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五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检测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6532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五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检测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五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检测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五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检测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五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检测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五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检测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五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检测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五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检测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五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检测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五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检测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五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检测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五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检测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五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检测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五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检测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五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检测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五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检测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五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检测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五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检测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五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检测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五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检测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五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检测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五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检测2.docx

《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五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检测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五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检测2.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五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检测2.docx

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五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检测2

专题巩固(十五)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论语》十二章

[2017·德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与“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曲肱而枕之

D.切问而近思

2.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曹刿论战》

[2017·常州]阅读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周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建都江州,为南土诸侯之首。

周之季世①,巴国有乱。

将军蔓子性行刚烈,晓畅军事,夙夜筹谋。

遂请师于楚,许以三城。

楚王终救巴,蔓子亦身披坚执锐。

巴国既宁,楚使请城。

蔓子曰:

“借楚之威,克弭②祸难,诚许楚王城,然巴土不可分。

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

”乃自刎以死国,以头授楚使。

楚王叹曰:

“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

”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

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摘自《华阳国志》,有删改)

【注释】①季世:

末代。

②弭:

平息,消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牺牲玉帛(      )

(2)齐师败绩(      )

(3)夙夜筹谋(      )

(4)楚使请城(      )

(5)乃自刎以死国(      )

2.用现在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彼竭我盈,故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中楚王为何要“以上卿之礼”来厚葬蔓子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两个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着力运用精彩的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和表现人物性格。

B.乙文主要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从侧面来刻画蔓子这一人物形象的。

C.甲乙两文都略写战争过程,甲文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谋略与机智,而乙文则是为了突出楚国军队的勇猛与强大。

D.曹刿的“肉食者鄙”,蔓子的“自刎以死国”,陈胜的“举大计”与诸葛亮的“兴复汉室”都表达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

(三)《孟子》三章

[2017·黔东南]阅读《鱼我所欲也》,按要求完成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通“避”)B.万钟于我何加焉(动词,增加)

C.此之谓失其本心(助词,无实义)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连词,假如)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

人性是恶的。

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创]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问题。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无违夫子(      )

(2)妾妇之道(      )

(3)以顺为正者(      )

(4)居天下之广居(      )

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认为成为大丈夫的两条途径是什么?

(用文中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联系实际,谈谈当今社会我们如何提倡孟子这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盐城]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

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

兄弟嫂妹妻妾皆窃笑之,曰: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

期年,以出揣摩,曰:

“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

”求说周显王。

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

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

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注释】①说:

劝说,说服。

②少:

轻视,贬低。

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饿其体肤(     )

(2)衡于虑(     )

(3)出游数岁(     )

(4)期年,以出揣摩(     )

10.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

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庄子》一则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北冥有鱼(      )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3)怒而飞(      )

(4)野马也(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中借鲲鹏奋飞必须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来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

B.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又写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

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C.文中用夸张的手法从大鹏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D.从庄子“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的话中说明鹏鸟的认识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但人对事物认识是没有局限的。

4.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你敬佩鲲鹏吗?

谈谈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礼记》一则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弗食,不知其旨也(      )

(2)教学相长(      )

(3)虽有至道(      )

(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曰:

教学相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集中论述了________与________的关系问题,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六)《列子》一则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伯牙善鼓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

“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

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志在登高山(      )

(2)钟子期必得之(      )

(2)卒逢暴雨(      )

(4)吾于何逃声哉(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中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钟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B.“知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知音”表现在“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全文围绕这句话逐步展开。

C.“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这一句主要是表达了钟子期对伯牙琴技高超的赞美之情,首先运用倒装句,先用“善哉”表达强烈的赞美之情,然后再以“洋洋兮若江河”衬托。

其次,从语气上看是用感叹句,真诚地表达了钟子期对伯牙琴技高超的赞美。

D.我们从本文得知“知音”表现在“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从伯牙的感慨中“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可体会其无处逃遁的苦恼。

4.本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本文表达了什么?

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该怎样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邹忌讽齐王纳谏

[2017·安顺]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问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用“/”标示下列语句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

(1)吾妻之美我者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徐公何能及君也(      )

(2)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4)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我们能从齐王身上学到什么?

请简要谈谈你的认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