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教案.docx
《《鼎湖山听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鼎湖山听泉》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鼎湖山听泉》教案
《鼎湖山听泉》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计第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介绍: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
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当代散文家谢大光也写过一篇,却与众不同。
板书课题,并提问:
课文题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
结合教师介绍,展开想象,思考这篇散文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并回答教师提问,“听”和“泉”字是关键字。
二、出示学习目标、检查自学情况:
1.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2.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检查生词预习情况
①给加点字注音:
chàngwǎng
古刹磅礴楹联怅惘污垢万籁俱寂泠泠淙淙 雄浑 一泓
②解释下列词语:
雀跃:
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
怅惘:
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怅迷惘;
楹联:
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
万籁俱寂:
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了。
拾级:
逐步登阶。
盎然:
充满活力的样子。
迥然:
形容差得很远。
浑然:
形容完整不可分割。
三、设疑自探:
1.引导: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2.指出:
诵读要立足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要有所感悟。
并范读课文前三段。
3.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诵读1—2段。
4.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并指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并在班上巡回指导。
5.出示自学提示: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
(3)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
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四、解疑合探:
先独立思考,然后不会的提出来,同桌交流,小组内解决。
教师可适当点拨。
教师提示:
1.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2.游记散文一般是按照移步换境的游踪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游踪变化(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
3.时间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
五、质疑再探:
再读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懂得地方提出来。
教师还可以设计两个题:
1.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
请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你认为全文的重点在哪里?
3.从课文的有关语段中找出描写鼎湖山泉水的语句,并用几句话归纳描写的要点。
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1.第一部分
(1)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点。
第二部分(2—7)写白天我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部分(8—10)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聆听、品味着泉声,抒发了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2重点写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声时的美妙感受。
这一段的描写,最能让我们感觉到鼎湖山泉水、泉声的独特之美。
3①第一段最后几句:
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衬托听觉的敏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锐,泉声的清朗,“扑”字用得很有气势。
“活脱脱迸跳”与“雀跃之心”相吻合。
②第二段:
山泉本无生命,而作者却把他比作一个调皮的孩子,正面写泉,表现出泉水的活泼,令人顿生爱怜之意。
③第三段前半:
因为有了山泉,才灵动了鲜活了山林,让人屏息静气,心驰神往。
④第四段前半:
真是一路浓阴一路泉啊。
满眼的浓碧都是泉水蕴育的结果。
泉水是一切生命之源。
这段最能表现泉水与山林的关系。
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六、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个导游,请你向你的游客介绍西峡的一处景点,注意要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总计第课时
一、复习:
生字词默写:
古刹磅礴楹联怅惘污垢万籁俱寂泠泠淙淙 雄浑 一泓 雀跃怅惘楹联万籁俱寂拾级盎然迥然浑然
设疑自探:
再读课文,完成学习目标
二、设疑自探
出示学习目标:
1.夜晚,鸟儿栖息了,一切都趋于平静。
因为山静,更显得泉响,而在到处都流淌着泉水的鼎湖山,此刻却能让我们欣赏到其美妙的声音,你能想象出来吗?
2.泉水流过高低不平的地方,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这些声音是美妙的,美妙在哪儿呢?
三、解疑合探:
1、美妙在“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像琵琶一样清脆的”、“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像钢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
课文通过这些比喻,写出泉声的千变万化,把泉声写得很具体,有层次,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泉水尽情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2、动词:
“绕过”、“拍打”、“穿越”、“流连”,这些词语更是把泉水当作人来写,写出了泉水的欢快,让我们感觉到泉水与人是那么的亲近,那么的充满活力。
只有真切地去感受,才能体会到泉水的美。
美的感受孕育出美的语言,美的语言写尽了泉声的美。
教师可在学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
四、质疑再探:
1、我们知道游历山水主要是靠眼睛观察感受,而泉水的百态千姿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的,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呢?
(黄昏进山烟雨迷蒙;泉声丰富多变,颇有情趣;前人多从形态表现泉水,作者这样写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2、作者在鼎湖山听到的泉水的声音是怎样的?
指名读这些描写泉水声的文句。
(泠泠淙淙的泉声;欢快清亮的泉声;柔曼、厚重、雄浑、轻重缓急的泉声)
3、鼎湖山的泉声,真是美妙奇幻呀。
作者最初就是带着像我们现在这样喜悦激动的心情,来鼎湖山听泉的吗?
那么他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到鼎湖山游览的?
在听到这泠泠淙淙的泉水声时,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指名读第一段。
(郁闷怅惘——顿生雀跃之心)
4、没见泉水,先闻泉声,心境随之改变,有了这一巧妙的过渡,入山寻泉也就自然而然了。
作者入山寻泉又有了怎样的发现和感悟?
指名诵读2段。
作者以娇儿来喻山泉,你觉得这一比喻恰当吗?
(既写出了山泉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也写出了鼎湖山的年轻充满活力,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泉的爱意萌生)
青山幽泉,置身其中你有了怎样的感受呢?
作者是否体会到这其中的精神了?
(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荡涤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是人心宁神静)
5、有了这样的领会越发使人对山泉充满了喜爱之情。
一路寻声而来,此时泉声却不在单调了,暮色里,山寺钟声与山泉之声交融,创设了一个更奇妙的境界。
文中是如何来描写这两种声音的呢?
指名读文句。
说说你对此处描写的理解。
(钟声浑厚似老者,泉声清亮若孩童;钟声表现出鼎湖山的古老幽远,泉声表现鼎湖山的年轻活力)
学生自学、交流
教师指名回答(学习成绩较好的回答)、点拨。
小结:
涌流的清泉,变幻的泉声,同学们那丰富的想象力、惊人的感悟力以及那美好纯洁的心灵,同样也在老师心田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完成后还可以激发学生再质疑:
感受作者一路听泉的独特感受。
读完全文后,老师仍觉得意犹未尽,鼎湖山的风景绝不仅仅限于着丰富的泉声。
可作者为什么只写泉水呢?
(滋养万木,是鼎湖山的灵魂。
给人生命的感悟。
)
五、吟咏感悟:
美文是要通过不断的诵读来加深感悟的。
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精美的地方反复吟诵。
说一说,你认为它写得好在哪些地方?
六、拓展延伸:
把你昨天介绍的西峡景点拿出来,读一读,比较一下,你有哪些收获?
七、课外作业:
1、选背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文句文段。
2、仿造文章的写法,通过对声音的描写表现一种自然事物或景物。
板书设计:
未进山
一听:
泉之清吟泉水泠泠淙淙雀跃泉影不现
如见姿影身不由己
进山泉声动听
泉脉处处心旷神怡
二听:
泉之浑鸣泉影隐闪(拟人、联想)泉是灵魂
泉声处处(比喻、拟人)蕴育生机
夜宿滋润万物
层次清晰陶醉净化心灵
三听:
泉之交响音色多样
节奏多变(比喻、联想、排比)
教学反思:
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