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98396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docx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docx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年级:

九年级学段:

第一学期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版本:

苏教版

学习目标

1、学习游记散文“移步换景”的写法和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技巧。

2、通过“循题理脉”理清作者的思路,通过“吟哦讽诵”领悟作者的情感。

3、培养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珍惜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情怀”。

教学预备

布置预习:

1、阅读课文,勾画出表明作者游览踪迹的关键词语。

2、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写在课文的相应位置,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步骤一:

明确学习目标

老师出镜:

同学们,你们知道旅游者最怕什么天气吗?

对,最怕雨雾天气,因为看不到美丽的风景了。

但在作家们眼里,这些困难算不了什么,他们或迎难而上,欣赏到了别人看不到的风景;或变换角度,换个方式领略到了别样的美。

著名作家李健吾先生,冒着大雨,登上泰山,写出了优美的散文《雨中登泰山》;当代散文作家谢大光先生来到雨后雾浓的鼎湖山,用心听泉,也写出一篇优美的散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鼎湖山听泉》。

PPT1课件展示

课题、作者及鼎湖山风光图片

本节课我们要完成的任务是PPT21、学习游记散文“移步换景”的写法和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技巧。

2、通过“循题理脉”理清作者的思路,通过“吟哦讽诵”领悟作者的情感。

3、培养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珍惜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情怀”。

PPT2课件展示

学习目标

1、学习游记散文“移步换景”的写法和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技巧。

2、通过“循题理脉”理清作者的思路,通过“吟哦讽诵”领悟作者的情感。

3、培养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珍惜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情怀”。

步骤二:

介绍学习方法

PPT3本文是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写景散文。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这说明了好题目对于文章的重要性。

我们读文章时,应当注意分析文章的题目,依照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到文章中寻找相应的关键字、词、句、段,理清文章的脉络,作者的思路。

这种方法就是“循题理脉”。

例如,我们学过《小石潭记》。

“记”表明文体,“小”说明面积不大。

但它的题目为什么不叫“小潭记”呢?

为什么多出一个“石”字呢?

文章又如何来写“石”字呢?

我们来看一看:

1、“闻水声,如鸣珮环”——水声清脆,说明潭水在山石上激荡,激于石。

2、“全石以为底”——表明潭底都是石头,整个小潭基于石。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暗示树儿长在石缝间,附于石。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鱼儿的影子布于石。

5、“其岸势犬牙差互”——溪岸为什么参差不齐呢?

因为两岸都是石头,缘于石。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感到寒冷,是因为坐在石上,坐于石。

除了第2、第4句明写“石”,其他几句都是暗写“石”。

可见,柳宗元在写景时,注意抓住一个“石”字,写出了小石潭与一般小水潭不一样的特征。

PPT3课件展示

循题理脉

方法:

分析文章的题目,依照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到文章中寻找相应的关键字、词、句、段,理清文章的脉络,作者的思路。

示例:

《小石潭记》(“小潭记”)

1、“闻水声,如鸣珮环”——激于石

2、“全石以为底”——基于石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附于石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布于石

5、“其岸势犬牙差互”——缘于石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坐于石

PPT4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分析本文题目中的关键词,理清文章的思路。

题目中的“鼎湖山”在广东肇庆市,它的山顶有湖,所以称为“顶湖”。

传说黄帝打败蚩尤后曾在此铸鼎升仙,所以改名为“鼎湖”。

请注意,“鼎”的读音是后鼻音“dǐng”。

它三足两耳,是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

本文的题目中包括这样一些关键词:

“鼎湖山”“泉”“听”。

我们在阅读中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鼎湖山的?

2、鼎湖山景物众多,作者为什么重点写泉?

3、人们常常观泉、赏泉,作者为什么听泉?

怎样听泉?

PPT4课件展示

鼎湖山听泉

顶湖鼎湖鼎(dǐng)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鼎湖山的?

2、鼎湖山景物众多,作者为什么重点写泉?

