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16doc.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11899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16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16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16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16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16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16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16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16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16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16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16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16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16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16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16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16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16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16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16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16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16doc.docx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16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16doc.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16doc.docx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16doc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题(16)

(本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

世界属于流动,唯“一

切皆变”的规律才能永恒。

就中国诗歌而论,从《诗经》而《楚辞》,从律绝而曲令,从旧体诗而新诗,留下的正是流动的轨迹。

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诗歌总是在对自己时代新的审美精神的最大适应中获得出世权,中国新诗亦如此。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

郭沫若的自由诗宣

告了“诗体大解放”的最初胜利。

“诗体大解放”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其实,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

胡适就自称《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是从古诗那里取用的。

传统是具有神圣性、社会性、广泛性、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现象。

任何民族的诗歌都不

可能完全推开传统而另谋生路。

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

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

然而,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又会造成

诗的差异。

大而言之,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从来不同。

因此,西方诗与东方诗也有很大不同。

把话说得更远一点,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也有颇大差异,无论是二者的诗学观念、诗

学形态,还是二者的发展之路。

西方诗学推崇戏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西方诗学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西方诗学运用纯概念,东方诗学运用类概念;西方诗学滔滔,东方诗学沉静等等。

中国诗歌有自己的道德审美理想,有自己的审美方式与运思方式,有自己的形式技巧积淀。

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

自然,中国新诗也处在现代化过程中。

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

有批判与放弃。

只有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传统才可能在新诗中生存、活跃与发展。

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

本民族的传统和他民族传统是一个空间概念。

不能用空间概念代替时间概念。

如果将现代化理解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这将是一种滑稽剧。

接通新诗与传统的联系不是倡导传统主义,应当将传统和传统主义分开。

对传统作僵

滞的、静止的理解,甚至将诗传统窄化为传统诗,因而指责新诗的种种“不是”,呼唤旧体诗的复兴等等,这种传统主义是新诗寻求新变的障碍。

从总趋向看,西方诗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

1

绝的焦虑。

和与散文界限太不清相反,新诗与传统界限太清——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

接通传统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

(节选自吕进《熟读新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新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新诗是对“五四”时期新的审美精神最大适应的文化运动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

B.中国新诗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但实际上,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

倡导传统主义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

C.中国新诗处在传统要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

D.中国新诗存在着与传统界限太清的焦虑,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

郭沫若的自由诗就是应变而生的产物。

B.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

胡适的新诗诗集《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源于古诗。

C.传统是非常稳定并且神圣的文化现象,而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

D.中国新诗的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若把它理解为抛弃本民族传统,而继承发展他民族传统,那将是一种“滑稽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造成了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的巨大差异,但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

B.因为西方诗与东方诗有很大不同,所以,东西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也从来不同。

C.西方诗学推崇戏剧,运用纯概念,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运用类概念,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

D.西方诗和中国新诗在与传统的关系上也不同,西方诗是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吃西瓜

冷清秋

不了,真不了。

打个嗝,全是西瓜味。

你不好意思说你撑得弯不下腰,够不着地上的工具。

这怎么说得出口。

可怎么能怪自己嘛。

大热天,恰又口渴。

也不是没吃过,没今儿这般敞怀罢了。

最主

要还是心里舒畅。

做这行,形形色色啥人没见过,可这么热情善良,见面就递着西瓜和笑脸还是头一遭。

原本是拒绝的。

组里也规定维修人员到客户家不许吃东西,可眼瞅着那堆积的笑意从

2

皱纹里一圈圈漾出来,托西瓜的手不停颤抖,总觉得不接过来吃掉,就对不住人家。

好在吃进肚子里,组长看不见,他也不能扒开嘴检查不是。

违规就违规吧。

当然是喜欢的。

能不喜欢嘛?

