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示例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60158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勇气示例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勇气示例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勇气示例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勇气示例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勇气示例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勇气示例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勇气示例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勇气示例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勇气示例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勇气示例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勇气示例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勇气示例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勇气示例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勇气示例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勇气示例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勇气示例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勇气示例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勇气示例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勇气示例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勇气示例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勇气示例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

《勇气示例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勇气示例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勇气示例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

勇气示例九年级语文教案

勇气 示例_九年级语文教案

勇气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下列词语,要求读准字音,理解字义,熟记字形。

拘谨颀长孔武有力绶带怯生生着陆熹微寥寥可数呜咽闩门悉意

2.第三人称叙述和第一人称叙述的比较。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把握重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的能力。

2.学习寥寥数笔勾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德育训练点

树立学生的和平信仰,培养学生爱正义、爱国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美国青年的智慧美和法国妇女渴望和平的理想美及其表现出来的行为美。

二、学法引导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再通过比较,法国妇女前后两次答话的同异,法国妇女和美国伞兵的同异加深理解,最后用改述法(改变叙述人称复述)比较体会作者的构思匠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适当引导,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把握“勇气”、“福气”的含义。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

①生字词;②随堂练习。

2.如有可能,则准备二战中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电视或电影片段。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反复阅读课文,抓主要文段、语句,讨论分析文章的思想内涵。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淮海战役》这部电影吗?

在我的记忆里,一幅支援前线的画面尤为深刻。

男女老少,众多的百姓推着独轮车,冒着硝烟炮火、泥泞暴雨,将家中的所有、自己亲手所做的积极送到前线。

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看着这样一幅画面,品着元帅的这句话,我们能说什么呢?

人民是伟大的。

他们热爱和平,向往和平!

为了和平,为了正义,他们甘愿付出一切。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课文《勇气》,便是展示人民的伟大的一篇作品,请大家仔细读,细细品味。

(二)明确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第三人称叙述与第一人称叙述的比较。

(三)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

(1)给加粗字注音

拘谨( )绶带( )怯生生( )着陆( )闩( )呜咽( )

拘谨——(言语、行动)过于谨慎、拘束

颀长——身材高

孔武有力——勇武而有力量

熹微——日光微明

寥寥可数——非常少

悉意——全心全意

(2)把握文章段落结构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开头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在大规模进攻开始的前一天”至“她毫不犹豫地给了他第二次机会。

”讲述关于勇气的故事。

第三部分,“我被这真实的故事里的两位主角迷住了”至文章结束。

是“我”的感受。

2.再读课文,勾画重点文段、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1)明确文中的重点人物

美国伞兵、法国女人

(2)勾画重点文段、语句,分析两个重要人物。

美国伞兵

“他胸前闪耀着的勋章绶带,比我记忆中任何将级官衔以下的人都要多。

“他意识到,必须马上找个地方隐蔽起来。

“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舍。

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总得碰碰运气啊。

他朝那房子奔去,一边温习着寥寥可数的几句法语,……”

“‘我是一个美国兵。

’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那伞兵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对,还有最后的一次机会。

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

“‘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他问。

这是一个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战士,是法国夫妇给了他宝贵的生命,也是他们给了他更多的勇气。

于是,他勇敢拼搏,屡建功勋。

法国女人

“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她长得并不漂亮,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是善良而镇定的——开了门。

她是刚从做早饭的灶间出来的。

“‘哦,当然啦。

’法国女人说,把他带进屋里。

“妻子呜咽,……”

“那位法国女人很快打开了门。

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

他们面对面的,站了也许一秒来钟。

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一直看也不敢看他一下。

她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哦,当然啦。

快!

“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

这是一个爱丈夫、爱孩子、爱家庭的勤劳女人,然而,她懂得“爱国、爱正义、爱和平”才是更大的爱。

她为和平、为正义甘愿献出一切,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因而,她赢得了众多人的敬仰。

“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3.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反复朗读,勾画重点语句

“青年伞兵有的是拼命的勇气。

”“在牢笼里,他看到了而且抓住了惟一的出路。

他是勇敢机灵的孩子。

但是,那位法国妇女的勇气呢,是经常同你在一起,永远不会让你丢脸的。

她是一个有福气的女人。

“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

(2)领会文章的主旨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文章的主旨是赞颂为和平、为正义而努力的人们的勇气、信仰。

4.学生活动。

试改用美国伞兵的口吻把这个故事复述一遍,然后比较一下叙事角度和表达效果有些什么变化。

用美国伞兵的口吻讲述故事,是第一人称表述,特点是便于直抒胸臆,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课文主要是第三人称表述,特点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旨。

(四).总结、扩展

和平是一种信仰,为了捍卫它,许多人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珍惜和平、热爱和平、保卫和平,应是人类的共同职责。

请同学们结合时事,各抒己见,畅谈对“和平”的理解、认识。

(五)布置作业

反复阅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

勇气 教学设计示例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2.隆中对

陈寿

教学目的

二.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3.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4.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难点

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陇亩(long3)倾颓(tui2)猖蹶(chang1jue2)存恤(xu4)

