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1917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

历史必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统一六国

①根本原因:

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

②国力因素:

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

③民心因素:

人民渴望统一

④个人因素:

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

政治上:

①建立皇帝制。

②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要害在于强干弱枝,避免国家重新陷于四分五裂的局面。

③推行三公九卿制,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是百官之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是武官之长,管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督百官。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军事上:

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

作用:

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经济上:

目的:

巩固国家的统一

①统一文字。

以秦小篆为准。

作用:

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②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官府制作标准的度量衡器,将诏书和度量衡标准刻在标准器上,发放全国。

③修建驰道。

秦朝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陆上交通由驰道、直道等各种规格不同的道路组成,水上修筑人工渠道以沟通自然河。

④文化上:

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⑤交通上:

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

⑴表现:

①焚书坑儒。

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关于医学、占卜和种植等书。

作用: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②大兴土木,徭役繁重。

修筑长城,下令绘制各王室宫殿图样,在咸阳城北的山麓上,逐一仿建。

修建阿房宫,修骊山墓,伐南越,戍边疆、

⑵影响:

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为李渊称帝和铲除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统一以后,李世民设立“文学馆”,收罗四方名士,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政治顾问。

在李建成和李元吉过玄武门之际,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李世民的大将尉迟敬德射杀李元吉,这就是玄武门之变。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

⑴原因:

①客观上:

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

②主观上:

626年登上皇位,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是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

①政治上:

虚心纳谏,选贤任能,选官不拘一格,求贤若渴,用人扬长避短。

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经济上: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傜薄役。

强调存百姓思想。

作用:

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③法律上:

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作用:

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

④思想上: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作用:

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科举制也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背景:

唐朝的初年,北方的突厥、西部的薛延陀、吐蕃等少数民族地区经常骚扰边境。

唐高祖因为中原未定,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629年以后,唐太宗派李勣和李靖等大将分别讨伐,随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民族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2)措施:

①在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这些官职可以世袭。

作用:

羁縻府州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唐代在周边地区共设置几百个羁縻府州。

630年,西北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在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作用:

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③与吐蕃王朝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和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带去了中原的谷物蔬菜种子、各色工匠、书籍、农具制造和冶金等技术,带去了中原文化。

松赞干布派贵族弟子到内地学习《诗》《书》。

作用: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

四、开放的对外政策

(1)措施:

①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

②唐朝政府在六部下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③唐朝政府鼓励外国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税收,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堕婆登(今印尼、苏门答腊)、坲菻(当时的东罗马)遣使来唐,唐太宗复信答礼,回赠物品。

作用:

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④对外来宗教“示存异方之教”。

佛教经典大量传入中国,并被译成汉文,景教、回教、摩尼教也传入中国。

作用:

大大推动了古代翻译事业的发展

⑤贞观二年,玄奘去天竺取经。

作用:

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2)对外政策的意义:

①对唐朝:

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②对世界:

在朝鲜半岛上,高丽、百济、特别是新罗,大量地吸收汉文化。

贞观年间,日本的遣唐使、僧侣陆续来到中国学习,推动了日本学习唐朝文化、废除氏族制度的“大化改新”,大大促进了日本封建化过程。

五、晚年的反省——撰写《帝范》,评价自己“功大过小”

①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唐太宗的贤明、克己和审慎也难以贯彻始终。

在贞观之治的繁盛局面中渐趋奢靡。

②大修大明宫、飞山宫、翠微宫、玉华宫、

③得痈疮后开始复丹药,649年,51岁的唐太宗因丹毒发作而逝。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进步: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

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2)局限: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唐太宗的贤明、克己和审慎也难以贯彻始终。

在贞观之治的繁盛局面中渐趋奢靡。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少年皇帝

(1)康熙登基之初的背景:

①1661年登基,由索尼、鳌拜等四位老臣为辅政大臣,满洲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大体结束。

(2)面临的问题:

①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

②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

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④满族入关后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的满族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⑤地方割据势力严重。

(3)鳌拜欺君擅权、结党乱政。

康熙却免他一死,禁止诛连,稳定了朝廷秩序,显示出年轻皇帝果敢和成熟的政治智慧。

二、巩固统一国家

(1)平定三藩

①背景:

平息南明政权和农民抗清斗争而受封的“三大藩王”,即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占有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广大地区。

掌握重兵,割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统治与国家的统一。

②措施:

大胆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平定三藩。

(2)收复台湾

①背景:

1681年郑克塽继位。

②措施:

任用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的原部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一举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设立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并设总兵、副将驻守台湾、澎湖。

③意义:

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

(3)三征噶尔丹

①背景:

游牧于漠西的蒙古准噶尔部,准噶尔汗噶尔丹

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④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⑤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三、康熙帝维护国家主权表现和历史影响

①表现:

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②历史影响:

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安宁。

四、评价康熙帝

①功绩:

康熙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基础。

②消极:

