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14文言虚词的理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69167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教案14文言虚词的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教案14文言虚词的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教案14文言虚词的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教案14文言虚词的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教案14文言虚词的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教案14文言虚词的理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教案14文言虚词的理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教案14文言虚词的理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教案14文言虚词的理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教案14文言虚词的理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教案14文言虚词的理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教案14文言虚词的理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教案14文言虚词的理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教案14文言虚词的理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教案14文言虚词的理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教案14文言虚词的理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教案14文言虚词的理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教案14文言虚词的理解.docx

《高一语文教案14文言虚词的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14文言虚词的理解.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教案14文言虚词的理解.docx

高一语文教案14文言虚词的理解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学生姓名

年级

高一

学科

语文

上课时间

教师姓名

课题

理解文言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目标

1、了解词性,有些虚词不止一种词性。

2、要结合上下文确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句子翻译。

君讳云章,字汉瞻,号朴村,江南嘉定人也。

曩者崐山徐司寇好文术,以得士为名,而士亦以此附焉。

君始以校勘《宋元经解》客司寇家,其后诸公贵人考订文史,必以相属,而君尝就陆稼书先生问学,独阴以名义自砥。

君在举场数十年,所与比肩游好次第登要津,司贡举,每欲引手,君辄曲避,以是终无所遇。

康熙五十二年,诏求岩穴之士。

时华亭王司空承修《尚书》,奏君参校;书既成,而君淹留逾时,众以为疑。

余间诘其所以然,君曰:

“假予急功利,乃侘傺到今邪?

顾窃自念,生逢明圣,平生所志,具上殿劄子[注],欲进见时一自列之耳。

”(选自方苞《张朴村墓志铭》)

注 劄(zhá)子:

古时官用上奏的一种文书。

(1)君始以校勘《宋元经解》客司寇家,其后诸公贵人考订文史,必以相属。

译文:

 

答案 张朴村开始是因为要校勘《宋元经解》而客居在司寇家里的,这之后,许多达官显贵考证修订文史资料,也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委托给他。

得分点 “以”、“客”、“以……属”,句意对。

(2)每欲引手,君辄曲避,以是终无所遇。

译文:

 

答案 (但)每次想要伸手援助他,张朴村都会曲意回避,因此最终也没被重用。

得分点 “引手”“曲避”“以”。

(3)假予急功利,乃侘傺到今邪?

译文:

 

答案 假如我是个急功近利的人,怎么会到现在还这样失意呀?

得分点 “假”、“乃”、“侘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悯 獐

[清]侯方域

客有过侯子以獐献者。

侯子曰:

“獐可驯乎?

”客曰:

“夫至德之世,兽可同群而游,今子无乃有所不信耶,而何獐之疑欤?

”侯子曰:

“然。

”营室而授獐焉。

王仲凫闻之,曰:

“子之不善于獐也审矣,曷以授余?

”侯子曰:

“子之庭有二物焉,其大者类西旅氏之獒①,而小而骏者韩子卢之裔②也,是皆有欲于獐,奈何?

”仲凫笑曰:

“子非特不善于獐也,又且不知吾二犬。

吾将导獐而见之二犬,侵假③而共牢以为食,侵假而共寝以为处,侵假而相与为友,而日以益善,予因而安之,岂更害哉?

”侯子曰:

“虽然,子曷使童子守之,而犹授獐以索?

”仲凫默然不应。

居三日,仲凫以告曰:

“吾废吾童子矣。

视二犬之貌,且翦翦④焉适矣。

”又居三日,仲凫以告曰:

“吾废吾索矣。

视二犬之情,且煦煦⑤然亲矣;虽然,獐犹有间焉。

”又居三日,仲凫以告曰:

“獐无间矣,与二犬者为一矣。

”又居三日,而二犬伺獐之寝也噬之,獐竟以死。

仲凫蹙然不悦,而语侯子以其状。

侯子曰:

“子固未知之耶?

向二犬之翦翦焉若适者,所以饵吾童子也,既而煦煦焉若亲者,所以饵去其索,而恐或为之援也;既而示之以无间者,乃所以饵夫獐也。

撤其防,去其援,而又探得其情,此西楚霸王之无所用其力,而南宫万之所以毙也,何况于獐哉?