3、人们常常是观泉、赏泉,作者为什么听泉?

怎样听泉?

步骤三:

整体感知(讨论问题1)

PPT5下面我们来探究问题1: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鼎湖山的?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出表明作者游览踪迹的关键词语,并与同桌交流一下,说说作者写景的顺序是怎样的。

(停5秒)

你勾画的关键词语与同桌一样吗?

你们之间有争议吗?

不一样不要紧,求同存异就行;有争议是好事,常讨论会使我们思维变得更加敏捷。

重要的是我们在读书时要养成勾画关键词语、理清文章思路的习惯。

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主要有哪些关键词语。

第1段中有“赶到鼎湖山”“过了寒翠桥”;第2段开头有“进山”;第3段中有“行至半山”;第4段开头有“站在亭前”,中间有“踩着石阶,拾级而上”,请注意,这里读“shè”,意思同“涉”,轻步而上,不读“shí”;第5段开头有“半山上的庆云寺”;第6段开头有“绕寺前庭园散步”。

这是按什么样的顺序写的呢?

对,这是从低到高的空间顺序。

除了空间顺序,还有哪些词语能表明时间顺序呢?

第1段中有“已近黄昏”,第6段开头有“晚饭后”,第8段开头有“入夜”。

这是从白天到黑夜的时间顺序。

由此可见,游记散文作者通常按照时间、空间顺序来写自己的游览踪迹,这种写法叫做“移步换景”。

下面我们就通过一组图片,来看看谢大光先生当年是如何登上鼎湖山的。

PPT5课件展示

整体感知

问题1、作者是怎样游览鼎湖山的?

请快速浏览课文,把你在预习时勾画出的表明作者游览踪迹的关键词语与同桌交流一下。

赶到鼎湖山过了寒翠桥进山行至半山站在亭前踩着石阶,拾级而上半山上的庆云寺绕寺前庭园散步

由低到高的空间顺序

晚饭后已近黄昏入夜

由白天到黑夜的时间顺序

移步换景

播放一组能显示作者游踪的鼎湖山风景图片(PPT6——PPT17),配乐《泉水叮咚响》。

步骤四:

品味重点(讨论问题2)

刚才我们跟随作者的足迹游览了鼎湖山的优美风光。

鼎湖山不仅风光优美,而且植物品种很多。

PPT18课文第7段中写道,“据说,在地球的同一纬度线上,鼎湖山是现存物种最多的一个点”,鼎湖山上有2000多种野生植物,其中国家珍稀保护植物11种,白鹇鸟被誉为广东省省鸟。

正因为如此,鼎湖山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

“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作生态观测站”,这是在1979年,被列为国际第17号生物圈保护区。

应该说,鼎湖山可写的植物很多,可写的景物也很多。

但我们写游记时,能不能看到什么写什么,记“流水帐”呢?

不能。

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写所看到的景物,突出描写重点景物,并通过描写重点景物,表达文章的主题。

那么,这篇文章的重点景物是什么呢?

对,是泉。

作者为什么重点写泉呢?

这跟他想要表达的主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请同学们阅读第8段后半部分听泉的感受,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停5秒)

同学们有答案了吧?

你的答案是自己凭印象概括的呢,还是结合文章的关键语句回答的呢?

老师建议同学们尽可能用后一种方法答题。

老师觉得作者主要谈了听泉之后的两点感悟。

一是听到了“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代谢,感悟到生生不息,就是历史;二是觉得“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感悟到孕育生机,就是美感。

简单地说,一是悟生命的规律,二是悟青山的灵魂。

PPT18课件展示

在地球的同一纬度线上,鼎湖山是现存物种最多的一个点

辟为自然保护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作生态观测站

问题2:

鼎湖山景物众多,作者为什么重点写泉?

