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自考5626变态心理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33968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5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人自考5626变态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成人自考5626变态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成人自考5626变态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成人自考5626变态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成人自考5626变态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成人自考5626变态心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成人自考5626变态心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成人自考5626变态心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成人自考5626变态心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成人自考5626变态心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成人自考5626变态心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成人自考5626变态心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成人自考5626变态心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成人自考5626变态心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成人自考5626变态心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成人自考5626变态心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成人自考5626变态心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成人自考5626变态心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成人自考5626变态心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成人自考5626变态心理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人自考5626变态心理学.docx

《成人自考5626变态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人自考5626变态心理学.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人自考5626变态心理学.docx

成人自考5626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第1章绪论

第1节:

变态心理的定义及其历史

1、界定变态心理

(1)判别变态的基本元素

1、痛苦2、适应不良3、不合理4、无法预测和失去控制感5、少见的和非传统的6、其他人感到不适7、违背标准。

(2)变态心理的定义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或者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三个标准)

2、发展历史

(1)变态心理的认识

1、早期认识:

超自然的解释、生物学的解释、心理学的解释

(1)超自然的解释:

万物有灵论,心理障碍归因于万物有灵论。

(2)生物学的解释:

变态具有身体上的原因。

希波克拉底:

现代医学之父。

体液理论:

血液、黑胆汁、黄胆汁、黏液。

(3)心理学的解释:

医生盖伦开始研究变态的心理原因。

法国医生沙考对催眠进行研究,成为现代精神疗法的基础。

2、现代的观点:

变态心理和行为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

梅耶,美国精神病学之父,坚定强调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的共同作用。

第二节、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

1、心理动力学派

心理动力学的观点:

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

这些内部力量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

它们一旦产生冲突,必然引起一些改变。

如果冲突解决的好,就会带来成长与活力;反之,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会通过一些方式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创始人:

弗洛伊德。

后续者有埃里克森、克莱因。

2、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

强调自由、选择、责任和意志力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

存在主义者相信,只有自由做出的选择才是个体真正的欲望和目标,当人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为自由选择的目标而努力时,成长就发生了。

人本主义对人性持乐观的态度。

马斯洛提出,人生来就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人有充分发挥潜能的需要,但在满足这一需要以前,人们必须部分满足处于低级水平的需要,如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

有些需要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引发一定的心理问题。

(罗杰斯是最具影响力的人本主义学家,主张通过自我治疗解放自己。

3、行为主义模型

俄国和美国的研究,又称为认知行为模型或社会学习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起。

目标:

希望从实验室里发现人类和动物学习的一般法则,并把这些法则运用到教学、工作、收容所、甚至整个社会。

行为主义三个基本假设:

①环境决定论。

②采用实验法——用实验发现什么样的环境会引发或改变人的行为。

③乐观主义——改变环境就能改变人。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经典条件反射,通过把中性刺激与某个反应相配,直到中性刺激能引起个体的某个反应。

刺激泛化:

在一些情境中,个体不仅会由中性刺激引起某个反应,相似的人或事都会引起这种反应。

4、认知学派

一种自然反应。

认为,一个人的想法、信念、期望、倾向以及对事件的解释会影响他的行为。

最表面的一个层次:

行为主义法,认为障碍就是行为表现,治疗方法就是改变这些行为表现。

第二层,认知的方法,认为障碍是由于潜在的、能意识到的思维造成的,通过改变这种认知方式就能达到治愈的目的,对于治疗抑郁症很有效。

下一个就是存在主义的治疗方法。

更深一个层次就是生物学和遗传学。

5、多维综合模型

每个维度,都会被其他维度和个体的发展影响,他们相互交织,通过多种多样的、复杂的、难以理解的方式造成心理障碍。

第3节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

1、评估

(1)评估基本要素

1、信度:

描述了同一种行为不同评估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评分者信度:

一个提高评估信度的方法是严谨的设计评估工具,然后在这些工具上进行测验,以保证不同的评价者会得到相同的答案。

还要考察这些工具是否具有跨时间的一致性,即在不同的时间测验会得到同样的分数,称为重测信度。

2、效度:

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种测量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效标效度:

通过比较一个测验测量的结果和其他测验测量的结果,可以得到效度指标,这种比较称作效标效度。

3、标准化是一个过程,通过标准化的过程可以确定一组标准或常摸。

可以用于测量、记分和统计分析的过程。

2、评估方法

1、临床访谈:

经常使用的评估手段。

三种形式:

精神状况检查、无结构访谈、结构化访谈。

①精神状况检查:

包括五个方面,外表和行为,思维和感知觉,情绪和心境,智力情况,意识状况。

②无结构访谈:

不是系统的,允许病人随意描述自己的忧虑,或引导病人在某一方面深入的探索。

对访谈者的人格和专业经验有较高的要求。

③结构化访谈:

设计标准化的问题。

DSM结构化访谈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结构化访谈。

2、行为评估:

在特定的情境下评估个体的行为。

3、身体检查

4、心理测验:

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5、生理心理评估:

研究神经系统的变化如何影响情绪或心理事件的科学。

更加精确、更加全面的评估方法。

6、脑成像技术:

涉及两类,①对大脑结构的检验,称为大脑结构成像。

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②通过检测大脑的血流或新陈代谢情况来检验大脑的工作过程,称为大脑功能成像,包括电子放射成像(PET)、电光子放射计算机成像(SPECT)和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

2、心理障碍的诊断

(1)功用

1、方便简洁2、了解病因3、帮助确定治疗方案4、方便科学研究

(2)诊断系统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美国心理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国际疾病分类:

精神与行为障碍》(ICD)

CCMD-3把精神障碍分为十大类:

(1)器质性精神障碍

(2)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3)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4)心境障碍(请感性精神障碍)

(5)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6)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7)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8)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9)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

(10)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3)诊断偏差的因素

1、行为发生的情境2、诊断者的预期3、信息来源的可信度4、文化环境

第二章心理病理现象

第一节心理病理现象的概述

判定精神活动是否正常:

①纵向比较:

与其过去一贯的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②横向比较:

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其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③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每一种精神症状均有其明确的定义,和以下特点:

第一、应确定是否存在精神症状以及存在哪些精神症状;第二,应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并评定其严重程度;第三,应善于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确定哪些症状是原发的,哪些是继发的;第四,应重视各症状之间的鉴别,减少误诊;第五,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影响因素。

精神症状的表现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①个体因素②环境因素

第2节常见的精神症状

1、感知觉障碍

(1)感觉障碍

感觉:

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1、感觉过敏:

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

常见于神经症、感染后虚弱状态以及慢性疼痛障碍等。

2、感觉减退:

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减低。

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

3、内感性不适:

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适感和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但是病人不能明确指出具体不适的部位。

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和脑外伤后精神障碍。

(2)知觉障碍

知觉:

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产生反映事物整体的心理现象。

1、错觉:

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多见于意识清晰度下降、注意力集中困难的病人中,如谵妄病人。

2、幻觉:

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

分为幻听、幻视、幻嗅等。

(1)幻听:

一种最常见的幻觉形式。

言语性幻听最常见,幻听的内容可以是评论性、争论性、命令性的。

幻听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2)其他幻觉:

幻视(多出现于急性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病人,同时伴有意识障碍)、幻嗅、幻味、幻触(三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等。

(3)感知综合障碍

定义:

有时,病人可感知客观事物本身,但却对其个别属性的感知发生了障碍。

1、视物变形症:

病人感到外界事物的形状、大小、体积等出现了改变。

有视物显大症和视物显小症。

2、空间知觉障碍:

病人感到周围事物的距离发生改变。

3、时间知觉障碍:

病人感到时间流逝的特别缓慢或特别迅速,或感到事物的发展变化不受时间的限制。

4、非真实感:

又称现实解体,病人感到周围事物和环境发生变化,变得不真实,像一个舞台布景。

2、思维障碍

思维:

借助于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正常人思维几个特征:

①思维的具体性②思维的目的性③思维的实际性④思维的实践性⑤思维的逻辑性

(一)思维形式障碍

1、思维奔逸,又称意念飘忽。

表现为病人在主观上有思维迫促的体验,说话卡、滔滔不绝,语言联想增快,音联意联,或者因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言谈内容。

多见于躁狂状态。

还有思维迫促。

2、思维迟缓:

联想受抑制,联想速度缓慢。

病人的言语缓慢,语量减少,语调低沉,反应迟钝。

常见于抑郁症。

极端模式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3、思维中断:

表现为思维进程可突然出现中断。

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依据。

4、持续言语:

病人往往持续或不恰当地重复同样的思维内容。

多出现于痴呆或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病人中。

5、病理性赘述:

病人讲话啰嗦,抓不住重点,不必要的细节和无关的枝节太多,以致掩盖了主要的内容。

多见于痴呆、癫痫和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6、思维松弛:

又称思维松散。

病人的思维活动丧失了正常的结构,言谈内容含糊不清,句子与句子之间缺乏可理解的联系。

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7、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表现为概念的转换,以具体事物来代替某一抽象概念,或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8、语词新作:

病人自创文字、图形、符号,并赋予其只有病人本人才能理解的含义,或将不同意思的词融合、浓缩、拼凑在一起,表达特殊的观念。

9、逻辑倒错性思维:

主要特点是推理完全不合逻辑,既无前提,也无根据,或因果倒置,离奇古怪,不可理解。

一般见于精神分裂症

(二)思维内容障碍

1、妄想:

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

(1)被害妄想:

最常见的妄想症之一。

病人坚信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用种种方式加害自己。

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妄想性障碍。

(2)关系妄想:

多与被害妄想相伴随。

病人认为环境中无关的事件、物体、人物都与自己发生了某种关联。

(3)被控制妄想:

病人体验到自己的意志、思想、言语、情感和行为被某种外力所控制,丧失了自主支配的能力。

通常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4)夸大妄想:

病人病态的夸大自我的重要性,坚信自己有非凡的才智、地位、权势、财富和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发明、创造。

可见于躁狂症,持久的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5)嫉妒与钟情妄想:

嫉妒妄想多见于男性。

病人坚信配偶对自己不忠实。

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钟情妄想症多见于女性,病人坚信某一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男性爱上了自己,尽管从未讲过话,病人认为对方通过眼神、或第三者的对话表达爱意。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强迫观念:

某一观念在病人脑子里反复出现,病人明知不必要并且有意识地加以抵抗,却摆脱不掉,为此感到痛苦。

表现:

①强迫性怀疑②强迫性穷思竭虑③强迫性回忆④强迫性对立观念

3、超价观念:

一种直接涉及自我的确切信念。

观念可理解,就是过于偏激,使人无法接受。

可见于某些人格障碍和神经性厌食病人。

3、注意障碍

注意: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和集中。

1、注意增强:

指向外在的某些事物,过分的注意别人的一举一动是针对他的。

2、注意减退:

注意广度缩小,注意的稳定性显著下降。

多见于疲劳状态、神经衰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伴随有意识障碍时。

3、注意转移:

注意的稳定性下降,注意的对象不断地转换。

如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病人的注意容易转移。

四、记忆障碍

记忆:

既往事物与经验的重现,包括四个过程:

①识记②保持③再认④回忆。

1、记忆减退:

上述的四个基本过程普遍减退,临床上较多见。

可见于较严重的痴呆病人、神经衰弱和老年人。

2、记忆增强:

病态的记忆增强,对病前不能够且不重要的事都能回忆起来。

常见于轻躁狂状态和偏执状态的病人。

3、遗忘:

即回忆的丧失。

病人对某一时间内经历的遗忘,包括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和选择性遗忘。

顺行性遗忘:

近记忆削弱,病人只能回忆病前的经历,而病后的事由于随即忘却,所以难以回忆,它是一种脑器质性病变的症状。

逆行性遗忘的典型式发生在头部外伤后,病人在神志清醒后对外伤前一段时间内的经历不能回忆。

选择性遗忘:

遗忘内容和范围与某种生活事件或生活处境密切相关,而与这些事件或处境无关的记忆则相对保持良好。

4、错构:

记忆的错误,表现为对过去经历的事件在发生地点、情节,尤其是时间上出现错误回忆,并坚信不疑。

多见于酒依赖所致的精神障碍和外伤性精神障碍。

5、虚构:

病人以一段虚构的故事来填补他所遗忘的某一片断的经历。

多见于酒依赖所致的精神障碍和麻痹性痴呆。

五、智能障碍

1、精神发育迟滞:

先天或围产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18岁以前),大脑由于各种致病因素造成发育受阻或不全,使智能发育停留在一定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智能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

2、痴呆:

由于慢性或进行性的大脑疾病导致的综合症,其中包括多种高级皮层功能紊乱,涉及记忆、思维、定向、理解、计算、学习能力、语言和判断等众多方面。

临床上分为:

(1)全面性痴呆

(2)部分性痴呆

六、情感障碍

情绪:

与个体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即个体收到生活环境中的刺激时,生物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持续时间较短,其稳定性带有情景性,伴有明显的生理功能变化和外部表现。

情感具有情境性、稳固性和长期性。

心境:

一种较微弱而持续的情感状态,为一段时间内个体精神活动的基本背景。

1、高涨:

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兴趣,都想尝试一下,但这种兴趣不能持久。

睡眠少,整日忙碌不停,却毫无倦意。

一般见于躁狂状态。

2、抑郁:

负性情感的增强,病人表现为情感低落,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

伴有各种症状,特别是焦虑、激越、无价值感、自杀观念、意志减退等,一般见于抑郁症。

3、焦虑:

总伴有主观的不适和客观的异常表现。

4、恐怖:

病人对外界客观对象的恐惧,且害怕的程度与处境不相称,病人对这一点有自知力。

最常见的是社交恐惧症。

5、情感淡漠:

情感活动的严重衰退。

对外界的任何刺激缺乏相应的反应,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无动于衷,漠不关心。

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6、情感脆弱:

在外界的轻微刺激下,甚至是在不存在明显的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病人的情绪极易产生波动。

严重时叫做情绪失禁,是一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症状。

7、情绪倒错:

当心境与病人的言行、处境严重不协调时,称为情绪倒错。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七、意志障碍

意志:

人们自觉的确定目标、克服困难,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对行为有发动、坚持、制止和改变的调节、控制作用。

意志活动指向性与目的性;坚强性和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果断性和自制性。

1、意志增强:

意识活动的增多。

2、意志减退:

意志活动减少,伴有情绪低落,对周围的一切兴味索然,意志消沉,不愿参加外界活动。

常见于抑郁症,与思维迟缓、情绪低落并行出现。

3、意志缺乏:

病人对任何活动都缺乏明显得动机,也没有确切的打算和要求,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常与思维贫乏、情感淡漠共存,构成阴性症状群。

4、意向倒错:

病人的意向要求与一般常情违背或为常人所不允许,以至于病人的某些活动或行为让人感到难以理解。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5、矛盾意向:

病人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对立的相互矛盾的意志活动,而且对此毫无察觉,也无法自我纠正。

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表现之一。

八、运动行为障碍

简单的随意和不随意运动称为动作。

有动机、有目的而进行的复杂的随意运动称为行为。

1、精神运动性兴奋:

整个精神活动的增强。

可进一步划分为:

(1)协调性精神运动兴奋:

病人语言动作增多,思维、情感活动的增多相一致,并和环境密切配合。

多见于轻狂躁症。

(2)不协调性精神运动兴奋:

病人语言动作增多,与其思维情感活动不相符;动作单调、杂乱,无动机无目的,难以理解,与外界环境也不相协调。

可见于精神分裂症的青春型。

2、精神运动性抑制:

整个精神活动降低,言语动作迟缓、减少。

(1)木僵:

一种以缄默、随意运动减少或缺失、以及无精神运动反应为特征的状态。

最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包括蜡样屈曲和违拗症。

(2)缄默症:

病人缄默不语,不回答问题,但有时可用手势或以纸笔表达意思。

常见于精神分裂症、癔症及儿童期的选择性缄默。

3、作态与特殊姿势:

病人做出古怪的、愚蠢的、幼稚做作的动作、姿势、步态与表情。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4、刻板动作:

病人持久地重复某一单调动作,常与刻板语言同时出现。

5、模仿动作:

病人无目的的模仿他人的动作,常与模仿言语同时出现。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6、抽动:

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刻板的肌肉或肌肉群运动。

多见于儿童期抽动障碍。

7、强迫行为

8、冲动与攻击行为:

如果某种行为未受抑制、不能抑制并且完全不加控制,这种行为就是冲动行为。

特征:

出现突然;行为与处境或心理社会性很不相称;病人在行为前无准备、思考、意识的选择和抵抗;行为令人难以理解。

冲动行为指向他人就是攻击行为。

九、意识障碍

1、嗜睡:

轻微的下降,安静环境下病人呈嗜睡状态。

2、意识浑浊:

又称反应迟钝状态,只有强烈的刺激才能引起病人的反应。

3、昏睡:

意识清晰水平更低,对周围环境及自我意识均丧失。

4、昏迷:

意识完全丧失,对任何刺激均无反应。

以上四种障碍注主要见于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5、朦胧转态:

特点是在意识清晰度下降的基础上,出现了意识范围的狭窄,并且事后有遗忘。

可见于入睡初期和觉醒早期,也见于癫痫、头部外伤、急性酒中毒。

6、谵妄:

在意识清晰度下降的同时,产生幻觉、错觉,以幻视多见。

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7、意识改变状态:

由宗教仪式、迷信活动、催眠或某些精神活性物质所诱发,出现暂时的对外界刺激的觉察减低。

分为出神和附体。

十、自知力

定义:

又称内省力、领悟力,是临床精神病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

第三节:

常见的精神症状综合症

1、幻觉妄想综合症:

以幻觉为主,多为幻听,在幻觉的背景上又产生被害、影响等形式的妄想。

特点:

幻觉和妄想密切配合,相互依存,互相影响。

多见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2、精神自动综合症:

意识清晰状态下产生的一组综合症。

包括假性幻觉、被控制体验、内心被揭露感及系统化的被害妄想、影响妄想等相互联系的综合症。

特点:

异己感、被外力控制感、强制感,为外力所影响,不属于自己的体验。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3、紧张综合症

4、遗忘综合症:

又称柯赛科夫综合征。

特点:

近记忆障碍、遗忘、定向障碍尤其是时间定向障碍、虚构症等。

多见于酒依赖所致的精神障碍。

5、Cotard综合征:

以虚无妄想或否定妄想为核心的一种综合症。

见抑郁症。

第三章:

神经症第一节:

概述

威利斯是神经症概念的先驱。

术语是由苏格兰医生卡伦提出。

CCMD-3中神经症是一组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诊断标准如下:

(1)有一定的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2)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病程多迁延。

(3)各种神级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毒、内脏、内分泌或代谢和脑器质性疾病,称神经症样综合症。

(4)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动求医。

(5)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惊恐障碍另有规定。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性障碍。

神经症的主要类型:

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神经衰弱和躯体形式障碍。

第二节:

焦虑症

产生原因:

1、遗传的生物易感性2、成长中形成的心理易感性3、生活中感受到太多的压力

一、惊恐障碍

(一)概述

个体突然感到强烈的恐惧、紧张,或者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

没有特定诱发事件,发作之后逐渐消退。

表现:

(1)认知上,个体有濒死感和失控感;

(2)情绪上,个体被强烈的疑虑、恐惧所击溃;

(3)生理上,个体可表现出现急性应激反应。

(二)原因

1、遗传的对压力的易感性。

2、对未来惊恐发作的担忧

3、对生理变化的过度敏感

4、童年经历过亲人的丧失或分离性焦虑。

(三)治疗

1、药物治疗:

三环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能缓解。

2、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治疗结论:

(1)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对大部分惊恐障碍的病人都是有效的

(2)两种方法在短期内都相当有效

(3)认知-行为治疗比药物治疗的效果更加持久稳定。

二、广泛性焦虑

(一)临床描述

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且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持续六个月,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痛苦。

特点:

1、在情感上感到无助,对生活缺乏控制感;2、认知上总预料到会出现可怕的事情,但说不清楚是什么事;3、生理上体验到慢性的肌肉紧张。

(二)原因:

1、生物学原因:

具有遗传性。

2、对危险的敏感过度。

3、缺乏问题解决的技巧。

第三节:

恐惧症

也称为恐怖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

主要类型:

社交恐惧症、特定的恐惧症、场所恐惧症。

在CCMD-3中,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恐惧症为主,需符合以下四项:

(1)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和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2)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3)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

(4)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3、对恐惧情景和事物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

4、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

一、社交恐惧症

(一)概述:

通常始于青春期,偶尔始于童年期,极少数人会在25岁之后发病。

(二)诊断标准

(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害怕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

(3)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

(4)排除其他恐惧障碍。

(三)原因:

1、个体有焦虑的生物易感性与社会抑制的生物倾向性。

2、在压力的情境下,个体可能会在社会情境中出现未预期的惊恐发作,而后在相同或相似的社会情境中再次发作而感到焦虑。

3、个体可能经历了源于真实惊恐的社会创伤,并对相同或相似社会情境感到焦虑

(四)治疗

1、药物治疗: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和选择性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

2、心理治疗——角色扮演

二、特定的恐惧症

(一)概念和主要类型

1、概念:

对特定事物或情境的不合理地恐惧,而且这种恐惧明显妨碍了个体的机能。

有两个条件:

(1)具有由特定事物或情境引发的明显且持久的恐惧

(2)认识到恐惧是过度的、不合理地,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开引发恐惧反应的情境。

2、主要类型:

(1)动物恐惧症

(2)自然环境恐惧症

(3)情境恐惧症

(4)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