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漳河三峡漂流卫星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13024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漳河漳河三峡漂流卫星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漳河漳河三峡漂流卫星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漳河漳河三峡漂流卫星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漳河漳河三峡漂流卫星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漳河漳河三峡漂流卫星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漳河漳河三峡漂流卫星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漳河漳河三峡漂流卫星图.docx

《漳河漳河三峡漂流卫星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漳河漳河三峡漂流卫星图.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漳河漳河三峡漂流卫星图.docx

漳河漳河三峡漂流卫星图

漳河(漳河三峡漂流卫星图)

漳河(漳河三峡漂流卫星图)

漳河

漳河是卫河支流,现在安阳和邯郸的分界线,它的下游在经过区段正好清晰地把河北省与河南两省分开了,因此,现如今说漳河是河北省、河南省的分界线,是比较合适的。

历史上,河南、河北两省的命名却是因为黄河。

公元六二七年,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设置了河南道和河北道。

河南道辖境在黄河之南,所以得名,与此相对应的是,河北道辖境在黄河之北,故名河北道,这也就有了另一种说法,那就是黄河是河南、河北两省的分界线。

但其实漳河原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

民国时期,漳河所在几个县除了磁县,一直属于河南,只是解放时期把先后把漳河所在几个县划给河北省。

因此才有了今天清晰的划分。

漳河源出晋东南山地,有清漳河与浊漳河两源。

清漳河大部流行于太行山区的石灰岩和石英岩区,泥沙较少,水较清。

浊漳河流经山西黄土地区,水色浑浊。

两源在河北省西南边境的涉县合漳乡史邰村汇合后称漳河。

向东流至馆陶入卫河。

长466千米(至南陶),流域面积(至蔡小庄)1.82万平方千米。

1960~1969年在上游林县(今林州市)境内建有红旗渠水利工程。

峧口村两山相交为峧,或许由此得名,这里是涉县地界,也是一个三岔路口,向北(图上方)是辉

卫河汇流后入卫运河。

漳河是一条游荡型河道,素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

从明朝(公元1368年)至1942年的575年中,较大改道有50次之多,决口次数数不胜数。

《海河流域综合规划》中说,海河发源于地处山西省境内的漳河,以此计算海河全长1032公里。

此外,有的水利专家还认为,海河发源地应是漳河的上游浊漳河,以此计算海河全长1329公里。

漳河是一条从历史中流出来的河流。

漳河发源地之一,长子县发鸠山,是一个凝结着神话传说的地方。

实际上,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毓庆曾大胆断言,“晋东南丛生的英雄神话乃是文明初始的曙光”,“华夏文明的曙光破晓于晋东南”。

只有晋东南的众多的神话传说——这种口头相传的历史,才能将中华文明的五千年串起来。

许多神话和民间传说中,那些最被人们津津乐道和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女娲补天,炎帝尝百草、精卫填海、羿射九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黄帝蚩尤之战、夸父追日、尧舜禅让、成汤祷雨等等,基本上出自上党或和上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李月明先生说,山西襄垣可能是河洛发源地之一。

河出图、洛出书很可能就是漳河出图,襄垣罗山出书!

此说仅供参考。

漳河源头之一的发鸠山,即精卫填海的故事原发地。

精卫是炎帝的小女儿,本名女娃。

黎城县的隋代《宝泰寺碑记》就称此地为“炎帝获嘉禾之地”。

作家钮宇大先生通过文献和实地考查推断出,千古圣帝尧是黎城人。

箕山、晒布崖、洗耳河、许由洞、彭祖古居“彭庄”等人文遗迹为“许由洗耳”等民间传说留下的不只是佐证,很可能就是真实历史发生的舞台。

虚幻的历史如果停留在传说中的话,真实的历史却是在血与火中诞生的。

河北省考古人员近日在磁县境内,发现商部族早期生活的文化层,为学术界关于商部族起源于漳河流域的说法提供了新证据。

据邹衡先生分析,如果排除先商遗址中夏文化的因素,漳河型应是较为纯粹的商文化,很可能代表商文化的原始形态。

文献记载,河北中南部是商先民活动的主要区域,这一地区也已发现了有先商、早商文化遗存。

在商代,邯郸北邻的邢台是商王祖乙的都城,后来商王盘庚迁都到邯郸南邻的河南省安阳(当时称殷),所以商也称殷。

有学者认为,商之族名和国名本于水名、地名,古之商水即今之漳河,因此流域面积主要在河北南部的漳河流域应为商部族的发祥地。

在漳河周边,历史上战乱频仍。

“西伯戡黎”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传说,而是作为真实历史事件的依据。

西门豹治邺中,河伯娶妇的故事家喻户晓。

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就发生在漳河上,留下一个成语的同时,也留下了战火的印记。

