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考前知识汇总.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62601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9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考前知识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初中化学考前知识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初中化学考前知识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初中化学考前知识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初中化学考前知识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初中化学考前知识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初中化学考前知识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初中化学考前知识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初中化学考前知识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初中化学考前知识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初中化学考前知识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初中化学考前知识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初中化学考前知识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初中化学考前知识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初中化学考前知识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初中化学考前知识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初中化学考前知识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初中化学考前知识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初中化学考前知识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初中化学考前知识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考前知识汇总.docx

《初中化学考前知识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考前知识汇总.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化学考前知识汇总.docx

初中化学考前知识汇总

化学总复习冲刺记忆资料

一、物质的构成和变化

(一)物质的多样性

1.单质是由组成的,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或

(如氧气与臭氧组成的混合物)

2.化合物是由由组成的,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是组成。

单质与化合物判断的前提都必须是纯净物。

3.氧化物:

由元素组成,其中有一种元素为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酸、碱、盐的水溶液都可以导电其原因:

溶于水时解离成

4.酸:

H+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5.碱:

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OH—的化合物

6.盐:

金属离子(或NH4+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由定义可知,酸中一定有元素,碱中一定有元素,而盐中(填一定、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NH4NO3

7.有机化合物:

含C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8.无机化合物:

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无机化合物

(用一定、一定不、不一定填空)

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如(举三类不同物质)CO2、CaCO3、H2CO3等,虽然含碳元素,却属于无机物。

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无机物。

无机物中不一定不含碳元素。

★反思:

在解物质分类题目时,应先考虑把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然后对纯净物再根据元素组成进行其它分类

在①乙醇、②水、③苛性钠、④铁锈、⑤胆矾、⑥高锰酸钾、⑦氦气、⑧硫酸、⑨纯碱、⑩天然气中,属于混合物的是④⑩,属于有机物的是①,属于单质的是⑦,属于氧化物的②,属于酸的是⑧,属于碱的是③,属于盐的是⑤⑥

(二)、物质的构成

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

分子、原子、离子。

2、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2)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化学性质的粒子是分子,如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对于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保持化学性质的粒子是原子,如保持汞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

(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只能重新组合。

3、原子的构成:

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

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用一定、不一定填空)在原子中一定存在质子,不一定存在中子

4、粒子结构示意图:

电子层(用>、<、=填空)

最外层电子数

若x=10+y,则该粒子为原子。

若x>10+y,则该粒子为阳离子。

质子数

若x<10+y,则该粒子为阴离子。

原子核

5、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若某原子的最外层容易得到或失去电子,则该原子化学性质不稳定。

若某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只有一个电子层时为2),则该原子的化学性质稳定,故把这样的结构称为相对稳定结构。

由此可知,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不适用于H、He原子)

6、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

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Si等物质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

由F、Cl、Br、I、H、N、O元素组成的单质,如O2

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H2O、CO2等。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

含有金属离子或NH4+的化合物,

如:

NaCl由Na+和Cl—构成,NaOH由Na+和OH—构成。

(三)、化学元素

1、元素概念: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一类原子的总称。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

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不一定)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Ne、HF、H2O、NH3、CH4均含有10个质子,它们含有相同质子数,但却不是同种元素。

2、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

(1)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由多到少顺序是O、Si、Al、Fe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O(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Al

(4)海水含量最多的元素:

O,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

(5)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O,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Ca

(6)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N

3、元素种类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金属元素

一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一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不稳定。

稀有气体

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

这样的结构称为相对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稳定。

4、要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并能熟练运用

K、Na、H、Ag、NH4+1价;Ca、Mg、Ba、Zn、Cu+2价铝+3

Fe(亚铁)+2(铁)+3汞+2O通常为-2价Cl常见-1价,S常见-2价

名称

铵根

氢氧根

硝酸根

硫酸根

碳酸根

符号

NH4

OH

NO3

SO4

CO3

化合价

+1

-1

-1

-2

-2

5、写出常见的离子或原子团离子:

硫酸根离子SO42—、硝酸根离子NO3—、碳酸根离子CO32—高锰酸根离子MnO4—锰酸根离子MnO42—氢氧根离子OH—硫离子S2—、铵根离子NH4+、亚铁离子Fe2+、铁离子Fe3+

