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81849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docx

《高一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docx

高一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新人教版

湖南省株洲市第四中学高一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甲午战争的重大战役、《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中国军民的抗争

通过本节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学习,培养正确分析和归纳历史知识,总结相关历史史实之间内在联系和综合评价历史的能力。

论从史出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概括阐释

情境再现

通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民族的灾难和屈辱,加强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及其影响

难点:

如何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探索课堂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新的

三、教学方法:

“问题式”和“导学式”教学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

五、板书设计: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背景:

(1)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大陆政策”

(2)朝鲜东学党起义给日本提供时机

(3)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2.主要战役:

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威海战役

3.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4.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背景:

为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

2.主要战役:

廊坊战役

3.结果:

签订《辛丑条约》

4.影响: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深渊。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①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19世纪70年代以后逐步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②帝国主义的根本特点是“垄断”;

③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发展简况。

阅读材料,分析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材料一 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国会发展的施政演讲中说:

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其途有二。

第一,守卫主权线;第二,保卫利益线。

主权线,指国之疆域;利益线,指与主权线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

朝鲜和中国东北都是日本的利益线,因此必须加以保护。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中日战争前,英国《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布林克莱报道:

“就弹药而论,它(指日本)所储存的数量,比在一次对华战争中可能消耗去的还要多。

”在一篇题为《朝鲜和他的邻居》的报道中,布林克莱又说:

“(日本)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

──《帝国主义侵华史》

分析:

综上材料可以看到:

日本征韩侵华早有预谋,是日本既定国策。

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确立了以“武国”和扩张为最高国策,积极扩军备战。

到甲午战前,日本已经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

当日本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之后,便极力制造挑起战争的借口。

为此,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大使:

“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十分恐慌,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日本侵略者借朝鲜农民起义之机,为发动侵略战争制造衅端,战争已一触即发。

1894年7月,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

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是年为旧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2.重要战役

清朝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因此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

他指示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命令海军“保船制敌”,“不得出大洋海战”。

当时,慈禧太后正在筹备60岁庆典,更是希望战争尽快了结。

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招致了中国军队的节节败退。

四次主要的战役:

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指出战争后果,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战败。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首先,在领土方面:

这是继俄国割占东北、西北地区大片领土以来的又一次大片领土的割让,最为严重的是台湾省,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又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这是前所未有的严重形势。

它不仅严重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同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其次,在经济方面:

①巨额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清政府只得一方面加紧搜刮人民,加重其负担,另一方面大借外债。

西方国家通过给清政府附带有政治条款的贷款,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②通商口岸深入到长江腹地,这也是前所未有的,使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深入到了内地。

③在华投资设厂被正式写入条约文本,大开资本输出的方便之门。

从此,西方列强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瓜分中国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沉重地打击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马关条约》之后,使西方列强在华争夺的矛盾斗争更加激烈、更加尖锐。

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争夺中,遭受更大的损害。

所以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它的签订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中国军民的抗争精神

在平壤战役中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则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

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

台湾军民也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一页。

国难当头台湾义土徐骧挺身而出,大声疾呼:

“朝廷无力以卫吾台,能卫吾台者,吾民耳?

众志成城,山可移,海可干,愿吾血随吾台俱尽,吾头与吾台俱碎,安知终不可以有为耶?

”显示了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顽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

随着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外国列强多次胁迫清政府予以镇压。

1900年6月初英等八国组织侵略联军,由英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向北京进犯,8月,八国联军进入北京,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在紫禁城设立司令部。

2.《辛丑条约》的签订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在华的代理人。

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3.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背景: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

实质:

要把清政府变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代理人。

主要原因:

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

认识:

认识到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认识到中国觉醒时代已经到来。

最终目标:

在政治上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在义和团运动的打击下,帝国主义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企图最终没有实现,这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

关于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以反对帝国主义对华侵略为主要目的的农民运动,可以看作是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失败的背景下,由农民阶级发动的一场旧式的革命运动,不过这场运动突出反映了外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以之为运动的主导方向,这是包括太平天国运动在内的以前历次农民运动所不具备的一个特点。