那么甜,那么爽口。

但天地良心,大口解决的原因绝不

是贪图好吃,是想快点结束好干活。

组长给制定计分制。

上门维修一户一张积分卡,月底按劳付酬。

这耽搁下去的可都是自己的钱。

三两口吃完,你抹下嘴去找工具。

可对方显然误解了你的意思,又一块递了过来。

你说不吃,伸出的手一挡,西瓜跌在

地板上。

正尴尬,对方却拾了起来,掌心蹭蹭再次递给你。

盯着地板上的印迹,你的心里直犯嘀咕,接与不接都不是。

亏得斜过来的那只手夺了去放在一边。

“噗嗤”一声儿你忍不住笑了,想起乡下的娘。

娘就这样。

小时候你吃饺子掉地上,

娘叨叨着捡起来围裙上蹭蹭继续朝你嘴里塞。

小么,也不知嫌弃,仍大口大口嚼地得劲儿。

又想起昨天那户。

当时就要脱鞋进门来着,怕弄脏了地板,但是人家皱眉掩鼻连连摆手,并递过来塑料袋,示意你套脚上。

你想说经常洗呢不臭。

可终究没说,说那干啥,没意思。

都吃啊。

你憋半天说出来的却绕了道。

你总是不会拒绝。

你吃,你吃。

年纪大了吃不得这些呢。

眯着眼,蜷在那儿的他温情地望,让你想起幼时经常放牧的那只老绵羊。

递过来的瓜瓤都触到了鼻子尖。

你寻思,放回去谁还会吃啊。

就这样“为难”着自己一块接一块。

眼瞅着就快完了,她居然一弯腰从桌下又抱一个来“咔嚓”成了两半。

脑子里“嗡”一声,腿就软了。

搁谁抗得住啊?

自进门嘴就没让闲。

就是再盛情难却,可毕竟肚子的需求有限啊,它已经在向你告饶了。

难不成还要继续“为难”不成。

不了,真不了,你摆着手。

头发花白的她还不及你的肩膀高,正孩子般扁着嘴,盈着泪,和你对视。

你不自在。

求救似地扭头望向屋里的另一个主人——那只老绵羊。

他正卖力地摆弄着

那风扇,颠过来倒过去地研究。

你觉得好笑,说实在的若不是怕擅自脱岗会被投诉,你一刻都不想再呆下去了。

你踢踢脚下的工具箱。

“咔咔”两声,老绵羊惊醒般站起来。

你个蠢婆娘,老让人家吃什么西瓜啊,去,去端碗绿豆汁。

老太婆哦哦地应答着去了厨房,你吐了口气。

要抓紧时间了,不然这么久还没回去,被组长扣分可就糟了。

然而,你却发现其实已经不需你动手维修了——那风扇分明已经转了起来。

可不是么,这呼呼飘来的风。

你骤然想起刚才一直默不作声摆弄的他。

真是笑话,来就吃西瓜,啥也没干,被人家抢了“生意”了。

这是个阴谋!

不然干嘛一直拖延时间骗人吃西瓜。

啊啊,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吗?

跳着脚涨红着脸的你无限惶恐。

你不知道为什么惶恐,似乎是为了积分卡又似乎又不是。

但可以明确,你愤怒了,发火了。

汗津津的钞票就是在这时递来的。

被烫了似的你一下子跳开,嚷嚷着问做什么?

做什么?

这算什么?

什么毛病啊……哦哦,脑子上的啊,每年都买西瓜啊……儿子像你这般大,会修电扇,都是那地震……

他语无伦次地说着,去掰她拽着你衣襟的手。

3

她却不管不顾地念叨着伸出一只手来抚你的脸。

指尖碰触那刻,整个世界都静止了。

风,柔柔的,手糙糙的。

徐徐拂来,整个心尖都颤巍巍地疼。

又仿佛回到幼时,躺在田野里,蓝天下。

酸酸涩涩的物质涌出来之前,你抓起了工具箱。

不就吃西瓜么,明天我再来。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叙述维修工上门服务过程中所遇到的意外情况,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问题形象地给出了答案。

B.全篇采用纵式结构,以“吃西瓜”为线索展开情节,细致入微地传达了“你”这个小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C.作品用“你”称呼小说中的维修工,选择的是老太婆的视角,维修工的一举一动都不肯错过,突出老人观察的细腻。

D.由于儿子死于大地震,老人便把对儿子的爱转移到了维修工身上,对他有了非同一般的情感,这表现了老人对死去儿子的深切思念。

5.小说中有大量出色、传神的细节描写,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5分)

6.对维修工的“遭遇”,小说结尾才揭开谜底,可以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解。

(6分)

(三)实用类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高亚鸣

新中国的号角已经吹响,母亲的召唤深切而真实。

周有光想到祖国此时最缺乏的是经

济建设人才,就毅然放弃高薪从美国回来搞经济建设。

他受邀到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任教,同时担任新华银行秘书长,还兼任人民银行华东区处长,身兼三职,乐此不疲。

精力充沛的他和吴大琨、许涤新等经济学家一起创办《经济周刊》,受到金融界的关注。

1955年10月,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

周有光受邀此行,全然出乎意料,却也正是会议主办方的高明之处。

周有光虽然执著于经济学,但对文字、语言的爱好从未消减。

20年代在圣约翰大学学习,周有光饶有兴趣地学起语言课程。

40年代到美国工作,买到很多字母学的书籍,边写经济类文章,边写语言学文章,出版《中国拼音文字研究》。

参加完文字改革会议后,周有光正式改行,真正把经济学丢开,把全部精力放在语言学的研究上。

中国的文字改革由来已久,古代人们为了学习汉字,创造了直音、反切等方法给繁难

的方块字注音。

1892年,福建人卢憨章出版专著《一目了然初阶》,这是首位中国人创

制字母式拼音文字方案;1913年,政府制订注音字母方案,赵元任等语言学家不用中国汉字的符号,而用国际上流传最广的拉丁字母;新文化运动兴起,钱玄同论述了26个拉丁字母的世界通用性,蔡元培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公布于世;20世纪30年代,国内掀起了拉丁化运动的高潮,其简单易学的特点适用于广大群众,拉丁化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更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

