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78679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3.docx

《第四单元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3.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单元3.docx

第四单元3

课题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课  时

2

备课时间

4.20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与难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

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及手段

乐曲《天鹅》、课件

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部分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从作者入手,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出示几段话请学生来读:

a我年届七十,有机会又读了一遍安徒生童话,颇有以前没有过的感受。

因此我深深领悟到,安徒生童话真是可以从小读到老的书。

(任溶溶)

b在安徒生的童话世界里,虽然他并不经常给你一个甜蜜蜜的大团圆──而是让女孩点完所有的火柴冻死,让锡兵为了得不到的爱情甘心熔化,让小人鱼化成美丽的海水泡沫,让刚刚爱上公主的穷人失手烧掉自己的飞箱──但掩卷之后,我们觉得他的童话世界仍然充满了善良和爱,充满了感动和美。

c丹麦大物理学家奥斯忒看到了安徒生的才能。

他对安徒生说,如果他的长篇小说能使他出名,那么,他的童话将使他不朽。

d列夫·托尔斯泰曾意味深长地问高尔基:

“你读过安徒生吗?

我读过,十年前,我没读懂,十年后,我终于读懂了,他很孤独,非常孤独!

e我相信,用生命写作的作家无论多稀少,安徒生都是其中一个,他的生活、经历、情感、血液、梦想……一切都在文字中,这使得他的童话拥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在儿童和成人的世界里都广受欢迎。

仅此一点,就可以把世界上绝大部分童话作家和安徒生区别开来。

1.关于安徒生,你了解了什么?

2.关于安徒生,你不解什么?

二、从故事走近安徒生

1.简介《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846年。

当时有个朋友要求他为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画写一篇童话。

这幅画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亲的苦难童年。

他的母亲幼年讨过饭。

安徒生说:

“妈妈告诉我,她没有办法从任何人那里讨到一点东西,当她在一座桥底下坐下的时候,感到饿极了。

她把手指伸到水里去,沾了几滴水滴到舌头上,因为她相信,这多少可以止住她的饥饿。

最后,她终于睡过去了,一直睡到下午。

安徒生就怀着这种感情创作了这篇感人的童话的。

2.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自学生字。

三、默读思考:

你读懂了什么?

不懂什么?

把自己的想法批注在书上。

四、检查朗读,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围绕课文,交流自学所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二、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可以这样进行:

1.对比阅读幻象和现实部分,说说幻象的句子在暗示什么?

2.结合学生的感悟,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小女孩现实生活悲惨的句子。

比如冷──

天气的冷: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大街走着。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

”师:

是啊,这个冰天雪地的大年夜,除了寒冷,还能给光头赤脚在街上的女孩带来什么呢!

难怪小女孩首先就想到火炉了。

请同学们接着交流。

人情的冷: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

”人们说。

3.结合学生的疑问,在矛盾处体会:

(1)不敢抽出一根火柴,到不停地擦火柴,直至擦燃一大把火柴,小女孩想的是什么?

(2)小女孩死了,作者连用了两个“幸福”,作者想的是什么?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再谈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从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谈心中的安徒生:

人品、作品。

五、鼓励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准备召开“班级读书会──走近安徒生和他的童话”。

板书

 

教后反思

 

课题

15、凡卡

课  时

2

备课时间

4.20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教学重点

与难点

学习重点

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学习难点

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

教学准备

及手段

课件

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部分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和作品,导入新课

《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

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

契诃夫在父亲的杂货店里,亲眼目睹了父亲对小学徒的虐待,十分同情小学徒的命运。

凡卡就是这些可怜的小学徒中的一员。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走进凡卡的学徒生活,看看那个时代的农村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

凡卡

二、检查预习:

1.通读全文,认读生字词。

2.说说你对凡卡有了哪些了解?

三、快速摸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

凡卡的学徒生活主要在什么内容中反映出来的?

根据学生汇报,帮助学生把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四、阅读凡卡的信,围绕“信”,体会凡卡痛苦生活和心情。

1.用一句话来概括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主要内容。

学生可能会这样概括:

生:

凡卡受不了学徒生活了,请求爷爷把他接回乡村去。

生:

凡卡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求爷爷把他接回去。

生:

凡卡受不了了,只有死路一条了,哀求爷爷把他接回去。

2.抓住“指望”,体会凡卡生活的无望。

(出示)“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

谁来说说,“指望”是什么意思?