6、①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

②化合价的+、—和数值与离子所带的+、—及数值均相同

③在同一化合物中同一种元素可以显示不同化合价,

如NH4NO3中N分别显-3和+5

7、几个决定:

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种类;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8、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同一周期的变化规律:

①从左到右,质子数依次递增;②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

同一周期中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周期数等于原子的电子层数。

同一族的变化规律:

①同一族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②同一族原子的电子层数从上到下依次递增。

(四)、化学用语

1、元素符号的意义:

表示一种元素

表示一个原子

(除F、Cl、Br、I、H、N、O以外的元素)还能表示该元素组成的单质

如:

S表示:

硫元素,一个硫原子,硫单质

N表示:

氮元素,一个氮原子

2、化学式的意义

①宏观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b.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

a.表示一个分子;b.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

根据化学式还可以知道:

相对分子质量、元素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

注意:

元素符号前数字表示:

几个原子

化学式前数字表示:

几个分子它们都只有微观意义

离子符号前数字表示:

几个离子

3、离子符号:

表示1个某离子。

如:

Mg2+:

1个镁离子。

4、离子结构示意图(见前)

5、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①物质变化角度,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

②微观角度,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生成物的粒子数之比

③质量角度,化学方程式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之比

6、化学用语书写,及一些数字的意义

△化学用语的书写:

a.原子的表示方法:

用元素符号表示如:

磷原子P

b.分子的表示方法:

用化学式表示如:

水分子H2O

c.离子的表示方法:

用离子符号表示如:

钙离子Ca2+

+5

-3

△用化学用语表示:

2个铁离子2Fe3+3个氢分子3H2氦气He

硝酸铵中氮元素的化合价NH4NO33个亚铁离子3Fe2+

+2

写出下列化学用语中2的含义:

2S2个硫原子CuO氧化铜中铜元素显+2价

2H2O22个过氧化氢分子,一个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

2Zn2+2个锌离子,一个锌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化合价与离子的表示不同点有:

离子符号

化合价

“1”的书写

必须不写

必须写

+、-与数字的顺序

数字在+、-的前

数字在+、-的后

+、-与数字的位置

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

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

(五)物质的变化、类型及其反应规律

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2、催化剂(触媒):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本而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

△探究某物质是否是某反应催化剂的思路:

①要确定它能否改变某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通过对比实验,控制其它量不变,只是加不加该物质:

一是加了,一是不加)

②要确定它的质量是否改变(要称量两次:

一是反应前要称量,二是反应结束后,将其分离后再称量)

③要确定它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也是通过对比实验:

一是前面加了该物质的,另一个是将分离出来的该物质,再加入原反应的物质中,看是否仍然能改变此化学反应的速率)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表现为放热和吸热)

放热反应有:

物质的燃烧、金属与酸反应、酸和碱(溶液)中和反应、CaO与水的反应、缓慢氧化

吸热反应:

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4、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1)化合反应:

A+B+……=C(多生一)

(2)分解反应:

A=B+C+……(一生多)

(3)置换反应:

一单与一化反应,生成另一单与另一化。

表达式为:

A+CD=AD+C

(4)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

化合物的反应。

表达式为:

AB+CD=AD+CB

△中和反应:

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它属于复分解反应,但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一定、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酸+金属氧化物、碱+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注意:

用“一定”或“一定不”或“不一定”填空:

在置换反应中

一定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在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单质生成;在复分解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一定不发生改变

5、复分解反应的反应条件

(1)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酸+碱

酸+盐

碱+盐

酸+金属氧化物

盐+盐

(2)在生成物中必须有气体、沉淀或水生成。

否则反应不能发生。

(3)以下两种复分解反应,反应物均要可溶:

盐+碱—、盐+盐—

★在初中H2CO3、CO2不能与强酸盐发生反应。

如:

H2CO3、CO2与CaCl2不反应(没有沉淀生成)

6、常见的三类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的反应:

有机物的完全燃烧举例如:

CH4+2O2点燃CO2+2H2O等

CO还原金属氧化物举例如:

Fe2O3+3CO高温2Fe+3CO2等

非金属氧化物与碱的反应举例如:

CO2+2NaOH==Na2CO3+H2O等

7、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失去氧的物质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得到氧的物质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如Fe2O3+3CO高温2Fe+3CO2中氧化剂是Fe2O3还原剂是CO

8、金属的活动性

(1)熟记:

由强到弱的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2)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应用

①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如Al、Fe中,Al金属活动性强

②判断金属能否与盐酸、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只有H之前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置换出酸中的氢元素,常考的记住Cu、Hg、Ag不能与酸反应。

③判断金属与酸反应的速率,越活泼反应速率越快

④判断一种金属能否将另一种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只有前面的金属才能把后面的金属从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

如Cu与AgNO3溶液发生反应

⑤当溶液中有多种金属可被置换时,距离远的金属先置换

如Fe加到Cu(NO3)3、AgNO3溶液中,Fe先与AgNO3溶液发生反应

Fe在与酸、盐溶液的反应中只显+2价。

(3)实验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方法

方法一:

利用金属与氧气反应。

根据能否反应以及应的难易程度判断

方法二:

利用金属与酸反应。

根据能否反应以及反应产生气泡的速度判断。

方法三:

利用金属与盐溶液反应。

根据“能”“否”发生反应判断。

(六)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

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只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在化学反应中:

反应前后一定不变量有:

①物质的总质量

②元素的种类和质量

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

一定改变有:

①物质的种类②分子的种类

可能改变有:

分子的数目,原子团的结构

(七)溶液

1、溶解:

△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最常见的溶剂是水,酒精、汽油等也可以作为溶剂。

△植物油可以溶解于汽油中,碘可以溶解于酒精、汽油中

△洗去油污的方法有:

用洗洁精洗,其原理是乳化;用汽油洗,其原理是

溶解;用碱性溶液洗,其原理是与油污反应

△溶于水温度升高的物质,如浓H2SO4、固体NaOH;

溶于水温度降低的物质,如NH4NO3;

还有些物质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如NaCl等。

△加快固体溶质溶解速率的方法有:

将溶质粉碎、加热、搅拌或振荡

2、溶液:

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KMnO4溶液紫红色、CuSO4溶液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Cl3溶液黄色。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反之,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向该溶液中加入该溶质看是否溶解。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一般的:

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加水、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加溶质、降低温度、蒸发水

特殊的:

物理方法:

加水、降低温度

化学方法:

通入CO2

Ca(OH)2不饱和溶液

Ca(OH)2饱和溶液

方法:

加Ca(OH)2、升高温度、蒸发水、加CaO

★把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加水

把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加溶质

(4)一般的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只有不一定的关系

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的前提是:

在相同温度、相同溶质时

4、固体溶质的溶解度:

(溶解度四个要素)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含义为:

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36克的NaCl;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内因:

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或种类)有关

②外因:

与温度有关;

大多数固体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

5、气体的溶解度影响因素:

①内因:

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或种类)有关

②外因:

与温度和压强有关;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6、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难溶微溶可溶易溶(20℃溶解度)

7、溶解度曲线(要理解,不要死记)

①P点的的含义t2℃时A、C的溶解度相同

②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③t3℃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的

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C>A。

④t3℃时,等质量的A、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析出固体的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A>B。

⑤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冷却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从B溶液中获取B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当A中混有少量B时,提纯A的方法是冷却结晶

当B中混有少量A时,提纯B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8、溶质的质量分数(w)

(1)公式:

在饱和溶液中:

(“S”为溶解度)

(2)用一定、不一定填空

1、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变小,如:

KNO3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变为不饱和溶液就不变。

加水质量分数才是变小

2、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变大,如:

KNO3的不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变为饱和溶液变不变。

加溶质和蒸发水质量分数才是变大

3、饱和溶液析出溶质,其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变小,如:

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质量分数不变。

降温析出晶体质量分数才是变小

4、NaCl饱和溶液中,又溶解了一些MgCl2,则NaCl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3)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的多少,与溶液的质量和溶解度的改变幅度有关。

(4)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最大质量分数且恒定不变。

即同温下,同溶质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相同。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一)、空气、氧气和水

