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提切利.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3216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波提切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波提切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波提切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波提切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波提切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波提切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波提切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波提切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波提切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波提切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波提切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波提切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波提切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波提切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波提切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波提切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波提切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波提切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波提切利.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波提切利.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波提切利.docx

《波提切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波提切利.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波提切利.docx

波提切利

 

波提切利作品

波提切利(SandroBotticelli1445~1510)

   桑德罗·波提切利是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最后一位画家。

波提切利的作品富有诗意、充满优美曲线、别具一格。

使他成为了那个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家之一。

他的许多作品从内容上看也显得寓意深刻,构思复杂,如他的《诽谤》、《春》等作品即是如此。

但还应看到,他有一些画是以另一种心情表现的,特别是那些歌颂圣母的宗教画,构图也很特殊,这里的《圣母颂》就是一例。

在这里,他破例地采用圆形构图,不仅造型上别有一番情趣,对以后欧洲绘画艺术形式的影响也较大。

波提切利真名叫亚历山大·菲利浦。

少年时代就酷爱绘画,开始时当金银艺匠学徒,因为有绘画天资,15岁时被做皮革匠的父亲送到画家菲利浦·利皮的画室学画。

利皮带着波提切利一同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并借鉴古希腊艺术中的理想,所以他们创作的圣母子和神话人物都具有世俗的情态:

和蔼可亲、动作轻盈、身着绢纱、临风飘逸。

后来波提切利又转从委罗基奥门下,与比他小7岁的达·芬奇同窗共学。

27岁的波提切利决定自立门户,独立开设工作室接受社会订件。

由于他曾师从利皮,因此也受美第奇喜爱和赏识,逐渐成为美第奇宫廷画家中的领袖。

    波提切利生活的佛罗伦萨,在有才能并有开放胆识的美第奇统治下,成为意大利科学文化艺术繁荣的中心。

人们可以自由争论,探讨科学、研究哲学和创造艺术。

人们的心扉大开着,呼吸各种新鲜的学术空气,接受各种情感的刺激,竭力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美丽的图画到处可见,动人的乐曲不绝于耳,庆典与宴会充斥市井,歌舞与狂欢夜以继日。

这种现实生活,为艺术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画家们用古希腊人的审美理念去观察自然和人生,既忠于现实,又追求理想。

 

                           维纳斯诞生

《维纳斯的诞生》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波提切利的杰作。

在中世纪严格的思想控制下,希腊、罗马神话中美丽的爱与美之神维纳斯,被看作“异教的女妖”而遭到焚毁。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为了冲破思想的禁锢而向往古典文化的意大利市民们,却觉得这个从海里升起来的女神,很像是一个新时代的使者——她把美带到了人间。

   《维纳斯的诞生》似乎可以作为体现这样一种“时代感”的例子:

裸体的维纳斯像一粒珍珠一样,从贝中站起,升上了海面,她的体态显得那么娇柔无力。

   画面左上端有风神把春风吹向维纳斯,而春神弗罗娜则在岸上迎接她。

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美学家罗斯金说过,波提切利的老师菲力浦·利皮最善于画百合,“可是要画玫瑰那还是要让他的学生。

”在这幅画上,波提切利果然也画了许多玫瑰,在轻风的吹送中,绕着维纳斯窈窕而柔和的身姿飘舞。

洋溢着青春生命的肉体,美丽娇艳的鲜花,在当时是作为向宗教禁欲主义挑战的形象。

画面上维纳斯脸上挂着淡淡的哀愁,胸中似乎含有不可言传的、精神的、近乎理想的爱。

因此,诞生似乎并不带来欢乐,反而有点悲剧味道。

画的背景是一片伸展无边的海水、肥沃的土地和茂密的树林,维纳斯的步子仿佛没有承受重量似的显得飘逸,好像处于有推动力的旋律之中。

这个维纳斯作为美和爱的化身,有着严肃的含义。

大家都知道,维纳斯即古代希腊神话中的阿芙罗狄德,是爱与美的女神。

据希腊神话描述,维纳斯是克洛诺斯把自己的父亲乌拉诺斯的肢体投入海中时从海中的泡沫中诞生的。

15世纪后半叶,佛罗伦萨画派,艺术大师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即表现了这个爱与美的女神诞生时的情景:

少女维纳斯刚刚越出水面,赤裸着身子踩在一只荷叶般的贝壳之上;她身材修长而健美,体态苗条而丰满,姿态婀娜而端庄;一头蓬松浓密的散发与光滑柔润的肢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烘托出了肌肉的弹性和悦目的胴体;风神齐菲尔吹着和煦的微风缓缓的把她送到了岸边;粉红、白色的玫瑰花在她身边飘落,果树之神波摩娜早已为她准备好了红色的新装;碧绿平静的海洋,蔚蓝辽阔的天空渲染了这美好、祥和的气氛,一个美的和创造美的生命诞生了!

   据希腊神话描写,维纳斯出生即是成人。

她没有经历过婴儿之身,没有经过非美的过程,生来就完美无缺。

显然,作者表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完美无缺的形象。

可是,如果我们再细细的品味一下维纳斯的表情就会发现,她那木然、迟滞和略带困惑的眼神仍然流露着清纯的稚气,这个溶成人身躯与幼童稚气眼神于维纳斯一身的表现形式,既反映了作者对希腊、罗马古典艺术境界的崇尚又反映了他对“新柏拉图主义”的热衷,也正是由于这种“崇尚”和“热衷”使得他的作品并不仅仅限于感官本身的审美诱惑,而是通过对美的沉思冥想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纯化和超越,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

实际上,这是当时被基督教会视为“异端”的古典的唯美主义与基督教禁欲主义的结合,是维纳斯与圣母玛利亚的结合,是精神美与肉体美的统一。

                            诽谤

一个年轻人被“诽谤”,率领“欺骗”,“嫉妒”,“策略”带到国王面前,国王长着驴耳朵,“无知”和“猜疑”正在对他耳语,画面左边是黑衣的“悔悟与纯洁”以及赤裸裸的“真理”。

本图的名称来源于书上的圣母赞词。

人物配置相当复杂但也具有条理化的关联性,眼神的交错,肢体的接触,使画面紧凑,合理的置于圆形空间中。

               那斯达久的故事

本图取材于《十日谈》第五日,远景中青年骑士追逐裸女,近景中同一个青年从被击倒的少女身上掏出心脏喂狗,这种远近的处理暗示追逐与拷打的过程的循环。

本图中横向的线条分割了时间(灌木丛的线条分开近景远景),纵向线条分割空间(树木的线条分布极有韵律)。

让人不得不佩服波提切利的叙述技巧和表现力。

                        圣母哀子像

基督弯成弧形的身体是本图构图的核心,其他人物都依照这一弧形排布。

明快的用色突出场面的戏剧性。

画家似乎想要表达人们面对死亡和罪恶是多么无奈。

值得注意的是,基督的肌肉发出的灿烂的光,对于这一点,连肌肉描绘大师米开朗基罗都佩服有加。

                          维纳斯与玛尔斯

卸去武装的战神沉睡着,牧神拿着他的盔甲和长枪玩耍,维纳斯神色庄严的半卧着,本图似乎象征着爱对于美的胜利。

 