夷越(yi2)胄(Zhou4)殆(dai4)沔(mian3)诣(yi4)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L一

作者陈寿233—297字示祚zuo4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

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

国的历史。

2.时代背景简介

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摇役繁重、政治

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

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一黄

巾起义。

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

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

军事混战。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

中,一步步扩大势力。

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

立的形势。

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

(三

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

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

因此,他十分希望

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他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

亮下山。

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

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三、正课

*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语音,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亲自。

[陇亩]田地。

[好]喜欢。

[每]常常。

[时]当时。

[莫之许]就是“莫许之”。

许,承认。

[友善]友好。

口]认为。

[信然]确实这样。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驻军防守。

[器]器重、重视。

【谓……曰】对……说。

[与俱来]与(之)俱来。

俱。

一起。

[就见]到那里拜访。

就,接近,趋向。

[屈致]委屈(他)召他来。

致,招致,引来。

[枉]委屈。

[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

[顾]拜访。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因此。

[遂]于是,就。

[诣]去,到。

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凡]总共。

.[乃见]才见到。

[因]于是。

[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汉室]指汉朝。

[倾颓]崩溃、衰败。

[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这里是刘备自称。

[度德量力]衡量(自己

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人

[信]通“伸”,伸张。

[遂]就。

[用]因此。

[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已]停止,罢休。

[计]计策。

[安]疑问代词,怎么。

5.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已,通“以”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

胜,尽。

[众寡]人少。

意思是兵力薄弱。

[非临…,抑亦]不仅……而且【谋】筹划(得当)

[挟]挟持,控制。

[令]号令。

[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争锋]争强,争胜。

[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援]外援。

[囹]谋取。

[利]物资。

[尽]全部取得

[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

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

[殆]大概。

[资]资助,给予。

[险塞]地势险要。

[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因]依靠。

[成]成就,创建。

[暗弱]昏庸懦弱。

[殷]兴旺富裕。

[存恤]爱抚、爱惜。

[胃]后代。

[信义]诚信仁义。

[著]显明。

[总揽]广泛地罗致。

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

[修]治理。

[政理]政治。

[身]亲自。

[箪食壶浆]用箪(盛着)粮食,用壶(装着)酒水。

“箪”和“壶”是形

容词作状语,表工具。

箪,用箪。

壶,用水壶。

[诚如是]确实像这样。

[日]一天天。

6.请一生翻译全文。

7.再次朗读全文,要求读得朗朗上口。

四、小结

1.一词多义

认为调为信然

对··说谓先主日

停止然志犹未已

通“以”自董卓已来

已经已历三世

确实谓为信然

诚信信义著于四海

同“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这样谓为信然

但是然志犹未已

因此遂用猖獗

利用贤能为之用

运用此用武之国

2.古今词义

古义拜访将军宜枉驾顾之

今义照顾

古义总共凡三往

今义平凡

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孤不度德量力

今义孤立

古义大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今义危险

古义一天天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今义太阳

3.词性活用

箪用革名词作状语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用水壶名词作状语

4.通假字

信,通“伸”伸张欲伸大义于天下

已,通“以”自董卓已来

5.句式

1)判断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

君与俱来。

(3)倒装句。

时人莫之许也

4)递进复句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五、作业

l.完成课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看拼音写出汉字。

(long3)亩倾(tui2)存(xu4)

猖(jue2)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谓为信然2.将军宜枉驾顾之

3.凡三往4.欲信大义于天下

5.遂用猖厥6.汉室顾颓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全文,质疑。

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0]已翻译全文,疏通文意,这节课,我0]将深入探究课

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朗朗上口。

2.提问:

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讨论并归纳: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提问:

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调为信然”?

讨论并归纳: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

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4.提问:

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讨论并归纳:

1)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做物,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2)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5.提问: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

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獗”,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

理想。

6.提问:

在诸葛亮的对策中,他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最终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7.提问: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讨论并归纳:

跨有荆、益两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

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

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8.提问:

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

讨论并归纳;根据当时形势而提出的。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

而不可图也。

3)荆州是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4)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但刘潭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

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5)刘备是帝室之胃,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9.提问:

课后练习三。

讨论并归纳:

1)文中“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

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

异焉。

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这句介

绍诸葛亮生平与(隆中对)相似,不同在于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

本文

是“时人异焉”,课文是“时人莫之许也”,只有诸葛亮的朋友“谓为信

然”

文中“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与(隆中

对比较为简略。

课文先写徐庶的介绍,再写先主三顾茅庐问计。

文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关于对策的具

体内容本文省略。

课文最后还加上关、张对刘备与诸葛亮情好日密的

反应,从侧面写出刘备如鱼得水的感受。

本文则没有这情节。

2)诸葛亮“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孙权“遣军三万以助

备。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后备又西取

四、小结

这篇文章以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为主要内容。

诸葛亮在对策中

分析了敌我友多方的形势,确定了“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西和诸戎,

南抚夷越”然后北定中原的战略方针。

充分展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

能和军事才能。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8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遭汉

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

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

纳。

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琼举州委质

 