主题

(1)生生不息,就是历史。

主题

(2)孕育生机,就是美感。

悟生命的规律,悟青山的灵魂。

PPT19有人说,谢大光先生的散文风格是“刻意求工,惨淡经营”,抛开众多美景不写,主要写感悟深刻的泉水,以便表现主题,这是工于选材的表现。

同学们写游记散文也应该这样,围绕文章主题选择主要景物,力求做到“百里挑一”。

现在让我们回到文章的题目,理一理作者选择写作材料的思路。

作者游览鼎湖山,因为对泉水感悟深刻,所以确定写作的主要景物是泉。

前人写泉大多既绘其形,也摹其声。

那么,作者主要从什么角度写鼎湖山的泉水呢?

对,是从听觉角度,重点写泉声。

下面就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勾画出第1—4段中写“泉声”的词语。

(停5秒)

你勾画好了吗?

在阅读美文时动笔圈点勾画,这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刚才我们勾画了表明作者游览踪迹的关键词语,明白了作者的写景顺序。

的确,勾画不明白的词语有助于我们增长知识,勾画精彩的词语有助于我们增加积累,而勾画这些同类别的关键词语有助于我们识别事物的特点,理清行文的顺序和作者的思路。

第1—4段中写“泉声”的词语主要有“泠泠淙淙”“清朗”“如铃的笑语”“悦耳”“欢快清亮”等,这些词语说明泉声的特点是:

如歌如铃,充满活力。

PPT19课件展示

鼎湖山听泉

(1)请跳读课文,勾画出第1—4段中写“泉声”的词语。

泠泠淙淙清朗如铃的笑语

悦耳欢快清亮

泉声的特点:

如歌如铃,充满活力。

PPT20当然,第1—4段中通过一些词语来写泉声,自然还不是作者写泉声的重点所在。

那么,作者重点写泉声在第几段呢?

对,是第8段。

下面我们就来朗读第8段中描写泉声的语句。

朗读这一段可以采用“吟哦讽诵”的方法,即有节奏、有韵调,抑扬顿挫地读,注意音节的长短、语速的快慢、语气的轻重、声调的高低等。

比如第一句“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其中“那”可以延长声音,“柔曼”一词可读得稍重一些,“者”声调可上升一些,“草丛中”“淌过的”后面可略作停顿,“小溪”可读得慢一些以示强调。

好,同学们可以跟随老师一起来读一读。

PPT21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PPT22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

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PPT20课件展示

(2)朗读第8段中描写泉声的语句。

“吟哦讽诵”:

即有节奏、有韵调,抑扬顿挫地读,注意音节的长短、语速的快慢、语气的轻重、声调的高低等。

例如: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那——柔曼/如提琴者,

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PPT21课件展示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

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PPT22课件展示

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

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PPT23这一段写泉声层次分明,变化多姿。

同学们知道,泉声是抽象的,为了把抽象的泉声写得具体形象,作者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是的,是比喻。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连串比喻,把泉声分别比成提琴、弹拨、倍司、铜管,具体可感。

其中多是西洋乐器。

你能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把这些喻体分别换成民族乐器、动物叫声吗?

你能分别用一些古典诗句来形容这些声音吗?

开动脑筋哟,老师相信你能想出不少生动的比喻。

如果你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够,也可以向班级其他同学请教一下。

(停5秒)老师想的比喻和诗句不一定有同学们多,也不一定比同学们好,仅供同学们参考——柔曼如琵琶,清脆如古筝,厚重如击鼓,雄浑如号角;柔曼如鹿呦,清脆如鹂鸣,厚重如猿啼,雄浑如虎啸;柔曼声象王维的“清泉石上流”,清脆声象白居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厚重声象李白的“熊咆龙吟殷岩泉”,雄浑声象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PPT23课件展示

