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施策划方案doc 8页.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0941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施策划方案doc 8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施策划方案doc 8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施策划方案doc 8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施策划方案doc 8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施策划方案doc 8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施策划方案doc 8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施策划方案doc 8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施策划方案doc 8页.docx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施策划方案doc 8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施策划方案doc 8页.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施策划方案doc 8页.docx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施策划方案doc8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施策划方案(doc8页)

Fashioncreativecompanyname

作者:

日期:

邮箱:

县级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发展思维的研究》

实施方案

长铺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

1、“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

经历、体验和探索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过程性目标的三个层次。

数学教学过程更应该是充满着探索和创造的过程。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知小学生数学学习与具体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实践应用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尽管如此,我们以往的研究仍停留在零碎、杂乱、毫无章法的阶段,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具体可行的操作程序。

为了更系统的、更有效地研究如何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实践的能力,我们确立“动手操作,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课题,以适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时代发展需要。

2、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方式多样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状况,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耳、动口,提高感知效果,为学生的数学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动手操作是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的矛盾的重要手段。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操作活动,一方面是手与眼的协调活动,对数学材料的动态感知过程,另一方面是手与脑的密切沟通,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隐性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

操作时,儿童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部思维活动和谐的结合在一起,帮助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又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

二、研究目的

1、运用课堂操作实践,将凝结于数学知识及其体系中的活动过程展开,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机会,让学生自己通过有目的地操作、观察、比较、分析、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从感知到内化,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在探索中付出与前人发现这些结论时所曾付出的大体相同的智力代价,从而有效地实现知识训练智力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手、口、脑、眼、耳等多种感官并用,协同作战,在操作活动中去品尝“学习劳动的成功”,体验“克服困难的喜悦”,使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之目的。

3、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数化过程,数学离不开生活。

根据这一现代数学教学理念,本次研究中,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扩大数学教学时空,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制作和应用学具,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数学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4、通过课题研究,创设善于研究、乐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研究氛围,培养一支业务精湛、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的科研教师队伍,实现我校“科研兴校”的目标。

三、研究假设

通过操作活动,让每个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能理解和掌握,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大面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四、理论依据

1、心理教育理论:

在数学教学中,让儿童动手操作,是符合儿童思维认识过程的,即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发展过程。

2、生活教育理论:

在数学教学中,让儿童动手操作实践,使教学过程生活化,可以帮助儿童获得直接感性认识,再经过手脑并用,便可以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进而培养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生理教育理论:

人的大脑结构功能,在于不同脑区域能动地联系起来的功能系统的协调活动。

如果片面的直接利用某个大脑半球,会使另一个半球受到抑制。

当驱动抽象思维活动的左半球负担过重,而驱动形象思维活动的右半球却负担不足时,就会造成思维缺乏,神经过度紧张,人的个性的和谐发展,将会受到损害。

而在数学教学中,让儿童动手操作,是有利于大脑功能系统协调活动的。

五、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

2006年10——12月,成立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收集资料。

(二)实施阶段:

2007年1——12月,拟定研究的具体内容和计划,选择一~六年级为研究对象,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举办学生学具制作作品展,编辑优秀教案和论文结集,邀请专家指导。

在此阶段课题组各成员要对学生“动手操作与发展思维”的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实验对象的状况,合理安排操作教程,通过实验得出课题的规律,并与实验前的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形成研究报告。

(三)结题阶段:

2008年1——6月,课题资料积累,经验总结推广。

六、研究内容

儿童心理学认为: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获取的绝大多数的数学知识是在形象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表象从而形成概念的。

如何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是每个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很好考虑的问题。

许多成功的案例说明,让小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

因为这样做既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可以吸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又能使他们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现象,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和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一)通过操作,形成数学概念。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观提出,儿童关于现实的概念不只是一种“发现”,更是一种“发明”,这意味着“概念”既不预成于内,也不预成于外,儿童必须自己去构造“概念”。

而数学本身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学生对数学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必须借助形象、直观和实物操作,形成表象,建立初步的数学概念。

(二)利用操作,找出数学规律。

波利亚说: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如果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经常提供给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加强体验,能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越来越丰富,便于学生理解,找出数学规律。

(三)注重操作,理清数量关系。

在具体教学案例中,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理清数量关系是关键,也是难点。

而教学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能使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人脑,形成表象,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已知和未知的数量关系,确定解答方法,逐步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认识结构。

(四)运用操作,掌握计算方法。

计算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约占数学总课时的1/3。

传统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目标,侧重于学生记住计算法则,形成计算技能,这也就是说我们在1/3的课时里,失去了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机会。

所以在计算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操作,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感知,在操作中积极思维,获取知识。

学生在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基础上,抽象出计算方法,再经过讨论、归纳、概括得出一般方法。

这样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位置上,学生的思维不再被固定在一个框框内,不是因循守旧,人云亦云。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利用操作的顺序性,培养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同时,通过语言交流,互相启发,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五)借助操作,表达思维过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会暴露学习的思维过程。

但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而且学生的个性存在着差异:

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有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长处,提升学生的短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长补短,发展数学思维。

(六)放手操作,体验数学趣味。

七、研究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导航者。

课堂中,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索,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保持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二)实践性原则:

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努力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生活是数学的唯一源泉,在实践中探索、构建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并能应用于实践中。

(三)创新性原则:

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保证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发现、创新的机会,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探索,同时,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以保证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性学习。

八、研究措施

(一)转变教育观念,加强理论学习指导。

认真组织研究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学习报刊杂志上的有关文章,做好学习笔记,定期交流。

用理论指导实践,保证课题研究的方向性和科学性。

(二)深入钻研教材,合理安排操作教程。

1、确定操作内容。

如抽象的法则和公式推导;几何形体的认识空间观念的建立;某些“起始概念”与某些易混易错的数学知识的区别与建立;较难理解或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数学知识。

2、规范操作程序。

课前设计好操作步骤和学生观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准备好要用的学具。

操作中,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目的,知道通过操作解决哪些问题,克服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预设操作效果。

教学时,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复述操作过程,通过语言展示学生学习思维过程,指导学生正确思维,使操作、思维、语言与探索创新有机结合。

4、把握操作质量。

适时、适量、适度的把握操作,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激活数学的知识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教学研究,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在研究活动中,建立“教研组——备课组——研究教师”的实践网络,组织教师“讲五课”活动,即备课、说课、讲课、评课、写课。

不断研讨交流,及时改进教法。

(四)建立研究档案,总结推广研究成果。

研究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操作能力测试的数据、研究教师的优秀教案、精彩片断等资料,每个阶段要求教师撰写1——2篇论文。

做好课题研究总结,推荐优秀教师的研究课、示范课、优质课和优秀论文参加上级评选。

九、课题组织

组长:

陈文丰  副组长:

唐玉明

成员:

彭荷香 石小红 朱菊凤 杨良仁 何张红 曹鲜花

     石慧芳 徐 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