(1)九岁的凡卡离开乡村,离开疼爱他的爷爷,来到莫斯科这个大城市来当学徒,他曾经有什么指望呢?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

*他一定指望着到鞋匠这里学会做鞋,能够有一样本领,来养活自己。

*他想挣钱,让爷爷和他都过上好的生活。

*他们一定以为,在大城市是比较好生活的。

*他可能还想,莫斯科是个大城市,他有了本事,可以在大城市生活,不再贫穷,离开乡下。

*他还可能指望自己做出最漂亮的鞋,卖很多的钱,当一个有钱的人。

(2)多么美好的“指望”啊!

而现在,刚来到这里三个月,他就感到他的生活没有指望了,你能从他的信中找到原因吗?

细读凡卡的信,画出有关的句子进行交流。

相机引导学生关注凡卡的生活,抓住具体事例和句子,体会凡卡没有指望的生活。

以情激情,引导学生读好凡卡饱含悲情的信:

是啊,这一切的一切,把小小的凡卡心中的指望砸得粉碎。

在这个冰冷的世界,生活在这一群冰冷的残酷的人中间,弱小的他能指望什么呢,他只希望爷爷救救他,救他离开这个魔鬼般可怕的地方,因为他已经看到死在向他招手了。

凡卡的信,是蘸着血和泪写的,是这个穷苦的乡下孩子的呐喊!

是对这个悲惨世界的控诉!

请把这封信有感情地读一读,进一步体会凡卡的悲惨生活和痛苦心情。

(3)凡卡在城里的一切美好的指望都破灭了,又产生了新的指望,你知道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读他乞求爷爷的话和对未来的设想以及急切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围绕凡卡的梦,两次续写,体会凡卡梦的含义。

1.读凡卡的梦:

凡卡的信终于寄走了,同时寄走了他满心的希望,他就是怀着这样的希望睡熟了。

按着凡卡的想法,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呢?

(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梦为心声,我们看看从凡卡的梦中会感受到什么。

读凡卡的梦,注意省略号,接着设想延续的梦境,体会凡卡的美好而急切的心情。

2.凡卡的梦会变成现实吗?

细读凡卡回忆部分和叙述部分,抓住有关事例和句子谈自己的看法。

引导重点:

*醉醺醺的邮差,不清楚的地址,使信无法寄到爷爷手中。

*即使寄到,他的梦也依然只是个梦而已:

在凡卡心中乡村生活的美好,其实蕴含着贫苦,更衬托出来的城市学徒生活的悲惨。

爷爷的年龄、做的事情都不足以养活一个渐渐长大的孙子,把孙子送到城里,是爷爷唯一的选择和希望。

3.再读凡卡的信,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信的后面写上几句想说的话。

体会凡卡终究梦碎现实依旧的悲惨命运。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想想作品为什么这样打动人心?

体会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可以通过假设引导:

假如没有回忆……

假如没有对凡卡写信过程中的动作描写……

三、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四、对比阅读高尔基的《在人间》一个片断:

我来到人间,在城里大街上一家“时式鞋店”里当学徒。

  

我的老板是个矮胖子,他的栗色脸是粗糙的,牙齿是青绿色的,湿漉漉的眼睛长满眼屎。

我觉得他是个瞎子,为了证实这一点,我就做起鬼脸来。

  

“不要出怪相,”他低声严厉地说。

  

这对浑浊的眼睛看得我怪不好受;我不相信这种眼睛会瞧得见,也许他只是猜想我在做鬼脸吧。

  

“我说了,不要出怪相,”他更低声地,厚嘴唇几乎不动地说。

  

“别搔手,”他冲着我干巴巴地直叨唠道。

“记着,你是在城里大街上头等铺子里做事!

当学徒,就得跟雕像一样站在门口……”  

我不懂什么叫做雕像,而且也不能不搔手。

我的两条胳臂,到臂肘为止全是红瘢和脓疮,疥癣虫在里面咬得我难受。

“你在家里干什么?

”老板仔细查看我的胳臂,问。

  

我告诉他时,他摇晃着盖满花白头发的圆脑袋,使人难堪地说:

  

“捡破烂儿,这比要饭还糟;比偷东西还糟。

”  

我不无得意地说:

  

“我也偷过东西呢。

”  

于是,他把两只跟猫爪子一样的手撑在账桌上,吃惊地眨着瞎子似的眼瞪着我,低声嘶哑地说,  

“怎—么,你还偷过东西?