1935年,近七百位文化界人士签名发布《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

“方块汉字难认、难学,中国大众所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

1954年,周有光出版《字母的故事》一书,为文字改革起了好头。

但真正要做拼音

4

方案可没想象的那么简单,周有光平时阅读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全凭兴趣,属于轻松的浏览,可工作要认真研究才行。

由于资料有限,周有光想方设法联系国外研究点,请他们代买资料寄过来,周有光把拉丁字母在世界各国的应用情况摸了个底,在研究和总结了各国拼音

历史以及各方面传来的方案之后,周有光提出汉语拼音拉丁化的原则,拿出了以拉丁字母

为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得到了语言学家们的认同。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汉语拼音方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

1961年周有光出版《汉字改革概论》,提出了语言学和文字学的许多新问题,把文字改革变成一门学问,从世界的范畴研究汉字,意义深远。

国际标准化组织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合作下,讨论汉语拉丁字母字拼写标准问题已

经很多年了,但因中国未参加而迟迟未作决定。

1979年,波兰首府华沙国际标准化组织召开会议,周有光代表中国发言,提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当时关于汉语的拼音方案很多,各国有各国的方案,如“鲁迅”一词就有20多种写法,给翻译、阅读等带来很大障碍。

精通中、英、法、日四国语言的周有光和各国专家沟通,并在会上作题为《汉语的罗马字母拼写法:

历史的发展和汉语拼音方案》的精彩发言。

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开辟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通道。

作为汉语拼音的领航者,周有光一直在探索并实践着汉语拼音与世界的接轨。

联合国工作人员语言学会邀请周有光演讲,周有光了解到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中,

英文占80%,法文占15%,西班牙文占4%,还剩1%是俄文、阿拉伯文、中文,很受震动。

1983年周有光开始研究如何在汉语拼音方案中运用国际通用的正词法,解决拼音输入慢的问题,起草了《汉语正词法要点》,1988年《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公布实施。

汉语拼音方案是音节的拼写法,正词法是语词拼写法,拼音正词法的问世,有利于用电脑进行拼音词语转换汉字,为传媒时代的到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周有光传》)

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为了报效祖国,尽快为国家培养最缺乏的经济人才,周有光回国后就和其他经济学家一起创办《经济周刊》,这一刊物受到金融界的关注。

B.在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后,周有光便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语言学的研究上来,为汉语拼音的问世、发展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而殚精竭虑。

C.因为汉语拼音方案中没有考虑到国际通用的正词法,所以在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中中文占不到1%,这引发周有光开始了新的研究。

D.从古代的直音反切等方法到20世纪30年代的拉丁化运动,中国人研究探索解决方块汉字难认、难学的问题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生动叙述,讲述了周有光领航汉语拼音的事迹,塑造了一位勤于著述、精于研究的语言学家的形象。

8.周有光的汉语拼音方案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

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

为士卒费。

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为约曰:

“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如是数岁,亦不亡

5

失。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

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复请李牧。

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牧曰:

“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

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单于闻之,大率众入。

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

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废司马尚。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某。

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备:

防备

B.赵王让.李牧让:

指使

C.王必.用臣必:

一定要

D.悉勒.习战勒:

统率,组织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B.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C.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D.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牧对待匈奴进犯的态度是防守不战,并“为约曰:

‘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

有敢捕虏者斩。

’”原因是他明白攻打匈奴时机尚未成熟,不能够作无谓的牺牲,另一方面是为了消磨匈奴的斗志。

B.“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以及“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李牧不受命”这些事例充分表面了李牧坚持固执的

一面。

C.李牧复职后,依照王令施行严守政策。

匈奴仍认为他是胆怯,后他一战大败匈奴,

使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的城池。

D.李牧不仅能守,而且善战。

大战匈奴,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准备措施,以充实强化

自己,引诱麻痹敌人,最后战术得当,击败了入侵者。

12.请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5分)

(2)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5分)

6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苏幕遮·草

梅尧臣①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庾郎②年最少,窣地春袍③,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二十余岁以门荫入仕,但应试进士不第,仅

任过主簿、知县等职。

②庾郎,指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

③窣地,拂地;春袍,指初入仕途的低级官员穿的青色章服。

13.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四句描写春草嫩绿无边、春意蓬勃,只是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

B.“窣地春袍”描写宦游少年身着拂地的青色官服,不言“青袍”而言“春袍”,更让读者联想到少年的风华正茂、前程美好。

C.“堪怨王孙”是谁存怨呢?