1800年前,一代枭雄曹操引漳河之水围困袁尚的邺城,攻克后把这里经营为曹氏的根据地。

漳河是一条浸满了文化元素和人类情感的河流。

且不说上党地区的众多遗迹中保留了古人美轮美奂的文化追求,不说磁州窑观台遗址,不说民歌凝聚成的梆子、落子等诸多大戏,不说历史久远的八音会悠扬的倾诉,不说佛寺、石刻、碑碣,不说争奇斗艳的民俗民风……仅在古邺城,曹操就多次下达求贤令,招揽天下人才,于是邺城一时英才汇聚,形成了以“三曹”和“建安七子”为主体的邺下文人集团。

这些饱经战乱的文人写下大量慷慨刚健的作品,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建安文学”。

关于漳河和涉及到漳河的诗篇数不胜数。

现代文学史上,阮章竟一首叙事长诗《漳河水》脍炙人口,成为了不朽的经典。

漳河水就这样孕育、滋润着山川草木、脊石厚土、万千黎民,可是在随着用水之争、日益污染严重的两岸三省的夹峙之中,在渐渐的不再浪花沸腾的今天依然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前行。

岳城水库始建于1959年,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与河南省安阳县交界处,总库容13亿立方米。

这个水库是河北河南两省共同动员50万民工修建,河南还修建了200多公里的引黄工程——共产主义渠,计划将黄河水引入岳城水库,供两省共用。

但建成之后,很快出现了问题。

岳城水库位于河北境内,河北“理所当然”地将岳城水库据为己有。

用不上水的河南,果断地将共产主义渠废止,直到今天,200多公里的共产主义渠仍处于废置状态。

与此同时,红旗渠建好之后,解决了河南林州的缺水问题,林州得以发展。

二十世纪50年代的时候,人们还没有过多的省区利益考量,谁先在上游修建引水工程,谁就得利。

但随着时间推移,河北和山西两省有了意见,但红旗渠是既成事实,在特殊年代作为中国人民“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例证,它也被赋予了特殊政治寓意。

既然无法改变现实,河北为了增加漳河水量,只好在红旗渠的附近,修了规模更大的大跃峰渠。

两省普遍尝到了修渠引水的甜头,河南省再建跃进渠,河北省再建小跃峰渠。

由此,两省之间的分水矛盾逐步激化。

1992年8月,河南与河北之间因争夺水资源,红旗渠被河北民众炸开20多米长的口子,这是该渠自建成以来遭受的最大一次破坏,导致河南一村庄被淹,损失近千万元。

为处理漳河水的问题,1989年国务院下发42号文件,规定河南、河北两省按照48%、52%的比例对漳河水进行分配。

现在,漳河上游管理局在靠近三省交界的三河桥附近,设了三个管理站,河北这边的水站,就设在合漳乡台庄村。

每当到了冬春季节,作物要灌溉的时候,三个站的工作人员,就会碰头协商,根据分水方案来订分水计划。

分过来的水,合漳乡的几个村子再按照顺序,依次开闸放水灌溉。

1993年,海河水利委员会漳河上游管理局(简称漳河上游局)成立,对三省边界地区的108公里河段实行统一管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1989年制订的分水方案,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由于漳河上游局对漳河上游山西省内的所有水库没有调控权,所管辖的河段内也没有调蓄工程,依然难以解决问题。

2009年,因为山西计划在清漳河上游修建吴家庄水库,曾引发河北涉县沿河16万群众联名以“万民书”的形式请愿,要求邯郸市政府为民请命,阻止上游山西修建水库。

这样,关于清漳河水的水权分配,也开始进入视野。

或许是巧合,在邯郸市爆发水污染危机的2013年1月5日,海河水利委员会,恰好在天津召开了漳河上游分水的协调会。

山西、河北、河南三省水利部门的人士,均出席。

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上游山西的用水量逐年增加,下泄水量越来越少,这让只是针对纷争激烈的河北和河南两省的“八九分水方案”陷入了尴尬境地。

这次会议就是讨论,扩大漳河上游管理局的统一调度范围,加强流域管理。

在浊漳河水的水权分配上,将山西考虑进来,实施联合调度。

漳河的另一条支流清漳河,也将逐步纳入调度范围。

我所期待的漳河的未来,是王之焕的那首《宴词》,倘若此,则为人民之福祉,子孙之幸事。

王之焕写道: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这是一个梦境,也是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