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原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34706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原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原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原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原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原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原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原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原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原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原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原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原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原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原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原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原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原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原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原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原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原文.docx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原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原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原文.docx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原文

第一部分《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

 

师: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读过了,那么我们现在做两个练习,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屏显1:

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师: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标题的意思,简单解释一下就行。

生:

这篇文章标题的意思是邹忌运用委婉的方式规劝齐王接受他的建议。

师:

嗯,很好。

简言之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第一个问题解决了。

第二个问题,“策”字的意思,课文没有注释。

生1:

策略。

生2:

在战国时期记录的一些国家的事情。

师:

还有新的解释吗?

在战国时代,包括到秦朝,人们在书写的时候是没有纸的,秦始皇办公的时候,每天都要读竹简。

一片一片的竹简,然后用细牛皮把一片片的竹简穿起来,就成了这样一个字(板书“册”)。

这个字“策”就是它,就是记录战国时代故事的文章。

你看这个“策”字很有意思,什么头?

生:

竹字头。

师:

这和当时的书写用具有关系,当时的人都是用竹简来记录事情的。

“册”“策”这两字是相通的。

师:

现在进入课文的学习。

学习文言文没有更多巧妙的方法,首先是把它读好,读好之后才可以做其他的事。

现在来朗读课文,放开喉咙,开始了。

(生齐读课文2分钟)。

师:

咱们今天读的,实际上是一篇故事,因此读书的时候呢,尽管是一篇文言文,也要读出它的故事味。

刚才的朗读,语速快了点,人物的语气还没有读出来。

再来,各自体会,不要齐读,就体会它的故事味,读出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动作。

好,开始了。

(生自读2分钟)。

师:

我觉得刚才读的非常好,我听到了,你们用自己的语调表现出了不同人物角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

下面再把注释读一读,开始了。

(生读注释2分钟)。

师:

好,看屏幕。

——(屏显2:

学习活动之一,简说故事。

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讲成语故事)。

师:

我们现在开始讲成语故事。

齐威王这个人呢,跟两个成语故事有关,一个成语故事叫“一鸣惊人”,一个叫“门庭若市”。

齐威王即位以后,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齐国处于崩溃的边缘,有一个叫淳于髡(kūn)的谋士,心里着急,他知道齐威王这个人喜欢隐语,什么叫隐语呢,就是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话,于是见到了威王,他说,大王,王宫里飞来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在庭院里既不飞也不叫,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啊?

齐威王一听就明白了,他说,你知道吗,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他就开始整理朝政,齐国就逐步强大起来。

这就是“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

下面你们就用非常简洁的文字,根据课文内容,来说“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

开始准备。

(学生准备3分钟)。

师:

好,哪位同学能够试一下?

我建议,讲这个故事,第一不要用复述的方式从头讲到尾,可以切入到故事的正中,比如说邹忌是个很美的人,他怎么样怎么样,很快地到故事当中来了,千万不要复述;第二,结尾的时候要点一下题,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故事的来源,这样表示你说话的层次。

师:

好,哪位同学先来试一下?

生1:

在齐国有一个面目清秀的人,名叫邹忌,有一天早上他起来穿戴好衣服,分别问他的妻子、他的妾和他的一些门客,说,他和城北徐公到底谁更加的美丽?

他的妻、妾、门客都说他比徐公更加美丽,于是他入朝见了齐威王,对齐威王说了他早上的经历,齐威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且说“甚善”,于是他便下令鼓励群臣和百姓向他进谏来维护朝政的平和。

在这个条令的实施下,齐国更加繁荣,使其他一些国家皆朝于齐,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的来历。

师:

好,他试的很好,用很简洁的方式述说了一个小小的故事,但是,一个小小的弱点,“门庭若市”的细节没有说出来,对不对?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非常热闹,于是后来就有了这个成语。

挺好的,谁愿意再来说一次?

生2:

在齐国的时候,有一个美男子叫邹忌,他有一天问他的妻子,他和城北徐公谁美?

妻子说他比徐公美;他由于不自信,又问了他的妾和来他家作客的人,都得到了同样的答案,都是说他比城北的徐公美,但是等到第二天徐公来的时候,他才知道他的样子大不如徐公美。

他由此联想到现在齐国的形势,就去面见齐王,把这件事告诉了齐王,齐王了解了其中的道理,就开始广纳善言,让全天下的百姓都来挑自己的毛病,然后群臣都到朝廷来上书,朝廷里非常热闹,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师:

好的。

他有一个优点,他点出了邹忌因为自己的生活小事而联想到了国家大事。

还有没有同学用更加简洁的语言来表达?

