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20847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当代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当代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当代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当代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当代文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当代文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当代文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当代文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当代文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当代文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当代文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当代文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当代文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当代文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当代文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当代文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当代文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当代文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当代文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文学.docx

《当代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文学.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代文学.docx

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

绪论

一、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1.文学描写的生活范围和创作领域不断扩大,描写革命战争和农村生活的题材有了新的开拓,过去没有涉猎或涉猎很少的题材也有长足发展

张贤亮《绿化树》知识分子在西北农场劳动改造.张炜《古船》传统文化观念和心理的变革

陆文夫《美食家》资本家“善吃”.汪曾祺《受戒》僧人生活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监狱生活

2.文学主题从单一转向丰富,从直露转向深邃.五六十年代,因强调为政治服务,主题比较单一;新时期以来,作品的主题丰富多样,意蕴进一步深化。

徐怀中《西线轶事》、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和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杨朔《三千里江山》相比,作家对当代军人精神世界的揭示,不再是单一的颂歌,而是走出了融颂歌、战歌、悲歌和挽歌于一体的浑厚、优美的交响乐章。

描写改革,蒋子龙和张洁笔下题旨不同;

描写女性,李国文《月食》、王安忆《流逝》、宗璞《心祭》、孔捷生《普通女工》,在主题的开掘上也各有自己的发现。

人物形象也由类型化转向写人物性格的丰富性、矛盾性、复杂性

3.艺术风格和创作方法有了新的突破

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探索并创造多种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

五六十年代:

山西作家群(赵树理)、河北作家群(孙犁)、湖南作家群(周立波)

80年代:

京味小说作家群(邓友梅、刘绍棠)、秦晋作家群(贾平凹、路遥、陈忠实)、津味小说作家群(冯骥才、林希)

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兼用,建立中国特色的民族风格。

刘心武《钟鼓楼》,展示了一幅当代北京市民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寻根文学;谌容《减去十岁》、刘索拉《你别无选择》、莫言《红高粱》

4.少数民族文学恢复了生机

《阿诗玛》《百鸟衣》《格萨尔王传》《嘎达梅林》

5.形成了一支经受严酷考验、能够勇敢战斗的文艺队伍

二、当代文学的经验和教训

1.正确认识和处理文艺和生活的关系2.正确认识和处理文艺和政治的关系

①把文艺为政治服务当作了文艺工作的终极目标②把文艺为政治服务变成为中心工作服务

③把文艺的社会功能理解得过于狭隘,忽视人民群众的多种需要

3.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

建国初文学:

文学概况和文学思潮

一、第一次文代会

1.时间:

1949.7.2-7.19

2.目的:

总结经验,确定今后文艺工作的方针与任务,成立一个新的全国性组织

3.主题:

解决文艺的方向问题。

继续坚持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

讴歌伟大的时代和人民,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4.缺点:

着重强调解放区文艺,但对国统区文艺总结不够,对国统区进步作家的评价有偏颇,甚至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

5.意义:

标志着文艺界的大统一、大团结

二、第二次文代会

1.时间:

1953.9.23-10.7(北京)

2.主题:

探讨文艺的规律问题

3.中心议题:

发展文艺创作(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创造英雄人物和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4.不足:

指出文艺作品应表现政策,文艺创作离开了党和国家的政策,就是离开了党和国家的领导

三、“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后创作

1.1956.5毛泽东于最高国务会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陆定一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

2.涵义: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争论,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不能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3.意义:

为我国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4.创作成就

①文艺理论批评方面

何直《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②创作上的三个突破

A.正是人民内部矛盾,揭露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突破了“无冲突”论的禁锢。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B.发挥讽刺的积极作用,突破了人民内部不适用讽刺的囿见。

巴人《况钟的笔》

C.创作题材不断扩大,突破了爱情题材的禁区。

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刘绍棠《西苑军》

四、第三次文代会

1.时间:

1960.72.人数:

2300多人3.主题:

明确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正确道路

在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基础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陈出新

4.不足:

与苏联关系恶化,提出反修防修

5.意义:

对于团结全国的文艺工作者、帮助他们认清形势、振奋革命精神,用作品来鼓舞全国人民战胜困难起了动员作用

五、文艺思潮“三大战役”

1.切入点:

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历史唯心主义

2.目的:

批判历史唯心主义,促进艺术家世界观的转变,确保文学和艺术的社会主义性质

3.评价:

对新生的政权是必要的,但实际上,政治硝烟弥漫,理论成果甚少,学术空气稀薄,教训颇多,使三大战役史实色彩浓,而学术成分则淡了。

具体内容如下:

①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

武训当年被认为“行乞云学,千古一人”,批评者认定其走的是从改良主义到投降主义的路,毛泽东认定这是思想混乱的表现,应提出批判

②对《红楼梦》研究中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批判。

俞平伯是新红学的代表人物,李希凡、路翎认为他的研究方法和基本观点有误,引起毛泽东的重视,发起了对唯心主义的第二次批判

③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这场斗争从批判胡风文艺思想开始,到“粉碎胡风反革命集团”告终,批判主要集中在“主观战斗精神”、现实主义、民族形式

A.毛泽东从政治家角度强调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及文艺与生活、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B.胡风则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强调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特别强调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现实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核心,也是他文艺思想的精髓,是“生活的深入和胸怀的扩大”。

他认为“主观战斗精神来自于作家底献身的意志、仁爱的胸怀,”“作家底对现实人生的真知灼见,不存一丝一毫自欺欺人的虚伪”。

六、关于“写中间人物”和“现实主义深化”的问题

邵荃麟于1960年冬至1962年夏提出,以梁三老汉(柳青《创业史》)为例,阐述“写中间人物”的问题。

(梁三老汉、邵顺宝、赖大嫂)

“中间人物”指既非正面人物,又非反面人物,是处于中间状态的人物,是不好不坏、亦好亦坏的芸芸众生。

中间人物的理论基础是现实主义,是强调塑造典型、描写人物的多样化、复杂性和深刻性。

七、茅盾、周扬、冯雪峰的文学理论批评

1.茅盾:

把《讲话》要义概括为一句话:

体验生活、思想改造和创作实践。

文艺论述中,现实主义是中心问题

①两结合:

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

(两个口号的论争:

“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论争

②对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的斗争的论述

2.周扬:

撰写社论提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口号。

反对教条主义,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必须同我国的文艺传统和创作实践紧密结合”

3.冯雪峰:

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自觉思考:

在思想上向民主主义革命的精神迈进,在文学形式上向更适合于新的内容的形式前进

(外来形式的“中国化”和中国旧有形式的“蜕化”而创造出新的形式)

小说创作(上)

一、赵树理

1943-1949《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孟祥英翻身》《李家庄的变迁》《地板》

1951-1966《三里湾》《“锻炼锻炼”》《卖烟叶》《套不住的手》

《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的长篇小说

1.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糊涂涂”“常有理”“铁算盘”“惹不起”(落后人物)

王满喜范灵芝(先进人物)

2.诙谐幽默的艺术风格:

《“锻炼锻炼”》“小腿疼”“吃不饱”老好人王聚海

短篇小说的艺术特点:

1.讲究作品的故事性和连贯性,2.在叙述和描写的关系上,“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当中”,3.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符合农民口味的语言,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具有丰富的表现力,4.富于地方色彩、乡土风味

二、孙犁

1944《芦花荡》《荷花淀》

(1939-1953年作品都收在《白洋淀纪事》中)

解放后《风云初记》(吴春儿、李佩钟、蒋俗儿)《铁木前传》(九儿、六儿)

1.主张革命现实主义,创作中又力图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

2.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表现出对故乡人民的深厚感情

3.擅长描写农村青年女性,表现她们的美丽容貌和心灵的闪光,反映时代脉动中她们命运的变化、内心的波澜

三、周立波

1946《暴风骤雨》获斯大林文学奖19511956-1959《山乡巨变》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

1978《湘江一夜》

《山乡巨变》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

1.人物:

A.刘雨生、李月辉、盛幼亭(亭面糊)B.菊咬筋王菊生、秋丝瓜张桂秋

2.语言:

介于雅俗之间,淳朴自然、细腻流畅

基本风格特色:

平易而又隽永,自然而又凝炼,细腻而又明快

四、沙汀、骆宾基的小说

沙汀:

深沉含蓄、洗炼凝重《青棡坡》《木鱼山》(“三记”)

骆宾基:

刚健雄浑、细腻酣畅(《边陲线上》)

《夜走黄泥岗》《父女俩》(香姐儿)《山区收购站》

五、马峰、西戎的小说(山西作家群)

马峰《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西戎《宋老大进城》《赖大嫂》

六、李準、王汶石的小说

王汶石《风雪之夜》《新结识的伙伴》《春节前后》《井下》

李準1953《不能走那条路》1957《灰色的帆篷》

《黄河东流去》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徐秋斋、李麦)

“是为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前途的信心”

七、康濯、刘澍德的小说

康濯《我的两家房东》《春种秋收》《水滴石穿》刘澍德《桥》《拔旗》《归家》

八、王愿坚、峻青的小说

1.王愿坚:

单纯、朴素、明朗,在生动描绘中写出了人物的人性美、人情美

《党费》《普通劳动者》《粮食的故事》

2.峻青(散文集《秋色赋》):

《黎明的河边》《老水牛爷爷》

情节曲折,波澜迭起,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揭示英雄人物的性格

九、茹志鹃、刘真的小说

1.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剪辑错了的故事》开“反思文学”先河

1958《百合花》

显著特点:

不正面描写大海的洪波,而是采撷生活中的浪花、时代大合奏中的乐句,加以深入开掘和精细描绘,以反映生活的风貌、时代的主旋律。

特别擅长写女性的心境,抒发她们的感情,风格清新、俊逸,于清新中见诗情,于俊逸中寓隽永

2.刘真:

1951《好大娘》1957-1964《林中路》《长长的流水》(《我和小荣》)

1976年后《黑旗》

十、“干预生活”的小说和爱情题材的小说

<一>“干预生活”的小说

这些作品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活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官僚主义、教条主义、逢迎领导等),进行讽刺和鞭挞,并描写赞扬了与之对立的正面形象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

李準《灰色的帆篷》白危《被围困的农庄主席》何又化《沉默》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刘世吾、林震

刘世吾:

他沾染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然而,其显著的特点并不在此,他有着比官僚主义更可怕的东西,即对党的工作、对现实的冷漠。

他有能力、有经验,但在“就那么回事”的思想支配下,他失去了原应有的热情,这使他有意无意地成了组织部门新生事物的压制者和旧事物的维护者。

<二>爱情题材的小说

通过写“家务事、儿女情”,拨动人们心中的“情弦”,歌颂高尚的革命情操,歌颂新社会;鞭挞自私自利的丑恶灵魂,批判旧世界

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刘绍棠《西苑军》

在1957年反右斗争中,这两类作品中不少被打成“毒草”,作者也因此遭批判。

新时期,优秀作品结集为《重放的鲜花》出版

散文

冰心《小橘灯》《我们这里没有冬天》《樱花和友谊》秦牧《艺海拾贝》

吴伯箫《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北极星》杨朔《三千里江山》刘白羽《长江三日》

碧野《阳光灿烂照天山》“三家村”:

邓拓、廖沫沙、吴晗《三家村札记》

小说创作(下)

一、杜鹏程《保卫延安》(《光辉的里程》)

1.是一部反映我国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代风云的英雄史诗

①反映了解放战争中著名的延安保卫战

②创造了连长周大勇的英雄形象及其连队战士们的英雄群像

③塑造了彭德怀的光辉形象

2.语言:

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时显哲理的光辉

二、柳青《创业史》(《铜墙铁壁》)

1.写出了巨大历史转折中的农村变革

2.描写人物、塑造的典型性格:

梁生宝、梁三老汉、“三大能人”

3.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

浑厚而恢宏、深沉而热烈、细密而遒劲语言风格:

亲切而庄重

三、梁斌《红旗谱》

1.描绘农民革命斗争2.人物塑造:

朱老忠、严志和

3.民族化:

浓厚的地方色彩;语言朴实、通俗、生动、浑厚

四、杨沫《青春之歌》林道静,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江姐、许云峰,

吴强《红日》沈振新、梁波,曲波《林海雪原》杨子荣、少剑波,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徐义德

五、欧阳山《一代风流》周炳、区桃,(《三家巷》《苦斗》《柳暗花明》《圣地》《浩浩神州》),

李劼人《大波》,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陈登科《风雷》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背景,

浩然《艳阳天》《金光大道》,高云览《小城春秋》艾芜《百炼成钢》杨朔《三千里江山》草明《乘风破浪》知侠《铁道游击队》韶华《浪涛滚滚》金敬迈《欧阳海之歌》碧野《阳光灿烂照天山》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姚雪垠《李自成》马识途《清江壮歌》

“三红一创,山青保林”:

指的是新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八部长篇小说:

《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它们与写于四十年代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主要写于五六十年代的《上海的早晨》构成了“红色文学经典”,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成长壮大的历史中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

诗歌

一、本时期诗歌创作的特点

1.颂歌的兴起,并迅速成为诗歌的主导性潮流

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闻捷《天山牧歌》 公刘(“一朵奇异的云”) 

傅仇(“森林诗人”) 贺敬之《雷锋之歌》

2.抒情主人公的变异:

追求诗人的自我跟阶级、跟人民的大我相结合

贺敬之《回延安》《放声歌唱》

3.长篇叙事诗创作丰收喜人:

郭小川《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将军三部曲》

4.诗歌形式的变化、发展和丰富:

半自由体李季《杨高传》,“楼梯式”郭小川《致青年公民》,学习古典诗词贺敬之《桂林山水歌》

二、主要诗人的创作

1.臧克家《有的人》《李大钊》2.田间《赶车传》(最长的叙事诗)

3.李季1946《王贵与李香香》《生活之歌》《杨高传》

4.闻捷《复仇的火焰》《天山牧歌》

5.郭小川的诗歌特色

①充溢强烈、真挚而深邃的革命激情。

充分而强烈地抒发革命之情《一个和八个》

《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将军三部曲》

②富于哲理性。

组诗《致青年公民》

③闪耀着鲜明的时代精神的光彩。

《祝酒歌》《团泊洼的秋天》

④艺术上,既有雄浑而深邃的主导风格,又是多姿多彩的。

《甘蔗林――青纱帐》《致大海》《望星空》《林区三唱》《厦门风姿》

6.贺敬之诗作特色

①鲜明的时代精神(基调):

《回延安》《雷锋之歌》《放声歌唱》

②富于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梳妆台》《东风万里》

③风格主调:

高亢豪迈、激情奔放

7.少数民族诗人诗作:

韦其麟《百鸟衣》《阿诗玛》(彝族)《格萨尔王传》(藏族)

话剧

第四种剧本:

是评论界对那些并非概念化地表现工农兵生活,以及除表现工农兵生活之外,还描写工农干部、知识分子等的家庭生活,感情生活等的剧本的称谓,主要有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海默《洞箫横吹》,赵寻《还乡记》。

田汉《关汉卿》(朱帘秀)《文成公主》,

曹禺《明朗的天》(描写高级知识分子)《胆剑篇》《王昭君》,

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翻案”)。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

对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是文革的前兆

“革命样板戏”:

《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三突出”: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经姚文元审定加工),明显违反了创作来源于生活的原则,是典型的主观主义文艺论。

“根本任务论”:

最早出自江青的《谈京剧革命》,将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看作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宣扬英雄史观,否定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扰乱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目的。

凌力《星星草》杨沫《东方欲晓》姚雪垠《李自成》李心田《闪闪的红星》

莫应丰《将军吟》黎汶清《万山红遍》张扬《第二次握手》赵搌开《波动》

靳凡《公开的情书》李瑛《一月的哀思》(诗歌)

天安门诗歌运动

1.主题:

①保卫周恩来,声讨“四人帮”②对坚持马克思主义,破除现代迷信的思想解放的强烈要求,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殷切呼唤

2.特色:

①具有如火如荼的革命激情。

②短小精悍,语言朴实,形象生动,易懂易记易抄易传。

③大量采用人民群众所喜爱的诗歌形式,具有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两结合”:

即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简称。

毛泽东于1958年提出,诗歌应该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这一提法带有强烈的政治功利性,从实践上看,它助长了虚假的理想主义和廉价的乐观主义,抑制了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

新时期文学(1976——至今)

当代文学发展的新阶段

一、第四次文代会(北京)

1.时间:

1979.10.30-11.6

2.议题:

总结三十年来文艺工作的基本经验,提出新时期文学的任务

3.意义:

是一个倡导思想解放,文艺民主、深入批判“左”的思潮的大会,标志着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所发生的历史性转折。

社会主义新时期文艺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政策

1.“二为”: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双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社会的变革与文学的发展

<一>聆听时代足音,顺应历史潮流,传递人民心声,使文学真正成为变革时代的真实写照。

1、“伤痕文学”率先以勇敢的,不要谢的姿态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积极投身年思想解放运动。

2、“改革文学”作家们置身改革的热潮,聆听改革开放大趋势的足音,为改革的先行者鸣奏出响遏行云的赞歌。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何士光《乡场上》,

  张学梦《现代化和我们自己》(诗)  王蒙《春之声》

3、“反思文学”回顾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曲折历程,沉思我们社会的积弊和民族的沉疴。

4、“文化寻根”热,他们携着现代人的感受,叙说着各民族,各地域久远的民情民俗,神话传说,轶事逸闻。

 张承志《黑骏马》  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

5、“新写实主义”写出日常生活的琐屑和平民百姓的世俗愿望。

<二>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恢复人在文学中应有的位置。

 朱光潜:

倡导表现人性和人道主义钱谷融:

重申“文学是人学”

