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礼记檀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93657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记礼记檀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礼记礼记檀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礼记礼记檀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礼记礼记檀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礼记礼记檀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礼记礼记檀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礼记礼记檀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礼记礼记檀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礼记礼记檀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礼记礼记檀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礼记礼记檀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礼记礼记檀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礼记礼记檀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礼记礼记檀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礼记礼记檀弓.docx

《礼记礼记檀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记礼记檀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礼记礼记檀弓.docx

礼记礼记檀弓

三一文库(XX)

〔礼记-,礼记·檀弓〕

  *篇一:

《礼记》名句选录

  《礼记》名句选录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仪制度源远流长。

秦始皇焚书坑儒,礼不得传。

西汉大儒戴德、戴圣叔侄广泛搜集那些记录和阐述先秦礼仪制度的文章,分别著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

其中《小戴礼记》经东汉郑玄注释后盛行不衰,成为通行本《礼记》,被列为儒家必读的五经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礼记》中有许多精辟名句,集录于此,与朋友们共赏。

  二戴“世居魏郡斥丘”(《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为今成安县北乡义村人。

  1、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

  【译文】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意志不可自满,欢乐不可以走向极端。

  2、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礼记·曲礼上》)

  【译文】遇见财物,不要随意占有;遇到危难,不要随意逃避。

  3、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礼记·曲礼上》)

  【译文】鹦鹉虽能说话,终归还是飞鸟;猩猩虽能说话,终归还是走兽。

  4、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译文】礼所崇尚的是有往有来。

得到恩惠而不予报答,不合乎礼的要求;得到报答而不予恩惠,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5、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礼记·曲礼上》)

  【译文】到一个地方时要问清当地的禁忌,到一个国家时要问清当地的习俗,到别人的家里要问清这家的避讳。

  6、曾子曰: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礼记·檀弓上》)

  【译文】曾子说:

“君子爱人是使之有德行,小人爱人则是姑息迁就。

  7、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

(《礼记·檀弓上》)

  【译文】生前要做有益于人的事,死了以后也不要危害别人。

(这是成子高说的话,接着他还说,我死后,找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葬了我。

  8、夫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译文】孔夫子说:

“繁重的赋税和徭役比老虎还厉害啊!

  9、苟无礼义、忠信、诚悫(què)之心以莅之,虽固结之,民其不解乎?

(《礼记·檀弓下》)

  【译文】如果不用礼义、忠信及诚实之心对待百姓,即使百姓勉强结合,难道他们就不会离散了吗?

  10、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礼运》)

  【译文】孔子说:

“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都是公正无私的,选拔贤能的人主持政事,讲究信用,推行和睦。

  1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译文】玉不雕琢,不会成为好的器物;人不学习,不会懂得道理。

  12、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学记》)

  【译文】虽有美食,不去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有极高明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

  【译文】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授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学相长。

  14、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礼记·学记》)

  【译文】凡是求学的过程,尊敬老师是很难做到的。

老师受到尊重,然后他所传授的道理才可能受到尊重;道理受到尊重,然后百姓才知道敬重学业。

  15、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译文】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就会学识短浅,见闻不广。

  16、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记·乐记》)

  【译文】礼仪用来引导人们的志向,音乐用来调和人们的声音,政令用来统一人们的行动,刑罚用来防止人们的奸邪。

  17、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礼记·乐记》)

  【译文】一切音乐,都产生于人们的内心;情感在心中激荡,便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声音组合成条理,就叫做音乐。

  18、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

(《礼记·乐记》)

  【译文】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深刻地感动人心,使民风习俗改变。

  19、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礼记·杂记下》)

  【译文】只紧张而不松弛,即使周文王、周武王也做不到;只松弛而不紧张,则周文王、周武王不会这样做;有紧张有松弛,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理民众的办法。

  20、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礼记·祭义》)

  【译文】恶意的语言不从口中说出来,就不会招致别人用忿恨的语言回击你。

  21、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礼记·坊记》)

  【译文】有道德的人注重干实事而并不多说话,品德低下的人总是抢先说大话,而不注重干实事。

  22、子云:

“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

”(《礼记·坊记》)

  【译文】孔子说:

“有好事就称是别人的功劳,有过失就称是自己的过失,这样百姓对你的怨恨便逐渐消失了。

  23、子曰: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礼记·中庸》)

  【译文】孔子说:

“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

掌握过与不及这两端的意见,而采纳适中的用于百姓。

  24、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礼记·中庸》)

  【译文】一个人能做到忠恕,就离道不远了;什么是忠恕呢?