词人没有明言,既可能是王孙自怨,也可能是运用拟人手法,草在怨。

D.“翠色和烟老”写词人想象自己回归故里,在草色与炊烟中慢慢老去。

E.“嫩色宜相照”与“翠色和烟老”遥遥相对,明写草色,暗寓人生遭际,情郁于中。

词人构思巧妙,词意隽永。

1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

,。

(2)徐志摩在《再别康桥》第一节中,用人们习惯性的动作,对康桥说“再见”的两句

诗是:

,。

(3)《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貌似谦恭,却

极有份量,以退为进,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

,。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6、下列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生日宴会上,老人的子女、亲戚欢聚一堂,天伦叙乐.,这是老人的八十岁的生日

...

...

宴会。

B、在这次研讨会上,代表们纷纷表示,一定要牢记“八荣八耻”,激浊扬清.,在全

社会树立起道德新标杆。

C、夕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

...

心弦。

D、《雨巷》是戴望舒的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

...

7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农贸市场的货物琳琅满目,除各种应时的新鲜蔬菜外,还有肉类、水产品、鱼、虾、甲鱼、牛蛙及各种调味品。

B.《时代》评价称,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系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

C.火箭队在终场前0.9秒遭反绝杀,麦克海尔作为主教练,在战术的布置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D.他高兴地告诉我,学校已发来通知,要他九月十日前去学校报到。

18.依次填入标有序号的文字,能使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为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5亿。

;。

正因如此,老年人跌倒控制干

预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①愿不愿意向跌倒的老人伸出援手,是道德问题

②见危不救,可能导致老人伤残或死亡

③为了保障老人的生命和健康,二者都需要肯定的回答

④知不知道怎样向跌倒的老人正确施救,则是技术问题

⑤按通常30%的发生率估算,每年有4000多万老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

⑥救助不当,也可能帮了倒忙,加重老人病情伤情,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A.⑤⑥①③②④B.②⑤⑥④③①

C.②⑤⑥③①④D.⑤②⑥①④③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续,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一个人抵抗逆境的“精神资本”有多丰厚,①。

读书能够实现“灵魂之壮游”

“智慧之攀登”,从而体会到一种超然忘我的乐趣。

读书的真正意义,②。

耶鲁大

学教授布鲁姆认为,阅读最大的功用是帮助我们善用孤独和享受孤独。

的确,③。

你需要的只是一本书和一盏灯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在本质上和骨子里是在阅读社

会、阅读时代、阅读人生。

20.仿照下面的示例,任选一个历史人物,写两句话谈谈你对他的认识。

(5分)

示例:

项羽,乃百世难得之英才!

忠于义,重于信。

备选人物:

烛之武刘邦张良荆轲樊哙范增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风华正茂的你走进了高中,

也就实实在在地站在了青春的门槛前。

青春的激情带有几分单纯,求新的热望夹杂着一份

冲动。

有时热情似火,有时心静如水;有时迷茫似雾,有时开阔如海。

冲动而又热忱,复杂而又单纯,容易沮丧而又很快兴奋,这就是作为高中生的我们。

站在“青春的门槛”前,你有过怎样感人的经历?

你见过怎样动人的风景?

你又有怎样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呢?

要求:

选好角度,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8

2017--2018学年襄城高中高一9月份月考

语文试题答案

1.B(“倡导传统主义”属偷换概念,应为“接通传统”)

2.C(传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此处绝对化了)

3.B(东西方诗的不同是东西方文化在天人关系等方面看法不同造成的,

此处因果倒置)

4.C(“选择的是老太婆的视角”错)

5.①暗示或点明人物身份。

如维修工进屋脱鞋,找工具箱表明其工人的身份;老太婆把掉在地上的西瓜在掌心蹭蹭,暗示老人把陌生的年轻人当成了儿子。

②推动情节发展。

如“老绵阳”卖力地摆弄风扇,风扇转了起来等,令人生疑:

明明自己能修好,为什么还叫人来修呢?

③表现人物心理与性格。

如老太婆托西瓜的手不停颤动,表现了老太婆激动的心情;维修工踢脚下的工具箱表现了维修工不自在急于离开的心理。

(答出一点1分,答出2点3分,答出3点5分)

6.结尾在意料之外:

不让维修工修电扇,只是让他不停地吃西瓜;“老绵阳”自己摆弄电扇。

如此拖时间,“抢”生意,读者也会与维修工一样认为其中必有“阴谋”。

(3分)又在情理之中:

老人把维修工当成了自己的儿子,前文做了多处铺垫:

见面就递西瓜和笑脸;把掉在地上的西瓜拾起,掌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