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出自于农民阶级朴素的爱国热情和对外来侵略的义愤,表现出他们没有判别帝国主义侵略与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之间关系的能力。

义和团运动最终被清政府利用并出卖,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同时,中国的封建小农经济造就了农民阶级分散、落后、狭隘、自私、愚昧、迷信、保守的特性。

他们也没有鉴别外来侵略与西方先进文明成果之间区别的能力,而是一概加以排斥和打击,进行了一场盲目排外的运动,这与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不具备任何先进性。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同时也表明农民阶级因为其固有的局限性而既不可能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可能成为自身的解放者。

”上面的评价能够从多角度对义和团运动进行比较客观的审视和反思。

教学案例

案例一 黄海海战中国失败的原因

(师)虽然定远、镇远两艘主力舰还在,但是黄海海战仍然是以中国海军的失败而告终。

记得咱们曾经提到过,北洋水师在世界上的排名应该是超过日本联合舰队的。

请大家看这样两段资料:

据当时世界军事年鉴的统计,大清帝国这支海上武装,居世界海军的第8位。

排名仅次于英美俄德法西意七大海上列强。

此时日本亦雇有大批欧美专才,订购船舰,锐意发展海军。

然……日本海军全部吨位炮位及海战潜力,实远落我后;在世界排名仅为第16位。

──《晚清七十年》第191页

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炮火、航速等方面占有更明显的优势。

日本联合舰队舰炮总数比北洋舰队多92门,其中最为重要的速射炮一项,日本方面为192门,而北洋舰队只有27门。

日本海军参战各舰的平均速度比北洋各舰快1节,特别是第一游击队的4艘快速巡洋舰更是北洋诸舰望尘莫及。

──《中国近代海军史》第231页

我们一度远远领先于日本,但为什么在黄海海战爆发前中国的海军实力却被日本赶上甚至超过了呢?

(生)中国没钱购买新的军舰。

(师)中国的确不富裕,但是日本的经济状况也不是很发达。

在经济总量上日本仍然不是中国的对手。

再说,没钱买新的军舰,难道还不能自己造吗?

我们的洋务运动不是已经开展了三十多年了吗?

(生)中国科技太落后了,洋务运动治标不治本,引进的技术固然不差,但是以中国的经济和技术基础,还不能全都学会。

中国当时若想更新军舰,只有购买这一个办法。

(师)就算如此,那就买吧。

我们的钱哪里去了?

(生)慈禧太后修颐和园用了。

(师)你们都知道这件事。

谁知道她究竟挪用了多少海军经费来修建颐和园?

海军经费短缺是否是慈禧太后一人之过?

(生)……

(师)请看下面这两段材料:

1888年,仅光绪皇帝的婚礼就耗资500万两白银,从1888年开始,慈禧又花费巨款、甚至挪用海军经费公开大规模整修颐和园。

与此同时,慈禧还下令进行“三海”工程。

颐和园工程和“三海”工程耗资巨大,大大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从而给海军的建设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

──《中国近代海军史》第206页

(修颐和园之款)出于海军经费的应为二千万两。

其时正当中法战争失败之后,北洋大臣李鸿章极力呼吁建设海军,却不料名义上作为建设海军之用的购船经费,大半都被挪用于修建颐和园。

因此,自光绪十四年(1888)以后,海军就没有再增添一舰。

──《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上册第277页

(学生哗然)

(师)别忙,再看一段:

明治天皇于1887年谕令,“朕以为在建国事务中,加强海防是一日也不可放松的事情。

然而从国库岁入中尚难以立即拨出巨款供海防之用,故朕深感不安。

兹决定从内库中提取30万日元,聊以资助,望诸大臣深明朕意。

伊藤首相接到御旨深为感动,便召集地方长官作了传达。

全国华族(有爵位的人及其家属)和富豪也无不为之感动,竞相申请为海防捐款。

到9月底,捐款总额达103万8千日元。

海军将这些捐款和天皇的赐金全部用于扩充海军军备。

──《日本海军史》第27页

(学生愕然)

(师)两相比较,中国与日本的最高领导人,在建设海军的态度方面可谓判若云泥。

这样迥异的态度对中日两国的海军建设有何直接影响呢?