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25、子曰: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礼记·中庸》)

  【译文】身居高位,不欺凌下面的人;身居下位,不攀附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抱怨了。

遇事上不怨恨老天,下不归咎他人。

  26、子曰: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礼记·中庸》)

  【译文】管理政事首先要得到人才,得到人才取决于他自身的品德修养,品德修养取决于是不是遵循正道,遵循正道又取决于有没有仁爱之心。

  2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译文】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2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译文】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

  29、居上不骄,为下不倍。

(《礼记·中庸》)

  【译文】身居高位不骄傲跋扈,身居低位不自暴自弃。

  30、子曰: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记·表记》)

  【译文】孔子说:

“君子对人的举动没有不得体的地方,对人的表情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对人的言语也没有失礼的地方。

  31、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

(《礼记·表记》)

  【译文】仁是天下行为的表率,义是天下行为的准则,知恩图报是天下互惠互利的交往方式。

  32、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礼记·缁衣》)

  【译文】君主因为有民众而存在,也因为人民的叛离而灭亡。

  33、子曰: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礼记·缁衣》)

  【译文】孔子说:

“说话实在而行为有法度,所以活着的时候志向坚定不移,死了以后也不会影响他的好名声。

  34、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礼记·儒行》)

  【译文】说话一定先有信用,行为一定合乎正道。

  35、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

”(《礼记·儒行》)

  【译文】儒者不看重金玉,而是以忠信为宝贵;不希求土地,而以确立道义为土地;不希求多有积蓄,而以多有学问为富有。

  36、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礼记·儒行》)

  【译文】儒者可以亲近而不可威胁,可以接近而不可逼迫,可以杀害而不可侮辱。

  37、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

(《礼记·儒行》)

  【译文】身体可以加害,而意志却不可动摇。

  31、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

(《礼记·儒行》)

  【译文】以和为贵,以忠信为美,以从容宽厚为法则。

  38、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

(《礼记·儒行》)

  【译文】荐举人才对内不排除自己的亲属,对外不排除对自己有怨恨的人。

  39、儒有澡身而浴德。

(《礼记·儒行》)

  【译文】儒者用道德沐浴以使自身保持纯洁。

  40、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逊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

(《礼记·儒行》)

  【译文】温和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谨慎是仁的基础,宽容余裕是仁的体现,谦逊待人是仁的能力,礼貌节义是仁的外表,言谈论说是仁的文采,歌舞音乐是仁的谐和,分财散物是仁的施予。

  41、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礼记·大学》)

  【译文】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叶,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结束。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4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译文】只有对事物进行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4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礼记·大学》)

  【译文】财富可以装饰房屋,道德却可以修养身心。

心胸宽广,身心自然舒泰安康,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4、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

  【译文】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每天都新,新了还要更新。

  45、治国必先齐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礼记·大学》)

  【译文】要想治理好国家,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家,若家人尚且不能管教好却能去

  管教好别人,这是没有的事啊。

  46、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译文】民众喜欢的他也喜欢,民众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才可以称之为民众的父母了。

  47、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礼记·大学》)

  【译文】治国的道理是:

得到民众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众就会失去国家。

  48、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礼记·大学》)

  【译文】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49、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礼记·大学》)

  【译文】君子治国有条大道理:

必须忠诚守信,才能得到它;骄纵奢侈,便会失去它。

  50、生财有大道。

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礼记·大学》)

  【译文】聚集财富需遵循一条大道理:

生产的人要多,耗财的人要少,谋财的人要勤奋,用财的人要节俭,这样财富就会经常保持充裕了。

  51、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

(《礼记·冠义》)

  【译文】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有礼仪。

  52、尊让洁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

君子尊让则不争,洁敬则不慢。

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辩矣,不斗辩,则无暴乱之祸矣。

(《礼记·乡饮酒义》)

  【译文】尊让、清洁、恭敬,君子们以此互相交往。

君子能够尊让就不会争斗,洁敬就不会怠慢。

不怠慢又不争斗,就会远离争执诉讼,不争执诉讼就没有暴乱的灾祸了。

  53、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

《礼记·聘义》

  【译文】君子的德操可以和玉相比,温润而有光泽,这便是仁。

  *篇二:

礼记.檀弓

  一

  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

“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

今丘也,东西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

”于是封之,崇四尺。

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焉,曰:

“尔来何迟也?