1、肯定人的价值,关注人的命运。

舒婷《致橡树》谌容《人到中年》  张洁《祖母绿》

2、直逼人的心灵世界,表现复杂的性格和灵魂。

刘心武《我爱每一片绿叶》,铁凝,林白,陈染

3、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探究人性的奥秘。

方方《风景》《落日》  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

<三>在广泛吸收中外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文学真正成为审美的文学。

小说创作概况

一、伤痕文学

  在新时期文学发展进程中率先勇敢地、不妥协的姿态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通过真实的描写大胆的揭露、愤怒的鞭挞,由表及里的触及文化大革命的实质。

  刘心武《班主任》  莫应丰《将年吟》卢新华《伤痕》  古华《芙蓉镇》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  陈固凯《我该怎么办》

特点:

①在思想取向上体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以呼唤人性,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为主旨,对“文革”时期非人化的现实给与愤怒的揭露、控诉和鞭挞。

②从审美取向上看,伤痕小说以其强烈的批判性、暴露性、悲剧性开启了现实主义复归的潮流。

评价:

①使新时期文学的全局骤然生动起来、活跃起来,带给人们思想上的解放感和艺术上的新鲜感。

②总体上说还是人们长期郁积的情感的宣泄,对文革的批判还停留于感性的层次上,艺术上也显得较为粗糙、直露。

二、反思文学

是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国30多年来社会发展中的迂回曲折、明暗进退的原因前源进行冷静思索、重新审视的创作潮流。

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文革前溯至50年代或者更远,将伤痕小说的情感宣泄转变为冷静的理性思考,将单一的政治批判转变为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的全面反省。

反思小说所能触及的生活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反思建国以来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各种运动和“左”的思潮对人们的生活和命运的影响

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②揭示封建残余势力和封建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在人们精神上的烙印

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韩少功《西望茅草地》

③对党和人民关系的反思和对官僚主义的批判。

李国文《月食》《冬天里的春天》

王蒙《悠悠寸草心》《蝴蝶》

④对扭曲的人格或不健全的文化心理及“国民性”的剖析和针砭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陆文夫《美食家》

“复出作家群”:

伴随着反思小说出现于文坛,即在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反右运动扩大化中被剥夺了创作权利而在新时期又重新登上文坛的作家,如王蒙、张贤亮、陆文夫、张弦、邓友梅等。

三、改革文学

80年代初孕育兴起的一股反映改革开放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变革与冲突的创作潮流。

主要特点:

①热忱呼唤改革,努力跟上时代步伐,对改革的进程作了及时迅捷的和持续的反映与描写。

蒋子龙《开拓者》张炜《秋天的思索》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花园街五号》

②力图整体性的反映变革中的时代、社会与人,描绘改革过程新的希望的闪烁与挫折、失败、困惑、苦恼的交织。

蒋子龙、张贤亮、张洁(政治经济改革及冲突)

张炜、路遥、何士光(变革中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

③创造了一批改革家、开拓者形象为中心的“当代英雄”。

《乔乡长上任记》乔光朴  《乡场上》冯云爸,《沉重的翅膀》郑子云  《人生》高加林

表现了改革背景下的的诸种心态世相,但初期多有“急就章”,存在着矛盾冲突简单化、人物塑造理想化、艺术构思雷同化的弱点。

四、寻根文学

为在追溯民族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或继承,如张承志《绿夜》、《黑骏马》,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郑义《远村》、《老井》,贾平凹《商州三录》,阿城《棋王》,他们不约而同地将艺术视野从政治生活转向对文化的关注。

  从反思文学的角度看,“寻根”是反思的延伸,是对久远的民族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心理积淀的反思;从改革文学的角度,正是由于改革的深入而触动了深固的民族文化传统,促使作家去思考传统在今天的文化价值。

  创作上,更倾向于借助各民族、各地域的神话系统来表现文明与野蛮、现代与古朴、科学与信仰的纠结,企图从各种矛盾构成的合力中,探求中华民族的未来趋势。

  张承志小说      写伊斯兰教和“哲合忍耶”

阿城“三王”系列  写庄禅精神 王安忆《小鲍庄》  儒家的仁义精神

寻根小说标志着中国当代小说发生的重要变化:

1.由于文化意识的形成,文学中就不再是单一的政治视野,而生成了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

2.由于寻根小说的浪漫主义倾向并糅和了现代主义的多种表现手法,因此打破了小说创作中单一的现实主义格局,并在语言文体、隐喻象征、叙述方式、作品结构上有所创新。

寻根小说的局限是对于“根”的静止的非历史的理解,这导致一些作家一味地沉迷于左、俗、粗、野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向。

五、先锋小说

对80年代以来具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创作潮流的概称。

基本特征:

1.反叛性,反叛业已确立的理性秩序、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美学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