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师考试强化训练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52561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评价师考试强化训练案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安全评价师考试强化训练案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安全评价师考试强化训练案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安全评价师考试强化训练案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安全评价师考试强化训练案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安全评价师考试强化训练案例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安全评价师考试强化训练案例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安全评价师考试强化训练案例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安全评价师考试强化训练案例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安全评价师考试强化训练案例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安全评价师考试强化训练案例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安全评价师考试强化训练案例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安全评价师考试强化训练案例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安全评价师考试强化训练案例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安全评价师考试强化训练案例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安全评价师考试强化训练案例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安全评价师考试强化训练案例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安全评价师考试强化训练案例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安全评价师考试强化训练案例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全评价师考试强化训练案例分析.docx

《安全评价师考试强化训练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评价师考试强化训练案例分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全评价师考试强化训练案例分析.docx

安全评价师考试强化训练案例分析

安全评价师考试重点强化练习:

案例分析题

请根据给定的条件,解答以下问题:

(1)简述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的分析步骤及能达到的目的;

(2)简述预先危险性分析法是如何划分危险性等级的;(3)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对该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

试题分析:

该题要求回答3个问题,其中问题

(1)、

(2)与试题所给出的条件并无关系,只是把书本上相关的知识按要求写出来即可,应该说并无多大的难度。

只有第三个问题与试题所给出的条件有关,需要根据试题所给出的条件来作答,相对于前2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答题程序:

(1)通读试题,明白试题所给出的条件及所要求回答的问题;

(2)根据问题要求,确定所要回答的相关知识,并在头脑中梳理清楚;

(3)按题目要求的顺序逐一作答。

答题要点:

(1)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的分析步骤:

见本章综合应用范例;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的目的:

见本章综合应用范例。

(2)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危险性等级划分:

见本章综合应用范例。

(3)采用预先危险』生分析法对该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见表3—2。

 

2.模拟题(40分)

某水泥厂拟新建一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及其配套设施。

生产设施主要包括:

厂房建筑、压缩空气站、物料储运系统、供配电系统、新建道路、一座l2000km余热发电机组等。

水泥生产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生料制备、熟料煅烧和水泥粉磨。

生料制备是将生产水泥的各种原料按一定的比例配合,经粉磨制成料粉(干法)的过程;熟料煅烧是将生料粉在水泥窑内熔融得到以硅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硅酸盐水泥熟料的过程;水泥粉磨是将熟料深加工适量混合材料(矿渣),共同磨细得到最终产品——水泥的过程。

其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石灰石储存、输送及预均化:

卸车后的石灰石由胶带输送机送到碎石库储存,按一定比例出库送至预均化堆场的输送设备上。

预均化堆场采用悬臂式胶带堆料机堆料,采用桥式刮板取料机取料。

(2)原料调配站及原料粉磨:

原料调配站将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和后由胶带传送机送入原料磨。

原料粉磨采用辊式磨,利用窑尾预热器排出的废气作为烘干热源。

(3)生料均化,储存与人窑。

(4)原料输送与煤粉制配。

(5)熟料烧成与冷却:

熟料烧成采用回转窑,窑尾带五级旋风预热器和分解炉,熟料冷

却采用篦式冷却机,熟料出冷却机的温度为环境温度的+65%。

为破碎大块熟料,冷却机出口处设有一台锤破碎机。

(6)废气处理:

从窑尾预热排出的废气,经高温风机一部分送至原料磨作为烘干热源,另一部分送入增湿塔增湿降温后,直接进入电收尘器净化后排人大气。

(7)熟料储存及运输。

(8)水泥调配:

熟料、石膏、矿渣按比例配合经胶带输送机送至水泥磨。

(9)水泥粉磨:

采用球磨机,磨好的水泥料送入高效洗粉机,送出的成品随气流进入布袋收尘器,收不来的成品送人水泥库。

(10)水泥储存及散装。

(11)辅助工程:

余热发电系统和压缩空气站。

三、《综合应用》考题范例

下面列举8道论述题,5道场景及案例分析题,6道安全评价模拟题,以供读者掌握知识点及熟悉题型。

(一)论述题

1.论述纠正和预防措施与持续改进的关系答题要点:

纠正措施是针对已发生事件、事故和不符合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为了消除造成事件、事故和不符合事实的真正原因。

通过该措施的实施,可防止同类事件、事故和不符合的原因再次发生。

.

