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暴见孟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63320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庄暴见孟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庄暴见孟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庄暴见孟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庄暴见孟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庄暴见孟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庄暴见孟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庄暴见孟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庄暴见孟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庄暴见孟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庄暴见孟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docx

《庄暴见孟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暴见孟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庄暴见孟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docx

庄暴见孟子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庄暴见孟子(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19.庄暴见孟子

《孟子》

作者湘子

教学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领会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3、把握本文思路,体会孟子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理解对比在论辩中的作用。

教学课型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与民同乐”是古代当政者常常标榜的一种做法。

那么,这种说法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呢?

它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孟子。

让我们来看看孟子是如何提出这个主张的。

二、课文朗读欣赏、自由朗读

三、正音正字

1、

2、

四、归纳基础知识

1、词类活用

(1)鼓乐(名作动,演奏)

(2)与少乐乐(形作名,少数人)

(3)则王矣(名作动,统一天下)

2、古今异义

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今指男子的配偶)

3、一词多义

(1)一鼓作气(击鼓)

(2)微风鼓浪(振动)

(3)今王鼓乐于此(演奏)

(4)噌吰如钟鼓不绝(乐器的一种)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

(2)疾首蹙额(痛)

(3)疾风知劲草(猛烈的)

(4)声非加疾也(强)

4、通假字

(1)直好世俗之乐耳(通“只”)

(2)可得闻与(通“欤”)

(3)吾王之好田猎(通“畋”)

5、特殊句式

(1)暴见于王(被动句)

(2)王尝与庄子以好乐(状语后置)

五、齐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理清文脉

《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这种以对话形式切入论题,也是孟子散文的常见手法。

1、本文既是谈话,记录了哪些人物的谈话?

(1)庄暴与孟子的谈话

(2)孟子与齐宣王的谈话

由此,课文分成两个部分。

2、为什么不直接从第二部分写起?

第一部分,庄暴与孟子的谈话。

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齐王好乐与齐国大治的关系: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但这一部分的对话没有论述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冶,也许是孟子根本没与庄暴详谈,更大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再写出,更恰切有力。

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

(1)正面提出论题;

(2)以庄暴无言以对,说明论题的难度,制造议论悬念;

(3)以庄暴无言以对反衬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

3、仔细阅读第二部分,划分层次。

第二部分,孟子与齐王的谈话。

这部分才是正文。

这一部分又分为三层,前两层只是为了把齐王引入自己设计好的论题中,最后一层才是本文的重点。

第一层(从“他日,见于王”至“今之乐犹古之乐也”),紧承与庄暴的谈话,再次提出论题。

孟子与齐王的谈话,也从齐王好乐开始。

但话不投机,齐王变了睑色,并称自己喜好的不是先王之乐,只是世俗之乐。

齐王变了脸色,固然是“惭其好之不正”(朱熹《孟子集注》),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但他也知道孟子是主张先王之乐反对世俗之乐的,他正面承认自己爱好世俗之乐,也就把自己和孟子的立场对立起来了。

这时的谈话气氛并不融洽。

如果此时孟子顺着齐王的话题去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雅俗高下,谈话气氛必然更为紧张,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也不可能达到。

所以孟子转换谈话内容,再提前文与庄暴谈话时已提到的论题: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不仅迎合了齐王,引起了齐王的兴趣,改变了谈话的气氛,而且巧妙地把谈话由音乐引入政冶领域。

然后再补充一句“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既是承接齐王“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之言而来,又改变了原来的概念,进一步转换话题。

先王之乐、世俗之乐和“古之乐”“今之乐”既相同又不同,前者雅俗的区分明显,后者无论今乐古乐,都有雅有俗。

在偷换概念中,孟子巧妙地转换了话题。

“其实,今乐古乐何可同也?

但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

”(朱熹《孟子集注》)避开容易引起齐王反感的音乐的雅俗问题,借题发挥,巧妙地把音乐话题转为政治话题,既不丧失自己对音乐的一贯立场,又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第二层(从“曰:

‘可得闻与?

’”至“不若与众”),孟子果然改变了齐王的情绪,激起了他的兴趣,忍不住主动问道“可得闻与?