”曰:

“防墓崩。

”孔子不应。

三,孔子泫然流涕曰:

“吾闻之,古不修墓。

  翻译:

孔子在防山为父母修治了合葬之墓以后,说道:

“虽然我听说过,在古代只筑墓而不起坟,但是像我这样一个四处流浪的人,不可以不为父母起坟作为标记啊。

”于是封土起坟,坟高四尺。

之后孔子先回到家中,门人落在了后面。

雨下得很大,等了很久门人回来了。

孔子问他:

“你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啊?

”门人回答说:

“防山的坟墓塌了。

”孔子默不作声。

门人说了三遍,孔子流泪哭泣着说:

“我听说古礼是不能修理坟墓的啊。

  二

  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进使者而问故。

使者曰:

“醢之矣。

”遂命覆醢。

  翻译:

孔子站在中庭为子路哭丧。

有来吊丧的人,孔子都依礼答拜。

哭丧过后,孔子请(从卫国)来的人询问子路死时的样子。

来人说:

“剁得像肉酱一样了。

”孔子于是命人把(祭奠用的)肉酱倒掉了。

  三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

“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

”世子曰:

“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

”曰:

“然则盍行乎?

”世子曰:

“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

吾何行如之?

”使人辞于狐突曰:

“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

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

”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翻译:

晋献公想要杀掉他的太子申生。

公子重耳告诉申生说:

“你为什么不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给父亲呢?

”太子说:

“不行。

父亲有骊姬才能安逸快乐,我说出来会伤他的心。

”重耳又说:

“那么为什么不逃走呢?

”太子说:

“不行。

父亲会说我想谋害他。

天下哪里有没有国父的国家?

再说我能逃到哪里去呢!

”申生派人向狐突告别说:

“我申生有罪,没有听从您的忠告,以至于只有去死。

我不敢贪生怕死。

虽然如此,但我们国君年纪老了,爱子年纪还小,国家多灾多难,您又不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

如果您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我就得到了您的恩惠,甘愿去死。

”申生再拜叩头行礼,接着自尽身亡。

后来人们送他谥号称“恭世子”。

  四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

县贲父御,卜国为右。

马惊,败绩,公队。

佐车授绥。

公曰:

同“末之卜也。

”县贲父曰:

“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是无勇也。

”遂死之。

圉人浴马,有流矢在白肉。

公曰:

“非其罪也。

”遂诔之。

士之有诔,自此始也。

  翻译:

鲁庄公和宋国人在乘丘交战,县贲父为鲁庄公驾车,卜国做车右。

马受惊狂奔,战车翻倒,庄公从车上摔下来。

副车上的人递过绳子,拉庄公上了副车。

庄公说:

“你这个姓卜的啊,可真是软弱无力呀!

”县贲父说:

“以前没有翻过车,而今天却翻车摔了国君,这是我们没有勇气!

”不久二人都战死了。

后来马夫在刷马时,才发现马大腿内侧中了飞箭。

庄公说:

“翻车并不是他们的罪过啊。

”于是庄公作诔文来悼念二人。

为士作文悼念的风俗,就是从鲁庄公这里开始的。

  五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

童子曰:

“华而睆,大夫之箦与?

”子春曰:

“止!

”曾子闻之,瞿然曰:

“呼!

”曰:

“华而睆,大夫之箦与?

”曾子曰:

“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

”曾元曰:

“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

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

”曾子曰:

“尔之爱我也不如彼。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吾何求哉?

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

”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翻译:

曾子卧病在床,病情严重。

乐正子春坐在床下首,曾元、曾申坐在脚边,童子坐在墙角,手拿烛火。

童子说:

“床垫的花纹华丽光洁明亮,是大夫用的垫子吗?