预防措施与纠正措施不同,是针对潜在不符合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这时尚未造成事件、事故或不符合,但按现在的发展趋势,可能会造成事件、事故或不符合。

与纠正措施的相同点都是针对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持续改进是安全评价过程体系的一个核心思想,它体现了管理持续发展的过程。

持续改进包括:

①分析和评价现状,以便识别改进区域;②确定改进目标;

③为实现改进目标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④评价这些解决办法;

⑤实施选定的解决办法;

⑥测量、验证、分析和评价实施的结果以证明这些目标已经实现;⑦正式采纳更改;

⑧必要时,对结果进行评审,以确定进一步的改进计划。

持续改进的过程离不开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有效实施,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应当采取以下步骤:

①对事故、事件和不符合进行处理,采取措施减少或排除事故、事件和不符合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和后果;

②调查和分析导致事故、事件和不符合产生的真正原因;

③拟定纠正和预防措施,以消除导致事故、事件和不符合产生的原因;

④对拟定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在实施前先通过风险评价过程进行评审,以确保这些措施与问题的严重程度和面临的风险适应,并能有效控制因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而可能带来的新的风险。

⑤当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可能带来的风险、成本与效益为组织可接受时,实施所确定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当不能接受时,应重新拟定和评价这些措施,直至可接受的程度。

⑥评审和确定所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如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应重复上述过程;如能取得良好效果,应巩固所取得的成果,采取相应文件化的更改。

持续改进是一个整体和系统的过程,是一个观念转变、思维进化和思想进步的过程。

它不同于不符合的纠正预防,相对于不符合纠正预防的“点”(某一具体问题)或“面”(举一反三至某一类问题)上的变化,持续改进属于全方位的“性”的变化。

因此,持续改进必须经过更长期的过程,需要经过无数次的不符合纠正预防,从不断的量变逐渐转化为质变,从行为的改善到思维和观念的进步,从管理结果的持续改进到管理能力的持续改进,逐步实现持续改进的飞跃。

2.论述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答题要点:

在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前和发生时采取哪些预防和处理措施,是否需要建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问题上,《安全生产法》确立了事故应急救援制度。

这就突破了主要依靠事后处理的传统模式,将事故预防工作提升到更加积极、超前的层面,促进了安全生产监管方式的改革和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完善。

(1)建立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必要性

为加强事故应急救援、减少事故损失,多年来国家在消防、核事故、海上搜救、矿山和化工、森林、地震、洪水等方面相继建立了应急救援体系和应急救援队伍,发挥了很大作用。

虽然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采取过很多防范措施,但始终没有依法建立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各类生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应急救援不力成为生产安全事故后果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对建立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生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忽视了应急救援在预防事故、及时处理事故和避免、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存在着侥幸麻痹思想,重事前、轻事后,重处理、轻应急的倾向。

二是缺乏事故应急救援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没有建立统一、高效的国家应急救援体系。

发生重大、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特别是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事故时,由于不能统一调动社会应急救援资源,往往是措手不及,临时抱“佛脚”,结果是扩大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是没有科学地整合各种事故应急救援资源,救援力量分散,应急救援指挥职能交叉,缺乏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救援能力不能满足需要。

四是法律没有对从事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和危险物品生产等高危生产经营单位内部建立应急

救援制度作出规定,发生重大、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因不能及时有效施救,导致死伤众多,损失惨重。

为将生产安全事故的事前预防与事后处理有机结合,建立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发挥应急救援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抢险的重要作用,《安全生产法》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基本框架应当包括政府的事故应急救援和高危生产经营单位的事故应急救援两大系统。

政府的事故应急救援是公益性的体系,高危生产经营单位的事故应急救援是自救性的体系,两者缺一不可。

(2)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

《安全生产法》第六十八条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建立各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是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定职责。

要建立事故急救援体系,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①确定应急救援工作的任务。

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建立应急救援体系,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在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抢救受伤人员,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②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事故应急救援涉及诸多部门、行业和企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当自下而上地分级制定。

依照法律规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当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公安、铁道、交通、民航、建筑、质检和卫生等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和实施,其基本内容应当包括:

a.应急救援的指挥机构及其职责;b.有关部门的职责及分工;

c.应急救援组织的建设;

d.应急救援组织的训练和演习;e.事故预警和应急响应;

f.事故的现场控制、交通管制、人员疏散、医疗急救、工程抢险等应急措施;9.应急救援设施、设备、器械、交通工具及其他物资的储备和调用;

h.应急救援的通讯保障;i.应急救援的经费保障;i.应急救援信息的发布。

③应急救援的实施。

要保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有效实施,需要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建

立、健全事故应急救援责任制。

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人、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必须明确。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应当各司其职,各就各位,协同指挥。