”向齐王进说的时机似乎已成熟,但孟子并未就此开始阐发他的道理,而是再以两问进一步加重谈活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既然齐王同意独乐不如与人同乐,与少数人同乐不如与多数人同乐,那么自然也就容易接受与民同乐的观点。

第三层(从“臣请为王言乐”至篇末),经过前两层的铺垫,齐王在不知不觉中,终于说出了“不若与众”时,谈话条件已完全具备,孟子滔滔不绝“为王言乐”,但仍不是谈音乐本身,而是谈齐王的音乐和田猎活动在老百姓心中可能引起的不同感受,由此引出与民同乐的主题。

这里,孟子没有讲枯燥的大道理,而是以两幅生动形象而又截然不同的画面的对比,来揭示是否与民同乐的不同政治效果:

国君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造成人民“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局面,人民对国君怨声载道。

国君在享乐时,也能考虑到人民的疾苦,人民能有安宁的生活,他们就会“欣欣然有喜色”,就会祝福国君身体健康。

孟子在以两幅画面展现两种不同的政治局面时,分别结以“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和“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说明了造成两种不同政治局面的原因,点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

最后以“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作结,进一步升华主题,与民同乐,推行仁政,人民归附,便能统一天下。

板书设计:

三、亮点探究

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

三种解释:

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应该“好乐”;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给孟子。

权衡上述几说,以第三说为最佳。

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

”供养这样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

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心中要“怪恚”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诉给孟子。

儒家历来重视礼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并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

“先王之乐”是先王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手段,与“世俗之乐”截然不同。

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这又与儒家的音乐主张不甚吻合了。

齐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讳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是考虑到隐情既已泄露,也就不必再转弯抹角了,免得孟子纠缠下去。

而后来谈话之所以还能继续进行,是因为孟子并不反对他爱好“世俗之乐”。

也有人认为:

“齐王感到作为国君而爱好音乐,当为舆论所不许,怕受到孟子的批评,因而脸上表现得有点惭愧。

”(李炳英《孟子文选》)其实,战国时期爱好“世俗之乐”的国君不乏其人,齐宣王也用不着为此而到“惭愧”。

所以,齐王的“变乎色”应是“愠怒之色”。

2、“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壁垒分明,可是作为儒学大师的孟子为什么会说“今之乐犹古之乐”呢?

“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下实现“与民同乐”。

所谓“今之乐犹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

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

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3、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

为什么?

针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

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同时,孟子的思想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

而且他的“仁政”学说带有浓厚的复古保守色彩。

他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说成是“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因此,在当时不过是空想而已。

四、归纳写法

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显示了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

1、循循导人,借题发挥。

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在与庄暴的谈话中,孟子只有一句话“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点出了齐王好乐与齐国政治的关系这个论题,但未加论述。

在与齐王谈话中,孟子又从好乐切入,巧妙地重提论题,然后与齐王两问两答,从谈话气氛和思想感情上把齐王引导到自己的论题上后,孟子才进入自己的谈话主题。

2、对比和重复。

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

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如“举疾首……相告”和“举欣欣……相告”),又有重复之语(如“今王鼓乐……之音”和“今王田措……之美”)。

这样论述,就强调了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与民同乐,从而突出了论题。

3、生动形象的议论语言。

本文虽是议论文,语言却很生动形象,如写齐王的“变乎色”,写老百姓“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等。

孟子在正面论述自己观点时,完全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两幅图画,生动自然地得出结论。

四、.课堂练习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王语()暴以好()乐()独乐乐()管籥()之音疾首蹙()頞()庶几()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A、其庶几乎!

庶几:

---------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语:

--------诸:

---------

C、未有以对也对:

-------

D、举疾首蹙頞頞:

------蹙:

--------

3、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例: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A、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B、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C、今王鼓乐於此

D、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例:

举疾首蹙□而相告

A、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C、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D、聊举数人以训汝

例:

今王鼓乐於此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微风鼓浪,水石相击,声如洪钟。

C、噌吰如钟鼓不绝。

D、顾谓御史书曰:

秦王为赵王鼓瑟。

4、下面无通假字的一句是

A、吾王庶几无疾病与B、今王田猎於此

C、举疾首蹙□而相告曰D、直好世俗之乐耳

5、辨析下列句式的句式特点,并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A、直好世俗之乐耳句式:

--------------译文:

----------------------------------

B、他日,见于王句式:

--------------译文:

-------------------------------------

6、“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一句的正确译文是

A、我并不是爱好古代君王的音乐,只是爱好现在的流行乐曲罢了。

B、我并不是能爱好古代君王的音乐,但特别爱好现在流行的音乐。

C、我并不爱好古代君王的音乐,但特别爱好现在流行的音乐。

D、我虽然也爱好古代君王的音乐,但更爱好现在流行的音乐罢了。

7、《庄暴见孟子》节选自《------------------------》,产要记叙了孟子与-----------关于---------的谈话。

孟子根据齐王对音乐的爱好,与之探讨“--------------、-----------、-------”的话题,巧妙地劝说齐宣王要“-----------------”。

8、为什么“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会“举疾首蹙頞”?

答:

9、“王变乎色”的原因是

A、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孟子。

B、认为孟子不该揭他的痛处,而感到愤慨。

C、面对孟子的发问,为自己“直好世俗之乐”感到羞愧。

D、面对孟子的发问,以为孟子不能理解自己而生气。

10、“今之乐”与“古之乐”相同吗?

孟子为什么对齐王说“今之乐犹古之乐”?

答:

11、请写出根据下面语段概括的成语。

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

C、今王田猎於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弱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何以能田猎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D、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於此极也!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E、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

阅读下文完成12--19题。

万章曰:

“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

“否。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

“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

“否。

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

“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

“天子能荐人於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於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

昔者尧荐舜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

故曰:

‘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

“敢问:

‘荐之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

“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天与之,人与之。

故曰: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於南河之南。

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

故曰:

‘天也。

’夫然後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

是篡也,非天与也。

《泰誓》曰: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此之谓也。

”(《孟子》)

12、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谆谆然命(命令)之乎?

B、以行与事示(显示)之而已矣

C、践(登上)天子位焉D、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接受)之

13、下列句中的“暴”与“暴之于民”中的“暴”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虽又槁暴,不复挺者B、性行暴如雷C、暴霜露,斩荆棘D、忠义暴于朝廷

14、另点词与“舜相尧二十有八载”中“相”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牖其前以通明B、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C、军中皆不敢以说书目敬亭D、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15、与“天下诸侯朝觐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以勇气闻于诸侯B、缚者何为者也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D、石之铿然有声者

16、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是

1/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

A、大夫可以向诸侯推荐人,却不能强迫诸侯把大夫的职位授予他。

B、大夫能够将人才举荐给诸侯,却不能使诸侯还给他一个大夫。

2/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A、大意为天的视听由民的视听决定。

B、大意为天的视听由民的视听表现出来。

17、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2/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

是篡也。

18、文中说舜有天下,不是尧给的,也不是篡夺的,而是天给的,从全文内容看,舜的天下实质上是谁给的?

请用原文句子证明。

19、从本文看,孟子理想的天子应具备怎样的才干?

(用文中句子回答)

附:

参考答案

1、yhoyulyucj2、A、差不多B、告诉,“之乎”的合音,义为这样的事吗?

C、回答D、收紧,缩着,鼻梁3、B/C/D4、C5|A、介词结构后置,大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B、被动句,另一天,孟子被齐宣王召见6、A7、《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好乐”“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民同乐8、君王沉缅于“独乐”“与少乐乐”的安乐享受,必然会荒于国事,另重对百姓的盘剥,繁重的税赋徭役将给百姓造成“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田园荒芜、骨肉分离的灾难,因此,百姓闻乐色变、“举疾首蹙頞”9、A、C10、“今之乐”指齐王所好的“世俗之乐”,“古之乐”指先王所好的治国之乐。

从内容上讲,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但若能与民同乐,无论是“今之乐”还是“古之乐”,都能达到施仁政,“王天下”的目的。

孟子从这个角度立论,所以对齐宣王说“今之乐犹古之乐”,其目的是要奉劝齐宣王“与民同乐”,施行仁政。

11、A、舍生取义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C、与民同乐D、妻离子散E、疾首蹙頞12、A13、D14、B15、D16、AB17、打官司的人不到尧的儿子那儿去而到舜那儿去/如果住尧的宫殿,逼走尧的儿子,那是篡位。

18、实质上是人给的。

“天与之,人与之。

故曰: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19、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