生3:

齐国有个长得非常美丽的人,他叫邹忌,有一天他早上起来之后问他的妻子、小妾以及客人,说:

“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丽呢?

”他的妻子、小妾和客人都说“您非常美丽,徐公怎么能比?

”于是他又想到国家大事,就入朝见威王,告诉威王已经受蒙蔽很深了,威王就开始下令说:

“如果谁有兴德之言进谏给我,就能受赏。

”群臣、百姓都来进谏,所以门庭前面非常热闹,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师:

好。

你看,三个同学讲的这个故事,逐步到位。

但从“简说故事”这个角度来讲,还可以比刚才这位同学再简。

好,你来。

生4:

齐国的邹忌在与城北的徐公比美的过程中,得出了一个结论,于是把他得出的这个道理建议给了齐王,齐王认为他说的很正确,于是就广开言路,他的臣子和子民们都去朝廷上给他进谏,十分的热闹,于是齐国就繁荣昌盛起来。

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师:

你看,他更简了,但是又简过了头。

真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啊。

(师笑)邹忌本来很美,但是没有徐公美,他的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于是他就从里面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就这样把前面稍微的加上一点就够了。

好了,这就是“简说故事”。

师:

下面再来一个学习内容,巧编练习。

——(屏显3:

巧编练习。

用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练习)。

师:

你们看课文的练习,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我觉得他编少了,那么我们现在就用这种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的练习,补充课本练习的不足。

好,开始。

(学生准备3分钟)。

师:

好了,把你们编的练习让同桌审查一下,看看正确不正确。

(同桌互相审查半分钟)。

师:

好,展示一下你们编的练习题。

生1:

我编的是“谤讥于市朝”与“朝于齐”的“于”。

“谤讥于市朝”的“于”是“在”的意思,而“朝于齐”的“于”是“到”的意思。

师:

好,词义的辨析出来了。

你还可以找其它的“于”,课文里还有不同的意思。

生2: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的“若”是“如”的意思,“门庭若市”的“若”表示“像”。

师:

好,出来了,又一组。

生3:

我找的是两个“之”字,一个是“由此观之”,这个“之”字是代词,代指邹忌所讲的这个事情。

“闻寡人之耳者”这个“之”是“的”的意思。

(之,是接在动词“闻”后面,协调音节,无义。

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

师:

好,又一组。

生4:

我找的是“朝”,“朝服衣冠”“朝”指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朝”指朝廷,“皆朝于齐”“朝”是指朝见。

师:

“市朝”呢?

还有一个“朝”,对不对?

生5:

还有三个“之”字。

“朝廷之臣”的“之”是“的”,“由此观之”的“之”代邹忌说的这件事,“孰视之”“之”代指徐公。

生6:

我也是补充,补充“于”字,还有“皆以美于徐公”,“于”是“比”的意思。

师:

好,“于”还有一个含义,还要找。

生7:

我觉得“之”字还有一个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在第一自然段“吾妻之美我者”。

生8:

我找的是两个“闻”字,“闻寡人之耳者”“燕赵韩魏闻之”,第一个“闻”是使某某人听到,第二个“闻”是知道。

师:

我觉得还有。

比如说两个美字。

“吾妻之美我者”,“赞美我,认为我美”;“臣诚之不如徐公美”,“美丽”的意思。

还有“甚”,“君美甚”“非常”啊,“王之蔽甚矣”“很厉害”啊。

师:

好,看一下屏幕。

——(屏显4:

关于几个重点词的内容)。

师:

这个“于”字,“欲有求于我也”,“对”呀,这个意思刚才就没有说出来。

“皆以美于徐公”,“比”啊。

“皆朝于齐”,“到”啊。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啊。

它有四个含义,有比较细微的区别。

“朝”字,不仅词义,读音也有区别。

“朝服衣冠”,“早晨”,“入朝见威王”,“谤讥于市朝”这个“朝”指官员集会的地方,市和朝在一起是公共的场合;“朝于齐”指朝见。

还有更有意思的一组词——(屏显5:

关于“讽、谏、刺、谤、讥”的词义解释)。

师:

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刺,斥责,指责;面刺,当面指责;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微言讽刺。

什么是微言讽刺呢?

不是用恶意的话讽刺,而是稍稍地讽刺一下。

从这几个字拓展开来,你们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里面还有“诽谤”的“诽”字,“诬蔑”的“诬”字,还有“造谣”的“谣”字,都和“说别人”有关。

刚才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样几个词呢?

