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经济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22603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健康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健康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健康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健康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健康经济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健康经济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健康经济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健康经济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健康经济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健康经济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健康经济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健康经济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健康经济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健康经济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健康经济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健康经济学.docx

《健康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经济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健康经济学.docx

健康经济学

健康与经济的关系

1.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一种躯体、精神与社会和谐融合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

投资是指一般情况下的物质投入,即投入资金,使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以求在未来得到收益。

健康投资:

社会为保护和增进全体成员的健康,在一定时期内所投入或消耗的经济资源。

损害和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有生物、环境、社会、心理等多方面;保护和增进健康要通过医疗卫生、遗传因子、饮食营养、体育运动、生态环境、道德修养、生活方式等多种渠道来实现。

广义的健康投资是上述各方面的资源消耗。

狭义的健康投资即卫生事业消耗的经济资源──卫生费用。

医疗卫生所消耗的经济资源是社会健康投资的主体部分。

健康投资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卫生事业发展规模和水平的一个尺度。

反映健康投资水平的指标有:

①卫生人力资源。

专业卫生人员总数,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

②卫生物力资源。

卫生机构总数,每千人口病床数。

③卫生财力资源。

卫生费用总额,卫生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重,人均卫生费用。

投入一定量卫生费用所取得的健康成果,即人民健康水平提高的程度,是健康投资的经济效益,即卫生经济效益。

讲求卫生经济效益的核心是达到同一健康水平所需卫生费用的节约。

健康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拥有良好的健康状况和对健康进行投资,是人们进行其他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础,健康水平的提升对一国的经济增长有积极促进作用,且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比对发达国家的影响更为明显。

1.健康投资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促进作用:

健康投资可以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也可用于引进、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药品;可以争取用最少的卫生资源消耗,降低医疗成本,提供更多、有效、优质、人民需要的卫生保健服务,保证服务质量的不断完善,以达到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积极影响。

2.健康投资提高人群劳动生产能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投资于健康不仅可以促进与健康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将改善人群的健康状况,提高人群的劳动生产能力。

良好的健康状况以提高人们的生产能力、劳动生产率,促进教育投资的实现,促进对物质资本、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高技术的发明与应用等来促进经济发展。

3.健康投资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

投资于健康是从“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正确处理卫生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防病治病、消除对健康的危险因素,改善人民的健康素质,提高整个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为人群购买健康则从“经济发展促进健康”的角度出发,强调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利用经济发展的成果改善人民健康。

4.健康投资影响教育资本的状况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增强纪律性与责任感,有效地驾驭直接生产力,间接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疾病负担及其分类(课本P240)

3.健康缺失对经济的影响(反过来既是健康投资对经济的影响或者健康投资的重要性):

人类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历史证明

“健康就是财富”。

一些可预防疾病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累计起来是相当巨大的,疾病减少了社会创造的财富,也降低了人们对收入、生活与经济增长的希望。

疾病通过对人们健康状况与生命周期的影响,疾病的外部效应与时社会的影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次疾病可以使一个贫困的家庭变得更加穷困,甚至也可以使富人变为贫困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了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点。

健康缺失对经济的影响:

当我们评估一种疾病对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时,不仅要清楚这种疾病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与增长率的影响(如劳动率的降低),而且要清楚这种疾病对整个社会期望寿命与生平收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疾病通过3个主要的途径阻碍着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1疾病减少预期的健康寿命年数,而这种疾病是可以预防与避免发生的,由于健康寿命年限的缩短(取决于早死和慢性伤残的共同作用)给社会带来的

经济损失是非常巨大的:

全球每年因疾病而造成上万亿美元的损失,这主要是因为居民(劳动者)的期望寿命降低,缩短了黄金工作年限所致。

2.疾病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投资。

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高的国家与地区,为了弥补儿童死亡而拥有较高的人口出生率。

而家庭孩子数量的增加反过来又降低了贫困家庭对健康的投人与对孩子教育水平的投入。

3.疾病反过来对社会消费(商业)与社会基础建设投资产生抑制作用,这一作用往往大于对劳动者生产力的影响。

其他:

一.对个人生活状况的影响:

一个人由于患病而产生经济收入的下降,从而导致家庭与个人生活状况的变化,这种损失分为3个部分:

①由于疾病带来的个人收人损失;②由于疾病造成的寿命损失;③由于疾病带来的精神损失。

在经济学分析中对生命的价值有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结论:

即l年额外的健康寿命所产生的价值—如成功治疗了1次疟疾—大大高于那1年额外创造的个人市场收人。

如果一个人出现早死,其经济损失包括损失寿命年中每年损失价值的总和。

二。

对生命周期的影响,不良的健康状况可以直接降低认知潜力,使得受教育的质量明显降低,疾病所产生的一些影响是通过生物途径:

如早期疾病阻碍了身体与智力的发育,反过来减少了成年后的物质生产能力。

三。

疾病的外部效应。

如果家庭中某一个成员患病的话,疾病会对家庭的其他成员(特别是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如果是家长患病的话,则可以影响一个事前健康孩子的健康状况,使孩子的健康状况变差甚至导致死亡,四,疾病对社会的影响。

高额的疾病费用负担使企业的成本增加而利润下降,疾病使劳动力周转加快,其作用超过了对个人生产力的直接影响。

有些流行性疾病如疟疾,会增加进人流行区域的所有人患病的危险性,从而使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受阻,阻碍社会的投资或妨碍土地的耕种与其他自然资源的有效开发。

高额的疾病负担对国家财政的影响:

政府财政负担的加重使卫生保健系统的运作变得十分紧张,并且需要消耗更多的卫生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的迟缓,导致政府的税收收人下降,而出现国家经济紧缩的状态政府财政需求的增加和财政收人的减少产生了明显的财政赤字,从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5.(不会考)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民健康的制约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问题(贫困山区人民的心理健康)

健康服务市场的特殊性

完全市场需要的先决条件:

(见笔记)

健康服务市场的特点:

(见课本P55)

看病难,看病贵

原因:

(一)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医疗服务社会公平性差。

目前,我国的医疗资源80%都集中在县、市级以上医院,尤其优质的资源过度向大城市、大医院集中,而基层卫生资源却严重不足。

虽然老百姓也希望就近就医,但却对基层卫生院的医疗水平、检查设施不放心或者卫生院根本就没有患者所需的检查技术和设备。

这就造成城乡居民就诊进一步向上级医院集中拥挤,自然增加了老百姓就医的经济负担和困难。

(二)医疗技术人员队伍分布不均。

县、市级城市的大中型医院基础设施好、工资福利高,而基层乡镇卫生院基础差、待遇低,虽然基层卫生院面对的服务面广,但实际服务对象却越来越少,业务量和经济收入也越来越少,致使大部分基层卫生院职工工资、办公经费、日常开支等都难以承担,有技术有经验的医务人员进一步向大中型医院流动,基层卫生院难以留住人才。

所以老百姓一旦生病无论大小总是希望进到大医院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这必然造成大医院尤其是名牌大医院人满为患(实际情况是其中有60%的患者是无需在大医院治疗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而小医院(包括部分中等规模医院和许多原企业职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门可罗雀,致使基层卫生院与上级医院差距越拉越大。

老百姓“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美好设想难以实现。

  (三)国家政策调整或新的行业规范,增加了病人的医疗负担。

近几年,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总体的效率低下。

目前,医疗卫生行业管理体制、药品生产与流通体制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医疗机构由公益事业转为市场化管理,医院要养活自己、留住人才、购置设备、改善环境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其发展成本最终必然转移到患者身上。

医疗机构很自然地形成了“以药补医”、“小病大治”的局面,用药费补助医疗人员的收入,病人逐渐成为医生创收的工具。

这些现象大大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也加深了病人对医疗机构的误解和矛盾,造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

  (四)重大疾病报销比例偏低。

2007年以来,我国基本实现了全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012年,据对我国大中城市医疗费用进行统计,患者平均住院费用3.7万元/人次,社保报销比例平均为41%;三级以上医院社保报销比例平均为21%;重大疾病平均医疗费用17万元,社保报销比例9.8%。

从中可以看出重大疾病医疗费用高报销比例却最低。

当老百姓一旦面对重大疾病时,要么无钱治疗,要么就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最终落得人财两空的无奈和辛酸。

同时,医疗机构监管不严,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比较混乱也是造成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存在的原因之一。

解决建议:

  