教材出处: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难解的文言虚实词,疏通文句,能够读懂课文,翻译文句。

2、了解本文说明事理的思路,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3、认识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并学习之。

教学重点:

1学习并掌握“实”、“归”、“理”等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指导学生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进一步体会、学习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层次脉络,特别是前后两部分的关系。

教时安排:

本课文共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采草药》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讲读《雁荡山》。

第三课时总析课文,比较阅读,练习。

教法选择:

目标教学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讲析《采草药》,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理清思路。

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准备为四化建设更好地服务。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设问,引导同学了解《梦溪笔谈》及科学家沈括,为课文展开创设情境。

二前提检测:

检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及前期预习情况,布置同学作前题测评题,作完后加以核对订正。

三逐步导读达标。

(一)讲析课文第一段:

1读:

请同学朗读课文,注意学生朗读中的停顿。

并指导学生利用上下文,利用文下注释,掌握“殊”、“芽”、“归”、“实”、“效”等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疑:

针对本段内容设疑、质疑:

(1)本段如何说明“古法未当”?

(2)“皆不可限以时月”与“古法未当”的关系如何?

3论:

引导学生对阅读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疑惑。

(1)讨论所设之疑。

(答案略)

(2)学生质疑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惑,并讨论解决。

4结:

小结课文第一段,并导入课文第二段。

设问:

本段由否定“古法”到提出“不可拘于时月”已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为何文章还未完?

是否后文属于赘笔?

(2)讲读第二段:

1读:

请同学读第二段,并请同学发现问题,准备质疑。

引导学生理清层次,疏通文句,重点掌握“花”、“芽”、“实”等活用实词及“盖”、“理”、“凌”、“望”、“荣”等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文意。

2疑:

引导学生针对本段内容设疑、质疑:

(1)已有结论,为什么还要继续说明?

(2)前后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就“读”、“疑”中的问题进行质疑。

3论:

引导学生讨论前面所提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启发。

(1)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理,“当”与“不当”之原因自明。

(2)前面从用药的部位不同谈“不可限以时月”,是从内因的角度讲,后从外部条件谈“不可限以时月”是外因。

4结:

引导学生小结课文第二段,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1)实事求是一种科学的精神,值得提倡。

(2)小结几个文言虚实词的用法和意义

四总析课文脉络。

根据板书分析课文脉络,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思路,训练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五达标测评:

指导学生作达标测评题并加以订正(附达标测评题)。

学生做完以后组织学生互相批改,发现共同问题请测评题作得比较好的同学进行讲解。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六作业布置:

(略)

(附达标测评与板书设计)

前提测评:

一、注音:

宿()根;黯()恶;愆(   )伏。

并()汾乔木

二、课文关于采草药的时间否定了什么观点,证明了什么观点?

三、解释:

(1)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2)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答案略)

达标测评:

1、指出下列文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1)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光芽。

(2)诸越则桃李冬实。

(3)深山则四月花。

2、解释加点词:

(1)则津泽皆归其根。

(2)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3)并汾乔木,望秋先陨。

3、作者如何论证“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课文从哪些方面论证采草药“不可限以时月”的?

    

作者:

殷利强

地址:

甘肃省安西中学

《采草药》教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1.地位和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

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本单元,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

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2.教学目标 



(1)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

(2)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

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二、学情分析 

绝大部分学生对学小说兴趣较大,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

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

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三、教法分析 

1.整体感知法 

指导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把握主要人物的主要情况,从整体感知小说。

 

2.比较教学法 

与《变色龙》比较,抓住人物善变的特点,理解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3.自主讨论法 

让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四、学法指导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环境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以及与《变色龙》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

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悟文学艺术的美。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我们在初二学过的《变色龙》吗?

请同学们回忆小说中的“变色龙”是指谁?

作者为何称他为“变色龙”?

 

“变色龙”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善变,在俄国有善变的“龙”,在其他国家呢?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2.课文分析 



(1)阅读全文,抓住主要人物的变化,并以此概述故事情节,考虑课后练习二。

 

学生讨论:

本篇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入胜,关键是设置了悬念,构思很巧妙。

请找出小说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提示:

他们一家为什么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

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

于勒曾是他们的灾星,现在为何却成了他们的福音?

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

为什么?

) 

设题目的:

以此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巧妙,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

(2)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设题目的:

让学生理解环境描写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进而服务于文章的主题的。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为此设计如下问题供学生讨论,之后笔答,以此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用幻灯片展示) 

①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

他们的个性特征怎样?

菲利普夫妇的言行是怎样变化的?

从哪些最具代表性的语句、语段中可以看出?

 

设题目的:

理解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②课题《我的叔叔于勒》可否改为《于勒》或《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妇》等等?

为什么?

 

设题目的:

理解“我”对于勒的感情区别于“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感情,以及“我”、菲利普夫妇、于勒在文章中的作用。

 

③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为什么?

他们的结局怎样?

这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在那样的环境中怎样才能实现发财梦?

 

设题目的:

以此达到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归纳。

 

3.发散训练(用幻灯片出示) 



(1)请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