喻体民族乐器动物叫声古典诗句

提琴琵琶鹿呦清泉石上流

弹拨古筝鹂鸣大珠小珠落玉盘

倍司击鼓猿啼熊咆龙吟殷岩泉

铜管号角虎啸飞流直下三千尺

PPT24从我们联想的古典诗句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常常谛听天籁之声。

他们有的是“雨打芭蕉叶”,细听“巴山夜雨涨秋池”;有的听“夜来风雨声”,叹“花落知多少”。

赵师秀“闲敲棋子落灯花”,倾听“青草池塘处处蛙”;张岱则坐着夜航船,听着一路的桨声,聊着一路的闲话。

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也写过一篇美文《听雨》,其中有一段是描摹雨声的——PPT25“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

”请将这一写“雨声”的片断与课文第8段中写“泉声”的片断作比较,说说它们的相同点。

(停5秒)

经常性地异中求同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找到事物的共同规律,提高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你想到了哪些相同点呢?

这些相同点对你今后写文章时描写声音有什么启发呢?

(停2秒)老师觉得主要有两个相同点。

一是都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用比喻能把陌生的声音变为熟悉的声音,把抽象的声音化为形象的声音;用排比则能表现声音连贯而下的节奏和震耳撼心的气势。

二是喻体中都有乐器。

确实,天籁之声往往有着优美的旋律,就像独特的乐器在演奏优美的乐曲一样。

这也启示我们,在描写连续的、有节奏的声音时,可以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比喻中可以选用适合的乐器作喻体。

PPT24课件展示

古代文人常常谛听天籁之声。

有的是“雨打芭蕉叶”,细听“巴山夜雨涨秋池”;有的听“夜来风雨声”,叹“花落知多少”。

赵师秀“闲敲棋子落灯花”,倾听“青草池塘处处蛙”;张岱则坐着夜航船,听着一路的桨声,聊着一路的闲话。

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也写过一篇美文《听雨》,其中有一段是描摹雨声的——

PPT25课件展示

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

请将这一写“雨声”的片断与课文写“泉声”的片断作比较,从作者运用修辞的角度说说它们的相同点。

1、比喻、排比2、喻体中都有乐器

步骤五:

揣摩难点(讨论问题3)

PPT26现在让我们再回到文章的题目看一看,理一理作者选择写作角度的思路。

作者登上鼎湖山,确定了写作的重点素材是泉水。

一般人写泉水都会从观赏的角度出发,绘形绘色绘声。

但是,作者为什么不观泉、赏泉,而要听泉呢?

请阅读课文第1、2段,画出暗示作者不能观泉、赏泉,只能听泉的句子。

(停5秒)

我们又一次用到了勾画的方法。

不过这一次不是勾画关键词,而是勾画关键句。

你勾画了几句呢?

对,主要有两句。

一句是“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

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还有一句是PPT27“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你能找到这两句说明你读书又快又好。

老师再给你提一个更高的要求:

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只能听泉的原因。

(停5秒)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觉得有困难吗?

其实呀,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概括方法,也就不难了。

虽然老师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但不能抛开原文、只凭印象概括。

也就是说,你概括的答案不必跟老师的一模一样,只要依据原文、意思相近就可以了。

老师觉得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黄昏时,“鼎湖山的雾漫得更开了”,“看不真切”,对于普通旅游者来说,是“天公不作美”,但对谢大光先生来说,恰恰是“天公不作美,大雾来帮忙”;二是进山后,也想寻泉,但泉水太调皮,林中捉迷藏,不见其形,但闻其声。

PPT26课件展示

鼎湖山听泉

问题3:

人们常观泉、赏泉,作者为何听泉?

怎样听泉?

请阅读课文第1、2段,画出暗示作者不能观泉、赏泉,只能听泉的句子。

1、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

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

PPT27课件展示

2、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只能听泉的原因。

(1)天公不作美,大雾来帮忙。

(2)泉水太“调皮”,林中捉迷藏。

PPT28我们概括出这两点原因是回答了“问题3”中的第一个小问题:

作者为何听泉。

那么,作者白天登山漫步,夜晚借宿寺旁,他是怎样听泉的呢?

他白天听泉和晚上听泉有什么不同呢?

