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 专题07 李清照词两首第2课时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67446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 专题07 李清照词两首第2课时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人 专题07 李清照词两首第2课时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人 专题07 李清照词两首第2课时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人 专题07 李清照词两首第2课时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人 专题07 李清照词两首第2课时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人 专题07 李清照词两首第2课时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人 专题07 李清照词两首第2课时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人 专题07 李清照词两首第2课时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人 专题07 李清照词两首第2课时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人 专题07 李清照词两首第2课时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人 专题07 李清照词两首第2课时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人 专题07 李清照词两首第2课时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人 专题07 李清照词两首第2课时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人 专题07 李清照词两首第2课时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 专题07 李清照词两首第2课时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人 专题07 李清照词两首第2课时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 专题07 李清照词两首第2课时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4.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 专题07 李清照词两首第2课时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人专题07李清照词两首第2课时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4

7*李清照词两首(课时2)

1.创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他们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即1129年赵明诚在赴官途中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

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研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凄惨,尝尽了丧夫之痛、流离之苦和亡国之恨。

这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改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这首词就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2.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1)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_________________山顶千门次第开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最难将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治将益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遣将守关者___________________将数百之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郭相扶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初半夜凉初透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极狭,才通人___________________

(4)销瑞脑销金兽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________________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_

(5)更梧桐更兼细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莫辞更坐弹一曲____________________

更若役,复若赋____________________

3.名句默写。

(1)佳节又重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有暗香盈袖。

___________,帘卷西风,______________。

(3)寻寻觅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怎敌他、晚来风急!

___________,正伤心,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憔悴损,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______________!

2.

(1)名词,状况、光景/动词,按顺序排列

(2)动词,调养/副词,要/名词,将领/动词,带领,率领/动词,扶持(3)副词,刚刚/名词,开始(4)动词,耗尽/动词,销毁/动词,通“消”(5)副词,又/副词,重新,再/动词,更换

1.定下《声声慢》基调的句子是哪句?

本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基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主旨: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著我之色彩”,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词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愁"呢?

意象

原因

晚风

渲染愁情

过雁

象征离愁

梧桐

牵愁惹恨的事物

细雨

哀伤、愁思的象征

3.李清照的《声声慢》开篇使用多处叠词,请简要分析这些叠词是如何表现词人情感的?

叠词对抒发情感有何作用?

叠词

内容

情感

作用

寻寻觅觅

描摹了词人的动作、神态。

表现出国破、家散、夫亡带来的剧痛、哀伤以及孤独寂寞、茫然无措的情态。

为全词奠定了一种凄惨愁苦的情感基调,衬托出词人的愁怨之情。

冷冷清清

渲染了环境的悲凉。

凄凄惨惨戚戚

描摹了词人的伤痛。

4.《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话包含了三层意思,请具体说明。

这三句话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有什么作用?

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1)这三句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句,写人的动作神态,似乎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思过往的陈迹;第二句,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句,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

(2)这三句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

(3)七组叠字,很好地统率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选用叠字,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为全词的抒情定下基调;使用叠字更显示感情之强烈;平中见奇,字字传神。

5.“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传达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明写天气气候,实写内心感受,生活一下子跌入痛苦的深渊,只有借酒浇愁。

酒是“愁”的象征,“淡酒”并非是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愁情,自然觉得酒味淡,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6.《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在写景和抒情上有哪些妙处?

从写景来说:

雁南归,冬将至。

以鸟不胜寒写人内心之寒冷。

另外,古人有鸿雁传书的说法,而自己现在只能眼看着雁儿飞过,却无书可寄、无人可收,更显惆怅。

从抒情来说:

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旧时相识"以艺术的手法写出了年复一年的愁苦,使情感的表现更深一层。

7.“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一句描绘出词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菊花零落凋残暗示词人身心俱疲,憔悴衰老,昔日风姿一去不返,再无当年的天真烂漫和青春活力了,面对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词人深感绝望,有道不尽的凄楚。

8.“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写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时光难熬,词人希望天早点黑,可以早点睡,忘却烦恼忧愁。

显示出词人内心的凄苦无法排遣,度日如年。

9.《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几句在描写手法上有何特点?