就是我们没有养成一个学习的习惯,那个习惯就是用对比辨析的方法来辨析事物,这种辨析,有时是外部特征一致的,就是同学们找的那些词,比如两个“孰”、四个“朝”、四个“于”、两个“美”、两个“甚”。

有时候事物的表面特征不一致,但是内涵相近,比如这一组,也要把它放在辨析里,这样我们辨析的角度就宽了,我们的体会就会更深刻一些。

所以巧编练习的目的,一个是熟悉课文的内容,第二个是理解了词义,同时呢,我们在学习方法上也应该受到一些启迪。

师:

下面再来做一件事——(屏显6:

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翻译几个短语:

朝服衣冠、忌不自信、弗如远甚、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时时而间进)。

师:

同学们自主翻译一下。

(学生自主翻译1分钟)。

师:

“地方千里”,这个词要区别一下,地方方圆千里。

一齐把老师的翻译读一下。

生:

(齐读)朝服衣冠:

早晨穿戴衣帽。

忌不自信:

邹忌自己不相信。

弗如远甚:

不如(徐公),相差很远。

地方千里:

土地纵横千里。

王之蔽甚矣:

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时时而间进:

不时还偶有进谏。

师:

最难的问题要出现了,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话题:

你认为故事中有哪几个关键字,引动着故事的发展和表现人物的特点?

开始思考。

——(屏显7:

学习活动之三:

深思话题。

你认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的字引领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着人物的特点?

(学生自主思考2分钟)。

师:

大家互相商量一下吧。

(学生商量1分钟)。

师:

各抒己见,哪一位同学先来?

生1: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句话中的“私”“畏”“求”三个字写出了我的妻、妾、客都是因为某种原因惧怕我或者求我,而邹忌并不因为别人对他有什么赞美就失去了自知之明,这句话写出了邹忌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的性格特点。

师:

嗯,你再强调一下哪几个字。

生1:

“私”“畏”“求”。

师:

从三个字看出来,邹忌没有听他们的话,没有沾沾自喜,这就表现了人物的特点了。

生2:

我感觉也是应该有三个字,第一个字是第一自然段“朝服衣冠,窥镜”中的“窥”字,因为邹忌如果不“窥”的话,不可能去问他的妻、妾和客。

师:

这个“窥”字引出了一个故事。

生2:

还有一个“暮寝而思之”的“思”,我认为邹忌不“思”的话,就想不出这个道理,如果没有这个“思”字,也就没有下面进谏齐王的故事。

下一个是“王曰:

‘善!

’”这个“善”字,如果齐王不觉得这个道理非常好,也不会下令群臣进谏,不会有“门庭若市”这个现象,也不会使齐国走向繁荣昌盛。

师:

你很能干,很能抓关键字眼。

生3:

我也说是这个“善”字。

单单一个“善”字就表明威王已经同意邹忌的建议,“善”字同时也说明了威王善于广开言路,能够察纳雅言,说明他是一个明君。

师:

他品了一个“善”字,而且从这一字可以看出威王是个很贤明的人。

生4:

我说的是第一段中“窥镜”的“窥”字,表现出邹忌爱美的特点。

师:

这个“窥”字很有意思,它的含义比较丰富,有人说它是偷偷地看,有人说它是沾沾自喜地看,有人说它表现邹忌比较爱美的特点。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他们那个时候用的镜子不是我们现在用的很明亮的镜子,是铜镜,很模糊的,所以要仔细地看。

生5:

我觉得第二段“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中的“诚”字,也写出了邹忌有自知之明,非常了解自己,不夸大自己,不炫耀自己。

生6:

第一段中“暮寝而思之”的“思”字,从这个“思”字我们看出邹忌是个善于思考,能够反思和自省的人。

师:

好,我来小结一下。

你们的发言真的很精彩,在这篇文章里面,有两个字是最重要的,你们都说到了。

看这个“思”字,“思”是对文章内容的升华,很明白的一件家中小事,引发了一个智慧的人的思考,他从一件小事里面,想到了国家的事,因此就有了“讽”。

这是文章行文的一大转折,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

刚才这个同学很会抓关节,什么关节呢,就是故事发展转折的几个字眼。

“思”字抓的很好。

从这个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运笔的高妙。

——(屏显8:

“思”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化,正是有了“思”才有了“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从而突出了邹忌的智者形象)。

师:

好,再看,第二个字“善”。

——(屏显9:

“善”字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

师:

这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因为一个“善”字才引出了下一步的行为、举动,获得国民的拥护,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

他能够接受人家的意见,才有了治国的方略,才有了国家的兴旺,才使得人家皆朝于齐,而且从这个“善”字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王者的尊贵形象。