还得再看一段材料:

在甲午前夕英国的阿摩士庄厂知道它老主顾(李鸿章)的脾胃,特以新下水的世界最快、时速23海里的4000吨巡洋舰,奉献给这位中国“宰相”。

英人知道鸿章是内行,非买不可;鸿章也自知非买不可。

──但是……举朝只一个行家;余子碌碌,众口铄金,他就买不成了。

结果这条船被日本人买去,就变成后来日本的吉野号。

──其后把我北洋舰队冲得落花流水者,即此姝也。

──《晚清七十年》第205页

(师)吉野号巡洋舰单艘造价白银60万两。

而定远、镇远这样的超级海上堡垒,单艘造价也不过170万两银子。

你们可以简单计算一下,慈禧太后挪用的两千万两白银海军经费可以干点什么?

(生)大约可以再买10艘以上的定、镇级铁甲战列舰。

(师)注意咱们前面提到过的海战常识,光有主力舰还不能算是一支真正的海军,假如一艘定、镇级铁甲战列舰配上四艘吉野级的巡洋舰可以组成一支特混舰队的话……

(生)再增加四支这样的特混舰队。

(师)别忘了,北洋水师本身还能组成两支这样的特混舰队。

一共六支世界先进的特混舰队游弋在中国的海疆,中日战争会怎样?

(生)日本必败无疑。

(师)呵呵,恐怕中日战争根本就不会发生了。

至少不会在19世纪末发生。

可惜,中国的特混舰队变成了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长廊,还有那永远跑不动的华美绝伦的石舫。

所以石泉先生说:

盖颐和园成,而甲午战争中国之败势定矣!

──《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第42页

案例二义和团运动的起因

(师)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高潮。

究其根源,义和团为什么要反对帝国主义列强?

(生)列强侵略中国,罪行累累,罄竹难书。

(师)这无疑是最根本的原因。

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生)义和团以反洋教著称,西方基督教、天主教在华传播是一种文化侵略。

因此义和团运动具有抵御外来文化侵略的性质。

(师)文化侵略。

这个词有意思。

那么什么是文化侵略呢?

是帝国主义列强以输出文化为手段,服务于他们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吗?

传教士是否都是外国间谍或者侵略者的帮凶呢?

(学生讨论)

(师)我们来关注一段材料:

当时所有的基督教会都是以“反孝”甚或“仇孝”作号召的。

他们认为人只能向上帝尽孝,不应向父母尽孝。

……基督教这种上帝独大的“反孝”立场,因此与当时“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伦理,便针锋相对了。

──《晚清七十年》第364、365页

(师)敬祖宗、孝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

西方的基督教强调一切人都是上帝的造物,所以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这种针锋相对算不算文化侵略?

(学生争论)

(师)我个人认为,如果基督教徒不强迫中国人接受这个教义,那就不能算文化侵略。

反之,则当然算文化侵略。

再看一段:

中国以名教为治,天主教不敬祖宗神祉,所奉唯上帝,所尊为教王、神父,等于无父无君,悖理败伦。

教化民德大坏,以致忘本而无忌惮。

入教的妇女与男子齐集一堂,礼拜诵经,婚嫁悉由自愿,不经媒妁,不拜天地。

……可谓廉耻道丧,人伦澌灭。

育婴堂收养孤儿,目的在挖眼剖心,用以制药。

开设医院、学校及救灾恤贫,亦系别有用心。

──《近代中国史纲》上册第205页

(师)这段材料出自郭廷以先生的《近代中国史纲》。

请大家思考怎样评价这段材料中提到的三种冲突?

(生)属于中外文化冲突,但是中国人的反应似乎有些过激了。

(生)前两个冲突或许还可以解释为因为传统文化的缘故,可以理解。

但是第三个案例却不能不说产生于民众的愚昧。

(生)真的有人认为西药是用人眼珠子制成的吗?