(一)从上层建筑开始实行医药改革,斩断暮后黑手

  目前由于管理不严以及地方利益驱动,药厂太多,过度竞争,销售环节过多,价格虚高,质量还不能保证。

建议国家整顿药厂,国家实行治疗药品统购、统销的专卖,医院不加价。

加强药品和医用器材价格管理,对治疗药品实行定点生产,按需下达生产任务,同时由政府核清成本、合理定价,药厂利润控制在合理范围,减少中间环节,减少销售费用,真正把药品价格降到合理水平。

  在基本医疗方面,以政府投入资金为主,针对绝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全民提供所需药品和诊疗手段的基本医疗服务,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需要。

具体实施方式是,政府确定可以保障公众基本健康的药品和诊疗项目,由政府统一组织、采购,并以合理价格提供给所有疾病患者。

  

(二)加大对重大疾病的报销比例,建立医疗保障制度

  我国从2003年起开始着力打造全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截止2012年6月底,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口达到8.12亿人,农村人口参合率达到95%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以上。

在全民基本医保体系中,无论城镇居民还是乡村百姓无论大病小病都可以得到一定比例的报销,但真正让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甚至因病导致家破人亡的是大病,而不是小病,所以国家应加大对重大疾病的报销比例。

同时,通过建立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医疗保险(包括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来帮助群众化解重大疾病风险。

把资金和工作重点放在帮助群众建立疾病医疗保险,尤其是重大疾病的医疗保险上。

  (三)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让群众就近就医生

  目前基层医院医疗设备比较差、待遇差,大量的医科大学毕业生大多不愿到基层医院就业,留不住人才,使基层医院医疗水平差,病人也不愿在基层医院看病,都挤到大医院就医,造成人满为患、看病难。

而大医院里不少医科大学毕业的硕士生却在做简单的配药、护士等工作,人才发挥不了作用。

建议国家增加基层医院的医疗设备投入,鼓励医务人才轮流到基层工作,使农村乡镇卫生院留得住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对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进行定期免费培训,提高服务技能。

提高基层医疗水平的同时,省级、地市级、县级医院以大医院牵头组成巡回医疗队,定期下基层巡回在各级医院看病。

一则可以提高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水平,同时也可以把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带到群众身边,使一部分病人可以就近在基层医院看病,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四)由国家保证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合理收入

  看病贵,主要是由于医院要自行负责一部分医务人员工资收入,因此医院必定要向病人收取一定的费用来支付工资和福利。

为此,建议国家对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实行保底工资,然后按医务人员真正的技术水平、医德、服务质量实行绩效考核。

对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医务人员实行多劳多得及允许多点执业的办法弥补其不足,调动积极性。

医院要接受社会监督,由政府组织对医院医术水平、医德、服务水平进行公开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决定财政拨款额度。

健康服务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的解决途径

针对供给垄断:

原因1:

医药不分,垄断患者购药自由选择权,中国没有实行医药分业管理,医疗机构基本垄断着药品分销的终端市场,解决:

实行医药分开,增加患者购药自由选择权实施医药分离,变医院药房为社会药房,医院仅仅留一些急救类药品。

社会药房竞争比较充分,平价药店对降低药价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药品价格确实比医院低出很多。

(尽快实行医药分离,从源头上切断医院、医生与药品经营之间的经济利益联系,保证医生因病施治、对症开药,

)原因2:

医院营利与非营利不分,垄断患者就医选择权在我国医疗机构中,非营利性的医院占97%,营利性的医院仅占3%,以非营利名义存在的医院几乎都变成了从药品销售中获利的营利性机构,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真正的非营利性医院平抑市场价格,患者几乎没有真正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可以选择,患者无论到哪里就医“遭受”的服务都差不多,那么处于垄断地位的医疗机构没有改进服务、降低资费的压力。

解决:

加快营利与非营利医疗机构的分离,增加患者就医自由选择权加快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院的分离,留下少数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代表政府向社会提供医疗卫生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供给,参与国有医院改组改造,引进先进的、人性化的经营理念、经营管理方式和高素质管理人才。

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并积极参与国有医院的产权制度改革,促进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全面转型。

鼓励发展社区医院,鼓励医生创办中小型医院,与大医院形成网络,优势互补。

原因3管办不分,行政干预造成垄断,医疗市场竞争不公平政府卫生管理部门对医院的有效监管等问题上缺位,没有真正从政府公共管理的角度研究系统解决的方案解决:

尽快实行管办分离放开市场,公平竞争加快实行管办分离、放开市场、公平竞争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

