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1397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学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学目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学目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学目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教学目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教学目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教学目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教学目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教学目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教学目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教学目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教学目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教学目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教学目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教学目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教学目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教学目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教学目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教学目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目标.docx

《教学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目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目标.docx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的故事,体会课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理解描写老汉在关键时刻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感受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2、认识本课6个生字,了解和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

出示课题——《桥》。

2、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

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

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

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 

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

为什么?

(2)理解:

“咆哮”是什么意思?

山洪是怎么咆哮的?

理解“势不可挡”

(3)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

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

(随机理解词语:

跳舞、狞笑)

3、过渡:

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

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

他们找到了吗?

(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

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

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讨论:

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

(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5、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

他是怎么做?

怎么说的呢?

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6、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第二课时

一、抓住言行,研读体会

1、指名读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仔细读一读,然后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课堂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1)出示句子: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大山。

①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

老汉真是“一座山”吗?

为什么?

老汉先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

拥戴。

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

想象老村书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出示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比较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很。

“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

(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②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

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汉?

(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殉私情,舍己为人)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出示句子: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①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

写下来。

交流朗读学生所写的句子。

②这是一位怎么的老汉?

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

但是,当个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

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说的太多太多……

3、再读加深感受:

再选择第七到二十三自然段中令你最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二、启发想象,体验感悟

1、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

但老汉却与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

齐读最后四自然段。

2、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

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

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我们永远纪念您!

洪水退后……

四、领悟写法,激发情感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领悟,随机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发现。

(1)巧妙的设置悬念。

讨论:

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

(2)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

(3)语言简练,语句简短。

……

五、作业

1、摘录课文中有特色的句子。

2、排演课本剧。

17  梦想的力量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瑞恩的梦想和他为实现梦想而做出的努力,体会瑞恩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2、能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到“梦想的力量”,感受人们对非洲人民的同情和爱,能画出有关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瑞恩说的话。

课前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非洲缺水的状况

教学过程:

一、“梦想”的质疑

1、出示课题:

梦想的力量

2、读了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要梳理归纳:

(1)谁的梦想?

 

(2)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

(3)梦想是怎么实现的?

(4)这个梦想究竟有什么力量?

二、“梦想”是什么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2、尝试理解“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又干净的水喝。

◇“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

◇“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2)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梦想?

瑞恩的梦想在不断地变大,从挖一口井到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三、“梦想”怎样实现的

1、默读课文,思考:

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变成现实的?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意见,进一步深入理解。

(1)瑞恩为攒够这七十块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

①在课文中找出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大声朗读。

“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瑞恩把得到的钱,都放进了那个饼干盒里。

②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瑞恩还是一个孩子,是什么使他放弃玩耍的机会,做那么多的家务活。

当时瑞恩心里会怎么想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瑞恩的同情心感动了很多人,得到了同学、老师和其他很多人的支持。

①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一周以后,瑞恩受到了一张25元的支票……瑞恩筹齐了大一口井的钱。

◇“瑞恩的老师没想到……是瑞恩和同学们更非洲的孩子们通上了信。

②当人们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中听到瑞恩的故事后,他们会怎么想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话。

3、再次默读课文,深入地思考:

是什么是瑞恩的梦想成真?

实现梦想不仅仅是钱,更是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心。

四、“梦想”的力量

1、默读课文,思考:

瑞恩的梦想到底有多大的力量?

 

2、课堂交流。

(1)打好了瑞恩的第一口井。

①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到第16自然段。

②当瑞恩来到非洲后,站在“瑞恩的井”边时,他会像些什么?

③瑞恩和他的父母为什么而激动?

为什么而幸福地流泪?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是啊,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2)“瑞恩的井”基金会成立,已经为非洲打了30口井。

3、讨论:

你还认为“梦想的力量”大在哪里?

梦想的力量,能够唤起人们的爱心,能够为非洲人民带来生存的希望,能够为非洲建设作出贡献。

五、作业

1、摘录瑞恩说的话。

2、瑞恩满怀希望的去募捐,当他得知七十块钱只够买一个水泵时,幼稚的他并没有失望,他只是兴奋地说:

“那我再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

”虽然这非常非常难,但瑞恩依然执着地做着。

他的执着感动了妈妈的一位朋友。

她决定帮帮这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他把瑞恩的事写成了文章。

如果你就是妈妈的朋友,你会在文章中写些什么呢?

请结合上下文,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段话。

参考题目:

《执着的瑞恩》、《瑞恩的梦想》、《瑞恩的井》……也可以自己命题。

口语交际四  感动

教学目标:

1、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课前准备:

1、公益广告片段;刘翔的图片;音乐《丹顶鹤的故事》;

2、搜集古今中外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交流感受

1、播放电视广告。

配音:

每天晚上,年轻的妈妈打好热腾腾的水,给年迈的老奶奶洗脚。

她日复一日不变的行为,温暖了奶奶苍老的心灵。

她不知道,无意中,她教会了自己的孩子——感恩。

2、看了这则公益广告,你有什么感受?

二、开拓视野,感受“感动”

像电视广告中这样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

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请同学们来说说这些故事。

1、讲古代感动的故事。

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

2、随机设问:

你为什么而感动?

3、不仅我国古代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古今中外更是层出不穷。

小组说说感动的故事。

推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讲讲。

4、不仅有许多感动的故事,我们的生活中更不乏感动的图片或音乐。

5、配乐引出《丹顶鹤的故事》:

有一个女孩,她从小就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

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却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

(音乐响起)

6、听了这个故事和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7、出示刘翔的图片。

这是谁?

