相关词句变颜色)

(2)读后,请学生来谈一谈,此段文字中哪些词语打动了自己,为什么。

学生普遍对“无论怎样……只要……一定会”,“踏上几个来回”,感受颇深,并能结合这些词语谈自己的体会。

(3)在学生体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教师采访:

那大家都来当当这位上了点年岁的人,我想采访采访你,“您毕竟不是年轻人了,在这又找石头,又踏上几个来回,您自己就不怕摔着吗?

学生能够走进这位上了点儿年岁的人的内心,感受到他的想法,那就是:

自己摔了不要紧,只要后面的人安全了自己就放心了。

教师继续采访:

“您带着东西,这么急着赶路,还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自己的事不就耽误了吗?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并说出了:

“我的事耽误了不要紧,后面的人安全了最重要。

教师小结:

现在我明白了,您的心里装的都是别人呀。

(此环节设计意图:

在学生独立抓住重点词语初步理解语言文字,但还不够深入、透彻的基础上,通过教师采访,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帮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切地感受到人物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并通过回答记者的问题替文中的人物表达内心的想法,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4)引导学生拓展、思考:

那你们说,只有上了点年岁的人是这样吗?

上来点年岁的人都是这样,那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呢?

急着赶路的人都是这样,那不太着急的人呢?

拿着东西的人都是这样,那没带东西的人呢?

经过老师的点拨、提醒,学生自然理解在作者的家乡,不是只有上了点年岁的人是这样,大家都是这样的。

教师小结:

对呀,这就是这个例子,给我们的遐想。

在我的家乡,无论是谁,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是这样心里装着别人的。

所以,这一段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板书:

一道景)

(5)让我们把体会到的带到读中去,学生自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有感情朗读(此环节约用5分钟)

(此环节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段中作者只是举了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让我们感受到,在作者的家乡无论是谁,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是这样心里装着别人的,从而理解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同时也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以点带面,巧妙选材的写作方法。

2.亲身体验,感受一行人是怎样“协调有序”走搭石的,体会他们为他人着想的心灵美。

(1)上了点年岁的人走搭石,呈现在我们眼前一道美丽的风景,那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走搭石分别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默读3、4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2)指名交流,一行人是怎样走搭石的?

(随学生朗读出示课件)

(3)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人们是怎样走搭石的?

学生能够抓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4)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体会:

也就是,你走在我前面,你抬起脚来,我就要紧跟上去,我抬起脚来,后面的就要紧跟上去,人们为什么要这样走呀?

学生联系前文思考能够找到答案。

(随学生回答出示课件)

(5)带入情境,引发思考:

我走在前面,实在累了,停下来歇一会行不行?

走在后面的人,有急事,强一步行不行?

教师小结:

所以,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在这抬脚紧跟当中就有了为他人着想的心灵美。

(此环节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想象,初步体会一行人是怎样走搭石的,并通过联系上下文,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走。

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带入情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用心体会,从而理解这一行人在“抬脚紧跟”当中为他人着想的心灵美。

同时也在渗透这种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以及走进课文情境理解文章内容的阅读方法。

(6)亲身体验,感受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

①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亲身体验一番,从而感受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

首先,请一列同学先来尝试

师引读: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师:

前面的—

生1读:

抬起脚来

师:

后面的——

生2读:

紧跟上去初次尝试学生有些不太明白,教师点拨,(前面的,就是走在前面的人怎样做即抬起脚来,后面的就是走在后面的人怎样做即紧跟上去)在学生明白之后,继续引读,速度逐渐加快,看看同学们配合得是否非常默契,走得是否非常有序。

在这一列同学尝试之后,接着引导全班同学共同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每

【篇三:

21《搭石》公开课教案】

《搭石》教学设计

汇龙小学唐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会认“谴”等7个生字,会写“暴”等11个生字。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知道什么是搭石。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自然段。

2、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人影绰绰”、“协调有序”等重点词语。

3、感受搭石上“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美,体会平凡中的不平凡。

4、学习作者用字精准以及巧妙选材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人影绰绰”、“协调有序”等重点词语。

2、感受搭石上“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美,体会平凡中的不平凡。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用字精准以及巧妙选材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说石引入

1、揭题,读题。

2、回顾:

什么是搭石?

3:

质疑:

搭石不就是乡村山野中供人们过小溪的一种非常非常普通的石头吗?

可是,作者为什么却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二、找景寻美

1、默读课文2-4自然段,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搭石是一道风景?

用“——”画下来,再想想这些风景美在哪?

2、师巡视指导。

3、指名交流感受。

师根据学生反馈,相机引导孩子们品搭石上蕴藏着的美。

三、品石悟情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学习“上了点儿年岁的人走搭石”、“一行人走搭石”、“两人面对面走搭石”、“年轻人遇上老人走搭石”这几道风景。

风景一:

“一行人”走搭石

1、课件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2、联系上下文理解“协调有序”,感受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美。

3、用查字典以及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感受一行人走搭石时的画面美。

4、指导朗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感受一行人走搭石时的音乐美。

5、写法指导:

感悟作者用词的精美以及用标点符号的准确。

6、有感情地朗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7、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风景二:

“上了点儿年岁的人”走搭石

1、课件出示“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

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2、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位上了点儿年岁的人,通过采访了解“老人”踩到不平稳的搭石时会怎么想,怎么做,感受“老人”无私奉献的美。

3、指导朗读这道风景。

4、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风景三:

“两人面对面走搭石”

1、学生汇报从这道风景中感受到的美。

(板书:

谦让)

2、朗读句子。

3、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风景四:

“年轻人遇上老人走搭石”

1、课件出示“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2、理解“伏”、“理所当然”,感受家乡人敬老的美。

3、语用练习:

展开想象,还有哪些人过搭石需要年轻人帮助?

请你写一段话,用上理所当然。

4、学生分享所写语段,师相机点评。

四、写法指导

体会和学习作者巧妙选材来表现平凡事物中不平凡的美。

五、以石升情

1、指着板书问:

仅仅是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吗?

(不是)还有谁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指着板书追问:

这排排的搭石仅仅是用石头搭成的吗?

3、指着板书追问:

你认为这一排排搭石仅仅是联接着故乡的小路吗?

4、齐读最后一段: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小结:

这一块块、一排排平凡而普通的搭石,静静的躺在溪水里,任人踩、任人踏,不计名利,无怨无悔,这正是乡亲们乐于奉献、互相帮助、敬老爱老的写照。

课文题目是“搭石”,可是课文却主要写了走搭石的人的美德。

刘章爷爷的这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六、以情延情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美。

七、板书设计

21搭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