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作结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几句是环境描写,用以烘托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点点滴滴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像打在自己心上,强烈地震撼着作者的心扉。

(2)这句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细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痛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10.《声声慢》是如何通过各种残秋景物来渲染愁情的?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明写气候的忽暖忽冷、反复无常,暗写词人烦闷难熬的心境。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渲染愁情,并通过酒力敌不过风力,显示出愁情的无比深重。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通过飞雁引发的对故国故家和往昔伉俪生活的追怀,表现词人由家破人亡所造成的痛苦心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明写菊花惨败,无人采摘,暗喻自己容颜的衰老与心境的悲凉,抒发昔盛今衰、身世变迁之感,突出了词人晚年年老色衰、孤苦无依的困境。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通过梧桐细雨对心灵的敲击,将愁情推向高潮,进而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绝望呼告。

11.概括《声声慢》在表情达意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①运用叠词,开头连用了十四个叠字,用法大胆新奇,工整得体,写出了由于寻而未得所引起的无限的凄苦忧伤之情。

②直抒胸臆: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③借景抒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淡酒”“急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来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愁情。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每对都相同的一项是

A.薄暮/薄雾浓云重阳/接踵而至缜密/玉枕纱厨

B.晶莹/暗香盈袖妆奁/帘卷西风悲戚/凄凄惨惨

C.还是/乍暖还寒相识/博闻强识堆积/疾风劲草

D.将来/最难将息憔悴/渔翁樵夫床笫/次第花开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销魂暗香盈袖凄凄惨惨山清水秀

B.憔悴泾渭分明以逸待劳呕心沥血

C.脉搏贻笑大方旁证博引关怀备至

D.坐落时过境迁老态龙钟精简机构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不管是普及的程度还是比赛的数量和质量,同一些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盲人足球运动都还相去甚远。

B.在此次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常围在一起相互鼓劲并认真总结得失,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

C.生态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

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减少环境污染,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才能逐渐得到改善。

D.昨天,网上出现了题为"韩总理看家属遭泼水"的新闻,报道了韩国沉船事件的新进展,引发了人们的热议。

4.下列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瑞脑销金兽(兽形的铜香炉)暗香盈袖(清淡的香气)

B.最难将息(调养,保养)这次第(光景,状况)

C.薄雾浓云愁永昼(漫长的白天)莫道不销魂(醉酒后轻飘飘的感觉)

D.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独自怎生得黑(怎样、怎么)

5.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B.莫道不销魂

C.东篱把酒黄昏后

D.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6.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是

A.瑞脑销金兽B.东篱把酒黄昏后

C.帘卷西风D.人比黄花瘦

7.下列词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C.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8.对下列词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写长昼难挨,于环境和气氛的描写中,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感。

B.“佳节又重阳”,点明节令。

重阳节是团聚之节,团聚之节偏不团聚,于是孤单寂寞之感油然而生。

这一句是全词的关键句,诗人对丈夫的脉脉相思,全从此一句暗示出来。

C.“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两句从夜间情景落笔,写因天气寒冷诗人夜半被冻醒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D.“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接抒写了诗人的凄苦心情,集中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不要说此情此景不伤人啊!

当西风把帘子吹起的时候,你看,篱畔的菊花正茂,而我自己却(因思念丈夫)而憔悴多了。

9.下面是李清照的一首词《浣溪沙》,根据词的意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________,黄昏疏雨湿秋千。

A.病起萧萧两鬓华

B.小院闲窗春已深

C.江梅已过柳生绵

D.归鸿声断残云碧

10.一位女老板要创办一家房地产公司,她特意请自己的中学语文老师为新公司命名。

老师接到这个任务后,将其命名为“易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假如你是这位老师的学生,请你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说明“易安”这一名称蕴涵的意义。

(一)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问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下列对《声声慢》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乍暖还寒时候”是写一天的早晨,而不是写一季之气候。

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且下片“到黄昏”句正好与清晨呼应。

B.“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省。

C.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缠绵悱恻,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

D.尾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与首句相呼应,使文章都笼罩在一种凄凉、低沉的氛围中。

体现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独的生活感受。

2.《声声慢》开头三句,连用十四个叠字,具有怎样的作用?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几句词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玉楼春

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

探著南枝开遍未。

不知酝藉①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

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酌便来休②,未必明朝风不起

【注】①酝藉:

即“蕴藉”。

与词中下句的“包藏”意思相近。

②休:

语助词,含有“呵”的意思。

1.第一首词中梅花的艰难处境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2.第二首词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何表达效果?

3.这两首咏梅词,表达的主旨有什么不同?