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

㈠儒家文化创始人

一、孔子的生平

①自学礼乐:

15岁时立志学习礼乐,后成为儒士,苦研《诗》《书》《礼》《乐》,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已任。

②从政失败:

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恢复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③周游列国:

55岁时,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没被采纳。

④献身文教:

68岁时回到重国,整理编订《六经》,专门从事教育。

二、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

①“礼”:

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

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

②核心:

仁。

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

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

③中庸:

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①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②教育目标: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③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④教学内容:

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最基本教材。

四、评价孔子

⑴对中国:

①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②大教育家:

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私学的形式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③“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⑵对亚洲:

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⑶对欧洲:

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㈢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一、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

①17岁时在雅典阿卡德米学园学习,师从柏拉图,对柏拉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被称“学园的灵魂”②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成为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之师。

为师期间,利用优越条件,继续研究各类科学,学术思想进一步发展。

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③亚历山大征服希腊后,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被称“逍遥学派”。

提出“中庸之道”。

二、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科学成就及对人类的贡献

①哲学:

I继承又突破了柏拉图的思想。

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

来源,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这一观点使他“接近了唯物主义”,但不彻底,常动摇

于唯物和唯心主义之间。

II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在《形而上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

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一直是后来西方哲学争论的中心;②逻辑学:

出三段论:

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③伦理学:

提出“中庸之道”。

三、评价亚里士多德

①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一方面总结了古希腊文化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一些规范性的理论,在西方文化界产生了长久深刻的影响。

②“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著书立说的人”,他系统的论著,分门别类的讨论,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③他的作品是批判和发展的。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使他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前人的成就。

④他是一个职业教师,使古希腊教育理论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局限:

①基本哲学观是徘徊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

②体现出奴隶主阶级思想局限性。

四、关于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较:

相同:

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

不同:

①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

②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过犹不及”。

③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

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㈠美国国父华盛顿

一、叙述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时期的主要军事活动

①1773年参加反英斗争,当选第一届大陆会议代表;②战争开始后,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推选为大陆军总司令;③整顿和训练大陆军,正规军与民兵相结合,对保证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④1776年解放波士顿,北美人民首次取得重大胜利;⑤解放波士顿后一度受挫,但特伦顿和普林斯顿战役的胜利,鼓舞了士气;⑥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成为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此后得到法、西、荷等国家的支持,英国完全陷于孤立;⑦1781年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标志着北美战场上战争结束,北美人民取得最后胜利;⑧1783年美英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二、华盛顿担任总统时期在内外外交上采取的措施

⒈第一任期(1789—1793)

⑴措施:

①政治:

以周全的考虑网罗人才,组成内阁;创立总统否决制;②经济:

建立国家银行以巩固国家信用,稳定货币,活跃国民经济;③外交:

改善同英国的关系,与印第安人签订条约,保证国家和平。

---------作用:

维护国家民主制度,完善总统制

⒉第二任期(1793—1797)

⑵政绩:

①巩固第一任期内的成果;②外交:

宣布“严守中立”政策—使美国避免介入欧洲战争;③经济:

展开西进运动——推动美国西部开发和经济发展

三、总评华盛顿:

①具有高尚品格:

英勇顽强的斗争毅力;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提倡);②功:

领导北美独立战争——为美国建立资本主义国家作出杰出贡献;拒绝王位,主持制宪,建立联邦制共和制政治,不当终身总统,建立和维护美国民主政治③局限:

宪法歧视黑人,保留了严重的种族歧视;④总评:

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国父”的称号;是美国建国时期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

㈢一代雄狮拿破仑

一、拿破仑崛起的原因

①时势:

法国大革命爆发,逐渐达到高潮.法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②国外:

英国及欧陆封建王朝联合干涉法国革命;③国内:

督政府软弱无能,无力来维护革命成果。

→大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④主观:

拿破仑的军事才能与条件

二、拿破仑改造法国的措施的作用及性质

①措施:

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及法制等方面,对法国社会进行全方面改造,尤其以颁布的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影响最深远②作用:

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有利于法国社会的稳定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性质:

资产阶级军事独裁

三、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与作用

前期:

①1796年远征意大利;1798年远征埃及;1805年三皇会战②目的:

反对干涉,防止复辟,捍卫成果和国家主权③性质:

革命.正义战争④作用:

捍卫了法国革命成果和国家主权;在欧洲大陆上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动摇欧洲封建统治秩序;唤醒了民族意识.