请同学们从文中选择相关信息,或用自己的话填写下面这张表格。

(停5秒)

PPT29同学们填好了吗?

有不会填的空格吗?

不会填的不要紧,关键是找到自己不会或填错的原因。

我们还是按照先原文后概括的基本原则,能从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的就摘录关键词,不能照搬照用的就自己根据原文的意思概括。

同学们看,白天,作者登上鼎湖山,在登山途中,边走边听泉声,主要是听泉水那“浑然一片”的笑声,觉得泉声“越发悦耳”,心生怜爱之意,于是略写之种怜爱之情。

PPT30夜晚呢?

作者“借宿寺旁客房”,“枕泉而眠”“俯身倾听”,“分出许多层次”,感觉“泉水汩汩滤过心田”,悟出了哲理,于是详写这种感悟。

PPT28、29、30课件展示

听的时间

白天

夜晚

听的地点

登山途中

寺旁客房

听的方式

边走边听

静卧倾听

听的效果

浑然一片

分出层次

听的感受

悦耳,怜爱

润心,悟理

详略安排

略写(情)

详写(理)

步骤六逆向阅读

PPT31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文章的题目看一看,理一理作者组织写作素材的思路。

从题目上看,作者写了登上鼎湖山,重点写泉声,突出与众不同的写作角度——听。

乍看起来,似乎这篇写景散文我们已经全读懂了,没有必要再进一步探究了,因为作者已经将该写的都写了。

其实不然。

读完一篇文章之后,我们要学会按照题目提供的思路进行逆向阅读,也就是说要进行逆向循题理脉。

所谓逆向循题理脉,就是在依照题目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再进行逆向阅读,看哪些内容与题目无关,进一步思考作者的用意。

比如说,本文中写到了“爱女”“楹联”“钟声”等,这些内容非“山”非“泉”,能否删去?

为什么?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一下。

(停5秒)

PPT32同学们,你有了自己的见解吗?

读书贵在有己见。

你与同桌交流时,习惯于把自己的意见告诉对方呢,还是习惯于听对方的意见呢?

老师建议大家经常变换交流的次序,这次我先说,下次让同桌先说,这样,大家交流的机会平等。

当然,有不同意见可以讨论。

老师觉得,作者在第2段中写到“爱女”,主要有两个目的。

一是运用类比手法,用女儿的娇态写泉水的“调皮”;二是借爱女儿表达对泉水的喜爱之情。

第3段中写到“楹联”:

“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

”请注意,“楹”读后鼻音“yíng”,“楹联”是指挂在或贴在亭子、堂屋等楹柱上的对联。

古代八尺为一寻,“千寻”在这里极言半山之处林木面积之广。

作者在这里明写对联,暗写泉水。

无半点尘,有千寻碧,山高林幽,空气清新,涤荡心灵,怡养性情,这正是鼎湖山泉水滋润万木、孕育生机的结果。

PPT33而第4段中写“钟声”,作者的用意主要有三点。

一是运用比喻手法,因为钟声浑厚似老者,泉声清亮若孩童;二是钟声表现鼎湖山的古老悠远,泉声体现鼎湖山的年轻活力;三是老人与孩子相依为命,表明钟声与泉声、鼎湖山与泉水也是相依相存的。

PPT31课件展示

鼎湖山听泉逆向循题理脉

所谓逆向循题理脉,就是在依照题目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再进行逆向阅读,看哪些内容与题目无关,进一步思考作者的用意。

本文中写到了“爱女”“楹联”“钟声”等,这些内容非“山”非“泉”,能否删去?