”乐正子春说:

“住嘴!

”曾子听到了,突然惊醒过来说:

“哎呀!

”童子又说了一遍:

“床垫的花纹华丽光洁明亮,是大夫用的垫子吗?

”曾子说:

“是啊,这是季孙氏送给我的,我没有力气撤掉它啊。

曾元,扶我起来把垫子换掉。

”曾元说:

“您老人家病情危急,不能再挪动了。

希望能等到天亮,再让我来换掉吧。

”曾子说:

“你对我的爱还不如童子。

君子爱人用的是德行,小人爱人则要姑息迁就。

我现在还要求什么呢?

我只求明于正礼再死掉,这样也就心安了。

”于是大家扶起曾子,换了床垫,等到将他扶回到床上,还没有放安稳,曾子就去世了。

  六

  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

曾子吊之曰:

“吾闻之也:

朋友丧明则哭之。

”曾子哭,子夏亦哭,曰:

“天乎!

予之无罪也。

”曾子怒曰:

“商,女何无罪也?

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尔罪一也;丧尔亲,使民未有闻焉,尔罪二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

而曰女何无罪与!

”子夏投其杖而拜曰:

“吾过矣!

吾过矣!

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翻译:

子夏的儿子死了并因此失明。

曾子去慰问他说:

“我听说:

朋友失明就要为他哭泣。

”于是曾子哭了起来,子夏也跟着哭,说道:

“天哪,我没有造什么罪孽啊!

”曾子怒道:

“卜商,你怎么能没有罪过呢?

我和你一同侍奉老师在洙水、泗水之间,老师去世后你退居告老在西河之上,让西河的人们怀疑你的道德可比老师,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你的父母去世,没有让人们知道这件事(而来吊祭),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可你的儿子死了,你失明了,(却让大家都知道了),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

难道你还说你没有罪过吗?

”子夏扔下手杖拜谢说:

“我错了,我错了!

我离开朋友独自居住的日子太久了!

  七

  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

“泰山其颓乎?

梁木其坏乎?

哲人其萎乎?

”既歌而入,当户而坐。

子贡闻之曰:

“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梁木其坏,则吾将安仗?

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

夫子殆将病也。

”遂趋而入。

夫子曰:

“赐!

尔来何迟也?

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也;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则与宾主夹之也;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

而丘也殷人也。

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

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

予殆将死也。

”盖寝疾七日而没。

  翻译:

孔子一大早就起来了,倒背着手拖着手杖,大摇大摆地在门口游荡,唱着歌道:

“泰山将要崩塌啦!

梁木将要损坏呀!

哲人将要委顿啊!

”唱完以后走回屋内,在窗前坐了下来。

子贡听了以后说道:

“泰山崩塌,那我还仰望什么呢?

梁木损坏,那我还仰仗什么呢?

哲人委顿,那我还效仿谁呢?

老师该不会是病危了吧!

”于是赶紧跑进屋内。

孔子说:

“赐啊,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啊!

夏后氏出殡都在东阶之上,那还是在阼阶上。

殷人出殡在两楹之间,那是把宾主夹杂在两旁。

周人出殡在西阶之上,那还是当宾客相待。

而我孔丘是殷人。

我前晚上做梦,梦到安坐在两楹之间。

可是现在明王不兴,可天下人又有谁会推举我作明王呢?

我大概是要死了啊!

”孔子卧病在床,大概七天后就去世了。

  八

  成子高寝疾。

庆遗入,请曰:

“子之病革矣,如至乎大病则如之何?

”子高曰:

“吾闻之矣:

生有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

吾纵生无益于人,吾可以死害于人乎哉!

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翻译:

成子高病倒在床。

庆遗进屋问他说:

“您的病已很危急了,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后事该怎么办呢?

”子高说:

“我听说过,活着的时候要对人有益,死了也不要害人。

我纵然在活着的时候无益于人,难道死了害要危害于人吗?

我死之后,就找一块不长庄稼的地把我埋了吧。

  九

  曾子曰:

“晏子可谓知礼也已,恭敬之有焉。

”有若曰:

“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遣车一乘,及墓而反。

国君七个,遣车七乘,大夫五个,遣车五乘,晏子焉知礼?