      朱迪丝返回贝瑟丽亚

朱迪丝杀死了赫洛夫尼斯(Holofernes),侍女头顶的篮中就放着赫洛夫尼斯的头。

朱迪丝沉着冷静,不露声色。

从优美的衣褶,飘扬的头巾,人物舞蹈般的脚步中可以感到线条的律动

波利切提作品欣赏

 桑德罗·波提切利

是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最后一位画家。

1447年,画家出生在一个皮革工匠之家。

少年时的他非常顽皮,不思学业,父亲只得把他送到一间金银作坊里学艺。

不久,他喜欢上了绘画,菲利普·利比收他为徒。

他的绘画天赋很快引起银行家科西莫·美第奇的注意,不久便成为美第奇家族最宠爱的画师。

在美第奇家族,他广交文学艺术界名流,接触到各方面的知识,从而开阔了眼界,并为他的艺术打下精雕细琢、富丽堂皇、华美多采的贵族印记。

1477年,波提切利以诗人波利蒂安歌颂爱神维纳斯的长诗为主题,为罗伦左新购置的别墅绘制了著名的《春》。

1485年,他又创作了一幅精美绝伦的巨作,《维纳斯的诞生》。

波提切利同时还接受教会的定单,为教堂作壁画;也曾为《神曲》作了一套出色的钢笔画插画。

1492年,罗伦左去世,美第奇家族被放逐,社会政治形势多变。

贵族复辟,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波提切利的心被震动了,他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

在《诽谤》这幅画中,表达了他的愤怒和抗议。

波提切利以他那富有诗意的、充满优美曲线的、别具一格的和不可思议的天才作品,成为那个时期佛罗伦萨最伟大的艺术家。

然而,由于他挥霍无度,晚年穷困潦倒,靠救济度日。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不问世事,孤苦伶仃。

1510年5月,波提切利死于贫困和寂寞之中,葬于佛罗伦萨“全体圣徒”教堂的墓地里。

 

春   203×314cm 佛罗伦萨乌菲齐博物馆 

波提切利(1445—1510)的蛋彩画《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重要的代表作。

它通过罗马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表现了春天的美和典雅。

被描绘成鼓着腮帮子的代表春风的西风神从画面右端飘然而入,他的双手触及了大地的仙女,仙女的口中溢出了鲜艳的花朵,这些花朵纷飞飘洒,不知不觉地沾在了前面花神的身上,形成了一件美丽的花衣,它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因此引来了画面中央的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

在她的头顶有飞翔的小爱神,前方有正在对舞的三美神和众神的传信使者墨丘里。

所有这些人物从右至左呈横列地排列着,他们所在的带金色的小树林里一派盎然的春意。

显然,诸神们是为春天的到来而欢歌。

美的追求和爱的觉醒是这一作品的主题。

它是一首讴歌维纳斯爱的胜利的赞歌,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肯定和赞美。

平面的装饰性的构图和生动细腻的人物描写,体现了波提切利独特的艺术风格。

  波提切利用中世纪的装饰风格来展现这三位女性形象,线条富有节奏感,人物的形体美借助于线条来体现,十分流畅。

在画的右边,分别是花神、春神与风神(自左至右)三个形象,象征“春回大地,万木争荣”的自然季节即将来临。

  古罗马哲理诗人卢克莱修在其长诗《论事物的属性》里,对这三个形象作过一番描写,这些诗句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广为流行,这可能就是波提切利绘画动机的来源。

只是这里的风神没有贵族气息,形象比较生动,一定程度上倒很象是中间美神维纳斯的仆役,而画面上唯一占有显著地位的男子形象,则是最左边那个好象在采摘树上果子的墨丘利(希腊神话中的“赫耳墨斯”),实际上这位众神的使者是在用他的神杖驱散冬天的阴云。

他是众神的信徒,在这里是报春的象征。

  此外,在维纳斯的头上,还飞翔着被蒙住双眼的小爱神丘比特,他正朝着左边的人准备把金箭射去。

谁要是中了他的金箭,便产生如痴似狂的爱情。

这一切,都是波提切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写照,他把诗人的赞美以丰富的形象手段象征性地铺陈在这一幅画上。

艺术家对美好事物的愿望,总是与他所处的生活境遇发生矛盾。

波提切利在画上展示了那么多充满着春的欢欣的天神形象,尽管他们显得庄重与自信,总不免带着画家内心深处所埋藏的一种无名的忧伤。

  画上的基调则是纤弱和略显悲愁。

不难理解,这种伤感情调正是当时贵族文化的通病,如在劳伦佐·美第奇的一首诗中所写的:

青春虽然欢乐却并不长久;让我们尽情歌舞吧,莫问明天是否吉祥!