你喜欢他吗?

说说他的故事。

再听刘翔获冠时响起的国歌声。

同学们,当我们再回到二年前的希腊雅典,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你感动吗?

为什么?

8、小结:

感动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因为我们善良,所以我们学会了感动,学会了感恩。

三、互动交流,重温“感动”: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呢?

指名说话。

一位同学说完后,请其他同学当记者,现场进行“答记者问”。

引导学生说最感动的地方,说清感动的原因。

2、组织小组进行“感动2005”比赛活动(根据上课时间自由调整),评选出最让人感动的小故事。

引导学生拟定评选条件:

把感动的事件说清楚,说具体;表达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3、开展活动。

在音乐《感恩的心》中结束。

习作四  感动

教学目标: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

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

2、能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力争写得具体、生动。

                               

课前准备:

例文一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文:

1、怎么样才能把一件感动的事写具体呢?

出示例文《感动的心》

(1)自由读故事,划出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2)交流:

课文是怎么把这些感动的地方写具体的?

 

夜,深了,端茶、喂水还在进行着,疯女人还在不停地说着。

忽然,她对着一位二十多岁的乘务员叫了一声“妈妈”,那位乘务员居然毫不犹豫地答应着,就是这一声“哎”,却深深地感动了一个神经不正常人,它让一个疯女人说出了一声久违了的“谢谢”。

为什么用上“居然”?

去掉行吗?

为什么?

(3)再读文章,哪些句子写得特别有感情,划下来,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4)交流朗读,小结:

抓住故事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来具体描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能把文章写具体。

二、指导写作

1、选择自己最感动的故事的片断,写下来。

2、交流写作:

请学生把自己写的片断展示出来,读后,请同学评一评,哪里写得好?

哪里还可以改进?

3、按方法小组评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完成习作:

1、把这篇文章全部写下来。

题目自定。

2、教师巡回指导。

二、讲评习作:

1、指名读,说说写得好的地方,再提出修改意见。

2、独立修改。

附:

例文

感动心灵

今年七月,我到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少年之星”创新作文大赛颁奖大会,在返程的北京西站——重庆T9次列车13号车厢上,发生了惊人的一幕。

      像晴天霹雳,一个疯女人搅乱了旅客们的兴致。

      她一上车就说个不停,开始,人们似乎没有察觉到她的反常,不一会儿,就发现她是一个神经不正常的人。

有人报告了列车长,列车长带着两名乘务员立即来到了13车厢,并在13车厢的旅客中找到了一位医生,那位医生很乐意地为这位病人看病,并将自己随身带的安定药给那位病人服下。

      为了照顾好这位疯女人,列车长决定,派两名乘务员日夜守护在她身边,以确保病人和乘客的安全,那位医生也把自己的下铺让给了那位病人,自己就睡在那位病人的中铺,以便随时照顾她。

      就这样,乘务员、医生、乘客他们并没有嫌弃那位疯子,而是用爱心演绎了一段人间真情。

      列车长和乘客们开始为这位疯女人的命运担忧起来,她是哪里人?

家在哪里?

为什么没有人护送?

列车长说:

“从她的行李中没有找到可以证明她身份的证件,她既然上了我们的这次列车,我们就要对她负责,保证安全地把她送到重庆站,然后再想办法联系家人。

     乘务员轮流照看着这位疯子女人,他们既要耐心地听她说个不停,又要防备她对乘客的伤害,列车每到一站,乘务员都要特别小心,将她紧紧地拉住,以防她下车跑了。

一位乘务员阿姨说:

“我当了二十几年乘务员,遇到这种特殊的旅客还是第一次,我们要尽力照顾好她。

”他们为她买来了方便面、面包等。

      乘务员们的爱心深深地感动着乘客们,几位好心的乘客也毫不犹豫地加入到看护那位疯女人的队伍中,他们有意地去和她说话,然后给她东西吃,给她水喝。

在他们爱的呵护下,那疯女人似乎有一些清醒了,她说她叫穆仕晴,三十三岁,在北京做清洁工,家在贵州,    其它什么都不知道了。

夜,深了,端茶、喂水还在进行着,疯女人还在不停地说着。

忽然,她对着一位二十多岁的乘务员叫了一声“妈妈”,那位乘务员居然毫不犹豫地答应着,就是这一声“哎”,却深深地感动了一个神经不正常人,它让一个疯女人说出了一声久违了的“谢谢”。

爱是多么伟大,她可以让没有正常思维的人心灵感动。

用爱抚平寒冷的心扉,让心灵去感动心灵,使黑暗的世界打开一扇光明的大门。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

理解:

“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

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

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

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

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

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 

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

(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

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

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

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

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

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感悟体会

    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

‘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

”——不畏权势

三、角色体验

1、导入:

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

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

“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

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想象说话:

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

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

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

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

自由准备--同桌互说 ---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

所以,有句俗语叫:

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请同学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收获。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

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19  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情节,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了解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课前准备

  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

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

草船借箭

  2、什么叫草船?

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

  谁草船借箭?

为什么要草船借箭?

怎么样草船借箭的?

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

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给文章分段:

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

    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

(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角色朗读。

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

(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读第6至第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

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

(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

(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

(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

(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

(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

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

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

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

(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