为什么?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一下。

PPT32课件展示

第2段写“爱女”:

(1)运用类比手法;

(2)表达对山泉的喜爱之情。

第3段写“楹联”:

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

明写对联,暗写泉水。

无半点尘,有千寻碧,正是鼎湖山泉水滋润万木、孕育生机的结果。

PPT33课件展示

第4段写“钟声”:

(1)运用比喻手法,钟声浑厚似老者,泉声清亮若孩童。

(2)钟声表现鼎湖山的古老悠远,泉声体现鼎湖山的年轻活力。

(3)老人与孩子相依为命,表明钟声与泉声、鼎湖山与泉水也是相依相存的。

PPT34同学们,你们在预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肯定遇到了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有的可以自己查工具书弄懂,有的可以找参考资料看懂,有的可以与同学交流问懂,有的则需要听老师讲懂。

老师觉得其中一个最难理解的问题,就是谢大光先生重点写“听泉”,但第5、6、7三段却与“听泉”无关,那么,它们可否删去呢?

谢大光又是如何“惨淡经营”,费心构思,写出“山”与“泉”的内在联系的呢?

请同学们分4人小组讨论一下。

同学们,与同桌交流相比,分组讨论更容易发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

但有一点要求却是相同的,就是不能总是张扬自我当主角,也不能总是失去自我当听众,而要平等参与,重要有自己的发现和收获。

那么,通过刚才的分组讨论,你有发现吗?

有收获吗?

老师相信你有发现,或者是有收获。

让我们先来概括一下第5、6、7三段的内容。

第5、6段以三百多年的庆云寺和两百多年的菩提树为例说明鼎湖山历史上的盛况,第7段从树的种类的角度写鼎湖山现在的盛况。

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

我们回顾一下作者听泉的感受就会发现:

三百年古刹,两百年古木,使鼎湖山显得古老而悠远。

泉水孕育了鼎湖山的生机,山与泉相依而存。

但随着时间的变迁,世事的更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古人说“山以幽深为胜,水以清冷为胜,僧以禅律为胜”。

可如今,“千人锅”虽存,但“僧”之胜已不再。

那么,泉之胜、山之胜不是更值得保护吗?

如果我们保护不好鼎湖山和它的清泉,那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今天的盛况也不复存在了。

PPT35可见,第5、6、7段虽然看起来与“听泉”无关,实际上并非闲笔,它们与第8段在内在神韵上一脉相承。

作者夜听山泉,从变化多姿、充满活力的泉声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永恒与美好,觉得——生生不息,就是历史;孕育生机,就是美感。

产生了——爱泉之意,护山之忧。

5、6、7三段正是为第8段作者情感的升华作了铺垫。

这种独特情感和独到感悟来自作者的独特体验——即在雨雾天登山听泉,这正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也启示我们:

尽管我们不提倡同学们在恶劣气候条件下观察自然,但在平时气候适宜时要培养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珍惜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情怀”。

PPT34课件展示

第5、6、7段与“听泉”无关,可否删去?

请分组讨论。

5、6:

历史上的盛况7:

现在的盛况

三百年古刹,两百年古木,使鼎湖山显得古老而悠远。

但随着时间的变迁,世事的更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古人说“山以幽深为胜,水以清冷为胜,僧以禅律为胜”。

可如今,“千人锅”虽存,但“僧”之胜已不再。

那么,泉之胜、山之胜不是更值得保护吗?

PPT35课件展示

可见,第5、6、7段虽然看起来与“听泉”无关,实际上并非闲笔。

作者夜听山泉,从变化多姿、充满活力的泉声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永恒与美好,觉得——

生生不息,就是历史;孕育生机,就是美感。

产生了——爱泉之意,护山之忧。

5、6、7三段正是为作者情感的升华作了铺垫。

启示:

要培养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珍惜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情怀”。

步骤七:

课堂总结

PPT36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鼎湖山听泉》,还是让我们回到文章的题目总结一下作者巧妙的构思特点。

谢大光先生刻意求工,工于选材,他在按照一般游记的思路写清登山踪迹的同时,选择泉水作为写作的重点景物。

他惨淡经营,巧于立意。

在前四段巧妙地将“爱女”“楹联”“钟声”等素材与泉水相联系,第5、6、7三段更是“闲笔”不闲,巧作铺垫。

同时,根据天气情况,巧妙地突出了一个“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