”曾子曰:

“国无道,君子耻盈礼焉,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

  翻译:

曾子说:

“晏子可以说是很懂礼的人了,他处理事情恭敬有礼。

”有若说:

“晏子一件狐皮袍子穿了三十年,办理丧事时,只用一辆遣车,一下子葬完就回家了。

依礼,为国君旌奠的牲口有七个,遣车也用七辆;大夫是五个,遣车五辆。

晏子怎么算的上懂礼呢?

”曾子说:

“如果国君骄奢淫逸,那么君子就不愿把礼仪实行的那样详尽充分了。

在国人竞相奢侈的时候,就要表现出节俭的作风;在国人崇尚节俭的时候,就要表现出切实按照礼的规定去做的态度。

  十

  子路曰:

“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

”孔子曰:

“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

  翻译:

子路说:

“贫穷,是多么令人忧伤啊!

亲人在世时没有财物赡养,亲人死后也没有财物举行丧礼。

”孔子说:

“即使煮豆子吃、喝凉水,能够使双亲精神愉快,这就叫做孝。

亲人死后入殓时仅能包裹他们的手、脚和形体,很快就出葬而又没有棺杶,但只要做到和自家财力相符,这就叫做礼。

  十一

  战于郎。

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

曰:

“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君子不能为谋也,士弗能死也,不可,我则既言矣!

”与其邻重汪踦往,皆死焉。

鲁人欲勿殇重汪踦,问于仲尼。

仲尼曰:

“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不亦可乎?

  翻译:

鲁国与齐国在郎作战。

公叔禺人遇到扛着手仗进城堡休息的人。

公叔禺人说:

“虽然徭役使人民病苦,负担也很重,但统治者却不能为百姓谋划福利,战士也不能为国家牺牲,这样不对。

我既然已经说了这些话,就要行动起来。

”他和邻居童子汪踦奔赴战场,都死了。

鲁国人不想用孩子的丧礼来对待童子汪踦,就去问孔子的意见。

孔子说:

“他能使用武器来保卫国家,那么不用孩子的丧礼而用成人的丧礼,不也可以吗?

  十二

  子路去鲁,谓颜渊曰:

“何以赠我?

”曰:

“吾闻之也,去国则哭于墓而后行,反其国不哭,展墓而入。

”谓子路曰:

“何以处我?

”子路曰:

“吾闻之也,过墓则式,过祀则下。

  翻译:

子路要离开鲁国,对颜渊说:

“你用什么话赠我呢?

”颜渊说:

“我听说,离开祖国,要到先祖的墓地上去哭告,然后上路。

返回祖国不用哭,要先到先祖的墓地上看一看,然后进城。

”又对子路说:

“有什么话使我安处鲁国吗?

”子路说:

“我听说,经过墓地就要行式礼,经过神祠就要下车。

  十三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

“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

“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

“何为不去也?

”曰:

“无苛政。

”夫了曰: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翻译:

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

“你这样哭,真好象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

”她就说:

“是啊!

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这虎上,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孔子说:

“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

”回答说:

“这儿没苛政。

”孔子说:

“弟子们记着,苛政比老虎还厉害!

  十四

  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屡,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

"嗟!

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

  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

“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翻译:

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

一天,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

“喂!

来吃吧!

”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

“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曾子听到这件事说:

“恐怕不该这样吧!

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后,则可以去吃。

  十五

  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

张老曰:

“美哉轮焉!

美哉奂焉!

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文子曰:

“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

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

”北面再拜稽首。

君子谓之善颂善祷。

  翻译:

晋国祝贺赵武房屋落成,晋国的大夫前往送礼。

张老说:

“美啊,这么高大!

美啊,这么鲜亮!

在这儿祭祀,在这儿办丧礼,还可以在这儿宴饮宾客。

”赵武说:

“我赵武能够在这儿祭祀,在这儿办丧礼,在这儿宴饮宾客,这是希望保全性命,来追随亡祖亡父于九原啊。

”向北面一再深深地跪拜。

君子说他们赞扬得好,祈祷得也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