”仲凫大怒,抽戈以逐二犬。

侯子曰:

“无庸也,夫世之相与为友,日以益善,反出其不意而害之者,其智非始于二犬也。

”或曰:

“是獐也,狷中而狭外,类于人恒有所不可者,即无二犬,亦将有灾焉。

”(选自《壮悔堂文集》,有删改)

注 ①西旅氏:

古代对少数民族国家的称呼。

獒:

猛犬。

②韩子卢:

猎犬名。

裔:

后代。

③侵假:

逐渐。

④翦翦:

和睦的样子。

⑤煦煦:

和悦的样子。

(1)今子无乃有所不信耶,而何獐之疑欤?

译文:

 

答案 现在你恐怕有些不相信吧?

否则,你为什么怀疑獐子能否驯服呢?

得分点 “无乃”,大意对。

(2)子之不善于獐也审矣,曷以授余?

译文:

 

答案 很显然你不善于驯养獐子,为何不把它送给我呢?

得分点 “审”、“曷”(何不)、“以”及省略的宾语,大意对。

(3)予因而安之,岂更害哉?

(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我依照这个办法安抚它们,难道它们能再去伤害獐子吗?

得分点 “因而”、“安”、“岂……哉”、句意通顺。

(4)仲凫蹙然不悦,而语侯子以其状。

(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王仲凫很不高兴,把狗咬死獐子的情况告诉了我。

得分点 “语”、“以”、“状”、句意通顺。

【学科问题】

1..文言文虚词在高考中并没有直接的得分点,但对文言虚词的的理解和积累对于阅读文言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知识点直接关系到对文意的理解,表现在内容分析题尤其是翻译题上。

2.考纲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B

【学生问题】

先行知识分析:

1.学生文言词语积累不够。

2.对于词义辨析能力较弱。

3.对虚词含义理解较为笼统,不善于知识间的迁移和联系

4.没有掌握判断虚词含义的技巧和方法

一、掌握推断虚词词义的方法:

1、对照比较法。

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

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针针丛棘ji,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3、“删”“换”“代”法。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

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是主语:

“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

“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5、句式分析法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6、对句互推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

2、高考中的高频虚词:

(1)而

1.连词。

(1)表并列: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

蟹六跪而二螯。

(2)表递进: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

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

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

可译为“但是”、“却”。

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

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

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7)表因果:

可译为“因而”。

例: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8)表示目的关系:

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例②: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

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

如: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①: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例②: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易错点】对词性辨析不准确,不能准确分析理解句意。

(二)其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例①:

秦王恐其破璧。

(“其破璧”作宾语。

))

(3)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例①: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例②: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表远指。

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

则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例①:

其皆出于此乎?

(表测度,大概。

)例②:

其孰能讥之乎?

(表反诘,难道。

)例③:

汝其勿悲!

(表婉商,可要。

)例④: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期望,一定。

)例⑤:

吾其还也!

(表祈使,还是。

3.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例: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表选择或反诘:

难道。

【易错点】对词性辨析不准确,不能准确分析理解句意。

(三)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

用作动词,意思是“做”。

还可作判断词“是”用。

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

例: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可译为“替””给"等。

例:

公为我献之。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6)表示被动关系。

读阳平声,可译为“被”。

“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为……所”。

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用作助词。

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

可译为“呢”?

例: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

【易错点】对词性辨析不准确,不能准确分析理解句意。

(四)以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曹刿)乃入见。

问:

“何以战?

”(《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例: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例: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易错点】对词性辨析不准确,不能准确分析理解句意。

(五)因

1.介词。

(1)依照,根据。

例: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例:

我欲因之梦吴越。

(2)依靠,凭借。

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趁着,趁此。

例:

不如因而厚遇之。

例:

因击沛公于坐。

(4)通过,经由。

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因为,由于。

例: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2.副词。

(1)于是,就;因而。

例:

因招樊哙出。

(2)原因,缘由,机缘。

例:

于今无会因。

3.动词

(1)根据。

例: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2)沿袭,继续。

例:

蒙故业,因遗策。

【易错点】对词性辨析不准确,不能准确分析理解句意。

(六)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

得复见将军于此。

(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中)例: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向)例: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到)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

良曰:

“长于臣。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例: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例: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例: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职业上)

【易错点】对词性辨析不准确,不能准确分析理解句意。

(七)之

1.代词

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

彼皆我盈,故克之。

(代人,作宾语,他们)

(2)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例:

均之二策。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

是寡人之过也。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例: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

何厌之有?