”  

我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

  

“唔,那倒是小事。

可是你如果在我铺子里偷鞋子,偷钱,我就把你关进牢里,一直关到你长大……”  

他讲这句话时,语气很平和,可我却吓坏了,也更讨厌他了。

  

铺子里除了老板以外,还有亚科夫的儿子,我的表兄萨沙和一个红脸的大伙计,他这个人挺机灵,会纠缠人。

萨沙穿着红褐色的常礼服、衬胸、散腿裤,系着领带。

他很傲慢,不把我放在眼里。

  

外祖父带我去见老板的时候,托萨沙照应我,教我。

萨沙神气活现地把眉头一皱,警告说:

  

“那得叫他听我的话。

”  

外祖父把手放在我脑袋上,按弯了我的脖子:

  

“你得听萨沙的话,他年纪比你大,职位也比你高……”  

萨沙便瞪出眼珠向我叮嘱:

  

“你可别忘了外公的话!

”  

于是,从头一天起,他就趁势摆起老资格来。

  

“卡希林,别老瞪着眼!

”老板这样说他。

  

“我,我没有,东家,”萨沙低下头应了一声;可是老板还是唠叨不休。

  

“别老虎着脸,顾客会当你是头山羊的……”  

大伙计满脸陪笑,老板难看地撇着嘴,萨沙红着脸躲到柜台后面去了。

  

我不喜欢这些谈话,里面好些话我听不懂,有时觉得他们好象在讲外国话。

  

每当女顾客进门的时候,老板便从衣袋里抽出一只手,摸摸髭须,满脸堆起甜蜜的微笑,现出无数的皱纹,可是那对瞎子似的眼睛却没有一点变化。

大伙计挺起身子,两个胳臂肘贴住腰部,手掌恭敬地摊在空中。

萨沙畏怯地眨眼睛,极力想掩盖住凸出的眼珠。

我站在铺子门口,悄悄地抓挠着手,留心观察他们做买卖的规矩。

  

大伙计跪在女顾客面前,奇妙地张开手指量鞋子的尺寸。

他两手直哆嗦,小心翼翼地触着女人的脚,好象害怕把脚碰坏了。

其实这位女客的脚很肥,象一只倒放的溜肩膀的瓶子。

有一次,一位太太抖动着脚,蜷缩前身子说:

  

“哎哟,你弄得我好痒啊……”  

“这个,是我们的礼貌……”大伙计急忙热心地解释。

  

他那纠缠女客的样子着实可笑,为了避免笑出声来,我把脸转过去对着玻璃门,可是我总耐不住要瞧瞧他们做买卖的情景,因为大伙计那种动作非常使我觉得可笑,同时又觉得我永远也学不会那么有礼貌地张开手指,那么灵巧地给生人穿鞋子。

  

老板常常躲进柜台后面的账房里,同时也把萨沙叫进去,留下大伙计独自跟女客周旋。

有一次,他摸了摸一位棕色头发的女顾客的脚,然后把自己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捏成一撮,吻了吻。

  

“哎哟!

”女人叫了一声。

“你这个调皮鬼!

”  

他鼓起腮吃力地说:

  

“啧……啧啧。

”  

这时候,我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我怕笑得站不稳,手抓住门把子,门被推开了,脑袋磕到玻璃门上,碰坏了一块玻璃。

大伙计冲着我跺脚,老板用戴着大金戒指的手指敲我的脑袋。

萨沙要拧我的耳朵。

傍晚回家去的路上,萨沙狠狠地说我:

  

“你这样胡闹,人家会把你撵走的!

这有什么可笑的?

”  

他又解释道,大伙计得到太太们的欢喜,买卖就会兴旺起来。

  

“太太们为了看看讨人喜欢的伙计,就是不需要鞋子也会特地跑来买一双。

可你,就是不明白!

叫人家替你操心……”  

我感到委屈,谁也没替我操心,尤其是他。

  

每天早晨,病恹恹、爱发脾气的厨娘,总是比萨沙早一个钟头把我叫起来。

我得擦好老板一家人、大伙计和萨沙他们的皮鞋,刷好他们的衣服,烧好茶炊,给所有的炉子准备好木柴,把午饭用的饭盒子洗干净。

一到铺子里,便是扫地,掸灰尘,准备茶水,上买主家送货,之后再回老板家取午饭。

在这个时候,我那个站铺门口的差事,便由萨沙代替。

他认为干这件事有失他的身分,就骂我:

  

“懒家伙,叫别人替你做事……”  

我觉得苦恼,寂寞。

我过惯了无拘无束的生活,从早到晚,呆在库纳维诺区的砂土路上,在浑浊的奥卡河边,在旷野和森林中。

可是这里没有外祖母,没有小朋友,没有可以谈话的人,而生活又向我展开了它的全部丑恶和虚伪的内幕,使我愤恨。

1.快速阅读,想想与《凡卡》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说说作者的学徒生活怎么样?

