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231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2.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2.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三含答案1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八、其他

156.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记录______言行的一部书,是______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______,字______,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______家。

(2)人们常常说的“四书”是指《______》《大学》《中庸》《______》这四部书。

【答案】

(1)孔子及其弟子儒丘仲尼教育

(2)论语孟子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把握。

要求学生牢记有关孔子和“四书五经”的文学常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

157.《论语》是___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及其门徒的____,与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答案】儒孔子言行《孟子》《大学》《中庸》

【解析】

【分析】

【详解】

这是一道考查文学常识的题目,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基本情况,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注意积累背诵。

《论语》首创语录体,以记言为主。

此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一定要熟练掌握这个知识点。

158.孔子名____,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家,____家,是____家学派创始人。

【答案】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儒

【解析】

【分析】

【详解】

“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

它主要考查:

(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

(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孔子被称为“孔圣人”,是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认知能力。

文学常识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重要作家的资料,作品有关内容。

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九、语言表达

15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

(2)有朋自远方来______

(3)人不知而不愠______

(4)思而不学则殆______

(5)吾日三省吾身______

(6)学而不思则罔______

(7)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______

(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

(9)博学而笃志______

【答案】

(1)按时。

同“悦”,愉快。

(2)从。

(3)生气,恼怒。

(4)疑惑。

(5)自我检查、反省。

(6)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7)越过。

(8)喜爱,爱好。

(9)坚定。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说”在这里指:

同“悦”,愉快;“愠”,生气,恼怒;“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60.译句: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

(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答案】

(1)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2)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4)每天一竹笼饭,一瓢冷水,住在贫民区一间破房子里,一般人忍受不了这种清贫,而颜回却能安贫乐道,淡然处之。

虽然清贫却能保持顶天立地的气慨,真是了不起啊!

了不起!

(5)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了。

(6)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7)时间奔流而去的是这样匆忙啊!

白天黑夜地不停留。

(8)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9)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解析】

【分析】

【详解】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愠”“逾”“罔”“殆”“饭”“夺”“笃”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161.下面是一副曾悬挂在山东曲阜孔府内的对联。

这副对联可以让我们从多方面了解到孔子的思想。

请你从上、下联中各选择一个方面,并分别以“链接材料”一则语录中的相关内容为例,简要说出你的认识。

上联:

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勤俭择朋友有益于己

下联:

处世尤宜慎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

[链接材料]

①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

②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③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④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政?

”子曰:

“《书》云: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论语·为政》)

⑤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

“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份》)

⑥子曰:

“君子欲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答案】上联中提到“择朋友”,就是要选择朋友,比如链接材料一中提到“无友不如己者”,孔子认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也就是说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选择朋友,选择有益于自己的朋友,要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

下联中提到“慎言语”,要求说话谨慎,比如链接材料六提到“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认为做人言语要谨慎。

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与人交往中要谨慎言语,说正确的话,说合适的话。

【解析】

此题属综合读题,解答此题,要对《论语》内容有所掌握,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结合具体要求作答。

对联中,化用了孔子的一些主要言论或思想,都可与材料中的事例相对应,如对联中的“慎言语”可与⑥相匹配;“守礼法”可与②⑤相匹配等。

示例:

“慎言语”与⑥子曰: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要勤快敏捷,说话要谨慎,即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

162.填空。

(1)《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体裁)著作。

它与《》《》《》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

(2)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否则会误入岐途,所以孔子说“,”。

(3)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

(5)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

【答案】

(1)语录体《大学》《中庸》《孟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学常识、诗文名句的积累、识记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

注意“罔、殆、愠”的书写。

16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

(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温故而知新 新: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

 殆:

(6)逝者如斯夫 逝:

 斯:

(7)曲肱而枕之 肱:

(8)博学而笃志 笃:

【答案】

(1) 说:

同“悦”,愉快

(2)三省: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3)信:

诚信(4)新:

新的理解和体会(5)罔:

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

疑惑(6)逝:

往、离去 斯:

这,指河水(7)肱:

胳膊(8)笃:

坚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实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注意“说”,是通假字,通“悦”,愉快;“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

164.摘出出自《〈论语〉十二章》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答案】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逝者如斯;择善而从;箪食瓢饮。

【解析】试题分析:

考查常用成语的积累。

可从以下句子中提取: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

165.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划两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

【解析】试题分析:

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

166.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C.学/而不思/则罔。

D.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C项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正确的停顿为:

“学而不思/则罔”。

16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

(2)传不习乎(____________)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_______)

(4)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

【答案】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 学过的知识听从,采纳

【解析】试题分析:

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如“故”:

学过的知识。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168.宋朝开国丞相赵普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结合所学的《〈论语〉十二章》,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

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巨大作用。

论语中的许多句子已经成为了激励人们的名句,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对于人的学习、道德修养有积极的作用。

169.这十二章《论语》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案】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首先逐一分析理解十二则《论语》的意思,然后分析分类。

其中第1、4、5、12章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第7、9章是关于学习态度的,第1、2、3、6、8、11、12章是关于道德修养的。

170.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

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

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

划好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

首先要理解文言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意思的停顿划分节奏。

17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

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

古义:

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

(3)可以为师矣

古义:

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

(4)思而不学则殆

古义:

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

【答案】

(1)泛指多次数次,三

(2)学过的知识原来的,从前的(3)可以凭借表示可能或能够(4)疑惑几乎,差不多

【解析】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化情况:

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等。

其中“可以”古义是“可以凭借”,今义是“可能或能够”。

172.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说悦愉快

(2)有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1)句中“说”通“悦”,愉快的意思;第

(2)句中“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