(4)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

顷之,烟炎张天。

【易错点】对词性辨析不准确,不能准确分析理解句意。

【例题1】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焉用亡郑以陪邻

C.使工以药淬之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答案】B

【解析】“越国以鄙远”中“以”是连词,可译为“来”,表目的。

A.因为。

C.用。

D.用来。

【例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

1使人言于项王曰

②贪于财货

③长于臣

【答案】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向,对。

②介词,引出动作的范围,“在……方面”。

③介词,表比较,比。

【例题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答案】D

【解析】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代词,指佚之狐的建议。

B项介于姓和名之间的助词。

C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下列句中与“项王按剑而跽”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B.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拔剑切而啖之D.劳苦而功高如此

【答案】B

【解析】例句中“而”表修饰,A.表转折,C.表顺承,D.表并列)

2.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以其无礼于晋B.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C.其意常在沛公也D.吾其还也

【答案】D

【解析】D项中“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其他各项均为代词。

3.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

        B、以乱易正,不武。

C、敢以烦执事。

      D、越国以鄙远。

【答案】D

【解析】A、B、C项均用作介词,D项用作连词,表承接。

4.解释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

①臣活之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④不如因善遇之

⑤臣请入,与之同命

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⑦先破秦入关者王之

⑧壮士!

——赐之卮酒

【答案】①代词,他②助词,主谓之间③代词,项羽④代词,代刘邦⑤代词,代项庄⑥助词,的⑦代词,代先入关者⑧代词,代樊哙

5.解释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及用法。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②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③长于臣

④得复见将军于此

【答案】①介词,对②介词,在③介词,比④介词,在

6.指出下列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客何为者    

②窃为大王不取也

③我为鱼肉    

④为击破沛公军

⑤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 

⑧何辞为

【答案】①动词,做、干 ②动词,认为  ③动词,是 

④介词,替    ⑤介词,替   ⑥介词,替 

⑦介词,被    ⑧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里

7.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

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

④立而饮之

⑤拔剑切而啖之

⑥劳苦而功高如此

⑦拔剑撞而破之

【答案】①连词,表转折关系②连词,表修饰关系

③连词,表修饰关系④连词,表修饰关系

⑤连词,表顺承关系⑥连词,表并列关系

⑦连词,表顺承关系

本教案主要讲解了推断文言虚词不同意义和用法的一些技巧,分别有:

对照比较法、语境推断法、“删”“换”“代”法、语法分析法、句式分析法、对句互推法,以及高考中的高频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要记住在文本阅读中努力加以运用方法,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1.解释下列句子中“为”的意义和用法。

①为击破沛公军

②皆为龙虎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答案】①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

②皆为龙虎(动词,成为,此处可引申为“呈现”)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介词,替,给)

2.选出下列句子中“因”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A.不如因善遇之B.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因拔刀斫前奏案D.相如因持璧却立

【答案】CD

【解析】A.介词。

趁着,趁此。

B.介词。

通过,经由。

CD副词。

于是,就;因而。

3.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①珍宝尽有之

②为之奈何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④鲰生说我曰……故听之

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答案】①珍宝尽有之(助词,无义)

②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到)

④鲰生说我曰……故听之(代词,他的话)

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②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③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④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答案】①有以,有用来……的

 ②无以,没有用来……的

 ③可以,可能,能够

 ④所以,……的原因

5.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

【答案】A

【解析】A.①③④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②⑥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⑤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6.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具告以事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

【答案】①具告以事(介词,把,将)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介词,用来)

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把,将)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与“所”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

给下列例句中的“为”字选择读音及释义,请将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内。

①使子婴为相()

②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臣为韩王送沛公()

⑤为之奈何()

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⑧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⑨君王为人不忍()

⑩军中无以为乐()

客何为者()

窃为大王不取也()

人为刀俎()

公为我献之()

吾属今为之虏矣()

何辞为()

选择的读音A.wéiB.wèi

选择的词义A.替B.为了C.成为D.结为E.作为F.疑问助词G.是H.认为I.做J.谋划K.给

【答案】①AI②BA③AG④AG⑤AI⑥BAAJ⑦BA⑧BKAD⑨AI⑩AE

AI

AH

AG

BA

AC

A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