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策略.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48362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1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策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策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策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策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策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策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策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策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策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策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策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策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策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策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策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策略.docx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策略.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策略.docx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策略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策略

本模块内容设置8个专题,其中5个学习专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艺术”

是按照中国历史发展进程,选取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最能体现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史成就的内容,构成课程内。

3个学习专题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发展历程”;“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则基本依据西方历史的发展线索,选取以西方为主体的世界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内容,构成课程内容。

这样,中外历史结合,形成发展脉络清晰、专题特色鲜明的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史课程体系。

从高考试题的文化史考察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高考试卷文化史所呈现的特点:

1、渗透了我国史学研究和大学历史教育发展显示的新趋势。

即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现代化范式、社会史范式。

尤其是加强了对文明史观的考查,在“文明史观”命题走势下,文化史的考查地位日渐重要,我们要把这个理念通过讲课和平时的训练,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

2、以文化史为依托,立体、交叉地考查政治、经济等相关内容。

3、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体现了历史的时代功能。

(1)关于中国思想史的复习

注意与必修一必修二及选修教材的联系,围绕两大主题去把握:

一是思想产生和演变的历程与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的关系。

二是其思想对历史进程、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专题包括古代的儒家思想演变、近代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以及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

强化基础知识方法是;教师列表归纳,让学生回归教材完成,项目包括朝代(从春秋到明清)、代表人物、主张、地位、影响。

教师主要讲:

一、基本线索

(一)儒家思想形成——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经济、政治、阶级、思想文化方面)

这一时期的特点:

①后者对前者总结改造,并吸收其他学派的合理成分,成为诸子百家的大宗。

②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③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④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要肯定古代知识分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以及积极参与政治、关注时局的态度。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

加强与必修一、二知识的联系。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文学等方面。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综合能力。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

特点:

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

董仲舒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

特点:

①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

②儒家思想宗教化、政治制度化。

作为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

(四).魏晋南北朝:

儒学危机,儒、佛、道三教并立。

历史原因:

社会动荡;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隋唐时期:

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

历史原因:

唐初期出于统治的需要,开放的王朝,兼收并蓄的政策,三教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

(五)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新儒学的正统。

注意理学与心学比较:

相同点:

内容相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影响相同: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本质上都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1)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理”。

2)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1)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2)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

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特点:

复兴儒学,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思辩化,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和作为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

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客观评价: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

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六)儒学的新发展——明清.

联系必修Ⅰ·专题一“明清专制主义强化”和必修Ⅱ·专题一“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出现新发展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

(2)阶级基础(3)思想因素(4)政治因素

特点:

①明清儒学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力求有所更新。

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②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地位。

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礼教。

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明清时代特征:

①科技发展速度相对缓慢,逐步落后于西方。

②古典文化进入总结阶段③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出现④小说反映出反封建内容

小结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社会转型)从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学等方面归纳。

(七)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道理。

他宣称孔子是托故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减少变法的阻力。

(八)儒家思想被利用: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北洋军阀出于复辟封建帝制的政治目的,在社会上掀起反动的尊孔复古逆流,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专制统治的护身符。

(九)儒学统治地位动摇——新文化运动前期

激进民主主义者提出在中国实现“德先生”“赛先生”、“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特点:

前期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继续,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文化反封建文化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十)儒学焕发新春——文革结束至今

二、规律性知识:

1、演变规律

(1)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明清批判继承、构成时代特色新思想,维新出新意、新文化运动动摇、新时期焕发新春的过程。

(2)就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而言,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这正是儒家思想能够长久不衰原因。

引深:

一个民族、一种思想要想充满活力,就必须要继承、发展、完善、与时俱进。

(3)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

2、演变原因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作用。

(2)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决定了政治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就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思想的统一性和凝聚性,正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之所在。

也是推动中国统一形成与持续的主要动力。

3、评价:

积极作用:

①“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有积极作用。

是因为它的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都有适应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

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阶级矛盾、维护一统的局面。

②“仁”、“仁政””民本”等观点有助于防止暴政,缓和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③“仁义”、“孝道”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

④儒家教育思想如“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等,对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

⑤儒家思想对我国文明的进步、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⑥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注重气节、品德,凸现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对于规范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消极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社会性,忽视人的自然存在。

对个性的压抑极大地阻碍了社会进步,妨碍了民主制的产生。

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我们对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具有优秀丰富的内涵,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以人为本、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一定关系,但也需要注入新时代的要素与内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与时俱进。

儒家学说对世界的影响:

汉朝以后,儒家经典传入越南、朝鲜、日本这些国家分别建立了孔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明清以后,儒学传入西方论语被翻译成拉丁文、英文。

西方启蒙思想借鉴中国的儒家思想,作为冲破中世纪教会思想禁锢的锐利武器。

在法国伏尔泰的心目中,中国儒教乃是“理性宗教”的楷模。

和平与发展是二十一世纪的两大主题,以何种思想方法和手段来解决人类纠纷以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可能在孔子的思想里寻找到答案。