请作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问题。

孤雁儿①

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孤雁儿》写于李清照晚年,赵明诚去世之后。

鹧鸪天·暮春

黄升

沈水香销梦半醒。

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

莺宛转,燕丁宁。

晴波不动晚山青。

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

1.你认为《鹧鸪天·暮春》上片的“自拣残花插净瓶”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

请作简要分析。

2.两词中的女主人公都充满了愁思,但心境不同,请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2014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

同“翻腾”。

②凌波:

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1.B

2.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字形的能力。

C项,旁证博引→旁征博引。

3.A

4.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销魂”在这里形容悲伤愁苦的情状。

5.A

【解析】次第:

文中指光景,状况;今指次序;依次,一个挨一个地。

6.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句式。

A、B、C三项均为倒装句。

A项,正常语序是“(于)金兽销瑞脑”。

B项,正常语序是“(于)黄昏后东篱把酒”。

C项,正常语序是“西风卷帘”。

7.B

【解析】诗歌的停顿要根据音节和意义来划分。

B项,“怎生”是一个词,因此应为“独自/怎生得/黑”。

8.C

【解析】C项,诗人不仅是因天气寒冷难以入眠,更是因孤眠独寝而难以入眠。

9.C

【解析】这首词写清明前后的风光和词人少妇时期的悠闲情景,所选意象要符合这个意境与情感。

A项,“病起”不符合这个情景,B项、D项与节气不符合。

10.“易安”,从字面上看有双层含义:

一是房价便宜,容易安家;二是居住平安,非豆腐渣工程。

此外还有联想意义:

它能让人想到晋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名句,家不在大,容膝即可,叫人知足常乐;而“易安”又是宋代大词人李清照的号,刚好求名的老板也是一位女中豪杰(女能人),让人顿生好感。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解答此题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可联系到李清照的号和陶渊明的诗句,从语文老师的身份来展开联想。

(一)

1.C

【解析】C项,“缠绵悱恻”理解有误,应为“哀婉凄切”。

2.起首三句十四个叠字,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声声慢》开头这十四个叠字,可以从炼字、音韵、抒情等角度来综合分析。

3.这三句借花写人,寄寓作者昔盛今衰的个人身世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三句是写景的句子,表面是同情菊花,实际上是通过景物描写寄托词人自身的“憔悴”。

(二)

1.①环境的恶劣;②无主的寂寞;③群芳的嫉妒。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在词的上阕,梅花的艰难处境,要结合词的内容去分析概括。

①花开的环境:

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凄寒荒凉;②无主的寂寞:

花开也没人欣赏,寂寞无主;③群芳的嫉妒:

不与群芳争春,遭到嫉妒。

2.①借代,以“红酥”借指红润柔腻的梅花花瓣。

②拟人,形象地写出了梅花含苞待放的娇羞情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红酥”指红润柔腻的样子,所以是以“红酥”的特征借代梅花花瓣。

“肯放”是岂肯开放的意思,这样又使用了拟人手法。

3.陆词以梅花口谕(或“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词人虽历经艰辛,也不趋炎附势,坚守节操,傲然不屈的品格。

李词通过将梅花的艳美和自身的愁苦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爱。

(三)

1.“残”用得好。

表面上写花“残败”,并借花“残败”写“春残”,实则写出女主人公的青春将“残”,女主人公把花插到花瓶里,特意拣取的是快要凋谢的花朵,掩藏的是红颜衰老、芳颜易逝的内心感叹,淋漓尽致地抒写了女主人公青春伤感情绪。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炼字型练习有一定的答题模式,第一步先解释该字的含义,第二步结合诗句理解大意,第三步明确该字在该句中起到的作用。

本诗中“自拣残花插净瓶”很明显应该是“残”字用得好。

“残”是“残败”之意。

词人挑拣了残败的花枝来插净瓶,花儿残败,映照得人的面容也凋残了,一个“残”字暗含了词人青春易逝的感慨。

2.《孤雁儿》中含蓄地写出了对亡夫的思念之情:

“梅心惊破”,《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个人悲欢已见笔底;词末三句写出寻寻觅觅之形及怅然若失之感,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借梅花寄托对亡夫的悼念之情。

《鹧鸪天·暮春》主要是表达女主人公青春被禁锢的失落与寂寞。

词的上片,写女主人公春昼梦醒的无聊之状,表现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惜花心事。

下片进一层写景抒情,表现了女主人公留春无计、怨春不语的失落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古代诗歌对比鉴赏的能力。

对诗人情感要逐句分析。

这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

结合诗词之后的注解,李清照的词是在赵明诚去世之后写的,所以从“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可以看出词人思念亡夫内心的孤苦。

《鹧鸪天·暮春》中通过“玉人只怨春归去”表达的是女主人公在暮春时节惜春的失落和青春流逝的落寞。

1.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

【解析】“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爱春之意。

“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惜春之情。

“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的叹春之情。

注意题干中“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这一限制。

2.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

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