1、空气中几种物质的体积分数(从多到少):

N2占78%,O2占21%,

稀有气体占0.94%,CO2占0.03%,其它气体及杂质占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原理:

利用红P与O2反应,而使密闭容器内的压强减小,

使水面上升,上升水的体积==被消耗的氧气体积。

实验现象:

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②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中空气体积的1/5

若测得O2含量小于1/5体积,其可能原因有:

①红磷不足

②装置漏气③瓶内气体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3、O2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

不易溶于水,加压降温可变成淡蓝色液体和雪状固体。

4、O2的化学性质:

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用途是供呼吸和支持燃烧

常见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化学方程式如下: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为:

C+O2点燃CO2

现象:

发出白光(空气中是红光),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硫在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为:

S+O2点燃SO2

现象:

产生蓝紫色火焰(在空气淡蓝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为:

4P+5O2点燃2P2O5

现象: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4)镁在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为:

2Mg+O2点燃2MgO

现象:

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5)铁在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为:

3Fe+2O2点燃Fe3O4

现象: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实验的注意点:

实验时要先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的水或细沙,

目的是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实验时,铁丝不能燃烧,其可能原因有(至少说三点)

O2不纯、铁丝太粗、铁丝表面有铁锈、铁丝未绕成螺旋状、

未用火柴引燃、火柴引燃铁丝后伸入集气瓶太早或太迟等。

(6)铜在氧气中加热,化学方程式为:

2Cu+O2===2CuO

现象:

红色固体变黑

5、氧气的检验方法: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为氧气

6、电解水实验:

正极产生O2,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负极产生H2,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氧气与氢气体积比为1:

2,质量比为8:

1,在实验中常加稀Na2SO4和NaOH溶液来增强水的导电性。

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通电2H2↑+O2↑

7、电解水实验的结论有: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8、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为:

天然水→加絮凝剂→沉降→过滤→吸附→加消毒剂→自来水

其中常用的絮凝剂是明矾,作用是吸附不溶性杂质,使其快速沉降

加消毒剂消毒发生化学变化。

9、硬水与软水鉴别方法:

取等量的水样,加入等量的肥皂水搅拌(或振荡),若出现泡沫多(或浮渣少)的为软水;若出现泡沫少或无泡沫(或浮渣多)的为硬水。

硬水转化为软水:

方法有①煮沸②蒸馏。

其中蒸馏法可以得到净化程度较高的水,注意点:

①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要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以防加热时暴沸,③冷凝管内的冷水流向要由下而上流动)

10、掌握氢气的化学性质

(1)具有可燃性,燃烧的现象为:

产生淡蓝色火焰

反应方程式为:

2H2+O2点燃2H2O注意点:

H2具有可燃性,点燃不纯的氢气可能会爆炸,因此在使用或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验纯

(2)具有还原性,反应方程式为:

H2+CuO===Cu+H2O

现象:

黑色固体变红色固体,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二)碳和碳的氧化物

1、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由碳原子构成,但它们的物理性质有着显著差异,其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金刚石:

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无色透明,可用于刻画玻璃,作钻探

机钻头、琢磨成钻石做装饰品

石墨:

质软、深灰色鳞片状固体,有滑腻感,作润滑剂、

作铅笔芯、能导电,可做电极、电车上的电刷

C60:

由C60分子构成,它形似足球,应用于超导材料等

木炭、活性炭:

都具有吸附性,且活性炭更强,具有吸附性的原因是它

们都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木炭用于吸附色素、有气味的物质,

活性炭用于吸附有毒气体

2、记住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2)具有可燃性,

当O2充足时反应方程式为:

C+O2点燃CO2;

当O2不充足时反应方程式为:

2C+O2点燃2CO

(无论是充分燃烧还是不充分燃烧,都放出热量)

(3)具有还原性典型化学方程式为:

C+2CuO高温2Cu+CO2↑属于置换类型)

现象:

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物质;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注意点:

①加热时酒精灯上要加铁丝网罩,调高火焰温度。

②在该反应前后,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的CO2质量。

体现还原性的其它反应:

碳还原氧化铁3C+2Fe2O3高温4Fe+3CO2↑

碳还原四氧化三铁2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