政府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从“办医院”真正转向“管医院”原因4政事不分,垄断医院独立经营权,有效医疗市场无法形成国有独资的产权结构上,公立医院国有资产出资人虚置,影响了医疗服务市场公正公平竞争,甚至没有竞争,有效的医疗市场无法形成解决:

政事分开,加快医院产权改革,形成市场化的医疗竞争机制通过市场竞争把医疗卫生事业这块蛋糕做大,适应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

保险机构和患者的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是指在合同签署前,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价格机制会出现失效。

医联体

医联体:

“医疗联合体”,即以1家三级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若干城市二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1+X”医联体,纵向整合医疗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

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目的:

医联体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着力解决患者跨区域就诊、向大医院集中等问题。

医联体的四种模式:

医联体的四种组织发展模式与比较

1、城市医联体——1+X模式:

一家三甲医院牵头;若干城市二甲医院加盟;康复医院、护理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农村医联体——“乡县一体化模式”:

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

3、专科联盟模式——医疗机构专业科室之间纵向协作:

皮肤科联盟、骨科联盟、肿瘤科联盟、口腔科联盟;

4、远程医疗协作网——牵头单位与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医疗机构建立远程医疗服务网络。

5、比较优势——检查结果互认;药品共享;处方流动;医联体内双向转诊;医学影像、检查检验等一体化服务;健康档案、病历等互联互通。

医联体的作用:

首先,可方便患者诊治,减轻患者负担。

联合体内,任何一家医院都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建议其到合适的综合或专科医院接受治疗;同时,根据病情的进展,患者还可以转诊到不同的医院。

这样患者既能得到有效治疗,花费也少。

其次,各级医院会从中受益。

联合体的“龙头”医院承担着章程、技术标准制定、人员培训等职责。

其他医院的技术水平在联合体内得到提高后,能吸引更多患者前来就诊,从而减轻“龙头”医院的负担,使“龙头”医院能更好地为危重病人、疑难杂症病人服务。

再次,国家会因此而受益。

无论是城镇医保还是新农合,病人的花费越高,国家财政需要报销的费用也就越高。

联合体内的双向转诊机制降低了病人的诊疗费用,也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

最后,医疗联合体有助于实现医患双赢,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患矛盾,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医联体建设的两个关键点:

1、纳入绩效考核:

(双向转诊比例,居民健康水平改善,基层诊疗比例等等);

2、提升基层医疗水平:

(派遣专家,专科共建,业务指导等等)。

以及大医院是否舍得放,基层能否接得住,患者愿不愿意去,政策配套是否跟得上。

分级诊疗

分级诊疗的目标任务:

基层首诊。

坚持群众自愿、政策引导,鼓励并逐步规范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对于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的疾病,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提供转诊服务。

双向转诊。

坚持科学就医、方便群众、提高效率,完善双向转诊程序,建立健全转诊指导目录,重点畅通慢性期、恢复期患者向下转诊渠道,逐步实现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有序转诊。

急慢分治。

明确和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急慢病诊疗服务功能,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为患者提供科学、适宜、连续性的诊疗服务。

急危重症患者可以直接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

上下联动。

引导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重点,推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纵向流动。

分级诊疗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是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

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推进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将军队医疗机构全面纳入分级诊疗体系。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强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

通过鼓励大医院医师下基层、退休医生开诊所以及加强对口支援、实施远程医疗、推动建立医疗联合体等,把大医院的技术传到基层。

进一步完善基层管理和运行机制。

三是引导公立医院参与分级诊疗。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医保支付和医疗服务价格政策,调动三级公立医院参与分级诊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三级公立医院收治疑难复杂和危急重症患者,逐步下转常见病、多发病和疾病稳定期、恢复期患者。

推动医疗联合体建设,与医保、远程医疗等相结合,实现医疗资源有机结合、上下贯通。

四是推进形成诊疗—康复—长期护理连续服务模式。

明确医疗机构急慢分治服务流程,建立健全分工协作机制,畅通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医院和护理院等慢性病医疗机构之间的转诊渠道,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格局。

五是科学合理引导群众就医需求。

建立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通过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医保支付、价格调控、便民惠民等措施,鼓励城乡居民与基层医生或家庭医生团队签约。

完善双向转诊程序,建立健全转诊指导目录,重点畅通向下转诊渠道,逐步实现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有序转诊。