后期:

①1812年进攻俄国;1813年莱比锡会战;1815年滑铁卢战役②目的:

扩大统治范围,扩张领土③性质:

非正义侵略战争④作用:

奴役侵略他国,引起反抗,导致帝国解体

四、拿破仑失败的原因

①法国:

政治上的军事独裁引起不满;长期战争使法国经济困难,人民厌战;因战争而实施的封锁政策,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②外因:

被侵略地区人民的反抗和反法同盟的打击③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相对弱小,欧洲封建势力远大于资产阶级势力

五、评价拿破仑:

①功:

内政:

采取措施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战争:

前期作战—打击封建复辟势力;捍卫革命成果,使革命思想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②过:

内政:

专制独裁,取消民主,镇压人民;战争:

后期侵略战争,争夺霸权—导致其政权最终失败;③总体:

其有功有过,功大于过。

法国资产阶级阶段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

对法国及欧洲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   ㈠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第1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之前)

⒈大事记:

①1894年上书李鸿章,力倡改革,无果而终;②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③1895-1911年策划或参与多起反清的武装起义,如广州黄花岗起义;④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将同盟会16字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上阐发为三民主义

⒉认识:

①从对清政府幻想,和平改革救中国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②革命指导思想形成

第2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1911年武昌起义--1919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开始)

⒈大事记:

①1912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③为使清帝退位,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上台;④1913-1919年组织策划多起反袁与反段独裁统治,捍卫民主共和的武装斗。

⒉认识:

①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屡败屡战

第3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⒈大事记:

①遭遇多次失败的苦闷与彷徨;②接受过苏俄(1924年后称苏联)、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建议与帮助;③1924年1月召开国民党一大,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④1924年5月创办黄埔军校,培养军事干部;

⒉认识①超越党派界线,与时俱进实现人生跨越;②促成国共首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达高潮

二、评价孙中山: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引发了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巨变,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促成了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是亚洲觉醒的先驱。

其民主革命的思想和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

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

㈡圣雄甘地

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⒈运动背景①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②一战后反英情绪迅速增长;③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④英国颁布“罗拉特法案”损害印度人民主权,甘地发动“文明不服从”运动,由于超出非暴力界限被甘地终止;⑤根本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摆脱英国殖民统治⑥直接原因:

阿姆利则惨案;

⒉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⑴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9—1922)

①准备:

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培养具有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青年骨干。

②起因:

a1919年,英国殖民当局颁布《罗拉特法案》,损害了印度人民的民主权利,激起全印度的激烈抵抗;b、英国殖民当局实行高压政策,制造阿姆利则惨案。

③斗争a方式(内容):

印度人民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等实行普遍的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纺车纺织并抵制英货;逐步进行抗税斗争,争取印度民族自治;b目标:

实现印度民族自治;c手段:

“非暴力不合作”;d过程:

全国性的抗英斗争——英经济损失惨重;e结果:

1922年,出现暴力冲突,甘地停止了非暴力运动;随后,甘地被捕入狱,完成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④影响:

积极:

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日后独立奠定基础;消极:

发动了广泛群众,但非暴力又限制运动的深入发展;赢得敬意——“圣雄”

⑵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背景:

a.1929年国大党通过实现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授权甘地领导运动b.1929年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英国为转嫁危机,加强对印度殖民掠夺,英国在印度实行“食盐专卖法”,损害印度人民利益。

②运动:

1930年,“食盐进军”使运动达到高潮③结果:

释放甘地,撤消取缔国大党的禁令,允许人民煮盐,停止不合作运动。

④影响:

进一步打击英国殖民统治,但没有实现印度独立。

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新发展二战时期,甘地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再次发出不合作号召。

特点:

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的要求,第一次没有谴责人民使用暴力

3、评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积极性: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促进了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独立奠定基础。

②局限性:

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

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

㈠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

⒈创建革命的理论㈠背景原因:

①经济条件: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阶级条件:

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条件: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

⒉创建过程:

⑴两次思想转变:

①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②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标志:

1844年主编出版《德国年鉴》。

⑵两大理论发现①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②剩余价值学说。

⑶马恩合作的两部精典著作:

①《神圣家族》(1844)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

②《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使黑格尔的辩证法成为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科学。

⑷、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

《共产党宣言》发表(1848年2月)

⑸、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

①、德国的古典哲学;②、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③、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

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⑺、政治经济学的一次革命,《资本论》的问世

1861年开始写作,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第二三卷由恩格斯整理出版。

⒊指导革命的实践

①1846年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

②1847年改组“正义者同盟”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③1848年积极参加欧洲革命,创办民主派机关报《新莱茵报》,参加德国革命。

④1864年为“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积极工作,成为第一国际的灵魂。

⑤1871年支持和帮助巴黎公社革命,公社失败后,总结公社革命教训,《法兰西内战》是马克思所写的最辉煌的文件之一。

⒋对马克思的评价:

伟大的一生,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人民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㈡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

⒈时代背景:

资本主义自由上升时期

①经济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②政治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暴露,工人运动兴起。

⒉与马克思的伟大合作

①1844年合作《神圣家族》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②1845年合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③1846年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④1847年改组“正义者同盟”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⑤1848年合作《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⑥1848年积极参加欧洲革命,创办民主派机关报《新莱茵报》,参加德国革命⑦1850年以后,为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⑧1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