——《亚丽安德妮咏》波提切利是皮革商人的儿子,排行第七。

早期受他的老师们的艺术影响,画面上还充满着人生的乐趣,而且带有明显的民主气质。

自从得宠进入美第奇宫廷后,由于社会政治形势的多变,加上自己的身份与众不同,在急剧的城市贫民与工人革命的斗争声中,美第奇被逐,宗教改革家萨伏纳罗拉被焚,德国皇帝入侵和城市共和政体瓦解……,这一切,使他感到恐惧与彷徨。

而画家的内心忧郁,似乎都交织在他以后的绘画创作之中了。

此画约203×314厘米,用“丹配拉”色作于木板上,现藏佛罗伦萨乌菲齐博物馆。

 

春(局部)

 

春(局部)

 

春(局部)

 

维纳斯的诞生 布上画 1432年 175X283厘米 藏于乌菲齐美术馆

大家都知道,维纳斯即古代希腊神话中的阿芙罗狄德,是爱与美的女神。

据希腊神话描述,维纳斯是克洛诺斯把自己的父亲乌拉诺斯的肢体投入海中时从海中的泡沫中诞生的。

15世纪后半叶,佛罗伦萨画派,艺术大师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即表现了这个爱与美的女神诞生时的情景:

少女维纳斯刚刚越出水面,赤裸着身子踩在一只荷叶般的贝壳之上;她身材修长而健美,体态苗条而丰满,姿态婀娜而端庄;一头蓬松浓密的散发与光滑柔润的肢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烘托出了肌肉的弹性和悦目的胴体;风神齐菲尔吹着和煦的微风缓缓的把她送到了岸边;粉红、白色的玫瑰花在她身边飘落,果树之神波摩娜早已为她准备好了红色的新装;碧绿平静的海洋,蔚蓝辽阔的天空渲染了这美好、祥和的气氛,一个美的和创造美的生命诞生了!

据希腊神话描写,维纳斯出生即是成人。

她没有经历过婴儿之身,没有经过非美的过程,生来就完美无缺。

显然,作者表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完美无缺的形象。

可是,如果我们再细细的品味一下维纳斯的表情就会发现,她那木然、迟滞和略带困惑的眼神仍然流露着清纯的稚气,这个溶成人身躯与幼童稚气眼神于维纳斯一身的表现形式,既反映了作者对希腊、罗马古典艺术境界的崇尚又反映了他对“新柏拉图主义”的热衷,也正是由于这种“崇尚”和“热衷”使得他的作品并不仅仅限于感官本身的审美诱惑,而是通过对美的沉思冥想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纯化和超越,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

实际上,这是当时被基督教会视为“异端”的古典的唯美主义与基督教禁欲主义的结合,是维纳斯与圣母玛利亚的结合,是精神美与肉体美的统一。

 

维纳斯的诞生(局部)

 

诽谤 蛋黄涂料镶板画约1495年62×91厘米现藏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幅画取材于古希腊诗人吕喜安对希腊画家阿贝列斯一幅画的叙述文字。

背景是一座古罗马拱柱式的客厅,有四个人物(三女一男)正把一个象征“无辜”的赤裸的人拖到法官面前,这四个人物是代表“虚伪”、“嫉妒”、“叛变”和“欺骗”的。

那个“叛变”正揪住“无辜”的头发,“斯骗”和“虚伪”竭力给“叛变”弄乱了的头发加以一番装饰,代表“嫉妒”在向法官控告,然而长着一对驴耳朵的法官却被左右两边的“无知”与“轻信”纠缠着;在客厅的另一边代表“真理”的,乃是一个美丽的裸体少女形象,她用右手指着苍天,抬头仰望,显出一种孤立无援的样子;在她左侧的一个披黑衣戴黑帽的形象,就是这幅画的主题“诽谤”。