对符合规定的转诊住院患者连续计算起付线。

医疗保险

在我国医疗服务体制中,医保报销的医疗服务采用第三方付款方式。

首先投保人向医疗保险机构交纳保费,当投保人在医疗机构享受医疗服务后,由保险机构补偿医院或向投保人支付赔偿金

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的发展。

医疗保险是社会进步、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反过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又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

一方面医疗保险解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工作,从而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保证了劳动力正常再生产。

二、调节收入差别,体现社会公平性。

医疗保险通过征收医疗保险费和偿付医疗保险服务费用来调节收入差别,是政府一种重要的收入再分配的手段。

三、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医疗保险对患病的劳动者给予经济上的帮助,有助于消除因疾病带来的社会不安定因素,是调整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重要社会机制。

四、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手段。

医疗保险和社会互助共济的社会制度,通过在参保人之间分摊疾病费用风险,体现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新型社会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

信息不对称:

三方博弈

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医疗服务市场仍存在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医疗费用过快增长、过度医疗等问题。

医疗服务市场主体之间存在高度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产生。

医疗服务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1.医疗保险机构与投保人的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在长期交易中,医疗保险市场会产生逆向选择现象,逆向选择的结果为高疾病风险人成为投保人的主要构成部分导致医疗保险机构的效用降低,甚至亏损,对医疗保险的供给造成危机,相对于社会保险,投保人认为商业保险的成本过高,因此在每一轮的投保选择中,商业保险容易被剔除出医疗保险市场。

这是医疗保险市场的另一种逆向选择现象,将导致保险市场缺乏竞争,从而使社会保险效率低下,政府负担加重。

(道德风险)保险合同成立之前,投保人为降低自身投保成本,存在与医疗机构合谋隐藏健康信息的道德风险;保险合同成立之后,存在投保人过度需求的道德风险,投保人报销后所付出的费用低于医疗服务的实际成本,导致投保人有意愿增加医疗服务购买量,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

2.医疗机构与患者的信息不对称(医疗市场的逆向选择)医疗市场的逆向选择行为主要表现为优质的医疗机构被驱逐出市场,市场机制失灵,在医疗服务市场中,不同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服务价格存在差异。

患者缺乏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真实信息,也没有能力和渠道辨别各家医疗机构医疗水平的高低。

当不同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医疗机构被患者以相同的价格和相同的态度对待时,低服务质量的医疗机构以高利润、低成本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相反优质的医疗服务机构由于成本高、利润低而逐步被排挤出市场,这就是逆向选择的结果。

医疗市场逆向选择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小病大医”,患者选择高等级的医疗机构治疗小病,导致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医疗机构的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医疗市场的道德风险)在医疗市场中,各个医疗机构在政府规定的限额内有权实行差别定价。

在国家允许的定价差异制度下,为医疗机构自主多收费创造了条件。

医疗机构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有意识地提高患者医疗服务价格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医疗服务不合理,产生了医疗市场的道德风险。

诱导需求也是医疗市场道德风险现象,导致医疗费用急剧增长。

3.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的信息不对称投保人和医疗机构与医疗保险机构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医疗保险机构作为委托人,处于信息弱势地位,当投保人对保险机构的报销额不满意、医疗机构对保险机构的补偿额不满意时,就会诱发医疗服务市场的道德风险。

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的信息不对称体现在两方面。

①监管部门不同,导致信息传递的闭塞以及信息披露制度的缺失,这是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原因。

②做为医疗保险机构的代理人,医疗机构具有绝对的信息优势。

在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产生医患双方激励不相容现象,医疗机构和投保人为了利益而进行医患合谋。

医疗保险机构可通过结算基金等方式控制医患合谋的产生,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医生还是可以通过创造消费、超剂量用药、更改服务项目属性等手段与投保人合谋。

医疗服务市场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

1.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博弈关系

当医疗保险机构给予医疗机构的平均支付额高于医疗机构的风险成本时,医疗机构愿意控制患者的医疗费用,医疗保险机构即可实现利润目标。

这说明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更能达到效用最大化,实现帕累托最优

2.医疗机构与患者的博弈关系

由于医疗服务市场的专业性,患者处于信息弱势方,医患之间存在不完全信息博弈。

医疗机构的战略为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或提供低质量医疗服务,患者的战略为就医或不就医。

在信息不对称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