3.推荐读《在人间》。

板书

 

教后反思

 

课题

16、《鲁宾逊漂流记》

课  时

1

备课时间

4.20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3.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

与难点

学习重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准备

及手段

名著

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部分

学生活动

一、猜书的内容,激发读课文的兴趣

(多媒体打出关于《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的封皮)教师简介: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

通过书名,你能猜猜这本书的内容吗?

(学生猜测)

二、阅读梗概,了解小说内容。

1.理解“梗概”的意思。

2.自由阅读梗概,了解小说内容。

教师相机提醒学生留意:

梗概中写到了汤姆的几次历险?

主要写的是哪次历险?

你从哪知道的?

使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

三、浏览精彩片段,体会人物特点和语言特点。

1.浏览精彩片段,与梗概对照,想想精彩片段写的是梗概的哪一部分。

2.再读精彩片段,围绕下面的问题交流:

(1)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

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认为精彩片段“精彩”在什么地方?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交流,学生可能认为事件精彩,可能认为语言精彩,只要有所体会就可。

教师根据学生的感悟,相机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幽默夸张的特点,读相关语段。

四、结合课后的泡泡和读书产生的疑问,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1.通过读梗概,你对什么内容还产生了要细读原著的兴趣?

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

2.看课后的泡泡3(“我读了整本书,觉得汤姆刷墙那一段很有趣”),你有什么想法?

3.拓展阅读汤姆刷墙的精彩片段。

4.鼓励学生读整本书,为读书交流作准备。

板书

 

教后反思

 

课题

17、《汤姆·索亚历险记》

课  时

1

备课时间

4.20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

与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准备

及手段

原著

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部分

学生活动

一、读梗概,知大意

1.学生自主阅读梗概,练习说说这部小说的大概内容?

2.结合学生概括,相机引导学生说简洁,说完整。

可以这样引导:

(1)从“梗概”中,我们看出小说的重点部分是什么?

(2)默读“梗概”,把鲁滨孙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做上记号。

(3)尝试着把重点部分展开来,再讲一讲小说的大意。

二、浏览精彩片段,体会精彩之处

1.浏览精彩片段,与梗概相对比,想想精彩片段大致在小说梗概的哪个部分,理由是什么?

2.小声读读这个片段,你认为什么地方最精彩?

结合学生汇报,相机引导学生体会鲁滨孙生活态度的精彩和作者写法的精彩。

可以这样安排教学:

(1)让我们把他列出的“好处”和“坏处”,自己对照读一读,想想这样一个列表,给鲁滨孙带来了什么?

(2)鲁滨孙自己是怎样认为的呢?

我们来读一读他的话。

(齐读):

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小结:

鲁滨孙的这种做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上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他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

(3)除了鲁滨孙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很精彩,你还觉得什么地方很精彩?

学生可能谈到鲁滨孙的语言,如:

即使是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

我希望世上的人……

学生也可能谈到作者的写作方式,如:

把心里活动过程像商业簿一样对照来写,一目了然,清楚明白。

小结:

是啊,不少名著,人们之所以喜欢它,是其中的一些语言常常给人们很好的启示,给人们带来精神力量,就像你刚才读的这句,可以说它是给处于逆境中的绝望者的一剂良药!

本组的日积月累中,我们还能欣赏到很多这样富于灵魂和力量的语言。

不少的文章,之所以给人们很深的印象,就是因为在写法上有独特的地方,就像作者把鲁滨孙的思想活动列出来一样。

三、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1.再读一读梗概部分,猜想在梗概中还有哪些部分也会很精彩?

你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可能会有这样一些疑问:

*鲁滨孙从船上搬来的东西里有一些麦子,他用那些麦种反复种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

我就很想知道他到底是怎么种、怎么收粮食的。

*他救了“星期五”以后就开始教化他,对于一个野人,他又是如何“教化”的呢?

*泡泡中提到“鲁滨孙制成一只能耐火的罐子的那段描写很细致,让人感到快乐”,不知是怎样的细致。

*梗概是以别人的口吻写的,精彩片断却是以鲁滨孙自己的口吻写的,不知道原著是以谁的口吻写的。

2.结合学生疑问,鼓励学生阅读原著。

板书

 

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