”孔子“和而不同”不仅有助于化解当今世界各文明之间的冲突,使之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和而不同’思想将为世界文化多元共存,避免战争,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提供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仁爱通和”是儒学的精华,能为人类文明的转型和更高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基础。

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成为世界持续发展的动力。

(2007江苏历史)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学”、“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

请简述先秦、西汉、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

答案要点:

1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为孔子。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还主张贵贱有“序”。

②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

他发展了孔子学说,主张仁政。

③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为董仲舒。

他对儒学加以发挥,他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④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朱熹。

他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⑤先秦儒学只是众多思想流派中的重要一家,从西汉武帝时开始儒学居于统治地位,明清两代新儒学(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强化基础知识:

列表归纳所属阶级、派别、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影响、结果。

注意比较各种派别的思想主张

教师重点讲清基本线索。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特点:

①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

②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

③显示出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

④“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⑤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

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和新文化运动兴起,构成了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特点:

①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②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③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④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3)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其间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思想历程。

中国人民第一次真正找到自己的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路。

中国近代前期思想文化的规律和特点

演变规律;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2)学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思想解放的过程。

陈独秀概括为“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理论觉悟”。

甲午战争失败,宣告了单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不能挽救中国的,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失败说明了完全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同样也不能挽救中国。

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就是社会主义道路。

(3)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洋务思想付诸实践,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推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民主和科学的提倡,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呼唤了五四运动的到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强大中国的思想武器.

主要特点:

(1)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在斗争中不断吸取先进文化,获得新生。

(2)救亡图存,探索民族复兴之路,是近现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旋律。

救亡图存是主题,因此,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近代前期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3)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人对外学习的动机之一,可以说危机促进转变,推动学习。

就过程而言,发生了从“向西方学习”到“以俄为师”的转变。

学习西方的过程,伴随着是否学、学什么、怎样学、学哪国的过程。

(4)具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林则徐魏源的思想没有付诸实践,洋务运动付诸实践,早期维新派继承洋务派师夷长技,侧重学习西方制度,未付诸实践,维新派继承其主张付诸实践。

革命派放弃君主立宪,主张民主共和,给予发展。

(5)参与阶层广泛,内容多样(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提出改造社会新方案).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主要阐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最重大的理论成果,它们引领着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航向。

基本线索

㈠孙中山三民主义基本内容学生归纳。

实践:

旧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法》;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新三民主义它成为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㈡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萌芽阶段:

中共成立、国民大革命时期

实践:

1924年到1927年,国民大革命中的农民运动

理论: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予以了高度关注。

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阶段:

土地革命时期

实践:

1927年,毛泽东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理论: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等文章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的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阶段:

抗日战争时期

(1)著作:

《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2)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中共七大:

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大会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

毛泽东思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4)意义:

在中国革命面临新的重大转变的关键时刻,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既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表现,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

它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阶段: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

(1)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形成

著作: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思想: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意义:

解决中国革命胜利问题和建设新中国的问题。

(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理论:

①“社会主义改造”思想:

1953中共制定“一化三改”方针。

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了不懈探索,并作了初步的理论总结。

主要包括:

(1)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

(2)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3)强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严格区分并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4)强调要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种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思想的特点及影响

特点: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影响:

第一、指导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成就;

第二、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及科学内涵

形成过程: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酝酿: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提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党的工作,真理标准的讨论,进一步解放了思想。

(2)产生: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实际上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做出改革开放决策。

(3)逐步发展: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4)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

南方谈话,这个谈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理论上做出了新回答,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

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理论要点:

①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

②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上,明确了我国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

③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上,强调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④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认识上,认为改革也是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

⑤对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的认识上,强调利用和平和发展的主题和有利的国际环境。

⑥在社会主义建设保证的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⑦在社会主义建设步骤上,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

⑧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⑨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是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⑩按“一国两制”构想,完成祖国统一。

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邓小平理论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

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继承和发展

表现:

第一,从思想路线上,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毛泽东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邓小平继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从道路选择上看,正如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一样,邓小平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取得巨大成功后再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符合中国的国情。

中国的改革最终取得成功必须依赖城市国有经济运行机制的根本转换。

第三,从统一战线的运用上看,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

同样,邓小平在改革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统一战线,如发展了人民民主专政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了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背景和目的、内容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比较:

重大的理论的认识:

(1)“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指导资产阶级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因此,它不可能指导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传播、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19世纪欧洲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从空想到科学。

无产阶级斗争从此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并成为工业革命后一股主要的社会进步思潮,巴黎公社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十月革命使理论转化为现实。

对中国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毛泽东等中国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

三位伟人,三大理论,三次巨变,三条道路,三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

1、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2、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国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3、在新的世纪,我党提出了“三个代表”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们正全面迈向小康社会。

结论:

(1)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它只有实现中国化,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并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才能化作革命和建设的内在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