他神色乖戾,心怀叵测,是一个用心险恶的社会象征。

在这幅画上,真理形象的无比纯洁与诽谤者的形象的阴暗心理,表现得入木三分,富有对比性。

背景是那样庄严,廊柱上镶嵌着古代圣者与英雄的雕像,这是一个神圣的宗教法庭,它的“公正性”已被前面的人物的戏剧性活动暴露无遗。

这是波提切利晚年的一幅杰作,它那种工整细润的描绘技巧,与深刻的社会隐喻,正反映着这位宫廷画家的地位与思想之间的深刻矛盾。

艺术往往是艺术家的心理事物的映象,这句话正好说明了波提切利当时的世界观。

在晚年,波提切利被苦闷与惶惑笼罩着,而他的愤怒与抗议也全部倾注在这一幅充满着危机感的《诽谤》之中了。

背景说明:

在15世纪末年,佛罗伦萨的社会极其动荡,美第奇在人民的起义声中被放逐,共和政体刚刚恢复,宗教改革家萨伏纳罗拉对教廷黑暗的揭露以及教皇和贵族们的煽动性说教,在画家波提切利的思想上产生很大的影响。

不久,整个社会突然又发生了相反的情况,封建贵族的复辟,萨伏纳罗拉被宗教裁判所用烈火处以焚刑,使画家心地震动了。

当他目睹佛罗伦萨人民的水深火热生活时,继描绘一孤单哭泣着的妇人的《《诽谤》一画约作于1495年,绘于木板上的蛋胶画,有62×91厘米大,现藏佛罗伦萨乌菲齐博物馆。

 

诽谤与真理(局)(《不幸》)

 

《玛尼菲卡特的圣母》

圣母是耶稣的母亲,也就是神的母亲。

她的儿子耶稣命中注定要受到人间最残酷的极刑,而耶稣深知自己未来的命运。

因此圣母子这个宗教题材一直为历代画家所描绘,借以传达最崇高最悲壮的情操:

慈爱、痛苦、尊严、牺牲和忍受交错地混和在一起。

 15世纪80年代,波提切利用这种圆形构图画过两幅画,一幅为《拿石榴果的圣母》,另一幅即此幅《玛尼菲卡特的圣母》(圣母颂》)。

两幅构图都以多人物形式展示,但从形象与色彩效果看,数这一幅为最负盛名。

这幅画还有一个宗教画题,是以教会赞美诗的标题来命名的,称为《光辉灿烂》。

画上的圣母侧向而坐,怀里抱着画得逗人喜爱的圣婴。

周围使者也呈对角线,置于圆形框的两边,人物是错开的,极富节奏感。

其中最靠边的两个天使,合擎一顶金光闪烁的皇冠,高举在圣母的头顶上。

圣母右手拿笔,正要蘸缸里的墨水,准备为这一荣庆场面记事。

她低垂着双眼,文静而富柔顺感,正陷入一种美好的遐思中。

这个女性形象是画家的成功之作,尤其她的左手,画得极其秀丽,其娇媚的手势令人赞叹,绝不亚于蒙娜莉萨那双手。

  圣婴正抬头仰望,似乎感应到什么。

孩子的身躯结构正确,调子细腻和谐,显然,素描手法是很精致的。

天使中间有几个少年,坐在圆框的左侧,他们的性格展现得很动人,一个面向圣母,手持墨水缸,好象在与圣母说着话,旁边一个少年凝神注视说话者,神情专注。

由于说话者认真倾向圣母的姿态,连后面站着的女天使也不由扶着他的臂膀,俯身去倾听他说的话,三个人物彼此交迭,目光连成一线,加重了画面的戏剧气氛。

  这幅画不仅形象刻画得细腻,背景处理也美妙,前后景物能取得呼应,画上的空间感不仅被中心远处的自然景物所增大,而且充满着抒情的意境。

说它是一幕加冕典礼,总觉得庄严不足,算它是圣母与天使聚会,然它的人间气息太浓厚了。

总之,这是压倒神圣的宗教意味的一曲生活美的赞歌。

我们从波提切利所画的诸多女性形象上鉴别,不论是重于运线的维纳斯,还是在《维纳斯与马尔斯》一画上那个重于色彩的维纳斯,都不如这一幅画的圣母完美。

它凝聚着圣经中马利亚最美的质量,是画家另一种艺术心灵的写照。

 

拿石榴圣母1487年直径143厘米

 

《维纳斯和战神》1485年杨木上蛋彩69.2x173.4cm

  波提切利与乔托、马萨乔和多纳泰罗的作品使佛罗伦萨艺术到达了一个崭新的年代,人们非常喜爱写实主义艺术,而波提切利正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

他的曲线优美、优雅精致、独树一帜的作品,使他成为那个时期佛罗伦萨最伟大的天才画家。

画中的战神是爱神维纳斯的情人之一。

战神正在沉睡,没有佩带铠甲,而维纳斯正清醒着,其含义是爱能征服战争,即爱能征服一切。

作品在当时可能是卧室家具上的装饰品,也可能是在床头上、壁板上、靠背板上或箱子上。

波提切利作品欣赏2

老实人纳斯塔基奥的第一篇故事

1483年,蛋彩画板,83x138cm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

 

   波提且利有时也接受为婚礼等喜庆盛典绘制装饰画的委托。

这幅画是以薄伽丘的《十日谈》为题材所作的四幅木板画之一。

这些木板上的画并非全是波堤且利的手笔,部份是由他画室的成员,根据他的想法而完成的。

   薄伽丘这篇故事是叙述纳斯塔基奥由于遭到保罗.特拉弗尔素的女儿拒绝,因而心灰意冷、闷闷不乐在意大利东海岸、拉维纳附近的基亚西松林中游荡。

突然间他看到一个裸体少女的幽灵,遭到一群狗和一个骑马骑士的追赶。

这个骑士抓住了她,把她的心掏出来喂狗。

当特拉弗尔素的女儿听到这个故事后,因为害怕自己也遭到相同的命运,便接受了纳斯塔基的爱。

薄伽丘最后写道:

「拉维纳当地的所有妇女,都变得比从前更加顺从他们男人的心愿。

   这个和波提且利通常使用的题材大相径庭的故事,是使用一种相当生硬、几近夸张的笔法画成的,可能是出自那些技巧不熟练的弟子们的手笔。

少女的身体却是完全以古典手法画成的,缺少波提且利作品中典型的修长体态,这代表波提且利极有可能有个一心想要模仿古典风格的助手。

然而那骑士的甲冑、绣花帐篷和其它人物华丽服装的细部,都可以明显地看出哥德式艺术的影响。

而所有的这些设计,又因为具有整体透视感的精细全景的衬托,而显得匀称。

在画这组画时,波提且利可能想到了乌切罗﹝Uccello﹞的作品,乌切罗把出色的透视手法,和哥德式的用色、细节描绘法结合在一起。

 

老实人纳斯塔基奥的第二篇故事

 

那斯达久的故事

本图取材于《十日谈》第五日,远景中青年骑士追逐裸女,近景中同一个青年从被击倒的少女身上掏出心脏喂狗,这种远近的处理暗示追逐与拷打的过程的循环。

本图中横向的线条分割了时间(灌木丛的线条分开近景远景),纵向线条分割空间(树木的线条分布极有韵律)。

让人不得不佩服波提切利的叙述技巧和表现力。

 