所以这两个字是引动全文的关键字眼,同时也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关键字眼。

很满意大家能够在阅读文章时比较准确地抓住关键字眼。

师:

这节课,咱们通过讲故事,通过编练习,通过探讨话题来完成了课文的学习:

简说故事,巧编练习,深思话题。

——(屏显10:

学习活动小结:

简说、巧编、深思)。

师:

课后,请同学们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课文重点字词;并熟读课文,体会邹忌劝谏过程中的技巧所在。

师:

同学们学习得很努力,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谢谢大家,下课。

 

第二部分《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

一、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重点句式以及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脉络

(3)分析课文中邹忌和齐王两个人物形象,体会邹忌的劝谏技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简述成语故事和分享交流等方式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善于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如何有效地讲解分析课文重点字词

2.领悟课文情节发展的经过和关键点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

(一)课文导入

(1)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读过了,那么我们现在做两个练习,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2)师生互动交流

(3)现在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

同学们开始朗读课文。

(二)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下面我找同学根据课文主要内容讲述“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

要求:

语言简洁,具有层次性,不重要的要素可以忽略(PPT显示)。

板书:

门庭若市

(2)同学们表达交流,总结点拨

(三)讲解分析课文重要的字词

(1)接下来同学们用课后练习采用的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的练习,补充课本练习的不足。

(2)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总结补充(PPT显示)

“吾妻之美我者”;“臣诚之不如徐公美”;“君美甚”;“王之蔽甚矣”;

“皆以美于徐公”;“入朝见威王”,“谤讥于市朝”

“讽、谏、刺、谤、讥”……

(4)翻译短语

同学们看屏幕,读读课文中下列重要短语的标准翻译,去体会其中的翻译要点:

“朝服衣冠、忌不自信、弗如远甚、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时时而间进”(PPT显示)

学生齐读:

朝服衣冠:

早晨穿戴衣帽。

忌不自信:

邹忌自己不相信。

弗如远甚:

不如(徐公),相差很远。

地方千里:

土地纵横千里。

王之蔽甚矣:

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时时而间进:

不时还偶有进谏。

(四)分析课文情节发展过程脉络

(1)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一下,试着发掘探究出课文中引动着故事的发展和表现人物特点的关键字。

(2)同学之间商量探究并表达交流,师生互动

(3)总结(PPT显示)

“思”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化,正是有了“思”才有了“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从而突出了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心中有国有君的智者形象。

“善”字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正因此齐王才能接受人家的意见,才有了治国的方略,才有了国家的兴旺,才使得人家皆朝于齐,同时塑造了齐王乐于纳谏的贤君形象。

板书:

思、讽、善

邹忌:

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善于劝谏的忠臣

齐王:

虚怀若谷,英明果断,乐于纳谏的贤君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通过讲故事,通过编练习,通过探讨话题等活动我们完成了对课文的初步学习,课上给大家介绍了字词辨析的方法来分析字词。

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很高,掌握了课文中重要的字词,通过探究交流找到了推动课文情节发展的两个关键字,梳理出了课文的脉络,并从中分析出了邹忌和齐王两个人物形象特征。

(六)布置作业(PPT显示)

(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课文重点字词

(2)熟读课文,体会邹忌劝谏过程中的技巧所在

(七)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门庭若市

思————讽————善

邹忌:

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善于劝谏的忠臣

齐王:

虚怀若谷,英明果断,乐于纳谏的贤君

第三部分《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与教学点评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齐策一》,出自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第六单元第二课,是中国历史上的经典名篇。

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文言字词、了解我国历史人物故事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和感染。

这篇课文需要掌握诸多重点实词、虚词(例如:

修:

长,指身高;孰:

通“熟”,仔细;美:

赞美/认为……美;诚:

确实等)和句式(例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而余映潮老师关于本课的教案设计中教学目标、重难点都包含了对文言字词的梳理和讲解,是对课程标准要求的落实。

同时,在教学过程和实录中,都能看出余映潮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技能,让学生朗读、交流等。

这也是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口语交际实践中”要求的实践。

从余映潮老师的教案设计的目标与重难点中看,我认为其突出特点就是知识点落实细致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结合。

余老师在教学中既注重文言字词和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去编写文言字词练习题、区分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并翻译重点内容;又重视学生的口语交际与表达能力,让学生讲门庭若市这个成语的故事,分享对课文的关键词的看法和思考……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应使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教育的这一定位在课堂实录和教学过程中也能得到证实:

在大量的课堂交流和师生互动中,学生活动充分,高效地掌握了课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知识点,文言文学习不显得枯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又锻炼了口语交际和语言运用的技能,在广泛的课堂实践活动中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堂显得丰富活跃。

可见,余老师把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得恰到好处,如此高水平的语文教学,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思考!