二是建立专门的事故应急救援机构或者综合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队伍,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三是加强检查和演练。

要保证应急救援预案的落实,必须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定期组织演练,保证应急救援组织、人员、装备的常备不懈。

3.请简述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与原则答题要点:

(1)系统原理

①含义:

它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即用系统论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②运用系统原理的原则。

动态相关性原则;整分合原则;反馈原则;封闭原则。

(2)人本原理

①含义:

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人本原理。

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

一是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二是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人掌握、运作、推动和实施。

②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

动力原则;能级原则;激励原则。

(3)预防原理

①含义: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这就是预防原理。

②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

偶然损失原则;因果关系原则;3E原则;本质安全化原则。

(4)强制原理

①含义:

采取强制管理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使个人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这就是强制原理。

②运用强制原理的原则。

安全第一原则;监督原则。

4.简述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的特点。

答题要点:

1

(1)爆炸及其特征

爆炸是物质的一种非常急剧的物理、化学变化,是大量能量在短时间内迅速释放或急剧转化成机械功的现象。

它通常是借助于气体的膨胀来实现。

从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来看,爆炸就是物质剧烈运动的一种表现。

物质运动急剧增速,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内释放出大量的能。

一般来说,爆炸现象具有以下特征:

①爆炸过程进行得很快;

②爆炸点附近压力急剧升高,产生冲击波;③发出或大或小的响声;

④周围介质震动或邻近物质遭受破坏。

(2)按爆炸性质可分为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①物理爆炸及其特点

物理爆炸就是物质状态参数(温度、压力、体积)迅速发生变化,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并对外做功的现象。

物理爆炸特点是:

在爆炸现象发生过程中,造成爆炸发生的介质的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仅是介质的状态参数。

例如,锅炉、压力容器和各种气体或液化气体钢瓶的超压爆炸,以及高温液体金属遇水爆炸等。

②化学爆炸及其特点

化学爆炸就是物质由一种化学结构迅速转变为另一种化学结构,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并对外做功的现象。

如可燃气体、蒸汽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爆炸。

化学爆炸的特点是:

爆炸发生过程中介质的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形成爆炸的能源来自物质迅速发生化学变化时所释放的能量。

化学爆炸有三个要素,即反应的放热性、反应的快

●_安全评价师应考技巧与习题精练速性和生成气体产物。

从工厂爆炸事故来看,有以下几种化学爆炸类型:

蒸汽云团的可燃混合气体遇火源突然燃烧,是在无限空间中的气体爆炸;受限空间内可燃混合气体的爆炸;化学反应失控或工艺异常所造成压力容器爆炸;不稳定的固体或液体爆炸。

总之,发生化学爆炸时会释放出大量的化学能,爆炸影响范围较大;而物理爆炸仅释放出机械能,其影响范围较小。

5.试述安全评价方法选择的原则。

答题要点:

在进行安全评价时,应该在认真分析并熟悉评价系统的前提下,选择安全评价方法。

选择安全评价方法应遵循充分性、适应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合理性的原则。

(1)充分性原则

充分性是指在选择安全评价方法之前,应该充分分析评价的系统,掌握足够多的安全评价方法,并充分了解各种安全评价方法的优缺点、适应条件和范围,同时为安全评价工作准备充分的资料。

也就是说,在选择安全评价方法之前,应准备好充分的资料,供选择时参考和使用。

(2)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是指选择的安全评价方法应该适应被评价的系统。

被评价的系统可能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评价的重点各子系统可能有所不同,各种安全评价方法都有其适应的条件和范围,应该根据系统和子系统、工艺的性质和状态,选择适应的安全评价方法。

(3)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是指安全评价方法与被评价的系统所能提供安全评价初值和边值条件应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也就是说,安全评价方法获得的可信的安全评价结果,是必须建立在真实、合理和系统的基础数据之上的,被评价的系统应该能够提供所需的系统化数据和资料。

(4)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是指所选择的安全评价方法应该能够提供所需的结果。

由于评价的目的不同,需要安全评价提供的结果可能是: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事故发生的原因、事故发生概率、事故后果、系统的危险性等,安全评价方法能够给出所要求的结果才能被选用。

(5)合理性原则

在满足安全评价目的、能够提供所需的安全评价结果的前提下,应该选择计算过程最简单、所需基础数据最少和最容易获取的安全评价方法,使安全评价工作量和要获得的评价结果都是合理的,不要使安全评价出现无用的工作和不必要的麻烦。

6.论述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的意义及目的。

答题要点:

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以以往的事故统计资料及物质的潜在能量和现行安全措施为依据,定量地对工艺装置及所含物料的实际潜在火灾、爆炸和反应危险性进行分析评价,其目的是:

(1)量化潜在火灾、爆炸和反应性事故的预期损失;

(2)确定可能引起事故发生或使事故扩大的装置;(3)向有关部门通报潜在的火灾、爆炸危险性;

(4)使有关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了解到各工艺部门可能造成的损失,由此确定减轻事故严重性和总损失的有效、经济的途径。

7.某精细化学品工厂拟了解自身的安全生产水平,在进行安全现状评价时,请问能否运用安全检查表法来进行评价,及能否运用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法进行评价。

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题要点:

两种方法都适用。

安全检查表法:

利用检查条款按照相关的标准、规范等对已知的危险类别、设备缺陷以及与一般工艺设备、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性和有害性进行判别检查。

事先编制,有充分的时间组织有经验的人员来编写,做到系统化、完整化,不至于漏掉能导致危险的关键因素。

可以根据规定的标准、规范和法规,检查遵守的情况,提出准确的评价。

检查表的应用方式是有问有答,给人的印象深刻,能起到安全教育的作用,表内还可注明改进措施的要求,隔一段时间后重新检查改进情况。

简明易懂,容易掌握,它适用于从设计、建设一直到生产的各个阶段。

危险指数评价方法为美国道化学公司所首创。

它以物质系数为基础,再考虑工艺过程中其他因素如操作方式、工艺条件、设计状况、物料处理、安全装置情况等的影响,来计算每个单元的危险度数值,然后按数值大小划分危险度级别。

对化工生产过程中固有危险的度量。

危险指数评价方法的意义:

①客观地量化潜在火灾、爆炸和反应性事故的预期损失;②找出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或使事故扩大的设备;

③向管理部门通报潜在火灾、爆炸危险性;

④使工程技术人员了解各部分可能的损失和减少损失的途径。

8.预先危险性分析法是一种很重要的安全评价方法,论述此方法的分析步骤、目的及危险等级划分。

答题要点:

(1)预先危险分析的步骤

①通过经验判断、技术诊断或其他方法调查确定危险源,对所需分析系统的生产目的、物料、装置及设备、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周围环境等,进行充分、详细的了解。

②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及同类行业生产中发生的事故情况,对系统的影响、损坏程度,类i:

LN断所要分析的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查找能够造成系统故障、物质损失和人员伤害的危险性,分析事故的可能类型。

③对确定的危险源分类,制成预先危险性分析表。

④研究危险因素转变为危险状态的触发条件和危险状态转变为事故的必要条件,并进一步寻求对策措施,检验对策措施的有效性。

⑤进行危险性分级,排列出重点和轻、重、缓、急次序,以便处理。

⑥制定事故的预防性对策措施。

(2)预先危险分析的目的

(劲

《—皇!

慧煮全。

翌鲶蝇。

廪煮.蒸要与习题精练

①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危险;②鉴别产生危险的原因;

③预测事故出现对人体及系统产生的影响:

④判别已识别的危险性等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

(3)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的危险等级划分

在分析系统危险性时,为了衡量危险性的大小及其对系统破坏性的影响程度,可以将各类危险性划分为4个等级。

表3—3危险性等级划分表

级别危险程度可能导致的后果

1安全的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及系统损坏。

Ⅱ临界的篱嘉纛篓案妾錾薷蠢施了时还不至于造成人员伤亡、系统损坏或降低系统性能’但应予Ⅲ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要立即采取防范对策措施。

Ⅳ灾难性的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及系统严重破坏的灾难性事故,必须予以果断排除并进行重点防范。

(二)场景及案例分析题

1.某机械加工企业,主要生产设备为金属切削机床:

车床、铣床、磨床、钻床、冲床、剪床等,同时,车间还安装了3t桥式起重机,配备了2辆叉车。

根据该公司近几年的事故统计资料,大部分事故为机械伤害和物体打击事故,其中2003年内发生冲床断指的事故共有l4起。

问题:

(1)简述在金属切削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2)为杜绝或减少冲床事故的发生,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安全对策措施。

(3)简述防止触电的安全对策措施。

答题要点:

(1)金属切削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是:

①机械伤害。

由于机械设备旋转部位(齿轮、联轴节、工具、工件等)无防护设施或防护装置失效,人员操作失误或操作不当等可能导致发生咬、绞、切等伤害;由于机械设备防护不到位,工件装夹不牢固,操作失误等造成工件、工具或零部件飞出伤人;机械设备之间的距离或设备活动机件与墙、柱的距离过小,活动机件运动时造成人员挤伤;切削加工时长屑未断或短屑防护不当造成割伤或崩伤;冲剪压作业时由于防护装置失灵、人手误入冲剪压区等造成伤手事故;机械设备上的尖角、锐边等可能引起划伤;检修过程中防护措施不到位,人员配合失误、未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品等,都有可能导致机械伤害和物体打击。

②触电。

由于设备漏电,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如保护接零、漏电保护、安全电压、等电位联结等),安全措施失效,操作人员的操作失误,或违章作业等可能导致人员触电。

③起重伤害。

由于起重设备质量缺陷、安全装置失灵、操作失误、管理缺陷等因素均可发生起重机械伤害事故。

④火灾。

机械设备使用的润滑油属于易燃物品,在有外界火源作用下可能会引起火灾。

由于电气设备出现故障,电线绝缘老化、电气设备检护不到位等还可能引起电气火灾。

⑤车辆伤害。

⑥噪声。

⑦振动。

⑧高处坠落。

(2)为杜绝或减少冲床事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安全对策措施:

①应选择本质安全性能好的冲压设备。

②在冲压设备上安装安全防护装置:

如固定栅栏式或活动栅栏式防护罩,双手按钮式或双手柄式操作的安全装置,光线式、感应式等安全防护装置,安全连锁装置等。

③工模具选用、安装合适,防止其飞出伤人。

④冲压工人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工作前仔细检查并进行试车;设备运转时,严禁手或手指伸入冲模内放置或取出工件;在冲模内取放工件必须使用手动工具;冲模安装调整、设备检修,以及需要停机排除各种故障时,都必须在设备启动开关旁挂警告牌;工作结束时,关闭电动机,直到设备全部停车,并清理设备工作台面,把脚踏板移到空档或锁住。

⑤加强对机械设备的检查、维护、保养工作,发现机械设备有问题,及时进行维修。

⑥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

(3)防止触电的安全对策措施主要有:

①接零、接地保护系统;

②漏电保护;③绝缘;

④安全电压;

⑤屏护和安全距离;⑥连锁保护。

2.年夏末秋初,某电化厂液氯工段发生液氯钢瓶爆炸。

使该工段414m2厂房全部摧毁,相邻的冷冻厂厂房部分倒塌,两个厂房内设备、管线全部损毁,并造成附近办公楼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损坏。

液氯工段当班的8名工人当场死亡。

更为严重的是爆炸后氯气扩散7krn2,由于电化厂设在市区,与周围居民区距离较近,事故共导致百余人氯气中毒,数十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63万元(时值)。

最初爆炸的一只液氯钢瓶是由用户送到电化厂来充装液氯的。

由于该用户在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上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他防倒罐装置,致使氯化石蜡倒灌人液氯钢瓶中,这属于违章行为。

而且在送来此钢瓶时也未向充装单位声明情况,留下重大事故隐患。

负责充装钢瓶的电化厂液氯工段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液氯前没有按照操作规程对欲充装的钢瓶进行检查和清理,就进行液氯充装。

充装时,钢瓶内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爆炸,并导致周围钢瓶相继爆炸,造成严重后果,影响恶劣。

经调查,双方工人均未经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和考核,当地政府和化工厂均没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或措施。

问题:

●-岐全评价师应考技巧与习题精练

(1)试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该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2)根据《安全生产法》,试提出处理建议。

(3)试提出防范措施。

答题要点:

(1)事故原因直接原因:

①用户方违章在液氯钢瓶内混入氯化石蜡,且未向充装方说明此情况,形成事故隐患;

②充装方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前未按规定检查和清理,就进行充装作业。

间接原因:

①用户方的生产设施存在缺陷(缺少必要的防倒灌设施);

②压力容器灌装工属于特种作业人员,应经培训和考核,持证上岗。

用户方和充装方的工人都属违章操作,也未经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和考核。

说明双方单位安全管理和教育培训不足;

③无论何种原因,化工厂建在居民区都是不符合有关安全规定要求的。

政府和厂方也没有应急救援预案或措施。

(2)处理意见

①化工厂为危险品化学生产单位。

根据《安全生产法》第80、82、85条,追究该厂主要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②追究该厂相关负责人、管理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的法律责任;(3)防范措施

①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化工厂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有效监督检查;

②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加强化工厂安全管理,包括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其他必要的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并教育、督促所有从业人员严格执行;

③双方单位应当对有缺陷的生产设施进行整改,消除这一事故隐患;

④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加强主要负责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