帕拉斯与肯陶洛思波提切利油画1482年207x148厘米乌菲齐美术馆藏

取材于希腊神话故事:

宙斯劫夺欧罗巴来到克里特岛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弥诺斯,成了克里特王,他娶了帕西淮为妻,不安分的帕西淮和一头公牛偷情生下一个人牛各半的怪物肯陶洛斯,后被关进迷宫以避丑闻,弥洛斯令战败国雅典每七年要向克里特进贡七对童男女供肯陶洛斯吃掉,这幅画就是描绘帕拉斯捉拿肯陶洛斯情景。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尚不能从神灵控制下摆脱出来,因此只能借用神话宗教题材来描绘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借以传达自己对世界、人生的看法和态度。

这幅画是对惩恶扬善的赞颂。

画中既发挥了写实造型功夫又具装饰性,画家以线造型为主,同时介入光暗法,人物形象苗条修长优美,衣着风动飘逸,繁复的裙纹形成线条的流动节奏变化美感,贴身的衣褶紧裹着的身体已显示出妩媚多姿的人体美。

画家重形式结构美,忽视对人物之间内在精神联系的刻画,因此十分完美而不太动人。

 

圣母领报

   《圣经》记载:

小城拿撒勒座落在迦南地的北部,离耶路撒冷城很远。

一个名叫约瑟的木匠住在这里。

每天约瑟都会带着工具出门给人做些零工,赚点钱维持简单的生活。

约瑟和拿撒勒城中一位名叫马利亚的女子订了婚。

他们两人的家庭都很贫穷,是当地最穷的人家。

  尽管约瑟和马利亚两人都出身贫寒,但他们却拥有特殊的身分。

他们俩都是以色列王大卫的后代,天生就有大卫王室王子和公主的身分。

可是,大卫王室家族的后代当时已经破落,家族原先拥有的财富和威严早已不存在了。

约瑟必须每天辛苦地工作才能勉强养家糊口。

马利亚也很穷,连件像样的嫁妆也没有。

  不过,贫穷并没有影响约瑟和马利亚两人对上帝的敬拜。

他们俩都是真心敬畏上帝的人。

一天,马利亚正在家里忙着家务。

一位天使突然向她显现,把马利亚吓了一跳。

她望着天使,满脸都是疑问。

  “蒙大恩的女子,我向你问安!

”天使开口向马利亚说话了。

这位天使是加百列,他告诉马利亚她将会生一个儿子,就是上帝的独生爱子耶稣基督,那位预言已久的救主。

后来,马利亚就从圣灵怀了孕,生下了耶稣基督。

  此画描绘的就是这一情景。

远景中的风景有一种静止的抽象的美感,而天使向前探身,圣母惊讶的后退一步却表现出戏剧性的动态,动与静的对比使画面极有吸引力。

 

圣母哀子像

基督弯成弧形的身体是本图构图的核心,其它人物都依照这一弧形排布。

明快的用色突出场面的戏剧性。

画家似乎想要表达人们面对死亡和罪恶是多么无奈。

值得注意的是,基督的肌肉发出的灿烂的光,对于这一点,连肌肉描绘大师米开朗基罗都佩服有加。

 

哀悼基督

 

圣母子与六圣徒

 

三王来拜

 

神秘的降诞波提切利油画1501年108.5×75厘米

 

《国王的崇拜者》

 

 

 

 

 

接受维纳斯和三美神赠物的年轻妇人

 

 

  朱迪丝返回贝瑟丽亚

朱迪丝杀死了赫洛夫尼斯(Holofernes),侍女头顶的篮中就放着赫洛夫尼斯的头。

朱迪丝沉着冷静,不露声色。

从优美的衣褶,飘扬的头巾,人物舞蹈般的脚步中可以感到线条的律动。

 

 

 

 

 

 

 

       正在学习的圣奥古斯丁

 

  西蒙奈塔夫人像

 

                              青年肖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