(师)是真的。

1871年发生的天津教案就直接起源于这个原因。

(生)那这一项不能算文化侵略。

(师)好,那我们至少已经发现了民教冲突的三个因素:

帝国主义的侵略、文化冲突和部分中国下层人民的迷信和愚昧。

这三者当中,帝国主义的侵略无疑是最核心的因素,但是其他两个也不宜忽视。

我们来看一些义和团运动的揭帖,大家可以试着分析一下。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

──《义和团》第一册,第112页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

男无伦,女鲜节,鬼子不是人所生。

如不信,仔细看,鬼子眼睛都发蓝。

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上册第79页

(学生哗然)

(生)“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一句能反映中国人民痛恨帝国主义的侵略。

(生)“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一句能反映中外文化冲突。

(生)后面的内容多反映下层人民的迷信和愚昧。

(师)不要简单地以文字量的多少来判别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

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引发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根本原因。

对此,李大钊先生说:

自有洋人入中国以来,便给中国带来不安和扰乱,便给中国农民带来困苦和艰难。

他们不认识帝国主义,却认识了洋人。

洋人在他们的认识中便是帝国主义的代表。

──《李大钊选集》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联系甲午中日战争,谈谈你读这首诗的感想。

答案提示:

谭嗣同在诗中写道:

“世上的事,没有什么能够抵消我的春愁,真想向着苍穹宇宙大哭一场啊。

四万万同胞一起痛哭流涕,天底下哪里还是我们自己的华夏神州啊?

”这首诗简明易懂,情感充沛,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开始疯狂地对华进行资本输出,中国的政治经济面临崩溃,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即将开始时的历史现实,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惆怅和悲凉,也可以作为诗人此后投身于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甚至不惜以一死来唤醒世人的伟大品格。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列举1894~1901年间,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史实。

学习延伸

有人说:

“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

”阅读上面材料,试从赔款的角度,分析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答案提示: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原因如下:

①日本从中国获得的赔款总额相当于日本四年的财政预算额,或者中国三年的国库收入。

再加上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总额已超过四亿日元,中国不可能凭自己的力量在短期内偿付这些赔款,因此只有向欧美列强大举借债。

这种政治性贷款属于列强资本输出的方式之一。

中国经济因此倍受摧残。

而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起步较晚,这笔钱无疑促进日本的资本积累。

②日本把这笔巨款的绝大部分用于发展军事力量。

这是日本军国主义政权性质的体现。

他在客观上是日本军队的实力暴增。

以海军为例,甲午战争时中日海军实力大体相当,日本略占优势;但在十年之后的日俄战争中,日本海军打败俄国海军,已经俨然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之林。

陆军的发展也极为迅速。

日本在日俄战争以后被承认为亚洲乃至世界军事强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俨然名列世界五强之一。

③皇室获得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赔款作为天皇支持日本海军建设的回报。

这一点显示了日本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统治格局,是日本政治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表现。

④教育基金虽然比例不高,但总额仍然巨大,将近1160万日元。

这笔钱帮助日本在20世纪初迅速实现了六年制的小学义务教育,为日后日本教育兴邦奠定了基础。

⑤19世纪末以后,中国与日本的差距越拉越大,主要表现在教育落后、人才凋敝、政局混乱、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军事实力与列强相比不堪一击等等。

由于日本凭借甲午战争赔款大力发展军事和教育,效果良好,因此,“中日关系逆转始自甲午战争”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马关条约》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展的条款是:

A.给予日本巨额的赔款C割台湾、辽东半岛给日本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在苏杭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2.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慈禧太后颁布“剿匪”上谕,其目的主要是:

A.镇压义和团铲除心腹之患C命清军与洋人歼灭义和团

B.取悦侵略者以保住统治地位D剿灭义和团以逞威风

3.“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下列各项最能说明上述结:

A.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C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向外国侵略者保证开放中国内地D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抗侵略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欣赏法: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授法:

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   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

)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进行归纳: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

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

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