接下来,我想结合余老师的教案设计和教学实录来谈谈我对余老师教学过程中的五处具体片段的感悟:

片段一:

课文导入和文学常识介绍

师:

在战国时代,包括到秦朝,人们在书写的时候是没有纸的,秦始皇办公的时候,每天都要读竹简。

一片一片的竹简,然后用细牛皮把一片片的竹简穿起来,就成了这样一个字。

这个字“策”就是它,就是记录战国时代故事的文章。

你看这个“策”字很有意思,什么头?

生:

竹字头。

师:

这和当时的书写用具有关系,当时的人都是用竹简来记录事情的。

“册”“策”这两字是相通的。

感悟:

从课堂开始到这一片段中,余老师导入简洁,讲解方式巧妙。

解说标题,让学生了解了故事情节,突出了课文重点;又解说“策”字,既使学生理解了“战国策”的含义,同时又丰富了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

他的入题方式和我们很多老师都不一样,没有刻意设计的导入语,而是采用自然简洁的师生对话直接进入课堂,这就营造出了平和轻松的教学氛围。

片段二:

熟悉课文

师:

咱们今天读的,实际上是一篇故事,因此读书的时候呢,尽管是一篇文言文,也要读出它的故事味。

刚才的朗读,语速快了点,人物的语气还没有读出来。

再来,各自体会,不要齐读,就体会它的故事味,读出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动作。

(生自读2分钟)

师:

我觉得刚才读的非常好,我听到了,你们用自己的语调表现出了不同人物角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

下面再把注释读一读,开始了。

(生读注释1分40秒)

感悟:

这一片段中,余老师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不催促、不打扰,真正落实了“读”。

语文教学包括自读和教读两个方面,而在有限的课堂中能够给学生这么多自读时间的老师少之又少,可见余老师对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和学生活动充分的重视。

充分落实学生的自读,可以让学生更理解课文内容,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进度和效果也会因此而更好。

片段三:

编写成语故事,巧编练习讲解重要字词

师:

你看,但是又简过了头。

真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啊。

(师笑)邹忌本来很美,但是没有徐公美,他的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于是他就从里面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就这样把前面稍微的加上一点就讲出“门庭若市”了。

好了,这就是“简说故事”。

师:

你们看课文的练习,辨析下中加点词的意思,我觉得编少了,我们现在也用这种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的练习,补充课本练习的不足。

好,开始。

(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练习……)

师:

我觉得还有。

比如说两个美字。

“吾妻之美我者”,“赞美我,认为我美”;“臣诚之不如徐公美”,“美丽”的意思。

还有“甚”,“君美甚”“非常”啊,“王之蔽甚矣”“很厉害”啊。

感悟:

简说成语故事以概括课文内容,巧编练习讲解课文字词,都是余老师设计的语文课堂学习实践活动,对此我认为这一教学技巧亮点有两方面:

首先是活动的种类,让学生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学到了不同的知识,并锻炼了不同的能力。

简述成语故事,能引导学生熟悉课文,让学生在自信、快乐的氛围中逐步锻炼语言运用能力;而巧编练习讲字词,则让学生掌握了学习字词的新方法,打破了教师唱独角戏讲解字词的枯燥常规模式,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一教学技巧可以为我们以后的文言文教学提供范例。

其次是活动的层次,讲述故事、巧编练习乃至片段五的主问题设计,这几个课堂活动就具有能力层次渐进的特点。

在不同的活动中,学生的能力层次和思维层次不断进步,对文本的理解不断深入,彻底将课文变成自己的东西。

这样的循序渐进过程,不仅使学生学起来容易,而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

片段四:

讲解重要句子的翻译

师:

同学们自主翻译一下屏幕上的词句。

(学生自主翻译1分钟)

师:

“地方千里”,这个词要区别一下,地方方圆千里。

一齐把老师的翻译读一下。

生:

(齐读)朝服衣冠:

早晨穿戴衣帽。

忌不自信:

邹忌自己不相信。

弗如远甚:

不如(徐公),相差很远。

地方千里:

土地纵横千里。

王之蔽甚矣:

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时时而间进:

不时还偶有进谏。

感悟:

在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余老师又自己总结、归纳和讲析标准的翻译,让学生掌握翻译应达到的要求标准。

既让学生们自由发挥,又不忘落实重要知识点和考点。

片段五:

梳理文章发展脉络,点明主旨

师:

最难的问题要出现了,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话题:

你认为故事中有哪几个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