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人民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797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人民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人民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人民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人民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人民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人民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人民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人民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人民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人民版.docx

《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人民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人民版.docx

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人民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导航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情况,包括中国早期(先秦时代)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为代表的西周古代宗族国家政治制度,它既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又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主要讲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秦汉大一统建立起以皇权专制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形成到发展再到衰落,这一演变过程的基本线索是:

建立(秦朝)~巩固(两汉)~完善(隋唐)~加强(宋元)~强化并衰落(明清)。

课标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专题概说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基本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包括两个方面:

专制主义,是中央的决策方式,体现为皇帝的独裁;中央集权,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表现为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完全没有积极作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切罪恶的政治根源,而中央集权制度从来都是起积极作用的。

中央集权制度与专制主义制度往往难以区分,因为地方服从中央,而中央实权又都把持在皇帝手中。

(2)特点

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③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官吏而控制全国,使中央有效地行使统治权。

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⑤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

⑥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

(3)形成和长期存在的原因

①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其形成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

A.中国封建经济的主要形态是分散的小农经济。

这种经济非常脆弱,经不起自然灾害和社会动乱的冲击,要维持生产和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就必须依赖于国家的统一,社会秩序的稳定。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体适应了这一要求,这是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也是历代统治者无不坚持农本思想的根源所在。

B.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使得封建地主势力有着极强的割据性。

割据局面一旦出现,必然引起大的社会动乱,严重威胁到封建政权基础的巩固。

因而,必须要加强中央集权,以防止割据势力的膨胀。

C.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强有力的政权以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阶级的反抗,巩固本阶级的统治地位。

②理论根源:

法家的“集权”理论。

③历史根源:

华夏族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是其形成的历史根源。

从“君权神授”“天子以四海为家”“家天下”到春秋战国后的“大一统”,都为其形成提供了社会文化的来源。

④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是促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重要因素。

A.中国起源于大江大河流域,治理水患的需要。

B.抗拒自然灾害,救济灾荒的需要。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过程中存在两对基本矛盾

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②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4)演变趋势

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

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③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2.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趋势

中国封建社会绵延两千年之久,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主要有以下三大特征

(1)君主专制:

一方面,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渗透着宗法制的原则。

另一方面,皇权至上,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从而保证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2)中央集权制:

最根本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

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

(3)官僚政治这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派生物。

一方面,中国官僚政治的特点是官为君设,即所有官员都要听命于皇帝,从而赋予官僚政治浓厚的人治而非法治色彩。

另一方面是从选拔官员的程序、内容和对象来看都是与皇帝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了选拔的封闭性。

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A.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1)一直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它贯穿于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始终,但皇权不断加强,直至明朝废除丞相。

(2)分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如唐朝、北宋、明朝都很明显。

(3)决策权由外朝向内朝的转移,非法定机构取代法定国家机关的职权,如汉朝的中朝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B.地方政治制度演变趋势

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

3.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认识

(1)演变

①秦朝:

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全国监察事务。

②汉朝:

汉武帝后期,把全国分为13个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东汉时期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③唐朝唐太宗把全国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州县以上的行政实体。

④明朝在地方设置按察司,掌管地方的监察事务。

(2)认识:

纵观中国古代社会,监察官在打击贪官污吏、澄清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古代监察官是为皇权服务的,当一个王朝出现统治危机时,监察官就难以发挥作用,甚至会催生吏治的腐败。

4.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应吸取的历史教训

(1)应防止重走读书做官的老路。

选官制度给中国古代社会带来的最大影响,莫过于由它所造成的畸形发展的读书做官道路和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

中国古代社会之所以从先进变落后,与此不无关系,我们应吸取这沉重的历史教训。

(2)应建立有效的逆向制衡,变个人意志为社会意志。

选官制度的逆向制衡,指的是官吏的退免制度。

官吏有选用必须有退免。

(3)应克服学用脱节、轻视实际才能的弊端。

古代选官制度重视道德伦理纲常教育,而儒家的经典,则是实施这种教育的基本教材,特别是到了明清两代,学用脱节的距离被扩展到了最大的限度,轻视实际才能的弊端,亦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这一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吸取。

考纲展示

西周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纲解读

1.分封制、宗法制的内容、作用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特点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考点梳理

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1.商朝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此开始(甲骨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2.西周的分封制

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目的:

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

(1)权利: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2)义务:

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影响:

(1)积极: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扩大了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2)消极:

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3.西周的宗法制

含义: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实质:

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

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

最大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等级: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作用:

(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防止贵族间因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纠纷;(3)以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四海一”

(1)秦的统一: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2)国家版图拓展

北方:

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巩固北部边防。

岭南:

开凿灵渠,平岭南,置郡,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西南:

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影响:

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海内为郡县

(1)由来: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2)内容:

郡:

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县:

设县令、县丞、县尉,分管行政、司法和治安。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乡、里、亭:

县以下还有“乡”“里”两级地方行政机构及负责地方治安的“亭”。

(3)作用及特点:

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3.百官公卿

(1)皇帝制度的确立

①由来:

三皇五帝的传说。

秦王嬴政将三皇五帝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

②基本特征: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③本质:

君主专制。

(2)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务。

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②九卿:

丞相之下设九卿,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汉承秦制

思维升华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

2.分封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而非中央官制;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而且还分封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与先代贵族与周王并无血缘关系。

3.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的: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是其大宗。

4.秦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为我国重要的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很大的弊端,以史为鉴,对于加强中国的民主建设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重要意义。

考点精讲

1.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项目

宗法制

分封制

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的地位,保证王权稳定

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和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并进而分封属下,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②邦国有同姓、异姓之分;③周王与封国以权利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

项目

宗法制

分封制

作用

①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②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③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

①通过分封制,周朝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关系也更加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③西周贵族集团还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联系

两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2.分封制与郡县制

 

分封制

郡县制

不同点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建立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诸侯王位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分封制

郡县制

不同点

与中央

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

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共同点

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③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

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真题感悟

1.(2010·广东卷)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解析:

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

这道题可能有学生考虑到“忠君”,会选择“君主专制”,本题的干扰项有点难度。

再看源头,忠君之源,依然是宗法制。

答案:

A

2.(2010·新课标卷)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了对研究性学习的考查。

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依才干政绩任免,实现了“公天下”。

故选D。

答案:

D

3.(2010·新课标卷)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解析:

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

鲁、齐、燕、卫、宋、晋。

此题也是对西周分封形势图的释读。

答案为C。

答案:

C

4.(2009·北京卷)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

《礼记》载:

“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解析:

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武王克殷反商”“封黄帝之后于蓟”等有效信息限定词。

这些信息告诉考生西周时期周武王攻克商朝都城殷,建立诸侯国蓟,分封黄帝的后代为国君。

分封制开始于西周。

A项所述符合原始社会史实,排除。

B项是西周的经济制度,排除。

D项开始于秦朝,排除。

故正确选择C项。

答案:

C

5.(2009·广东卷B)“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

 

A.王位继承制度

B.分封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

D.郡县制度

解析:

本题关键是要抓住题干中的“‘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再结合图中“封建论”的字样,就可以判断题目考查的是对古代中国“封建”概念的理解,“封建”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所以选B。

答案:

B

材料研读及命题预测

【主题】 分封制与宗法制是我国早期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

分封制在以往高考中已多次考过,宗法制是旧教材中未涉及的内容,这两大制度都是高考的重点内容。

【应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宗法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时代。

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即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是同姓(姬)贵族的大宗和天下共主,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地位,周王嫡长子的兄弟被分封诸侯,诸侯对于周天子是小宗,而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又是同姓的大宗,其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嫡长子被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是小宗,在本宗族的各分支中又是大宗。

……依此类推,按血亲关系不断分封下去。

……由于周朝同姓百年不婚,所以诸侯国之间同姓多是兄弟。

异姓多是甥舅,这样,整个西周就由宗法关系联结起来。

材料二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

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传统的又一特色。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历史纵与横》

材料三 对于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过联姻成为甥舅。

分封为诸侯,又纳入宗法体系……“亲亲”“尊尊”在这里获得完备的、严格的体现,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从而又是周礼的根本原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在下表空格中填上合适的内容。

(2)据材料一,结合有关史实分析西周宗法制的实质。

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据材料二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4)材料三所反映了什么制度?

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

各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 

(1)ABC—周王 DE—诸侯 F—卿大夫

(2)宗法制的实质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保证王权稳定的一种政治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

(3)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主隶属原则、极端的皇权主义。

亲贵合一、裙带作风。

(4)分封制和宗法制。

关系: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积极作用:

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